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讲座(36) 现代文阅读·分析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实际是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 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不过,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 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往往是两者并提的,这就是“分析文章的结 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分析结构的目标 目标主要有两点: 1.分清层次 分清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次(或说段内层次),前者通 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后者通常称为分析小层次 因为段内层次的分析与全文层次分析的原理是相同的,这里只说段内层次分析。 段内层次分析的途径主要是辨类型、归意群、找标志。 (1)分辨段的类型 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四类。强调分辨段 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一般说来,说明段、议论 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 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懂得这一点,有助于段内层次 分析 (2)归纳意群 层次分析是着眼于内容的分析。所谓归纳意群,就是以句为单位,把句意密切相关的句 子按意义归纳在一起,并以此为根据来划分段内层次。一个意群,就是一个层次 (3)寻找标志 般说来,段内意群之间往往有标志性词语或句子,如标先后顺序的词语,表递进或转 折的句子,或者提示性、小结性的词语等等。找出这些标志性语句,有助于准确归纳意群分 清层次、概括层意。 2.摸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指开头和结尾的关系,它们与主体部分的关系, 以及前后照应的关系。摸清这种关系,既是分析结构的需要,也是弄清写作思路的需要。譬 如2000年全国卷第23题问最后一段“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2003年综合赏析题 A.本文以不会退色的乡土情节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 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这样的试题大致上是属于对文章各部分之 间关系的分析。 分析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应注意明确结构分析的目的
- 1 -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36) 现代文阅读·分析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实际是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 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不过,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 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往往是两者并提的,这就是“分析文章的结 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一、分析结构的目标 目标主要有两点: 1.分清层次 分清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次(或说段内层次),前者通 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后者通常称为分析小层次。 因为段内层次的分析与全文层次分析的原理是相同的,这里只说段内层次分析。 段内层次分析的途径主要是辨类型、归意群、找标志。 (1)分辨段的类型 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四类。强调分辨段 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一般说来,说明段、议论 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 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懂得这一点,有助于段内层次 分析。 (2)归纳意群 层次分析是着眼于内容的分析。所谓归纳意群,就是以句为单位,把句意密切相关的句 子按意义归纳在一起,并以此为根据来划分段内层次。一个意群,就是一个层次。 (3)寻找标志 一般说来,段内意群之间往往有标志性词语或句子,如标先后顺序的词语,表递进或转 折的句子,或者提示性、小结性的词语等等。找出这些标志性语句,有助于准确归纳意群分 清层次、概括层意。 2.摸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指开头和结尾的关系,它们与主体部分的关系, 以及前后照应的关系。摸清这种关系,既是分析结构的需要,也是弄清写作思路的需要。譬 如 2000 年全国卷第 23 题问最后一段“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2003 年综合赏析题 “A.本文以不会退色的乡土情节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 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这样的试题大致上是属于对文章各部分之 间关系的分析。 二、分析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应注意明确结构分析的目的
分析结构、把握思路,都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 高阅读效率。为此目的,分析结构和把握思路,不能满足于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 的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还拿2000年的高考试卷所选《长城》来 说,当年第24题: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 迹,就是你呵,长城!”①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 达的意思是什么?第①小题上文已说过,这里只说第②小题。 当年这一小题大多数考生都答得不好,得分率很低。“联系全文看”,文章主体部分先写 历史上”的长城,说它是“一卷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 后写开放的长城,说它开放而充满自信。但在倒数第三段提出两个问题:你愿意接待异域殊 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倒数第二段写“你不语”、 “群山不语”、“长天也不语”,即都不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还要不要回答呢?要!这最后 段就是作出回答: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解承受历史的再冲荡,因此这最后一段 就表现出一种民族的自信力和自豪感,而这种自信力和自豪感即来自于历史和现实,又表达 了对未来的态度。其实这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原来作者写历史上的长城,实际说的是改革 开放的必然性;写现实的长城,既反映新的形势,又表现对发展趋势的看法。而最后一段实 际是写未来的“长城”。如果考生能作这样的分析和探究,这一小题就会答得很好。 2002年所选《话说知音》、2003年所选《乡土情结》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事实上,高 考试题直接考査结构分析的试题并不多见,而需要凭借结构分析来正确回答试题的频率是相 高的 、典型题分析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奥地利斯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a)这块将被后代永 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囂,孤零霠地躺在树荫里。(b)顺着-条羊肠小路 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 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c)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 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d)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 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e)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
