这首诗中对葺春时节特定景物杨花、子规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 的思想感情 3.背景链接 王昌龄早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中博学宏辞,授汜水 尉,后来因事贬至岭南,一生遭遇坎坷。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与其交情深厚的李 白当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藉远方的友人。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 直到\夜郎\西。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我 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二)整体感知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描写了“杨花”和“子规”。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 “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 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齡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飖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 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 而悲痛之意自现。 2.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 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3.“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 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写诗人此时的形象。 【交流点拨】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心中牵挂着远方 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又将彻夜难眠! 4.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 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交流点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把明月人格化,把本来无知无 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 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純洁光明,还含有只 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三)熟读成诵 理解背诵全诗 四、板书设计 景:杨花落尽子规啼鸣—一哀切、凄惨情景 情:寄情明月随君相伴一一同情、关切丁交融 五、拓展延伸 请查找资料写出李白借月抒怀的诗歌 【交流】①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②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秋浦歌(十三)》) ③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
这首诗中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杨花、子规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 的思想感情。 3.背景链接 王昌龄早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中博学宏辞,授汜水 尉,后来因事贬至岭南,一生遭遇坎坷。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与其交情深厚的李 白当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藉远方的友人。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 直到\夜郎\西。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我 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二)整体感知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描写了“杨花”和“子规”。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 “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 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 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 而悲痛之意自现。 2.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 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3.“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 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写诗人此时的形象。 【交流点拨】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心中牵挂着远方 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又将彻夜难眠! 4.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 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交流点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把明月人格化,把本来无知无 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 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还含有只 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三)熟读成诵 理解背诵全诗。 四、板书设计 景:杨花落尽 子规啼鸣——哀切、凄惨 情景 情:寄情明月 随君相伴——同情、关切 交融 五、拓展延伸 请查找资料写出李白借月抒怀的诗歌。 【交流】①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②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秋浦歌(十三)》) ③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
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 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 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关山月》) 第三课时次北固山下 一、新课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 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 闻名于天下。 二、自学指导(一)一 一预习与交流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次:停留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风正:风顺。 悬:挂。 残夜:夜将尽未尽。 2.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 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 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 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颌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 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
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 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 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关山月》) 第三课时 次北固山下 一、新课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 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 闻名于天下。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次:停留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风正:风顺。 悬:挂。 残夜:夜将尽未尽。 2.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 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 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 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 “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
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他 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遜家书了。全诗陈陈 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 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深层探究 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 了。船上的人视野乜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 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 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 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 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 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 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 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首联: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恢弘阔大之景 借景抒情 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尾联:思乡之情 五、拓展延伸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 数的乡愁诗歌。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歌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 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 了乡愁? 交流】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第四课时天净沙·秋思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 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 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他 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 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 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深层探究 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 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 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 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 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 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 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 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 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首联: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恢弘阔大之景 借景抒情 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尾联:思乡之情 五、拓展延伸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 数的乡愁诗歌。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歌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 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 了乡愁? 【交流】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第四课时 天净沙·秋思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 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 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且。 2.作者筒介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 自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浄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 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 净沙·秋思》。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 在/天涯。 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 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 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 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二)整体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 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岀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 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 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象马 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连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 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图画,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 使人联想无穷。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 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乜有安身之地,而騎着瘦马的游子 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 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 “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 苦愁楚之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2.作者简介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 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 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 净沙·秋思》。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 在./天涯。 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 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 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 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二)整体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 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 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 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象马 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连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 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图画,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 使人联想无穷。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 人。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 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 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 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 “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 苦愁楚之情
(三)深层探究 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 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 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以三个并列的偏 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 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2.《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 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 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晩景的暗淡,色调一眀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 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景了小桥流水人家悲怆愁苦 道西风瘦马「思乡之情 情一一夕阳断肠人 五、拓展延伸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交流】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抹余晖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 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 潺潺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还映岀几处人家。一座小石桥靜静地站在流水上, 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再也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 古道漫漫,西风凛冽。路,看不到尽头。在这荒凉古道上,我骑着马,缓缓地行进。几年来, 与我朝夕相处的那匹马,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早已骨瘦如柴。经过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 疲惫不堪。 此时,夕阳正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 而我,却仍在外漂泊未归,独自一人浪迹夭涯海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 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精彩开篇词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叶圣陶 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可见,要写好文 章,就要热爱生活,从生活中找到写作素材,发掘生活之真善美。 学习目标
(三)深层探究 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 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 有一个动词,描写了 9 个形象,9 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以三个并列的偏 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 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2.《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 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 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 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景 小桥 流水 人家 悲怆愁苦 古道 西风 瘦马 思乡之情 情——夕阳 断肠人 五、拓展延伸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交流】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一抹余晖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 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 潺潺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还映出几处人家。一座小石桥静静地站在流水上, 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再也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 古道漫漫,西风凛冽。路,看不到尽头。在这荒凉古道上,我骑着马,缓缓地行进。几年来, 与我朝夕相处的那匹马,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早已骨瘦如柴。经过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 疲惫不堪。 此时,夕阳正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 而我,却仍在外漂泊未归,独自一人浪迹天涯海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 写作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精彩开篇词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叶圣陶 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可见,要写好文 章,就要热爱生活,从生活中找到写作素材,发掘生活之真善美。 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