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调研试卷 试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2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翌()日的午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 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xun(),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山林 睡了,鸟儿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b()的树影,踏一份薄薄的寂寞。 请您伫()立在山前,去di()听秋山的声音。 2.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6分) (1)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抽刀断水水更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淮南秋雨夜, (韦应物《闻雁》) (5)临风一唳思何事? (白居易《池鹤》 ,泥香带落花。(葛天民《迎燕》) 3.下列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修改(4分) ①1969年1月,屠呦呦负责领导对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的整理与搜寻,寻找能有效对抗 疟疾的药物。②当时的科研条件非常简单,③并且要在信息渠道不畅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 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异于大海捞针。最终,④屠呦呦在大约2000多种方药中整 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1)第①处语序不当,应将 互换位置 (2)第②处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3)第③处成分残缺,应在 前增补 (4)第④处前后重复,应删去」 4.名著推荐与阅读。(6分) (1)黑旋风虽然也识得水,却不甚高,当时慌了手脚。那人也不叫骂,撇了竹篙,叫声:“你 来!今番和你定要见个输赢!”便把黑旋风胳膊拿住,口里说道:“且不和你厮打,先教你吃 些水。”两只脚把船只一晃,船底朝天,英雄落水,两个好汉扑通地都翻筋斗撞下江里去。A、 戴宗急赶至岸边,那只船已翻在江里,两个只在岸上叫苦。江岸边早拥上三五百人在柳阴树 下看,都道:“这黑大汉今番却着道儿,便挣扎得性命,也吃了一肚皮水。”A、戴宗在岸边
八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调研试卷 试卷分值 100 分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2 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 据拼音写汉字。(2 分) 翌( )日的午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 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 xūn( ),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山林 睡了,鸟儿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 bó( )的树影,踏一份薄薄的寂寞。 请您伫( )立在山前,去 dì( )听秋山的声音。 2.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6 分) ⑴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⑵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⑶抽刀断水水更流,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⑷淮南秋雨夜, 。(韦应物《闻雁》) ⑸临风一唳思何事? 。(白居易《池鹤》) ⑹ ,泥香带落花。(葛天民《迎燕》) 3.下列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修改(4 分) ①1969 年 1 月,屠呦呦负责领导对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的整理与搜寻,寻找能有效对抗 疟疾的药物。②当时的科研条件非常简单,③并且要在信息渠道不畅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 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异于大海捞针。最终,④屠呦呦在大约 2000 多种方药中整 理出一张含有 640 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1)第①处语序不当,应将 与 互换位置。 (2)第②处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 (3)第③处成分残缺,应在 前增补 。 (4)第④处前后重复,应删去 。 4.名著推荐与阅读。(6 分) (1)黑旋风虽然也识得水,却不甚高,当时慌了手脚。那人也不叫骂,撇了竹篙,叫声:“你 来!今番和你定要见个输赢!”便把黑旋风胳膊拿住,口里说道:“且不和你厮打,先教你吃 些水。”两只脚把船只一晃,船底朝天,英雄落水,两个好汉扑通地都翻筋斗撞下江里去。A、 戴宗急赶至岸边,那只船已翻在江里,两个只在岸上叫苦。江岸边早拥上三五百人在柳阴树 下看,都道:“这黑大汉今番却着道儿,便挣扎得性命,也吃了一肚皮水。”A、戴宗在岸边