- 2 - 分析结构、把握思路,都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 高阅读效率。为此目的,分析结构和把握思路,不能满足于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 的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还拿 2000 年的高考试卷所选《长城》来 说,当年第 24 题: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 迹,就是你呵,长城!”①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 达的意思是什么?第①小题上文已说过,这里只说第②小题。 当年这一小题大多数考生都答得不好,得分率很低。“联系全文看”,文章主体部分先写 “历史上”的长城,说它是“一卷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 后写开放的长城,说它开放而充满自信。但在倒数第三段提出两个问题:你愿意接待异域殊 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倒数第二段写“你不语”、 “群山不语”、“长天也不语”,即都不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还要不要回答呢?要!这最后 一段就是作出回答: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解承受历史的再冲荡,因此这最后一段 就表现出一种民族的自信力和自豪感,而这种自信力和自豪感即来自于历史和现实,又表达 了对未来的态度。其实这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原来作者写历史上的长城,实际说的是改革 开放的必然性;写现实的长城,既反映新的形势,又表现对发展趋势的看法。而最后一段实 际是写未来的“长城”。如果考生能作这样的分析和探究,这一小题就会答得很好。 2002 年所选《话说知音》、2003 年所选《乡土情结》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事实上,高 考试题直接考查结构分析的试题并不多见,而需要凭借结构分析来正确回答试题的频率是相 高的。 三、典型题分析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 1928 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奥地利]斯·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a)这块将被后代永 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树荫里。(b)顺着一条羊肠小路 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 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c)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 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d)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 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e)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
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f)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 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g 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新手栽种的树木之下。(h)(1)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信 怕、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 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1)第一自然段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下面是对该段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 的一项是 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叙),再交代选择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 a)(b)()(d-(e)(f)(g)(h 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 (a-[(b)(c-[d)(e)(f)(g)(h 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 又追述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 (a)(b) (c)(d) e)(f)(g)(h)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五层 (a)→(b)→(c)→(d)(e)(f)(g)kh) 这是高考全国卷的一道试题。这道题指导段内层次分析和思路分析结合在一起考查。按 标示的序号,全段共8句话。(a)句总说对托尔斯泰墓的感受,(b)(c)两句介绍托尔斯泰 墓的环境和形状。(d)句以下用“他的外孙女跟我讲”作转接,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 斯泰的愿望,直至埋骨于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全段分三个意群,即三个层次。可见本题答 案为B。A项“先叙述参观过程”,明显错误,“两层”之说与段中意群不合:C项“将来”、 “现在”、“过去”之说明与思路不合:D项“五层”之分,与意群不合。因此这三项全不正 四、练习与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 杨柳(节录) 丰子恺
- 3 - 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f)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 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g) 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新手栽种的树木之下。(h)(l)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信 怕、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 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1)第一自然段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下面是对该段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 的一项是 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叙),再交代选择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 (a)(b)(c)(d)→(e)(f)(g)(h) 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 泰的愿望,共分三层: (a)→(b)(c)→(d)(e)(f)(g)(h) 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 又追述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 (a)(b) (c)(d) (e)(f)(g)(h)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五层 (a)→(b)→(c)→(d)(e)(f)(g)→(h) 这是高考全国卷的一道试题。这道题指导段内层次分析和思路分析结合在一起考查。按 标示的序号,全段共 8 句话。(a)句总说对托尔斯泰墓的感受,(b)(c)两句介绍托尔斯泰 墓的环境和形状。(d)句以下用“他的外孙女跟我讲”作转接,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 斯泰的愿望,直至埋骨于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全段分三个意群,即三个层次。可见本题答 案为 B。A 项“先叙述参观过程”,明显错误,“两层”之说与段中意群不合;C 项“将来”、 “现在”、“过去”之说明与思路不合;D 项“五层”之分,与意群不合。因此这三项全不正 确。 四、练习与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 题。 杨柳(节录) 丰子恺
