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1期总第21期城市规炮学到 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城市体系 \STUDY 的关联分析 唐子来李粲肖扬李涛黎智枫 提要分别以三个表征和从四个维度 An Analysis of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World Economic Pattern and the 分析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城市体系的变化 World Urban System 趋势,并且讨论两者之间的相互美联。在 TANG Zilai, LI Can, XIAO Yang, LI Tao, LI Zhifeng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着亚洲、新兴经 济体和中国大陆的崛起,世界经济格局和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ic pattern 世界城市体系正在发生相互关联的显著变 and the world urban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and four dimensions. And the link 化。但是,与工业革命导致世界经济格局 age between the two is also discussed. It is argued that with the rise of asia 和世界城市体系的颠覆性变化不同,经济 emerging economies and mainland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 全球化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城市体系 ion, the world economic pattern and the world urban system have witnessed sig- 呈现出多极化的变化趋势,无论是区域层 nificant transformation. However, the chang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experienced dur 面上的欧美和亚洲的此消彼长还是经济板 ing the period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overturn of 块层面上的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此 the world economic pattern and the world urban system. The latest change en- 消彼长。这种多极化的变化趋势将会持续 abled b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eatures poly- centric transformations, which is ex- 下去,成为区域和城市发展研究的一个关 pected to remain in force. This is expect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areas 注领域 of research on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关键词世界经济格局;世界城市体 Keywords: world mic pattern, world urban system; economic globalization; 系;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全球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城市体系的分析维度 DOl 10.16361/upf201501001 文章编号1000-3363(2015)01-0001-09 工业革命以来的300多年中,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工业革命导致欧 洲经济体的崛起和亚洲经济体(中国和印度)的衰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颠覆性变 化。工业革命奠定了世界经济的核心-边缘格局(core- periphery)和由此产生的国际 劳动分工(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二次大战再次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战 乍者简介 后美国成为全球的超级经济体,1950年美国的GDP占全球总额的27%。1973年的世 唐子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 界经济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多极化 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 的趋势,亚洲、新兴经济体和中国大陆正在迅速崛起。 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出口 zltang(@tongji.edu.cn 李粲,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 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2013年,中国贸易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 肖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 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 验室,讲师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编号:2013-A-39)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 发展 (项目编号:KY-2014-P-02)共同资助,为“未来30年世界城市体系及全球城市发月 李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 及上海的地位与作用”课题的部分成果;本文系作者根据在2014年“第11届中国城市 黎智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生科发展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2015年第1期 总第221期 An Analysis of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World Economic Pattern and the World Urban System TANG Zilai, LI Can, XIAO Yang, LI Tao, LI Zhife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ic pattern and the world urban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and four dimensions. And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two is also discussed. It is argued that with the rise of Asia, emerging economies and mainland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world economic pattern and the world urban