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两淮山水寒羽 203 第五章 兩淮山水寨 地方自衛武力的發展 一、前言 宋室南遷後,准河成為其防禦金兵的前線·亦是邊防佈置的主力 所在。不過,正規軍的屯駐,只屬點的部署,而更戍制度的實施,也 使軍隊難以有效掌握雨准形势,發揮防禦功能;反之,據守山水寨的 自衛武力,在宋金戰爭的撾程中,能掌握地利的優勢,充份發揮牵制 與游擊的戰力·較有效發揮捍禦敵人與防衛鄉里的作用。宋廷為了鞏 固邊防·積極編組並訓練這些自衛武装力量,以襄助正規軍·形成捍 衛疆土的重要力量。 不過,由於宋朝強榦弱枝及以正軍制民兵的傳統,使得宋廷在團 結民間武力時,曾引起獨立性較強的山水寨民兵的反彈,加以在敵我 夾縫中生存的邊境百姓,生存環境複雜,生活資源匱乏·在面臨維護 國家與自身利益的抉擇時,有不同考量,引發宋廷的疑懼,造成中央 與地方關係的緊張。因此,藉由觀察南宋時代雨准山水寨武装力量的 發展與演變,當對民間自衛武力的組織型態以及朝廷與地方的複雜關 係,有深一層的掌握與瞭解。 近代學者對南宋兩准山水寨的論述不多。到目前為止撰述的論文
204 Q致净宋地方武力 僅有二篇:1960年,張家駒撰有〈宋代的兩准山水寨一南方人民抗 金鬥爭的一種武装組織》1一文,從自衛武力結集抗金、組織及戰果 三部分,聞述隆興和議以前,兩准百姓的抗金事蹟。陶晉生師於1977 年發表的〈南宋利用山水寨的防守戰略〉一文,?則以南宋朝臣利用 山水寨從事邊防的計劃與實例,説明余玠在四川利用山水寨建構整體 防禦網的傳承;文中所揭示的例子遍及兩准荊襄及四川等宋金邊界, 但两淮地區卻是一個重要部分,對瞭解宋廷利用山水寨抗禦金、蒙的 重要性極有助益。不過,這兩篇論文各有其討論焦點,對宋廷團結、 轉化、利用、控制民間武力的成效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乃至所產生 的影響,則論述較少。因此,筆者特以兩淮地區為對象,利用蒐集所 得的史料,參酌前人研究成果·加以討論,作為探討南宋地方武力的 一個個案· 山水寨本指自衛武力防衛的據點,在南宋有時兼指據守在山水寨 的武装力量,甚或泛指被團結的民兵。本文所述的山水寨則採廣義, 包含上述之三種情况。至於宋人常用的「團結」一詞,在唐宋時代, 常指組織訓練地方丁壮的武装力量,與現代詞義有別。3本文為行文 之便,有時用團結或組織、訓練、組訓等詞,其義則一。 張家駒,〈宋代的两淮山水寨—南方人民抗金鬥爭的一種武装組織〉,《上海 師範學院學報》,1960年第1期,頁86-92。 2陶晋生,〈南宋利用山水寨的防守戰略〉,《食貨月刊》,復刊第7卷第1、2期 (1977年4月),頁1-10。 3司馬光,《資治通鑑》(世界書局影印點校本,1970年8月再版),卷225,頁 7245,〈唐紀〉41,代宗大曆十二年五月辛亥條說:「又定諸州兵,皆有常数, 其召募給眾糧,春冬衣者,謂之『官健」;差點土人,春夏歸農,秋冬追集,給 身糧醬莱者,謂之『图結』」·
第五章 两准山水寒 205 二、女真南侵與兩淮山水寨的興起 地方性自衛武力,產生於外患侵陵、亂事頻仍,乃至政權不穩的 時代。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史上爭亂、分裂的時期,也是地方自衛武力 興盛的時代。女真的入侵,結束了北宋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南 北對峙的時代,也是以山水寨為據點的民間自衛武力再度發展的時 期。女真擅長骑戰,於侵宋期間發揮了凌厲的攻城戰術,然而宋人或 因城的地勢難以守禦或因守城技術不佳·致使華北的許多城池相繼被 金兵所攻破;反之,奮起勤王的武装團體及由各地土豪領導的自衛武 力,卻能避入山水寨,據險自守,持久抗金。李若水在靖康元年(1126) 向宋廷報告兩河殘破及淪陷區百姓立寨自保的奏文中,就清楚的描述 道:「又於山上見有逃避之人,連綿不絕,聞各收集散亡士卒,立寨柵 以自衛,持弓刀以捍敵。金人屢遣人多方招誘,必被勦(剿)殺。