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晩,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会儿。看见湖岸的 杨柳树上,好像持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弯度微微的S 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①听人说,这种植物是最贱的。②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 棵大杨柳树。③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 且生得非常强健和美丽。④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但杨 柳树不要吃人家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⑤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⑥越要吃 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⑦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 ⑧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只供观赏,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缘故。⑨ 杨柳不要吃人家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做“贱”的。(二)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 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 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你们是靠它养活 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它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它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 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 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而干万条细柳,时时借 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亲吻。杨柳也有高岀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 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三)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舂的题材。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缘故,实因其
- 4 - 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会儿。看见湖岸的 杨柳树上,好像持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弯度微微的 S 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一) ①听人说,这种植物是最贱的。②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 棵大杨柳树。③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 且生得非常强健和美丽。④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但杨 柳树不要吃人家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⑤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⑥越要吃 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⑦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 ⑧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只供观赏,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缘故。⑨ 杨柳不要吃人家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做“贱”的。(二)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 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 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你们是靠它养活 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它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它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 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 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而千万条细柳,时时借 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亲吻。杨柳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 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三)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题材。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缘故,实因其
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缘故。这种姿态的特点,便是“下垂”。 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杨柳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了东君 的势力而拼命向上,一味好高,忘记了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舂的精神。最能象征 春的神意的, (四) 这是我昨天看了西湖边上的杨柳一时兴起的感想。但我所赞美的不仅是西湖边上的杨 柳。在这几天的春光之下,乡村处处的杨柳都有这般可赞美的姿态。西湖似乎太高贵了,反 而不适于栽植这种“贱”的垂杨呢?(五) 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杨柳“美丽可爱”的?把每一方面概括成一个句子,并标上序号 2.段(二)句⑨是对哪些话作小结? 答 (只要写出序号) 3.段(四)说,杨柳“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与这个意思相照应的具 体描写的语句子是 (摘录原句作答) 4.段(三)与段(四)“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中的“贪婪”照应最紧密的一词是 5.在段(四)末尾的空格中加一个短语,使全句成为对全段内容的概括。这个短语是 (只能4个字) 6.本文由五段组成,已标上序号。用“|”把它划分为三个部分,应该划分在哪里? (一)(二)(三)(四)(五)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谢天 (台湾)陈之藩 ①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大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我经常坐在祖母身旁,祖母
- 5 - 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缘故。这种姿态的特点,便是“下垂”。 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杨柳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了东君 的势力而拼命向上,一味好高,忘记了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 春的神意的, 。(四) 这是我昨天看了西湖边上的杨柳一时兴起的感想。但我所赞美的不仅是西湖边上的杨 柳。在这几天的春光之下,乡村处处的杨柳都有这般可赞美的姿态。西湖似乎太高贵了,反 而不适于栽植这种“贱”的垂杨呢?(五) 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杨柳“美丽可爱”的?把每一方面概括成一个句子,并标上序号。 2.段(二)句⑨是对哪些话作小结? 答: 。(只要写出序号) 3.段(四)说,杨柳“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与这个意思相照应的具 体描写的语句子是 (摘录原句作答) 4.段(三)与段(四)“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中的“贪婪”照应最紧密的一词是 。 5.在段(四)末尾的空格中加一个短语,使全句成为对全段内容的概括。这个短语是 。(只能 4 个字) 6.本文由五段组成,已标上序号。用“ ”把它划分为三个部分,应该划分在哪里? (一)(二)(三)(四)(五)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4 题。 谢 天 (台湾)陈之藩 ①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大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我经常坐在祖母身旁,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