system have witnessed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However, the chang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experienced during the period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overturn of the world economic pattern and the world urban system. The latest change enabled b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eatures poly-centric transformations, which is expected to remain in force. This is expect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areas of research on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Keywords: world economic pattern; world urban system;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global cities 1 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城市体系的分析维度 工业革命以来的300多年中,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工业革命导致欧 洲经济体的崛起和亚洲经济体(中国和印度)的衰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颠覆性变 化。工业革命奠定了世界经济的核心-边缘格局(core-periphery)和由此产生的国际 劳动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二次大战再次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战 后美国成为全球的超级经济体,1950年美国的GDP占全球总额的27%。1973年的世 界经济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多极化 的趋势,亚洲、新兴经济体和中国大陆正在迅速崛起。 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出口 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2013年,中国贸易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 *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项目编号:2013-A-39) 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编号:KY-2014-PT-02)共同资助,为“未来30年世界城市体系及全球城市发展趋势 及上海的地位与作用”课题的部分成果;本文系作者根据在2014年“第11届中国城市规划学 科发展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作者简介 唐子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 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 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zltang@tongji.edu.cn 李 粲,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 肖 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 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 验室,讲师 李 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 黎智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6361/j.upf.201501001 文 章 编 号 1000-3363(2015)01-0001-09 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城市体系 的关联分析* 唐子来 李 粲 肖 扬 李 涛 黎智枫 提 要 分别以三个表征和从四个维度 分析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城市体系的变化 趋势,并且讨论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在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着亚洲、新兴经 济体和中国大陆的崛起,世界经济格局和 世界城市体系正在发生相互关联的显著变 化。但是,与工业革命导致世界经济格局 和世界城市体系的颠覆性变化不同,经济 全球化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城市体系 呈现出多极化的变化趋势,无论是区域层 面上的欧美和亚洲的此消彼长还是经济板 块层面上的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此 消彼长。这种多极化的变化趋势将会持续 下去,成为区域和城市发展研究的一个关 注领域。 关键词 世界经济格局;世界城市体 系;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全球城市 1
唐子来李粲肖扬李涛黎智枫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城市体系的关联分析 贸易国;2014年,中国按照购买力平价表1世界主要汽车制造企业的跨国指数 计算的经济规模超过美国。 Tab 1 Transnational index of world leading automobile manufactures 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同样世界主要汽车制造企业总体国指数 雇员跨国指数 资产跨国指数 销售跨国指数 (国外总体) (国外/总体) (国外/总体) 引人关注的是经济全球化进程。 Dicken 美国 53.1 (2011)依据经济活动的地理扩散(geo 62.1 和经济活动的功能整合( functional inte g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将世界 729 经济格局的变化分为四种过程(图1) 48.8 ①地方化过程( localizing processes)是 地理上集中和功能上不同程度整合的经 齐活动;②国际化过程( internationaliz- 资料来源: Union Nation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转引自 Dicken,201l ing processes)只是地理上扩散的跨国经经济格局和世界城市体系的变化也具 产业部类 济活动,但功能整合程度并不高;③全有显著的关联性,已经成为城市和区域 织工业机城工 球化过程( globalizing processes)是地研究的重要领域。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 理上高度扩散和功能上深度整合相结合城市体系的转型,以“产业链”为特征 的经济活动;④区域化过程( regionaliz-的空间经济结构正在转变成为以“价 Ing processes)类似于全球化过程、但仅链”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图2) 限于区域范围的经济活动(如欧盟的经际研究表明,世界城市体系的变化趋势 一体化)。 