看时,只见江面开处,那人把黑旋风提将起来,又淹将下去。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 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两个打做一团,绞做一块。江岸上那三五百人贪 看,没一个不喝彩。 ①此文字中的“黑旋风”指的 “那人”是 A是 (3分) (2)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3分) (2)话说B当时在黄泥冈上被取了生辰纲去,如何回转去见得梁中书,就要在冈子上自寻个 死路,却待望黄泥岗下跃身一跳,猛可醒悟,拽住了脚,寻思道:“爹娘生下洒家,堂堂 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终不成只这般休了!比及今日寻个死处,不如日 后等他拿得着时,却再理会!” 这里的B是谁?他离开黄泥岗后,紧跟着做了什么? 5.阅读下列新闻材料,探究我国食品安全出现问题的原因和应对措施。(4分) 材料一:日前,我市润州警方根据群众举报,查获辖区内一制售劣质猪头肉的“黑窝点” 当场查扣用工业松香加工过的猪头肉14.8吨,抓获嫌疑人5名。其中,一对原本从事猪肉 销售的夫妻俩发现使用工业松香拔毛自己制售猪头肉成本低、效率高,便无证经营,半年就 非法获利13万余元。 (据《镇江日报》) 材料二:两高5月3日发布司法解释,从三个方面明确了法律适用标准问题:一是使用有毒、 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行为,属于刑法规定的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 害的非食品原料”。二是凡是在食品中添加禁用物质的行为均应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 品罪定罪处罚。三是对在保健食品中添加禁用药物的行为应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定罪处罚 (据新华社北京5月3日) 材料三:在日本,米面、果蔬、肉制品和乳制品等农产品的生产者、农田所在地、使用的农 药和肥料、使用次数、收获和出售日期等信息都要记录在案。农协为每种农产品分配一个“身 份证”号码,供消费者查询。日本的食品监管还重视企业的召回责任。日本报纸上经常有主 动召回产品的广告。在食品加工环节,原则上除厚生劳动省指定的食品添加剂外,食品生产 企业一律不得制造、进口销售和使用其他添加剂 (据《北京晚报》) 原因:(2分) 措施:(2分)
看时,只见江面开处,那人把黑旋风提将起来,又淹将下去。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 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两个打做一团,绞做一块。江岸上那三五百人贪 看,没一个不喝彩。 ①此文字中的“黑旋风”指的:__________,“那人”是_________。A 是 (3 分) ⑵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3 分) (2)话说 B 当时在黄泥冈上被取了生辰纲去,如何回转去见得梁中书,就要在冈子上自寻个 死路,却待望黄泥岗下跃身一跳,猛可醒悟,拽住了脚,寻思道:“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 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终不成只这般休了!比及今日寻个死处,不如日 后等他拿得着时,却再理会!” 这里的 B 是谁?他离开黄泥岗后,紧跟着做了什么? 5.阅读下列新闻材料,探究我国食品安全出现问题的原因和应对措施。(4 分) 材料一:日前,我市润州警方根据群众举报,查获辖区内一制售劣质猪头肉的“黑窝点”, 当场查扣用工业松香加工过的猪头肉 14.8 吨,抓获嫌疑人 5 名。其中,一对原本从事猪肉 销售的夫妻俩发现使用工业松香拔毛自己制售猪头肉成本低、效率高,便无证经营,半年就 非法获利 13 万余元。 (据《镇江日报》) 材料二:两高 5 月 3 日发布司法解释,从三个方面明确了法律适用标准问题:一是使用有毒、 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行为,属于刑法规定的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 害的非食品原料”。二是凡是在食品中添加禁用物质的行为均应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 品罪定罪处罚。三是对在保健食品中添加禁用药物的行为应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定罪处罚。 (据新华社北京 5 月 3 日) 材料三:在日本,米面、果蔬、肉制品和乳制品等农产品的生产者、农田所在地、使用的农 药和肥料、使用次数、收获和出售日期等信息都要记录在案。农协为每种农产品分配一个“身 份证”号码,供消费者查询。日本的食品监管还重视企业的召回责任。日本报纸上经常有主 动召回产品的广告。在食品加工环节,原则上除厚生劳动省指定的食品添加剂外,食品生产 企业一律不得制造、进口销售和使用其他添加剂。 (据《北京晚报》) 原因:(2 分) 措施:(2 分)
