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的一个重要阶段。正如弗·伊·列宁所 指出的,这是马克思的那些使政治经济学革命化的著作之一。 马克思的这部著作清晰明确地表述了对社会关系的高度科学 的见解,分析了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和劳动的本性,制定了价值 学说,研究了货币的起源、实质和职能问题。这部著作以相当大的 篇幅批判地剖析了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关于商品、价值、货 币以及货币流通的各种理论。马克思在他这部著作中为科学地阐 明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奠定了基础。 “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开头有一篇著名的序言,这篇序言 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独立的科学意义,其中对马克思所发现的唯 一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作了天才的说明,对历史唯物主 义的实质本身下了经典性的定义。用弗·伊·列宁的话来说,在这 篇序言中,马克思“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的 基本原理,作了周密说明”(“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1卷第37页)。 马克思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 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 基本关系。同时他着重指出,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现实 基础,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 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样就指出了科学地研究社会经 济形态的发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即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当做一 个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列宁全集” 中文版第21卷第39页)来研究的唯一正确的途径。 马克思在序言中表述了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以 及关于在阶级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 间的矛盾是社会革命、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为另一种比较进步的社 第 十 三 卷 说 明
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的一个重要阶段。正如弗·伊·列宁所 指出的,这是马克思的那些使政治经济学革命化的著作之一。 马克思的这部著作清晰明确地表述了对社会关系的高度科学 的见解,分析了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和劳动的本性,制定了价值 学说,研究了货币的起源、实质和职能问题。这部著作以相当大的 篇幅批判地剖析了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关于商品、价值、货 币以及货币流通的各种理论。马克思在他这部著作中为科学地阐 明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奠定了基础。 “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开头有一篇著名的序言,这篇序言 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独立的科学意义,其中对马克思所发现的唯 一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作了天才的说明,对历史唯物主 义的实质本身下了经典性的定义。用弗·伊·列宁的话来说,在这 篇序言中,马克思“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的 基本原理,作了周密说明”(“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1卷第37页)。 马克思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 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 基本关系。同时他着重指出,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现实 基础,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 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样就指出了科学地研究社会经 济形态的发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即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当做一 个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列宁全集” 中文版第21卷第39页)来研究的唯一正确的途径。 马克思在序言中表述了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以 及关于在阶级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 间的矛盾是社会革命、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为另一种比较进步的社 第 十 三 卷 说 明
会经济形态革命地代替的主要原因这一极其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原 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 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 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 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见本卷第8—9页)马克思揭示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辩证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表 现,从而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必然死亡,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同时 也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种对抗形式,未来的社会主义的社会 制度将摆脱阶级社会的对抗性矛盾。 马克思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方法来研究他在该书中阐明的经 济学问题,特别是用来分析商品、劳动、价值、货币。