应当把握四个分析维度。 伤织工业市机工业市钢工业市 1.1“全球资本支配中心”和“全球资 水平空间经济结构 本服务中心” 图2世界城市体系的转型:从“产业链”为 Friedmann(1986)发表了“世界城 特征到“价值链”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 市的假说”( The World City Hypothe Fig2 Transformation of world urban system: from section-based to value-based spatial ec s)一文,将城市和区域发展与经济全 资杆来源:笔者绘制 球化进程联系起来。他认为,世界城市 作为全球资本的“支点”( basing points经济环境(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图1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四种过程 for global capital),在企业网络中占据 伴随着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的全球 world economic change 资料来源: Dicken,2011 中心地位,既是跨国公司总部和金融机拓展,为其提供生产性服务的企业也越 构的集聚地,也是全球交通和通讯枢来越全球化。 Sassen(1991)认为,全 如果以生产( production)、贸易纽,因而在全球经济中具有支配地位球城市作为全球资本服务中心,高端生 ( trade)和投资( Investment)作为世界( command and control posts) 性服务企业的全球化界定了全球城市 经济格局的三个重要表征,过去50年中 sassen(191)发表了“全球城网络。这就是说,全球城市网络的形成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要特征是跨国贸易市:纽约、伦敦、东京”( The global是基于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全球关联网络 的增长高于世界生产的增长和外国直接ciy: New Yor, London, Tokyo)一书。( interlocking networks),企业是全球城 投资的增长高于跨国贸易的增长。跨国除了跨国公司总部和金融机构, Sassen市网络的作用者( agents) 公司(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TNCs)更为关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Advanced Castells(1996)发表了《网络社会 占了世界产品和服务出口的23,更为重 Producer services,APS)。她认为,全球的崛起》(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 要的是,世界贸易的相当部分是跨国公城市是全球资本服务中心,而生产性服cty)一书,提出网络社会的“双重空间 司内部的跨国贸易( (transnational and务业则是全球资本服务中心的关键产逻辑”,即“流通空间”( space of Intra- firm trade)。如表1所示,世界主业。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地理拓展,对于 Flows)和“场所空间”( ( space of plac 要汽车制造企业的跨国指数佐证了地理功能整合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越来e)。”流通空间”指资本和信息流通等 上高度扩散和功能上深度整体的经济全越多的跨国公司采取专业服务外包的策形成全球经济网络,而城市作为场所空 球化过程 略,采购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如法间则是全球经济网络的“节点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活动的律、会计、公共关系和信息服务等),而( nodes) 地理拓展和功能整合是相互协同的,世生产性服务业更为依赖全球城市的集聚 Friedmann、 Sassen和 Castells在世
贸易国;2014年,中国按照购买力平价 计算的经济规模超过美国。 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同样 引人关注的是经济全球化进程。Dicken (2011)依据经济活动的地理扩散(geo⁃ graphical spread of economic activities) 和经济活动的功能整合(functional inte⁃ g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将世界 经济格局的变化分为四种过程 (图1): ①地方化过程 (localizing processes) 是 地理上集中和功能上不同程度整合的经 济活动;②国际化过程 (internationaliz⁃ ing processes)只是地理上扩散的跨国经 济活动,但功能整合程度并不高;③全 球化过程 (globalizing processes) 是地 理上高度扩散和功能上深度整合相结合 的经济活动;④区域化过程(regionaliz⁃ ing processes)类似于全球化过程、但仅 限于区域范围的经济活动(如欧盟的经 济一体化)。 如 果 以 生 产 (production)、 贸 易 (trade) 和投资 (investment) 作为世界 经济格局的三个重要表征,过去50年中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要特征是跨国贸易 的增长高于世界生产的增长和外国直接 投资的增长高于跨国贸易的增长。跨国 公司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TNCs) 占了世界产品和服务出口的2/3,更为重 要的是,世界贸易的相当部分是跨国公 司内部的跨国贸易 (transnational and intra-firm trade)。如表1所示,世界主 要汽车制造企业的跨国指数佐证了地理 上高度扩散和功能上深度整体的经济全 球化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活动的 地理拓展和功能整合是相互协同的,世 界经济格局和世界城市体系的变化也具 有显著的关联性,已经成为城市和区域 研究的重要领域。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 城市体系的转型,以“产业链”为特征 的空间经济结构正在转变成为以“价值 链”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图2)。国 际研究表明,世界城市体系的变化趋势 应当把握四个分析维度。 1.1 “全球资本支配中心”和“全球资 本服务中心” Friedmann(1986)发表了“世界城 市的假说”(The World City Hypothe⁃ sis)一文,将城市和区域发展与经济全 球化进程联系起来。他认为,世界城市 作为全球资本的“支点”(basing points for global capital),在企业网络中占据 中心地位,既是跨国公司总部和金融机 构的集聚地,也是全球交通和通讯枢 纽,因而在全球经济中具有支配地位 (command and control posts)。 Sassen (1991) 发 表 了 “ 全 球 城 市:纽约、伦敦、东京”(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一书。 除了跨国公司总部和金融机构,Sassen 更为关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 APS)。她认为,全球 城市是全球资本服务中心,而生产性服 务业则是全球资本服务中心的关键产 业。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地理拓展,对于 功能整合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越来 越多的跨国公司采取专业服务外包的策 略,采购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 (如法 律、会计、公共关系和信息服务等),而 生产性服务业更为依赖全球城市的集聚 经济环境(agglomeration economies)。 