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讲座(41)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 《考试说明》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前面几讲 分别按现代文阅读的能力点作了讲解和练习,从本次开始,按文体作讲解和练习 什么是一般社会科学类的文章 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 化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 描述社会科学硏究的文章。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从文体上说,它应包括议论性和说明性等类 别,但就高考说,侧重于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字 在“社会科学类文章”前加“一般”,表明高考选用的这类文章,专门化的程度不会太 专业理论色彩不会太浓,专业的名词术语不会太多。否则就不解称为“一般”。 社会考学类文章虽然涉及的面很广,但是,从历年高考的选文来看,侧重于选取文化教 育、文学艺术和历史类的文章,因为它更接近于高中毕业生的实际。 二、社会科学类文章和阅读要领 社会科学类文章,在高考试卷中,有放在第Ⅰ卷全用选择题来考的,如2001年的《铜 奔马正名》;过去更多地放在第Ⅱ卷。前者的命题思路与自然科学类文章相近,后者的命题 格局与文学作品相似。这里总起来说如何阅读这类文章 阅读社会科学类的文章,应该从理解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到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全 面观照,但应注重下列几点: 1.归纳内容要点 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 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科文阅读检测,往往要从归纳内容要点的角度来出题。有 年选用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出了两条这样的题目,一是要求说出作者称贝多 芬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一条要求“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 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前者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后者要求归纳全文的内容要 点。有一年选用陶行知的《创造宣言》,第1题就是归纳内容要点的试题(参照后文“典型 试题分析”)。因此,阅读社科文要十分重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阅读中重视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 很显然的,不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包含这样两点要求: (1)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 (2)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是提出某种观 点的依据。 这两点常常就是命题者考查对作者观点把握程度的命题角度
- 1 -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41) 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 《考试说明》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前面几讲 分别按现代文阅读的能力点作了讲解和练习,从本次开始,按文体作讲解和练习。 一、什么是一般社会科学类的文章 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 化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 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从文体上说,它应包括议论性和说明性等类 别,但就高考说,侧重于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字。 在“社会科学类文章”前加“一般”,表明高考选用的这类文章,专门化的程度不会太 高,专业理论色彩不会太浓,专业的名词术语不会太多。否则就不解称为“一般”。 社会考学类文章虽然涉及的面很广,但是,从历年高考的选文来看,侧重于选取文化教 育、文学艺术和历史类的文章,因为它更接近于高中毕业生的实际。 二、社会科学类文章和阅读要领 社会科学类文章,在高考试卷中,有放在第Ⅰ卷全用选择题来考的,如 2001 年的《铜 奔马正名》;过去更多地放在第Ⅱ卷。前者的命题思路与自然科学类文章相近,后者的命题 格局与文学作品相似。这里总起来说如何阅读这类文章。 阅读社会科学类的文章,应该从理解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到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全 面观照,但应注重下列几点: 1.归纳内容要点 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 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科文阅读检测,往往要从归纳内容要点的角度来出题。有一 年选用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出了两条这样的题目,一是要求说出作者称贝多 芬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一条要求“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 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前者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后者要求归纳全文的内容要 点。有一年选用陶行知的《创造宣言》,第 1 题就是归纳内容要点的试题(参照后文“典型 试题分析”)。因此,阅读社科文要十分重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阅读中重视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 很显然的,不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包含这样两点要求: (1)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 (2)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是提出某种观 点的依据。 这两点常常就是命题者考查对作者观点把握程度的命题角度
3.分析文中所运用的材料 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总是要运用材料的。不过,运用的具体情况则比较复杂。有的是 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反驳别人的观点,有的用来表述某种看法。从运用的角度来 说,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还有局部肯定局部否定的,都要分辨清楚。譬如陶行知《创造 宣言》引用了歌德一句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有人误认为引这句话的意思说,有了勇 气,便能创造。这就错了。因为作者接着说:“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的,走出来,造 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可见“勇气”只是能创造的条件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 确理解材料本身的含意,弄清作者引用的意图,分析引用前后各说了哪些话,这样才能根据 试题的要求正确答题。2001年《铜奔马正名》第2题问:“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 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不少考生误判,就是因为对材料本身的含意和引用意图没有搞清 楚。 4.注意表达技巧 社科文运用表达技巧主要是为说理服务的,所涉及的技巧主要是谋篇布局的技巧和修辞 技巧等。鉴赏此类表达技巧,不要脱离所说之“理”作孤立分析 三、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应注意的问题 分清类属 社科文涵盖面甚广,阅读一篇具体的文章,首先要认定其类属,是历史文化类的,还是 文学艺术类的、教育伦理类的,因为文章的类属不同,话题就不同。认定类属,有助于唤起 回忆,调动知识储备,迅速进入文章特定的内容。 2.注意概括 社科类文章,因其基本观点鲜明,论述层次清晰,且重要句子比较醒目,这些正好是用 来提高归纳能力、概括能力的有利条件。要善于利用这个条件逐步提高自己的归纳能力、概 括能力。 四、典型题分析 刨造宣言(节录) 陶行知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恋爱无上主义者 造出爱人来崇拜。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 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
