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石市2018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9年 计划草案的报告 (经黄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黄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 革开放40周年。一年来,面对外部环境稳中有变的复杂形 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 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 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以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为 主题主线,认真执行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逆 势而上、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巩 固 初步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90亿元,增长7.5% 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03.3亿元,增长11.1%;
关于黄石市 2018 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 2019 年 计划草案的报告 (经黄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黄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1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 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 革开放 40 周年。一年来,面对外部环境稳中有变的复杂形 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 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 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以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为 主题主线,认真执行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逆 势而上、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巩 固。 初步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1590 亿元,增长 7.5% 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 803.3 亿元,增长 11.1%;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7亿元,增长5.3%;外贸出口 完成18.5亿美元,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 内;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5140元,增长8%;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5060元,增长7.8%;城 镇新增就业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人 口自然增长率为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主要污染 物排放下降率完成省定目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 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1.8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17%;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农 村贫困人口脱贫4.67万人;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到110 立方米/万元。除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 入增长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等3项指标 分别低于年度计划目标0.3、2.7和0.5个百分点,其余指 标均可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2018年全市经济社会 发展的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型城市建设扎实推 进。一是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召开了全市创新活力之城建设 动员大会,制定了黄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高规格成 立了黄石市创新促进委员会,出台了建设创新活力之城的意 见和十条支持政策。大冶湖高新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黄石 成为全省第三个同时拥有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的城市,大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 117 亿元,增长 5.3%;外贸出口 完成 18.5 亿美元,增长 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 3%以 内;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 35140 元,增长 8%;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 15060 元,增长 7.8%;城 镇新增就业 5.4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2%以内;人 口自然增长率为 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3%;主要污染 物排放下降率完成省定目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 的比重提高 1 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1.8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17%;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1.8%;农 村贫困人口脱贫 4.67 万人;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到 110 立方米/万元。除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 入增长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等 3 项指标 分别低于年度计划目标 0.3、2.7 和 0.5 个百分点,其余指 标均可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2018 年全市经济社会 发展的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型城市建设扎实推 进。一是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召开了全市创新活力之城建设 动员大会,制定了黄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高规格成 立了黄石市创新促进委员会,出台了建设创新活力之城的意 见和十条支持政策。大冶湖高新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黄石 成为全省第三个同时拥有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的城市,大
冶市入选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中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 展大会在我市召开,黄石被确定为永久会址城市。全年新增 高新技术企业60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20家,增 长37.5%。二是创新创业平合更加坚实。大力实施“四个十” 科创工程(1),组建了智能物流输送装备及工业机器人、节 能环保、板带新材料等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增省级企业 技术中心4家,全市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分别达到30家、18家和8家。成功申报 三丰智能、浙楚联盟等2家省级专业孵化器、云域省级众创 空间(2)和2家星创天地(3),新增科技型创业企业超过200 家,在孵企业超过1400家。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实施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完成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0项 东贝电器车载直流压缩机关键技术研发及制造等30多个项 目获省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签订产学硏合作协议31 项,技术合同登记额达到35.2亿元,征集企业技术需求226 项。实施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培育工程和规模以上企业专利 “扫零”工程,新增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省级知 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12家,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 奖12项,三环锻压荣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华 新水泥发明专利荣获第十二届中国专利优秀奖、第十届湖北 省专利金奖 (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质效进一步提