伴随着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的全球 拓展,为其提供生产性服务的企业也越 来越全球化。Sassen (1991) 认为,全 球城市作为全球资本服务中心,高端生 产性服务企业的全球化界定了全球城市 网络。这就是说,全球城市网络的形成 是基于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全球关联网络 (interlocking networks),企业是全球城 市网络的作用者(agents)。 Castells(1996)发表了《网络社会 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 ety)一书,提出网络社会的“双重空间 逻 辑 ”, 即 “ 流 通 空 间 ”(space of Flows) 和“场所空间”(space of plac⁃ es)。”流通空间”指资本和信息流通等 形成全球经济网络,而城市作为场所空 间 则 是 全 球 经 济 网 络 的 “ 节 点 ” (nodes)。 Friedmann、Sassen 和 Castells 在世 图1 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四种过程 Fig.1 Four processes of world economic change 资料来源:Dicken, 2011. 表1 世界主要汽车制造企业的跨国指数 Tab.1 Transnational index of world leading automobile manufactures 世界主要汽车制造企业 美国 日本 欧洲 韩国 Ford GM Honda Nissan Toyota Fiat Volkswagen Renault Hyundai 总体跨国指数 (TNI) 51.4 48.5 82.3 62.1 51.9 64.5 56.9 53.1 27.9 雇员跨国指数 (国外/总体) 54.8 59.8 88.8 51.0 38.5 59.1 46.7 51.5 9.3 资产跨国指数 (国外/总体) 46.2 41.3 75.2 58.9 53.9 61.4 48.8 40.0 29.0 销售跨国指数 (国外/总体) 53.1 44.5 82.9 76.3 63.2 72.9 75.3 67.8 45.3 资料来源:Union Nation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转引自Dicken, 2011. 图2 世界城市体系的转型:从“产业链”为 特征到“价值链”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 Fig.2 Transformation of world urban system: from section-based to value-based spatial economic structure 资料来源:笔者绘制. 唐子来 李 粲 肖 扬 李 涛 黎智枫 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城市体系的关联分析 2
2015年第1期总第21期城市规炮学到 界城市体系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和深远 表2基于 Forbes2000的总部集聚度和基于GaWc175的网络关联度的城市排名比较 的影响。 Derudder(2012)认为, Fried ab2 City ranking based on Forbes 2000 Business Command Index and Gawc 175 Global Network Con- man的世界城市网络( a network of 基于 Forbes2000的总部集聚度 基于GaWC175的网络关联度 world cities)强调以跨国公司总部和分 商务支配指数(BC)排名 市全球网络关联指数(GNC) 支机构网络为表征的全球资本支配中心 伦敦 ( global capital control),而 sassen的全 球城市网络( a network of global cit- )则关注以生产性服务业跨国公司总 休土顿 47 新加坡 部和分支机构网络为表征的全球资本服 务中心( global capital service)。 芝加哥 0.69 19.42 上海 12“总部集聚度”和“网络关联度 马德里 19.14 2000年以来,世界城市体系的一系 斯德哥尔 马德里 莫斯科 列实证研究分别受到 Friedmann和 sassen 洛杉矶 多伦多 18.84 的影响,采用企业内部的总部和分支机 14圣何塞 多伦多 构构成的跨国网络( Intra- -firm transna 华盛顿 布鲁塞尔 tional networks),连结所在城市形成世 香港 16布利诺斯艾利斯 1281 界城市体系。经常被广泛引用的是Tay- 孟买 青隆玻 lor ( Taylor. 2001: Taylor et al. 2002 台北 加哥 Taylor, 2004: Taylor et al, 2011)FI Al- 华沙 erson( Alderson and beckfield,2004:资料来源: Taylor,etal,201 Alderson et al,2010)等人的研究成果。 Alderson和 Beckfield( Alderson的世界城市体系并不一致(表2)。有些度不仅取决于所在城市的跨国公司总部 and Beckfield,2004)采用财富500强城市的总部集聚度较高而网络关联度相数量,而且与这些企业的跨国指数 ( Fortune global500公司总部和分支机对较低(如东京),有些城市的网络关联 ansnational index)相关 构网络来建构作为资本支配中心的世界度较高而总部集聚度较低(如中国香 城市网络,而 Taylor等( Taylor et al,港、新加坡),但还有一些城市(如纽14“中心城市”和“门户城市”。 011)采用GawC175家生产性服务业跨约、伦敦)的总部集聚度和网络关联度 基于 Alderson和 Taylor等人的研究 国公司总部和分支机构网络来建构作为都很高 成果,无论在全球资本支配中心还是全 资本服务中心的全球城市网络。这些研 球资本服务中心的世界城市体系中,城 究显示,世界城市网络和全球城市网络13“外向辐射度”和“内向集聚度 市的外向度越高,更为显示其在世界城 并不完全一致,这表明全球资本支配中 Alderson和 Bechfield( Alderson市体系中的“中心城市( central 心和全球资本服务中心并非完全重叠, and Bechfield,2004)认为,基于跨国 )”属性;城市的内向度越高,更为 但有些全球城市(如纽约、伦敦)既是公司内部关联网络的城市之间关联网络显示其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门户城市 全球资本支配中心又是全球资本服务中并不是对称的,因而提出城市关联网络( gateway city)”属性。为此,可以依 的外向度( outdegree)和内向度(inde-据城市的外向度和内向度,将城市在世 Taylor等( Taylor et al,2011)采gre)概念。外向度是指跨国公司总部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为四种基 用2008年福布斯2000强( Forbes glob-所在城市发至分支机构所在城市的关本类型,包括外向度和内向度均高的城 al2000)公司总部来分析所在城市的商联,而内向度则是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所市、外向度高和内向度低的城市、外向 务支配指数( business command index,在城市接收来自总部所在城市的关联。度低和内向度高的城市、外向度和内向 BCI)作为全球资本支配中心的地位表征城市的跨国公司总部数量越多,而且这度均低的城市。针对中心城市和门户城 和GaWC175家全球知名的生产性服务业些企业的跨国分支机构越多,则该城市市,还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层级,中心城 跨国公司总部和分支机构网络来分析所的外向度就越高;城市的跨国公司分支市分为全球、区域、国家和地区层级 在城市的全球网络关联度( global net.-机构数量越多,则该城市的内向度就越门户城市分为区域、国家和地区层级。 work connectivity..GNC)作为全球资本高。一个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网络 服务中心的地位表征。这项研究同样表关联度则是外向辐射度和内向集聚度的2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 明,基于总部集聚度和基于网络关联度总和。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城市的外向