- 2 - 3.分析文中所运用的材料 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总是要运用材料的。不过,运用的具体情况则比较复杂。有的是 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反驳别人的观点,有的用来表述某种看法。从运用的角度来 说,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还有局部肯定局部否定的,都要分辨清楚。譬如陶行知《创造 宣言》引用了歌德一句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有人误认为引这句话的意思说,有了勇 气,便能创造。这就错了。因为作者接着说:“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的,走出来,造 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可见“勇气”只是能创造的条件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 确理解材料本身的含意,弄清作者引用的意图,分析引用前后各说了哪些话,这样才能根据 试题的要求正确答题。2001 年《铜奔马正名》第 2 题问:“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 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不少考生误判,就是因为对材料本身的含意和引用意图没有搞清 楚。 4.注意表达技巧 社科文运用表达技巧主要是为说理服务的,所涉及的技巧主要是谋篇布局的技巧和修辞 技巧等。鉴赏此类表达技巧,不要脱离所说之“理”作孤立分析。 三、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应注意的问题 1.分清类属 社科文涵盖面甚广,阅读一篇具体的文章,首先要认定其类属,是历史文化类的,还是 文学艺术类的、教育伦理类的,因为文章的类属不同,话题就不同。认定类属,有助于唤起 回忆,调动知识储备,迅速进入文章特定的内容。 2.注意概括 社科类文章,因其基本观点鲜明,论述层次清晰,且重要句子比较醒目,这些正好是用 来提高归纳能力、概括能力的有利条件。要善于利用这个条件逐步提高自己的归纳能力、概 括能力。 四、典型题分析 创造宣言(节录) 陶行知[注]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恋爱无上主义者 造出爱人来崇拜。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 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
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 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 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 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 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 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动塑像。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 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张白纸,八大山人挥亳画他几笔,便 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 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 经》之卦辞,产生的《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 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 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 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
- 3 - 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 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 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 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 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 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动塑像。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 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 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 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 经》之卦辞,产生的《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 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 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 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
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可见,无能也是借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 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 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的,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 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时,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 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 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 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注]陶行知(1891-1946),中国现代教育家。 1.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五种错误的观点:① (不超过20个字) 作者得出的结论: (不超过12个字) 2.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 去,万龙点晴”。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3.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 哪些问题? 答:教育的最大成功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
- 4 - 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可见,无能也是借 口。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 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 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的,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 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时,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 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 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 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注]陶行知(1891—1946),中国现代教育家。 1.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五种错误的观点;① ② ③ ④ ⑤ (不超过 20 个字) 作者得出的结论: (不超过 12 个字) 2.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 去,万龙点晴”。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答 3.