、阅读理解(38分) (一)阅读杨万里的《插秧歌》,完成6-8题。(6分) 插秧歌(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6、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2分) 7、“笠是兜鍪蓑是甲”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农家劳动的什么特点?(2分) 8、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2 分) (二)阅读下列《千金市骨》,完成9-11题。(10分) 千金市骨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 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③,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涓人:近侍之臣。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③期(j)年:满一年。不能期年,即 不到一年 9.解释下列语句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千金市骨 (2)君遣之 (3)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4)反以报君 10.用“/”划分停顿的节奏(共2处,2分)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2、本学期我们学过了韩愈的《马说》,试比较两文所表现的主题有何不同?(2分)
二、阅读理解(38 分) (一)阅读杨万里的《插秧歌》,完成 6-8 题。(6 分)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6、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2 分) 7、“笠是兜鍪蓑是甲”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农家劳动的什么特点?(2 分) 8、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2 分) (二)阅读下列《千金市骨》,完成 9-11 题。(10 分) 千金市骨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 五百金!” 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③,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涓人:近侍之臣。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③期(jī)年:满一年。不能期年,即 不到一年。 9.解释下列语句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千金市骨 (2)君遣之 (3)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4)反以报君 10. 用“/”划分停顿的节奏(共 2 处,2 分) 马 已 死 买 其 首 五 百 金 反 以 报 君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 分) 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12、本学期我们学过了韩愈的《马说》,试比较两文所表现的主题有何不同?(2 分)
(三)阅读的《读书关乎心灵》,完成13-16题。(10分 读书关乎心灵 胡晓红 ①近日见三五好友在网上发表读书照片,并附几句评价。对此我最初只匆匆一扫,觉得 朋友很勤奋,工作之余仍能把一些时间腾给读书,心中颇为赞赏。但是再关注他们读的书, 发现其中成功学著作、名人自传、励志书籍居多,赞赏之意便少了几分。 ②成功学著作风靡,已不是一两年的事了,自从它们诞生后,便成为图书市场的宠儿。 但就如我们所看到的,读过励志书的人,并未在阅读之后精神焕发,然后志存高远、悬梁刺 股、夜以继日。因为这些书讲述的,只是一个个他人成功的模式化故事,能起的作用大抵是 暂时刺激一下阅读者的神经。我从心底认为,读书是关乎心灵的事,好书给人的馈赠往往也 是思想和心灵上的。真正能够起到励志作用的书并非成功学著作,也不以励志为直接目的, 而是通过帮助读者一步步建设心灵,使读者自觉地实现自我价值 ③首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好书不胜枚举。真正 的书中良品,能让读书人了解知识的精深,胸怀与精神的清朗,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博览群书 的人,也仍自惭于自身的少知与浅薄。好书使得读书人不敢妄自尊大,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 欲,使他们主动把精力放在学习求索上。读书人真正盼望的,是通过经年的努力与积累,让 精神避免躁动和浅薄而接近澄澈。 ④同时,好书能培养人的心性,砥砺人的品格。好书是写作者废寝忘食的真诚创作,凝 结了作者尽心体察的智慧以及经年的积累。那些平实精到的表述,严谨克制的低回,深沉宁 静的思想更能打动人、影响人,润物于无声。“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 风的娇羞”,适用于形容它们对阅读者产生的自然却深邃的影响。好书往往是娓娓道来,并 非套用统一的模式讲述类似的故事,因此每一次阅读都会成为一次心灵之旅。 ⑤人最可悲的是没有主心骨,寻不到自己。书籍在浸润心灵和感染精神后,最为重要的 功劳是教人成为自己。好书助读书人自省自知,也使他们的心境变得更为开阔,学会更加尊 重他人和环境,更加尊重自己 ⑥所谓成功的路径,并非励志书里说得那么单一,成功的真正定义,理应是在自身最喜 欢的领域做出成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⑦读书关乎心灵,读书渐少又渴望成功的当代人,更需要好书的感染和浸润。心灵丰盈了, 意念坚定了,励志的路才会真正好走。 (略有改动)