2015年第1期 总第221期 界城市体系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和深远 的影响。Derudder(2012)认为,Fried⁃ mann 的世界城市网络 (a network of world cities) 强调以跨国公司总部和分 支机构网络为表征的全球资本支配中心 (global capital control),而 Sassen 的全 球城市网络 (a network of global cit⁃ ies)则关注以生产性服务业跨国公司总 部和分支机构网络为表征的全球资本服 务中心(global capital service)。 1.2 “总部集聚度”和“网络关联度” 2000年以来,世界城市体系的一系 列实证研究分别受到Friedmann和Sassen 的影响,采用企业内部的总部和分支机 构构成的跨国网络 (intra-firm transna⁃ tional networks),连结所在城市形成世 界城市体系。经常被广泛引用的是Tay⁃ lor (Taylor, 2001; Taylor et al, 2002; Taylor, 2004; Taylor et al, 2011)和Al⁃ derson (Alderson and Beckfield,2004; Alderson et al, 2010)等人的研究成果。 Alderson 和 Beckfield (Alderson and Beckfield,2004) 采用财富 500 强 (Fortune global 500)公司总部和分支机 构网络来建构作为资本支配中心的世界 城市网络,而 Taylor 等 (Taylor et al, 2011)采用GaWC175家生产性服务业跨 国公司总部和分支机构网络来建构作为 资本服务中心的全球城市网络。这些研 究显示,世界城市网络和全球城市网络 并不完全一致,这表明全球资本支配中 心和全球资本服务中心并非完全重叠, 但有些全球城市(如纽约、伦敦)既是 全球资本支配中心又是全球资本服务中 心。 Taylor 等 (Taylor et al,2011) 采 用 2008 年福布斯 2000 强 (Forbes glob⁃ al 2000)公司总部来分析所在城市的商 务支配指数 (business command index, BCI)作为全球资本支配中心的地位表征 和GaWC175家全球知名的生产性服务业 跨国公司总部和分支机构网络来分析所 在城市的全球网络关联度 (global net⁃ work connectivity,GNC)作为全球资本 服务中心的地位表征。这项研究同样表 明,基于总部集聚度和基于网络关联度 的世界城市体系并不一致(表2)。有些 城市的总部集聚度较高而网络关联度相 对较低(如东京),有些城市的网络关联 度较高而总部集聚度较低 (如中国香 港、新加坡),但还有一些城市 (如纽 约、伦敦)的总部集聚度和网络关联度 都很高。 1.3 “外向辐射度”和“内向集聚度” Alderson 和 Bechfield (Alderson and Bechfield,2004) 认为,基于跨国 公司内部关联网络的城市之间关联网络 并不是对称的,因而提出城市关联网络 的外向度 (outdegree) 和内向度 (inde⁃ gree) 概念。外向度是指跨国公司总部 所在城市发至分支机构所在城市的关 联,而内向度则是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所 在城市接收来自总部所在城市的关联。 城市的跨国公司总部数量越多,而且这 些企业的跨国分支机构越多,则该城市 的外向度就越高;城市的跨国公司分支 机构数量越多,则该城市的内向度就越 高。一个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网络 关联度则是外向辐射度和内向集聚度的 总和。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城市的外向 度不仅取决于所在城市的跨国公司总部 数量,而且与这些企业的跨国指数 (transnational index)相关。 1.4 “中心城市”和“门户城市”。 基于 Alderson 和 Taylor 等人的研究 成果,无论在全球资本支配中心还是全 球资本服务中心的世界城市体系中,城 市的外向度越高,更为显示其在世界城 市 体 系 中 的 “ 中 心 城 市 (central city)”属性;城市的内向度越高,更为 显示其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门户城市 (gateway city) ”属性。为此,可以依 据城市的外向度和内向度,将城市在世 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为四种基 本类型,包括外向度和内向度均高的城 市、外向度高和内向度低的城市、外向 度低和内向度高的城市、外向度和内向 度均低的城市。针对中心城市和门户城 市,还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层级,中心城 市分为全球、区域、国家和地区层级, 门户城市分为区域、国家和地区层级。 2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 表2 基于Forbes 2000的总部集聚度和基于GaWC 175的网络关联度的城市排名比较 Tab.2 City ranking based on Forbes 2000 Business Command Index and GaWC 175 Global Network Con⁃ nectivity 基于Forbes 2000的总部集聚度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城市 东京 纽约 伦敦 巴黎 休士顿 首尔 芝加哥 大阪 北京 马德里 斯德哥尔摩 洛杉矶 多伦多 圣何塞 华盛顿 香港 悉尼 达拉斯 台北 墨尔本 商务支配指数(BCI) 100.00 70.94 68.49 53.96 25.47 23.31 21.44 20.00 19.42 19.14 18.71 18.13 18.84 17.70 16.40 16.26 12.81 12.66 11.65 11.37 基于GaWC 175的网络关联度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城市 伦敦 纽约 香港 巴黎 新加坡 东京 悉尼 米兰 上海 北京 马德里 莫斯科 首尔 多伦多 布鲁塞尔 布利诺斯艾利斯 孟买 吉隆玻 芝加哥 华沙 全球网络关联指数(GNC) 1.00 1.00 0.83 0.78 0.75 0.74 0.71 0.69 0.69 0.69 0.65 0.64 0.63 0.63 0.63 0.60 0.60 0.60 0.57 0.56 资料来源:Taylor, et al, 2011. 3
