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 和活力。 一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 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 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 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 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战略导向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 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 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 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深化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 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 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 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 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 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 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 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 6
6 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 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 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 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 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 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战略导向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 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 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 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深化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 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 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 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 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 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 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 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
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第三章主要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2035年远景目 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第一节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 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 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 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 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 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 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 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 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 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 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 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 性进展。 个
7 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第三章 主要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2035 年远景目 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第一节 2035 年远景目标 展望 2035 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 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 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 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 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 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 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 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 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 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 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 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 性进展
第二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 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 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 生产总值增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 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 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 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 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 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 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一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 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 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一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 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 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 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 8
8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 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 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 生产总值增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 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 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 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 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 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 6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 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 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 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 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 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 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 降低 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
高到24.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 居环境明显改善。 一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 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 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 限提高到11.3年,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参 保率提高到95%,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 裕迈出坚实步伐。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 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 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 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 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 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9
9 高到 24.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 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 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 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 限提高到 11.3 年,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参 保率提高到 95%,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 1 岁,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 裕迈出坚实步伐。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 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 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 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 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 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专栏】“十四五”附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0年2025年年均/累计属性 保持在合理 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 23 区 预期性 经济 发展 2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25 预期性 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0.6* 65 预期性 >7、力争投 入湿府高 4.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十三五 预期性 创新 时明实际 驱动 5.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63 12 预期性 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8 10 预期性 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21 8城镇调查失业率(%) 5.2 <55 预期性 9.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有年限(年) 10.8 11.3 民生 约束性 福社0,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9 3.2 预期性 11.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1 95 预期性 12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1.8 4.5 预期性 13.人均预期寿命(岁) 77.3* (1)预期性 14.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13.5)约束性 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8)约束性 绿色16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87 87.5 约束性 生态 17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83.4 85 钓束性 18.森林覆盖率(%) 23.2*24.1 束性 安全 19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吨) >6.5 钩束性 保障20,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亿吨标准煤) >46 约束性 注:①()内为5年累计数。②带*的为2019年数据。③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指煤炭、石油、天 然气、非化石能源生产能力之和。④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地表水达 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指标值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明显高于正常年份。⑤2020年全员 劳动生产率增长2.5%为预计数。 10
10 专栏 1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0 年 2025 年 年均/累计 属性 经济 发展 1.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 2.3 — 保持在合理 区间、各年 度视情提出 预期性 2.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2.5 — 高于 GDP 增长 预期性 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0.6* 65 — 预期性 创新 驱动 4.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7、力争投 入强度高于 “十三五” 时期实际 预期性 5.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6.3 12 — 预期性 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7.8 10 — 预期性 民生 福祉 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2.1 — 与 GDP 增 长基本同步 预期性 8.城镇调查失业率(%) 5.2 — <5.5 预期性 9.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8 11.3 — 约束性 10.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9 3.2 — 预期性 11.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1 95 — 预期性 12.每千人口拥有 3 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1.8 4.5 — 预期性 13.人均预期寿命(岁) 77.3* — 〔1〕 预期性 绿色 生态 14.单位 GDP 能源消耗降低(%) — — 〔13.5〕 约束性 15.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18〕 约束性 16.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7 87.5 — 约束性 17.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83.4 85 — 约束性 18.森林覆盖率(%) 23.2* 24.1 — 约束性 安全 保障 19.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吨) — >6.5 — 约束性 20.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亿吨标准煤) — >46 — 约束性 注:①〔〕内为 5 年累计数。②带*的为 2019 年数据。③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指煤炭、石油、天 然气、非化石能源生产能力之和。④2020 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地表水达 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指标值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明显高于正常年份。⑤2020 年全员 劳动生产率增长 2.5%为预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