可 見仗節死義,力拒敵兵,真有戀君懷上之意」,4宋廷鑒於正規軍戰力 不足,亂事擴大,各級政府無力保護百姓、維持社會秩序,乃下詔允 許百姓據險自保,於是,以捍衛鄉里為職志的民間武装團體,相繼出 現。接著東京留守宗澤結合這些武装力量,在汴京城外建立山水寨防 禦網,發揮了積極抗金的效果。5由於山寨内可以屯田,自成獨立的 經濟體系,加以形勢險峻,女真骑兵仰攻困難,是防守的有利地點, 因此,在宋金戰爭期間,利用山水寨作為避亂或抗敵的據點·是各地 4李若水,《忠愍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1,〈使還上殿箚子〉,頁4上、 下。 5《宋史》,卷360,〈宗泽傳〉,頁11280-11281
206 致南卡地方武力 自衛武力的普遍現象。6宋臣曹勛使金時,在河北相州以北,就看到 五十多處山寨,「每寨不下三萬人,其徒皆河北州縣避賊者」,1像慶 源的五馬山、太行山、永寧的白馬山、太原文水縣的西山寨、伊陽山 寨等地,都是自衛武力恃險據守,長期抗金的山寨,而活躍在中條山 一带的武装團體「紅巾」,更時常騷擾金人。8金人在華北,受到山水 寨的地方武力的牽制與游擊,使得戰力分散,相當程度緩和了趙宋政 權面臨覆滅的威脅· 南宋肇建後,江准山水寨成了百姓躲避戰禍的基地。建炎三年 (1129)十月,金帥完顏兀朮統兵再次南侵,由於宋廷疏於戰備,戰 事失利,高宗逃海避難,女真兵突破准防,深入江淮;准南地區成為 宋金雙方交鋒的主要戰場,正如葉適所述「准上四戰之場,虜敵往來 之地。9這時,自華北潰敗南下的宋兵、盗賊,乃至江淮一带的官吏 與地方勢力,為了躲避戰禍,紛紛逃入山水寨。濠州鍾離縣民王維忠 聚集鄉人據韭山為寨,與鄉人共守。韭山寨是「壘石為城,周匝四里, 又作大寨七里環繞之;戰禦之具稍備,民之願來依者凡萬餘人,維忠 選強壮充兵。韭山之勢,巍然而立,外有群山環繞之,山有泉湧出, 泉下有洞,眾泉悉注焉,洞雖不大,然不論水之多寡·或連雨會群山 之水,湊於其中,而洞能容之,俗呼為歸水洞」,維忠恃險而守,直到 6陶晉生,《南宋利用山水寨的防守戰略〉,頁1。 7曹勛,《松隱集》(文淵闕四庫全書本),卷26,〈進前十事〉’頁4。 8黄宽重,《南宋時代抗金的義軍》,頁58-59。 9周應合纂,《景定建康志》(中華書局影印,1990年初版),卷35,頁6上,参 見韓茂莉,《宋代農業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頁80
第五章 两淮山水寒 207 建炎四年(1130)五月金人命孫興知濠州,維忠不聽偽命,才率眾歸 於劉位。0而居住在泗州招信縣碑鎮的豪強劉位,於金兵進犯時候, 就聚鄉民保守横山,由其弟、姪統領,形成巨大的自衛武装力量,除 了王維忠投歸外;當時西北官宦及平民絡繹南下,聽聞劉家兵勢眾, 「故流移之人,渡江入招信,投横山為樂園。1紹興四年(1134)金 與偽齊聯兵南侵時,「北兵數萬屯宿、泗·淮海大震。吳人懲建炎暴屍 蹀血之禍,爭具舟車,徙避深山大澤曠絕無人處」。2 避禍之外,山水寨更是阻擋金兵的重要據點。紹興元年(1131) 三月,金帥完顏昌由泰州進攻水寨,一直據守通州縮頭湖水寨的梁山 泊漁人張榮,利用水退泥湾,金船不能靠岸的機會,在岸邊殺澈,大 敗金兵。3此外,在和州的雙山、雞龍二山寨,麻胡、阿育二水寨, 在廬州的浮槎、方山等寨柵,以及在滁州的獨山等寨,每寨多至二萬 餘家,遇女真騎兵,則出沒掩襲,頗有收獲。4因此,當金兵在侵犯 江淮地區時,就會出現宋臣所説:「江北諸郡之民,有誓不從賊者,往 往自為寨柵,群聚以守」的現象。當紹興十一年(1141)金人敗盟, 再犯壽春,宋將劉錡令諸軍擇地利,依水據山,遏阻金人之衝,金兵 擔心劉绮從背後牵制,不敢舉兵撾江,5則顯示山水寨發揮的防禦功 《會编》,卷138,頁7,建炎四年五月七日。 "《會编》,卷134,頁13-14,建炎三年十一月六日。 2《漓魔居士集》,卷39,頁12下-13上。 《要錄》,卷43,頁8,绍興元年三月壬子條。 14《宋會要·方域》,19之22-23,参見《玉海》,卷174,頁36上、下。 5《會编》,卷205,頁10-11,紹興十一年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