唐子来李粲肖扬李涛黎智枫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城市体系的关联分析 笔者采用生产( production)、贸易表32002年、2008年和2012年各大洲生产总值占全球比重的变化 ( trade)和投资( Investment)作为全球 Tab3 Change in GDP of regions as percentage of the global total in 2002, 2008 and 2012 经济格局变化的三个表征;在时间断面 2002年(% 2008年(% 012年(%)200-2012年变化(百分点) 亚洲 4.79 上,选择2002年、2008年和2012年作 为三个节点,分别考虑中国加入WTO和 北美洲 28.39 世界金融危机对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影 大洋洲 16 响;在空间单元上分为区域、经济板块 南美洲 468 2.93 和国家三个层面:①区域层面包括亚 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拉丁美洲 资料来源: World Bank,2014. 和非洲;②经济板块层面包括作为发达表42002年、200年和2012年各经济板块生产总值占全球比重的变化 经济体的G7国家(美国、日本、德国、 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作为较 202年(%)200年(%)2012年(%)20-2012年变化(百分点 G7国家 64.83 1735 发达经济体的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 亚洲四小龙 -0.18 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作为新兴经 金砖国家 833 98 9 1142 济体的金砖(BRC)四国(中国大陆 中国大陆 1132 印度、巴西和俄罗斯);③在国家层面, 资料来源: World Bank,2014. 则突出中国大陆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 52002年、2008年和2012年各大洲对外贸易占全球比重的变化 位变化 Tab. 5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values of regions as percentage of the global total in 2002, 2008 and 2002年(%) 2008年(%) 2012年(%) 002-2012年变化(百分点) 21世界生产( production)格局的变 化趋势 2002-2012年,世界经济保持增长 趋势,但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影 南美洲 263 响。在区域层面,世界生产格局主要集 37 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合计占2012黄料来源: Union Nation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 UNCTAD) 年全球总值的8661%。如表3所示,10 年间,欧洲和北美洲作为世界经济的核显著下降的;与之相反,亚洲和金砖国2012年成为全球第二位贸易大国。在金 心区域,其生产总值占全球比重分别下家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都是显著上升砖四国上升的848百分点中,中国大陆 降了104和292百分点,其他各洲保持的,而中国大陆的增长幅度尤为突出 占608百分点。 不同程度的增速,而亚洲的增幅尤为显 著(高达784百分点),2012年亚洲已22世界贸易(tade)格局的变化趋势23世界投资( investment)格局的变 经成为占全球生产总值比重最高的地区。 如表5所示,从2002-2012年,在化趋势 在经济板块层面,G7国家、亚洲四世界贸易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世界贸 区域层面的变化趋势如表7所示 小龙和金砖四国等15个国家地区占全球易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区域层2002-2012年,欧洲的对外投资和吸 生产总值的近70%,对于世界生产格局面,欧洲和北美洲的贸易总额占全球比投资占全球比重大幅下降,北美洲也是 变化的影响重大。如表4所示,10年重是显著下降的(分别下降55和525百略有下滑;而亚洲的对外投资和吸纳投 间,G7国家的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大幅下分点),其他各洲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资占全球比重都出现了大幅上升,其他 降了17.35百分点,亚洲四小龙保持稳而亚洲的上升幅度尤为突出,高达813各洲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除了大洋洲 定,而金砖国家则大幅上升了11.42百分百分点 的对外投资占全球比重略有下降。同样 点,中国大陆的增长幅度尤为突出,高 在经济板块层面,G7国家、亚洲四值得关注,2012年欧洲和北美洲对外投 达704百分点。2009年中国大陆超过日 龙和金砖四国等15个国家地区占资所占比重依然大于吸纳投资,亚洲的 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生2012年全球贸易总额的626%,对于世对外投资和吸纳投资所占比重持平,其 产格局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界贸易格局变化的影响重大。如表6所他区域的吸纳投资所占比重大于对外投 就世界生产格局的变化趋势而言,示,10年间,G7国家的对外贸易所占比资。 作为世界经济格局的核心,无论是区域重大幅下降了1119百分点,亚洲四小龙 经济板块层面的变化趋势如表8所 层面的北美洲和欧洲还是经济板块层面保持稳定,而金砖四国则出现了显著的示。2002-2012年,作为发达经济体, 的G7国家,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都是增长,中国大陆的增长幅度尤为突出,G7国家的对外投资和吸纳投资占全球比
笔者采用生产 (production)、贸易 (trade) 和投资 (investment) 作为全球 经济格局变化的三个表征;在时间断面 上,选择 2002 年、2008 年和 2012 年作 为三个节点,分别考虑中国加入WTO和 世界金融危机对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影 响;在空间单元上分为区域、经济板块 和国家三个层面:①区域层面包括亚 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拉丁美洲 和非洲;②经济板块层面包括作为发达 经济体的G7国家(美国、日本、德国、 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作为较 发达经济体的亚洲四小龙 (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作为新兴经 济体的金砖 (BRIC) 四国 (中国大陆、 印度、巴西和俄罗斯);③在国家层面, 则突出中国大陆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 位变化。 2.1 世界生产 (production) 格局的变 化趋势 2002-2012 年,世界经济保持增长 趋势,但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影 响。在区域层面,世界生产格局主要集 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合计占2012 年全球总值的86.61%。如表3所示,10 年间,欧洲和北美洲作为世界经济的核 心区域,其生产总值占全球比重分别下 降了10.4和2.92百分点,其他各洲保持 不同程度的增速,而亚洲的增幅尤为显 著 (高达7.84百分点),2012年亚洲已 经成为占全球生产总值比重最高的地区。 在经济板块层面,G7国家、亚洲四 小龙和金砖四国等15个国家/地区占全球 生产总值的近70%,对于世界生产格局 变化的影响重大。如表 4 所示,10 年 间,G7国家的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大幅下 降了 17.35 百分点,亚洲四小龙保持稳 定,而金砖国家则大幅上升了11.42百分 点,中国大陆的增长幅度尤为突出,高 达7.04百分点。2009年中国大陆超过日 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生 产格局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就世界生产格局的变化趋势而言, 作为世界经济格局的核心,无论是区域 层面的北美洲和欧洲还是经济板块层面 的G7国家,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都是 显著下降的;与之相反,亚洲和金砖国 家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都是显著上升 的,而中国大陆的增长幅度尤为突出。 