他揭示了商品 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并且指出,这个矛盾的发展及其扩 展到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关系上去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商品和价值是永恒的自然范畴,马克 思和他们相反,他证明了商品和价值在历史上的暂时性质。马克思 通过对商品的研究指出,产品只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才具有商 品的形式,商品生产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出现的,它在从简单商 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马 克思把商品看作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细胞,其中包含着资本主义 一切矛盾的萌芽。 马克思以前的经济学家就已经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 换价值这二重性。马克思在其对商品的分析中最先确定,使用价值 和交换价值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 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实际存在着的矛盾。 马克思在研究商品的过程中还弄清楚了,商品中包含的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会经济形态革命地代替的主要原因这一极其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原 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 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 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 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见本卷第8—9页)马克思揭示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辩证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表 现,从而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必然死亡,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同时 也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种对抗形式,未来的社会主义的社会 制度将摆脱阶级社会的对抗性矛盾。 马克思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方法来研究他在该书中阐明的经 济学问题,特别是用来分析商品、劳动、价值、货币。他揭示了商品 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并且指出,这个矛盾的发展及其扩 展到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关系上去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商品和价值是永恒的自然范畴,马克 思和他们相反,他证明了商品和价值在历史上的暂时性质。马克思 通过对商品的研究指出,产品只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才具有商 品的形式,商品生产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出现的,它在从简单商 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马 克思把商品看作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细胞,其中包含着资本主义 一切矛盾的萌芽。 马克思以前的经济学家就已经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 换价值这二重性。马克思在其对商品的分析中最先确定,使用价值 和交换价值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 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实际存在着的矛盾。 马克思在研究商品的过程中还弄清楚了,商品中包含的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的矛盾性质所决定的。马克思深入地 研究了创造价值的劳动,作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发现:他确定并证 明了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按照马克思自己的说法,这个 发现是使政治经济学中许多异常复杂的问题得以阐明的“出发 点”。 马克思根据对商品和劳动的分析发展了他的价值学说。资产 阶级经济学家,包括斯密和李嘉图在内,在商品同商品的交换中、 价值的交换中看到了物的交换,而马克思则在这种交换中揭示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分析价值时,并不像资产阶级经济学 家那样,只限于问题的数量方面,只限于规定价值量,而是首先详 尽地阐明价值的本质,对它作出质的评定,指出价值是物化了的抽 象劳动;他从理论上验证了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马克 思依据他的价值学说确定了在商品生产条件下耗费在商品生产上 的劳动必然采取价值的形式。 马克思从自己的价值学说出发,对货币问题也作了详尽的研 究。在经济科学中他最先阐明了价值的货币形式的起源,指出了价 值和货币的有机联系,认为货币是价值形式的历史发展的最终结 果。他揭示了货币的本质,研究了货币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经济作 用,科学地确定并阐明了货币的各种职能,以及金属货币和纸币流 通的规律。同时,马克思也揭露出: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关 于货币和货币流通的各种理论是没有根据的,企图通过消灭货币 的方法来消除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并“改善资本主义”的计划是一 种空想。 马克思所创立的严整的科学的价值学说,是对无产阶级政治 经济学的发展的杰出贡献。马克思以他的价值学说为基础,后来在 第 十 三 卷 说 明
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的矛盾性质所决定的。马克思深入地 研究了创造价值的劳动,作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发现:他确定并证 明了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按照马克思自己的说法,这个 发现是使政治经济学中许多异常复杂的问题得以阐明的“出发 点”。 马克思根据对商品和劳动的分析发展了他的价值学说。资产 阶级经济学家,包括斯密和李嘉图在内,在商品同商品的交换中、 价值的交换中看到了物的交换,而马克思则在这种交换中揭示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分析价值时,并不像资产阶级经济学 家那样,只限于问题的数量方面,只限于规定价值量,而是首先详 尽地阐明价值的本质,对它作出质的评定,指出价值是物化了的抽 象劳动;他从理论上验证了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马克 思依据他的价值学说确定了在商品生产条件下耗费在商品生产上 的劳动必然采取价值的形式。 马克思从自己的价值学说出发,对货币问题也作了详尽的研 究。在经济科学中他最先阐明了价值的货币形式的起源,指出了价 值和货币的有机联系,认为货币是价值形式的历史发展的最终结 果。他揭示了货币的本质,研究了货币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经济作 用,科学地确定并阐明了货币的各种职能,以及金属货币和纸币流 通的规律。同时,马克思也揭露出: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关 于货币和货币流通的各种理论是没有根据的,企图通过消灭货币 的方法来消除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并“改善资本主义”的计划是一 种空想。 马克思所创立的严整的科学的价值学说,是对无产阶级政治 经济学的发展的杰出贡献。马克思以他的价值学说为基础,后来在 第 十 三 卷 说 明