(三)阅读的《读书关乎心灵》,完成 13-16 题。(10 分) 读书关乎心灵 胡晓红 ①近日见三五好友在网上发表读书照片,并附几句评价。对此我最初只匆匆一扫,觉得 朋友很勤奋,工作之余仍能把一些时间腾给读书,心中颇为赞赏。但是再关注他们读的书, 发现其中成功学著作、名人自传、励志书籍居多,赞赏之意便少了几分。 ②成功学著作风靡,已不是一两年的事了,自从它们诞生后,便成为图书市场的宠儿。 但就如我们所看到的,读过励志书的人,并未在阅读之后精神焕发,然后志存高远、悬梁刺 股、夜以继日。因为这些书讲述的,只是一个个他人成功的模式化故事,能起的作用大抵是 暂时刺激一下阅读者的神经。我从心底认为,读书是关乎心灵的事,好书给人的馈赠往往也 是思想和心灵上的。真正能够起到励志作用的书并非成功学著作,也不以励志为直接目的, 而是通过帮助读者一步步建设心灵,使读者自觉地实现自我价值。 ③首先,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好书不胜枚举。真正 的书中良品,能让读书人了解知识的精深,胸怀与精神的清朗,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博览群书 的人,也仍自惭于自身的少知与浅薄。好书使得读书人不敢妄自尊大,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 欲,使他们主动把精力放在学习求索上。读书人真正盼望的,是通过经年的努力与积累,让 精神避免躁动和浅薄而接近澄澈。 ④同时,好书能培养人的心性,砥砺人的品格。好书是写作者废寝忘食的真诚创作,凝 结了作者尽心体察的智慧以及经年的积累。那些平实精到的表述,严谨克制的低回,深沉宁 静的思想更能打动人、影响人,润物于无声。“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 风的娇羞”,适用于形容它们对阅读者产生的自然却深邃的影响。好书往往是娓娓道来,并 非套用统一的模式讲述类似的故事,因此每一次阅读都会成为一次心灵之旅。 ⑤人最可悲的是没有主心骨,寻不到自己。书籍在浸润心灵和感染精神后,最为重要的 功劳是教人成为自己。好书助读书人自省自知,也使他们的心境变得更为开阔,学会更加尊 重他人和环境,更加尊重自己。 ⑥所谓成功的路径,并非励志书里说得那么单一,成功的真正定义,理应是在自身最喜 欢的领域做出成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⑦读书关乎心灵,读书渐少又渴望成功的当代人,更需要好书的感染和浸润。心灵丰盈了, 意念坚定了,励志的路才会真正好走。 (略有改动)
1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14.第①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5.根据文意在文中第③段划线处填上适当的句子。(2分) 16.文中作者说“读书关乎心灵,读书渐少又渴望成功的当代人,更需要好书的感染和浸润” 联系全文内容,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3分) (四)阅读《山村走笔》,完成17-20题。(12分) 山村走笔尹学芸 ①许多年前,山里山外这样的称呼,不止单纯是地域的划分。我们上学的时候,政治老 师讲笑话,说一个山里人下田种地,有一块地忽然找不着了。山里人山上山下到处找,却找 不到,偶然拿起草帽才发现,那块地就在草帽底下。我们听到这则笑话的年代,就知道山里 水珍贵,土也珍贵。草帽那样大的一块地,能种几颗粮食呢。山里还意味着行路难,许多人 辈子都走不出一座山。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都刚当上文学青年,就听那些文学老青年 讲,有个山里的文学爱好者,为了寄一篇稿件,跑十余里地到山下去卖一只老母鸡,好换得 一枚邮票,惹得媳妇在身后哭哭啼啼。这情景恰好被老青年看到了,给了他两块钱,让他把 母鸡抱了回去家里的油盐都还指望着鸡蛋去换,否则,媳妇哪里会为一只母鸡追出去10多 里地呢 ②山里人的种种艰难,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有深刻体会。因为叔叔家在山里,每年的正月 初一来我家,瘪瘪的大袋子里,还有小袋子。小袋子里,还有布兜子。布兜子里,还有更小 的兜子。母亲年年为那些兜子不空着回去而煞费脑筋。有一次,我亲眼看见母亲给那些兜子 装烟叶、花生、粉条、薯干之类,她以为,所有的兜子都被装满了,刚要长出一口气,却意 外地在最后一个兜子里,又摸出来一个兜子。母亲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她被又一个“最后”的 兜子难住了,想了很久,她把家里仅有的一光儿棉花塞了进去
1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 分) 14.第①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 分) 15.根据文意在文中第③段划线处填上适当的句子。(2 分) 16.文中作者说“读书关乎心灵,读书渐少又渴望成功的当代人,更需要好书的感染和浸润”, 联系全文内容,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3 分) (四)阅读《山村走笔》,完成 17-20 题。(12 分) 山村走笔 尹学芸 ①许多年前,山里山外这样的称呼,不止单纯是地域的划分。我们上学的时候,政治老 师讲笑话,说一个山里人下田种地,有一块地忽然找不着了。山里人山上山下到处找,却找 不到,偶然拿起草帽才发现,那块地就在草帽底下。我们听到这则笑话的年代,就知道山里 水珍贵,土也珍贵。草帽那样大的一块地,能种几颗粮食呢。山里还意味着行路难,许多人 一辈子都走不出一座山。上个世纪 80 年代,我们都刚当上文学青年,就听那些文学老青年 讲,有个山里的文学爱好者,为了寄一篇稿件,跑十余里地到山下去卖一只老母鸡,好换得 一枚邮票,惹得媳妇在身后哭哭啼啼。这情景恰好被老青年看到了,给了他两块钱,让他把 母鸡抱了回去家里的油盐都还指望着鸡蛋去换,否则,媳妇哪里会为一只母鸡追出去 10 多 里地呢。 ②山里人的种种艰难,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有深刻体会。因为叔叔家在山里,每年的正月 初一来我家,瘪瘪的大袋子里,还有小袋子。小袋子里,还有布兜子。布兜子里,还有更小 的兜子。母亲年年为那些兜子不空着回去而煞费脑筋。有一次,我亲眼看见母亲给那些兜子 装烟叶、花生、粉条、薯干之类,她以为,所有的兜子都被装满了,刚要长出一口气,却意 外地在最后一个兜子里,又摸出来一个兜子。母亲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她被又一个“最后”的 兜子难住了,想了很久,她把家里仅有的一光儿棉花塞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