冶市入选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中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 展大会在我市召开,黄石被确定为永久会址城市。全年新增 高新技术企业 60 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 220 家,增 长 37.5%。二是创新创业平台更加坚实。大力实施“四个十” 科创工程(1),组建了智能物流输送装备及工业机器人、节 能环保、板带新材料等 5 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增省级企业 技术中心 4 家,全市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分别达到 30 家、18 家和 8 家。成功申报 三丰智能、浙楚联盟等 2 家省级专业孵化器、云域省级众创 空间(2)和 2 家星创天地(3),新增科技型创业企业超过 200 家,在孵企业超过 1400 家。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实施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完成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80 项, 东贝电器车载直流压缩机关键技术研发及制造等 30 多个项 目获省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31 项,技术合同登记额达到 35.2 亿元,征集企业技术需求 226 项。实施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培育工程和规模以上企业专利 “扫零”工程,新增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1 家,省级知 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 12 家,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 奖 12 项,三环锻压荣获 2018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华 新水泥发明专利荣获第十二届中国专利优秀奖、第十届湖北 省专利金奖。 (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质效进一步提
升。一是工业转型发展成效明显。大力实施“百企技改”工 程,以总投资370亿元的十大重点技改工程为引领,全市实 施各类工业技改项目208个、总投资540亿元,新冶钢技改 升级、华中铜业高精庋铜箔二期、宝钢产业园二期等一批重 大项目部分建成投产,华新百年复兴基地、劲牌健康白酒产 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推动产业提升价值链,产品 迈向中高端,京石电子、天玑智谷、国拓重工等一批重点项 目建成投产,台光电子、汉龙汽车发动机、博天环保产业园 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全市省级以上“两 化融合”(4)试点示范企业达到49家(其中国家级2家) 企业效益大幅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和利润 利税等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8家企业入围全省百强,上榜 企业数量居全省第2位,57家企业入选全省隐形冠军(5)示 范及培育企业。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在黄石召开,成功承 办2018中国铜加工产业年会。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 设扎实推进、第二届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政策培训 在黄石举办、黄石五大转型经验向全国推广,在国家产业转 型升级示范区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积极引导企业退城 入园,华新水泥4、5号窑关停,启动新兴管业、宝钢薄板 等企业搬迁改造。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国质量强市示 范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新增湖北名牌产品13个。深入 开展“双千”(6)活动和民营经济“暖冬行动”(7),出台
升。一是工业转型发展成效明显。大力实施“百企技改”工 程,以总投资 370 亿元的十大重点技改工程为引领,全市实 施各类工业技改项目 208 个、总投资 540 亿元,新冶钢技改 升级、华中铜业高精度铜箔二期、宝钢产业园二期等一批重 大项目部分建成投产,华新百年复兴基地、劲牌健康白酒产 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推动产业提升价值链,产品 迈向中高端,京石电子、天玑智谷、国拓重工等一批重点项 目建成投产,台光电子、汉龙汽车发动机、博天环保产业园 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全市省级以上“两 化融合”(4)试点示范企业达到 49 家(其中国家级 2 家)。 企业效益大幅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和利润、 利税等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8 家企业入围全省百强,上榜 企业数量居全省第 2 位,57 家企业入选全省隐形冠军(5)示 范及培育企业。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在黄石召开,成功承 办 2018 中国铜加工产业年会。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 设扎实推进、第二届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政策培训 在黄石举办、黄石五大转型经验向全国推广,在国家产业转 型升级示范区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积极引导企业退城 入园,华新水泥 4、5 号窑关停,启动新兴管业、宝钢薄板 等企业搬迁改造。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国质量强市示 范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新增湖北名牌产品 13 个。深入 开展“双千”(6)活动和民营经济“暖冬行动”(7),出台
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为企业协调解决各类问 题918个。二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预计全市服务业增加 值增长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8%。现代物流业 加快发展,棋盘洲多式联运(8)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枢纽项 目,海尔日日顺物流园建成投运,传化公路港、超捷物流园、 润信农批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全年新增4A级物流 企业2家,3A级物流企业4家。金融业稳步发展,新设立光 大银行黄石分行,开源证券黄石菅业部,科技金融、普惠金 融(9)、绿色金融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在全省市 州率先开通跨境电商(10)业务,成功引进阿里巴巴、火凤 凰等12家知名电商企业,阳新县入选中国电商示范百佳县。 加快发展旅游会展业,实施仙岛湖天空之城等一批重点项 目,策划发布了“五色”乡村旅游线路,成功承办中囯(黄 石)第二届地矿科普大会,完成旅游综合收入169亿元,增 长20%。三是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农业生产稳中向好,种植业稳中有增,畜牧业稳定发展。 新型农业经菅主体发展壮大,稻虾、柑桔等两大特色产业渐 成规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组建油茶 等7大产业联盟,形成了“协会+联盟+产业+农户”的产业 发展新模式,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结合黃石国家农业 科技园区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发展绿色生 态农业,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为企业协调解决各类问 题 918 个。二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预计全市服务业增加 值增长 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35.8%。现代物流业 加快发展,棋盘洲多式联运(8)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枢纽项 目,海尔日日顺物流园建成投运,传化公路港、超捷物流园、 润信农批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全年新增 4A 级物流 企业 2 家,3A 级物流企业 4 家。金融业稳步发展,新设立光 大银行黄石分行,开源证券黄石营业部,科技金融、普惠金 融(9)、绿色金融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在全省市 州率先开通跨境电商(10)业务,成功引进阿里巴巴、火凤 凰等 12 家知名电商企业,阳新县入选中国电商示范百佳县。 加快发展旅游会展业,实施仙岛湖天空之城等一批重点项 目,策划发布了“五色”乡村旅游线路,成功承办中国(黄 石)第二届地矿科普大会,完成旅游综合收入 169 亿元,增 长 20%。三是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农业生产稳中向好,种植业稳中有增,畜牧业稳定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稻虾、柑桔等两大特色产业渐 成规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组建油茶 等 7 大产业联盟,形成了“协会+联盟+产业+农户”的产业 发展新模式,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结合黄石国家农业 科技园区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发展绿色生 态农业,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