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 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 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 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 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1 哈姆莱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 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 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 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 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时安排】2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2.把握全剧内容,鉴赏本文扣人 心弦的剧情。 【教学过程】 、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 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谁来为大家 举例? 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 学们举的多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 四大悲剧是哪四部? 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其中又以 《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作者及作品简介 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被马克 思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巧合的是, 又卒于1616年4月23日。于是,英国人便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 士比亚戏剧节”。 2.主要作品,分为三个时期: (1)早期(1590~1600年):这时期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 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
2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2.把握全剧内容,鉴赏本文扣人 心弦的剧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 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谁来为大家 举例? 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 同 学们举的多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 四大悲剧是哪四部? 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其中又以 《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被马克 思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出生于 1564 年 4 月 23 日,巧合的是, 又卒于 1616 年 4 月 23 日。于是,英国人便把每年的 4 月 23 日定为“莎 士比亚戏剧节”。 2.主要作品,分为三个时期: (1)早期(1590~1600 年):这时期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 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
乐观的风格。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 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先进性。但它强调个人意志,其物质基础为私 有制,有一定的局限性。所谓人文主义,从原意讲,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 借助于古典知识—一主要是希腊哲学与艺术,来反驳经院哲学与神学,提 倡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思潮,是一种与以神为本位的神本主义相对 立、反对野蛮、愚昧与迷信的世界观。但现在,人文主义已泛化成一种强 调人的作用、地位与作用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 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的特征是: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权,尊重人的价值,反对 神权,反对愚昧和迷信 ①历史剧如《理査三世》(1592)、《亨利三世》(1599)等,谴责封建 暴君,歌颂开明君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据的开明政 治理想 ②喜剧如《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皆大欢喜》 (1600)等,描写温柔美丽、坚毅勇敢的妇女,冲破重重封建阻拦,终于 获得爱情胜利,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 人生主张 ③就连这时期写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也同样具有不 少明朗乐观的因素。 (2)中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
3 乐观的风格。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 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先进性。但它强调个人意志,其物质基础为私 有制,有一定的局限性。所谓人文主义,从原意讲,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 借助于古典知识──主要是希腊哲学与艺术,来反驳经院哲学与神学,提 倡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思潮,是一种与以神为本位的神本主义相对 立、反对野蛮、愚昧与迷信的世界观。但现在,人文主义已泛化成一种强 调人的作用、地位与作用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 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的特征是: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权,尊重人的价值,反对 神权,反对愚昧和迷信。 ①历史剧如《理查三世》(1592)、《亨利三世》(1599)等,谴责封建 暴君,歌颂开明君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据的开明政 治理想。 ②喜剧如《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皆大欢喜》 (16O0)等,描写温柔美丽、坚毅勇敢的妇女,冲破重重封建阻拦,终于 获得爱情胜利,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 人生主张。 ③就连这时期写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也同样具有不 少明朗乐观的因素。 (2)中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
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 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创作了四大悲剧:《李 尔王》、《哈姆雷特》、《奧赛罗》、《麦克白》,代表作是《哈姆雷特》。 (3)晚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乃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 传奇剧。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为浪漫空幻。《辛白林》(1609)和《冬天的 故事》(1610)写失散后的团聚或遭诬陷后的昭雪、和解。《暴风雨》(1611) 写米兰公爵用魔法把谋权篡位的弟弟安东尼奧等所乘的船摄到荒岛,并宽恕 了他,其弟也交还了王位。一场类似《哈姆雷特》的政治风暴,在宽恕感化 中变得风平浪静。 3.莎翁悲剧的特点 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 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 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 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 朱丽叶》是个例外)。 《哈姆莱特》介绍 1.创作的社会背景: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 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 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
4 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 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创作了四大悲剧:《李 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代表作是《哈姆雷特》。 (3)晚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乃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 传奇剧。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为浪漫空幻。《辛白林》(1609)和《冬天的 故事》(1610)写失散后的团聚或遭诬陷后的昭雪、和解。《暴风雨》(1611) 写米兰公爵用魔法把谋权篡位的弟弟安东尼奥等所乘的船摄到荒岛,并宽恕 了他,其弟也交还了王位。一场类似《哈姆雷特》的政治风暴,在宽恕感化 中变得风平浪静。 3.莎翁悲剧的特点: 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 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 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 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 朱丽叶》是个例外)。 三、《哈姆莱特》介绍 1.创作的社会背景: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 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 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
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 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 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 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2.《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 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悲剧,它突出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哈姆莱 特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他本应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现实社 会却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 3.戏剧情节介绍。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整体感知 文章选自第三幕第二场“戏中戏”部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哈姆莱特安排“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 2.戏上演前,哈姆莱特特特意作了哪些安排? 3.奸王看戏时有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看戏后呢? 1.目的是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 2.①让演员演一出情节跟自己父亲死状和死因相似的戏;②让好友霍 拉旭观察奸王的容色举止;③装疯卖傻,对奸王、母亲旁敲侧击。 3.国王先问戏的“情节”:有没有要不得的地方?又问戏名,担心自 己的罪恶被揭穿。后来又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站起来,并
5 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 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 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 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2.《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 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悲剧,它突出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哈姆莱 特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他本应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现实社 会却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 3.戏剧情节介绍。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整体感知 文章选自第三幕第二场“戏中戏”部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哈姆莱特安排“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 2.戏上演前,哈姆莱特特特意作了哪些安排? 3.奸王看戏时有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看戏后呢? 点拨: 1.目的是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 2.①让演员演一出情节跟自己父亲死状和死因相似的戏;②让好友霍 拉旭观察奸王的容色举止;③装疯卖傻,对奸王、母亲旁敲侧击。 3.国王先问戏的“情节”:有没有要不得的地方?又问戏名,担心自 己的罪恶被揭穿。后来又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站起来,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