2.2 世界贸易(trade)格局的变化趋势 如表 5 所示,从 2002-2012 年,在 世界贸易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世界贸 易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区域层 面,欧洲和北美洲的贸易总额占全球比 重是显著下降的(分别下降5.5和5.25百 分点),其他各洲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而亚洲的上升幅度尤为突出,高达8.13 百分点。 在经济板块层面,G7国家、亚洲四 小龙和金砖四国等 15 个国家/地区占 2012年全球贸易总额的62.6%,对于世 界贸易格局变化的影响重大。如表6所 示,10年间,G7国家的对外贸易所占比 重大幅下降了11.19百分点,亚洲四小龙 保持稳定,而金砖四国则出现了显著的 增长,中国大陆的增长幅度尤为突出, 2012年成为全球第二位贸易大国。在金 砖四国上升的8.48百分点中,中国大陆 占6.08百分点。 2.3 世界投资 (investment) 格局的变 化趋势 区域层面的变化趋势如表 7 所示。 2002-2012年,欧洲的对外投资和吸纳 投资占全球比重大幅下降,北美洲也是 略有下滑;而亚洲的对外投资和吸纳投 资占全球比重都出现了大幅上升,其他 各洲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除了大洋洲 的对外投资占全球比重略有下降。同样 值得关注,2012年欧洲和北美洲对外投 资所占比重依然大于吸纳投资,亚洲的 对外投资和吸纳投资所占比重持平,其 他区域的吸纳投资所占比重大于对外投 资。 经济板块层面的变化趋势如表8所 示。2002-2012 年,作为发达经济体, G7国家的对外投资和吸纳投资占全球比 表3 2002年、2008年和2012年各大洲生产总值占全球比重的变化 Tab.3 Change in GDP of regions as percentage of the global total in 2002, 2008 and 2012 亚洲 欧洲 北美洲 大洋洲 南美洲 非洲 2002年(%) 24.79 30.11 37.19 1.16 2.79 1.70 2008年(%) 26.29 33.84 28.39 1.70 4.68 2.54 2012年(%) 32.63 27.19 26.79 2.11 5.56 2.93 2002-2012年变化(百分点) 7.84 -2.92 -10.4 0.95 2.77 1.23 资料来源:World Bank, 2014. 表4 2002年、2008年和2012年各经济板块生产总值占全球比重的变化 Tab.4 Change in GDP of economic blocks as percentage of the global total in 2002, 2008 and 2012 G7国家 亚洲四小龙 金砖国家 中国大陆 2002年(%) 64.83 2.54 8.33 4.28 2008年(%) 52.48 2.23 14.98 7.30 2012年(%) 47.48 2.36 19.75 11.32 2002-2012年变化(百分点) -17.35 -0.18 11.42 7.04 资料来源:World Bank, 2014. 表5 2002年、2008年和2012年各大洲对外贸易占全球比重的变化 Tab.5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values of regions as percentage of the global total in 2002, 2008 and 2012 亚洲 欧洲 北美洲 大洋洲 南美洲 非洲 2002年(%) 27.86 44.80 21.49 0.93 1.86 1.79 2008年(%) 30.95 45.25 16.00 0.94 2.63 2.37 2012年(%) 35.99 39.30 16.24 1.08 3.04 2.51 2002-2012年变化(百分点) 8.13 -5.50 -5.25 0.15 1.18 0.72 资料来源:Union Nation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 唐子来 李 粲 肖 扬 李 涛 黎智枫 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城市体系的关联分析 4
2015年第1期总第21期城市规炮学到 重明显下降;无论是作为较发达经济体表62002年、2008年和2012年各经济板块对外贸易占全球比重的变化 的亚洲四小龙还是作为新兴经济体的金 ab6 Change in intemational trade values of ec blocks as percentage of the global total in 200 2008and2012 砖四国,对外投资和吸纳投资占全球比 2002年(%) 2012年(保)202-2012年变化(百分点 重则是大幅上升的。作为规模最大的新 G7国家 86 44 67 11.19 兴经济体,中国大陆借助加入WTO带来 亚洲四小龙 10.01 的积极效应,2002年的吸纳投资占全球 742 1264 1590 比重已经达到842%,但受到全球金融 资杆来源: Union Nation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 危机的负面影响,2008年下降到 596%,而2012年又强劲反弹到896%。 表72002年、2008年和2012年各大洲对外和吸纳投资占全球比重 同样值得关注,2012年G7国家对 Tab. 7 Change in outward and inward FDI of regions as percentage of the global total in 2002, 2008 and 2012 外投资所占比重依然明显大于吸纳投 2008(% 2012(%)200-2012年变化(百分点 资,亚洲四小龙的对外投资和吸纳投资 吸纳投资17 23753101 18.47 所占比重持平,金砖四国的吸纳投资所 吸纳投资 60 24.21 -27.75 欧洲 占比重明显大于对外投资。2002-2012 对外投资 2735482313 年,中国大陆的吸纳投资所占比重上升 北美洲 吸纳投资 1978 22461769 对外投资315 19.51 2952 -1.63 并不明显,但对外投资所占比重则是持 4.22 182 续大幅上升的,最近几年的上升势头更 大洋洲 对外投资 141 16 0.25 为显著。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公布的 南美洲 吸纳投资 《2014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如果现有 1.79 非洲 吸纳投资 趋势持续下去,今年或者明年中国的对 对外投资 外投资就会超过吸纳投资”。 资料来源: Union Nation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 表82002年、2008年和2012年各经济板块对外和吸纳投资占全球比重 3世界城市体系的变化趋势 Tab.8 Change in outward and inward FDI of economic blocks as percentage of the global total in 2002, 2008and2012 3.1基于总部集聚度的世界城市体系的 (%)200%)2012(%)200-2012年变化(百分点) 吸纳投资 变化趋势 G7国家 对外投资 61.66 5114 在总部集聚度分析中,参照 Taylor 吸纳投资 亚洲四小龙 1068 等( Taylor,eta,2011)的方法,根据 对外投资 福布斯2000强企业排名,赋予相应的权 金砖国家 对外投资 85 8.60 重值,并以总部集聚度最高的城市为 吸纳投资 8.42 896 100,进行标准化处理。 