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 哪些问题? 答:教育的最大成功: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 B.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 成功的关键 C.“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D.“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F.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这是1999年高考全国卷的试题,也是到目前为止全国卷最近一次大第Ⅱ卷选用社科文 的试题。阅读这篇《创造宣言》,首先要认定这是谈论教育问题的文章,其最重要在今天仍 然闪烁光芒的观点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以及为达此目标教育 者应注意的问题:接着就要把握作者在批判各种“不解创造”的错误观点时所得出的结论 这样便把握住全文内容的核心,答题就有了可靠的前提。 第1题考査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案是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没 有能力:⑤陷入绝境(或“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答“等死而已”不算对)。处处天天人 人都能创造 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比较容易归纳,不去多说。其中第⑤点不能写成“等死而 已”,因为“等死而已”是主观态度,其他都是讲客观条件的。作者在批评五种错误观点以 后写道:“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便是得出的结论。 因为有字数限制,所以要加以概括,写成“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 第2题实际上是考査对重要句子的理解。答案是:“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象”比喻 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晴”比喻使众多教育对像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 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这个句子是文中的一个重要句子,作者在这里连用了好几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说明了教 育方法(创造技术)的重要。这里运用的比喻限容易辨识,关键是弄清比喻什么 第3题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答案是:(教育的最大成功)师生合 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教育者应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 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的: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 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文章第三段谈到“教师的成功”、“先生之最大的快乐”,又有“说得正确些”。答案自然 在“说得正确些”一句中。如果只答“教师”这一面,答案就不准确 后一问综合性很强。要回答这一问,必须把握住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作者批判“不能创 造”的错误观点,就是鼓励人们要敢于创造,其中批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就是鼓励 学生创造,最后一段对创造之神的呼唤,表达的是献身创造的愿望。谈到教育者要创造真善 美的活人,说的是教育要明确创造的目标,要探索创造理论和技术,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 这两点在文中有直接表述。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这可从第三段归纳出来。这一问题并不 难,但是要答得全,又不大容易。而试题只要求答出4点,这是放宽了评分的要求。 第4题是综合赏析题。不正确的两项是B、E。B项是对文中材料作用的评述,错在“关
- 5 -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 ...的两项..是( )( ) A.“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 B.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 成功的关键。 C.“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D.“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F.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这是 1999 年高考全国卷的试题,也是到目前为止全国卷最近一次大第Ⅱ卷选用社科文 的试题。阅读这篇《创造宣言》,首先要认定这是谈论教育问题的文章,其最重要在今天仍 然闪烁光芒的观点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以及为达此目标教育 者应注意的问题;接着就要把握作者在批判各种“不解创造”的错误观点时所得出的结论。 这样便把握住全文内容的核心,答题就有了可靠的前提。 第 1 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案是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没 有能力;⑤陷入绝境(或“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答“等死而已”不算对)。处处天天人 人都能创造。 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比较容易归纳,不去多说。其中第⑤点不能写成“等死而 已”,因为“等死而已”是主观态度,其他都是讲客观条件的。作者在批评五种错误观点以 后写道:“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便是得出的结论。 因为有字数限制,所以要加以概括,写成“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 第 2 题实际上是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答案是:“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象”比喻 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晴”比喻使众多教育对像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 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这个句子是文中的一个重要句子,作者在这里连用了好几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说明了教 育方法(创造技术)的重要。这里运用的比喻限容易辨识,关键是弄清比喻什么。 第 3 题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答案是:(教育的最大成功)师生合 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教育者应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 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的;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 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文章第三段谈到“教师的成功”、“先生之最大的快乐”,又有“说得正确些”。答案自然 在“说得正确些”一句中。如果只答“教师”这一面,答案就不准确。 后一问综合性很强。要回答这一问,必须把握住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作者批判“不能创 造”的错误观点,就是鼓励人们要敢于创造,其中批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就是鼓励 学生创造,最后一段对创造之神的呼唤,表达的是献身创造的愿望。谈到教育者要创造真善 美的活人,说的是教育要明确创造的目标,要探索创造理论和技术,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 这两点在文中有直接表述。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这可从第三段归纳出来。这一问题并不 难,但是要答得全,又不大容易。而试题只要求答出 4 点,这是放宽了评分的要求。 第 4 题是综合赏析题。不正确的两项是 B、E。B 项是对文中材料作用的评述,错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