中国大陆 对外投资 如表9所示,在2005年和2014年福资料来源: Union Nation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 布斯2000强全行业总部集聚度排名前30 位的城市中,东京、纽约和伦敦保持前3 如表10所示,在2005年和2014年 如表11所示,在2005年和2014年 位,但总部集聚度明显下降,其他发达福布斯2000强制造业总部集聚度的城市福布斯2000生产性服务业总部集聚度 国家的大部分城市排名也是普遍下降排名中,东京保持首位,但总部集聚度的城市排名中,东京和纽约分别保持第1 的;在亚洲四小龙中,首尔、香港、新明显下降,其他发达国家的大部分城市位和第2位,但总部集聚度明显下降 加坡和台北的总部集聚度上升;在金砖排名也是普遍下降的;在亚洲四小龙在亚洲四小龙中,香港、首尔、新加坡 四国中,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相关城中,首尔、台北和香港的排名上升;在和台北的总部集聚度上升;在金砖四国 市排名显著上升,并有一些其他新兴经金砖四国中,中国大陆、印度和巴西的中,中国大陆、印度和俄罗斯的主要城 济体的城市也进入2014年前30位。中国相关城市排名显著上升,并有个别其他市排名显著上升,并有一些其他新兴经 大陆主要城市的排名上升幅度尤为突新兴经济体的城市也进入2014年的城市济体的城市也进入2014年的城市排名前 出,北京从2005年的第12位(3城并排名前列。在全球排名前列中,来自金列。中国大陆城市的上升幅度尤为突 列)上升到2014年的第4位,上海和深砖四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城市从2005出,北京、深圳和上海分别上升到2014 圳分别从2005年的前30位之后上升到年的榜上无名增加到2014年的6个城年的第3位、第9位(2城并列)和第11 014年的第13位(3城并列)和第15位市。中国大陆的北京和上海分别上升到位(2城并列)。 (4城并列)。 2014年的第6位和第10位(4城并列)。 于非金融业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2015年第1期 总第221期 重明显下降;无论是作为较发达经济体 的亚洲四小龙还是作为新兴经济体的金 砖四国,对外投资和吸纳投资占全球比 重则是大幅上升的。作为规模最大的新 兴经济体,中国大陆借助加入WTO带来 的积极效应,2002年的吸纳投资占全球 比重已经达到8.42%,但受到全球金融 危 机 的 负 面 影 响 , 2008 年 下 降 到 5.96%,而2012年又强劲反弹到8.96%。 同样值得关注,2012 年 G7 国家对 外投资所占比重依然明显大于吸纳投 资,亚洲四小龙的对外投资和吸纳投资 所占比重持平,金砖四国的吸纳投资所 占比重明显大于对外投资。2002-2012 年,中国大陆的吸纳投资所占比重上升 并不明显,但对外投资所占比重则是持 续大幅上升的,最近几年的上升势头更 为显著。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公布的 《2014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如果现有 趋势持续下去,今年或者明年中国的对 外投资就会超过吸纳投资”。 3 世界城市体系的变化趋势 3.1 基于总部集聚度的世界城市体系的 变化趋势 在总部集聚度分析中,参照 Taylor 等(Taylor,et al,2011)的方法,根据 福布斯2000强企业排名,赋予相应的权 重值,并以总部集聚度最高的城市为 100,进行标准化处理。 如表9所示,在2005年和2014年福 布斯2000强全行业总部集聚度排名前30 位的城市中,东京、纽约和伦敦保持前3 位,但总部集聚度明显下降,其他发达 国家的大部分城市排名也是普遍下降 的;在亚洲四小龙中,首尔、香港、新 加坡和台北的总部集聚度上升;在金砖 四国中,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相关城 市排名显著上升,并有一些其他新兴经 济体的城市也进入2014年前30位。中国 大陆主要城市的排名上升幅度尤为突 出,北京从 2005 年的第 12 位 (3 城并 列)上升到2014年的第4位,上海和深 圳分别从 2005 年的前 30 位之后上升到 2014年的第13位(3城并列)和第15位 (4城并列)。 如表10所示,在2005年和2014年 福布斯2000强制造业总部集聚度的城市 排名中,东京保持首位,但总部集聚度 明显下降,其他发达国家的大部分城市 排名也是普遍下降的;在亚洲四小龙 中,首尔、台北和香港的排名上升;在 金砖四国中,中国大陆、印度和巴西的 相关城市排名显著上升,并有个别其他 新兴经济体的城市也进入2014年的城市 排名前列。在全球排名前列中,来自金 砖四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城市从2005 年的榜上无名增加到 2014 年的 6 个城 市。中国大陆的北京和上海分别上升到 2014年的第6位和第10位(4城并列)。 如表11所示,在2005年和2014年 福布斯2000强生产性服务业总部集聚度 的城市排名中,东京和纽约分别保持第1 位和第 2 位,但总部集聚度明显下降; 在亚洲四小龙中,香港、首尔、新加坡 和台北的总部集聚度上升;在金砖四国 中,中国大陆、印度和俄罗斯的主要城 市排名显著上升,并有一些其他新兴经 济体的城市也进入2014年的城市排名前 列。中国大陆城市的上升幅度尤为突 出,北京、深圳和上海分别上升到2014 年的第3位、第9位(2城并列)和第11 位(2城并列)。 由于非金融业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表6 2002年、2008年和2012年各经济板块对外贸易占全球比重的变化 Tab.6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values of economic blocks as percentage of the global total in 2002, 2008 and 2012 G7国家 亚洲四小龙 金砖四国 中国大陆 2002年(%) 47.86 9.79 7.42 4.77 2008年(%) 39.44 9.19 12.64 8.24 2012年(%) 36.67 10.01 15.90 10.85 2002-2012年变化(百分点) -11.19 0.22 8.48 6.08 资料来源:Union Nation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 表7 2002年、2008年和2012年各大洲对外和吸纳投资占全球比重 Tab.7 Change in outward and inward FDI of regions as percentage of the global total in 2002, 2008 and 2012 亚洲 欧洲 北美洲 大洋洲 南美洲 非洲 吸纳投资 对外投资 吸纳投资 对外投资 吸纳投资 对外投资 吸纳投资 对外投资 吸纳投资 对外投资 吸纳投资 对外投资 2002(%) 17.07 12.65 51.96 52.73 19.78 31.15 2.40 1.41 4.47 0.77 2.33 0.05 2008(%) 23.75 18.47 35.60 54.82 22.46 19.51 2.59 1.68 5.14 1.79 3.24 0.50 2012(%) 31.01 31.19 24.21 31.35 17.69 29.52 4.22 1.16 10.69 1.55 3.70 1.03 2002-2012年变化(百分点) 13.94 18.54 -27.75 -21.38 -2.09 -1.63 1.82 -0.25 6.22 0.78 1.37 0.98 资料来源:Union Nation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 表8 2002年、2008年和2012年各经济板块对外和吸纳投资占全球比重 Tab.8 Change in outward and inward FDI of economic blocks as percentage of the global total in 2002, 2008 and 2012 G7国家 亚洲四小龙 金砖国家 中国大陆 吸纳投资 对外投资 吸纳投资 对外投资 吸纳投资 对外投资 吸纳投资 对外投资 2002(%) 40.03 61.66 2.67 4.50 12.78 1.85 8.42 0.47 2008(%) 29.88 49.55 5.28 4.71 15.65 7.48 5.96 2.79 2012(%) 23.57 51.14 10.68 11.00 19.83 10.45 8.96 6.05 2002-2012年变化(百分点) -16.46 -10.52 8.01 6.50 7.05 8.60 0.54 5.58 资料来源:Union Nation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