“资本论”中详细地、全面地制定了剩余价值学说。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即马克思计划写的那部著作的第 一分册出版以后,马克思曾准备出版第二分册,在这一册中他打算 阐述资本问题。但是,马克思在进一步研究经济的过程中对自己最 初的写作计划作了很大的改变,决定暂时不发表他的研究成果,而 对许多他认为还没有弄得十分清楚的问题继续作了研究。马克思 的新的想法在“资本论”中得到了体现,该书第一卷于1867年出 版。 马克思认为,“资本论”第一卷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政治经济学 批判”一书的续篇。但是,尽管如此,马克思认为在“资本论”第一卷 第一编中扼要地叙述一下“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基本内容是必 要的。马克思之所以这样做,不仅是为了研究上的更加连贯和完 整,而且是因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只作了初步阐述的他 的关于商品、价值和货币的学说的个别原理,要在“资本论”中加以 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关于价值实体和价值形式的学说,关于商品拜 物教的原理等)。同时,正如马克思本人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 所指出的,他认为某些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已详细探讨过 的原理,在“资本论”中可以只作比较简略的阐述。所以,在“资本 论”出版以后,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并没有失去其独立的科 学意义,而且有理由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占据一个卓越的地 位。马克思的这部著作对商品分析史、价值学说史和流通手段学说 史等方面所作的探讨具有特别的价值。它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世界 经济学文献中一部论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货币的最优秀的专题学 术著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个时期的政论作品,在本卷中占相当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资本论”中详细地、全面地制定了剩余价值学说。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即马克思计划写的那部著作的第 一分册出版以后,马克思曾准备出版第二分册,在这一册中他打算 阐述资本问题。但是,马克思在进一步研究经济的过程中对自己最 初的写作计划作了很大的改变,决定暂时不发表他的研究成果,而 对许多他认为还没有弄得十分清楚的问题继续作了研究。马克思 的新的想法在“资本论”中得到了体现,该书第一卷于1867年出 版。 马克思认为,“资本论”第一卷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政治经济学 批判”一书的续篇。但是,尽管如此,马克思认为在“资本论”第一卷 第一编中扼要地叙述一下“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基本内容是必 要的。马克思之所以这样做,不仅是为了研究上的更加连贯和完 整,而且是因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只作了初步阐述的他 的关于商品、价值和货币的学说的个别原理,要在“资本论”中加以 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关于价值实体和价值形式的学说,关于商品拜 物教的原理等)。同时,正如马克思本人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 所指出的,他认为某些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已详细探讨过 的原理,在“资本论”中可以只作比较简略的阐述。所以,在“资本 论”出版以后,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并没有失去其独立的科 学意义,而且有理由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占据一个卓越的地 位。马克思的这部著作对商品分析史、价值学说史和流通手段学说 史等方面所作的探讨具有特别的价值。它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世界 经济学文献中一部论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货币的最优秀的专题学 术著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个时期的政论作品,在本卷中占相当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的篇幅,这就是他们在当时进步的美国资产阶级报纸“纽约每日论 坛报”(那时他们继续为该报撰稿)和伦敦的德文报纸“人民报”上 发表的文章,以及恩格斯的以单行本出版的两本小册子——“波河 与莱茵河”和“萨瓦、尼斯与莱茵”。革命政论的写作在这个时期仍 旧是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这些作品的内容充 分反映了欧洲政治局势尖锐化以及新的革命事件成熟的过程。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59年初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 的文章就可以看出,他们当时注意的主要是以下几个问题:意大利 反对专制奥地利和国内反动派(它们妨碍国内政治上分裂状态的 消除和阻挠国家的民族统一)的压迫的不断加强的民族解放运动、 法国国内外日益加强的反对波拿巴主义的斗争以及其他各国革命 民主力量的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一切看作是预示欧洲新的 革命高潮即将来临的征兆。同时他们也密切注视孕育着国际关系 的新危机和新战争的国际冲突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评价各 种事件时,首先注意到资产阶级性的改造尚未完成,在许多国家中 无产阶级都必须消灭封建主义残余,必须解决在1848—1849年未 能实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首先是像德国的统一和意大 利的统一那样的任务,以便为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扫清道路。 马克思在“意大利的统一问题”这篇文章中明确地阐述了无产 阶级革命者要通过开展群众革命斗争的办法来达到意大利人民的 民族统一的方针。马克思指出了意大利发生的各次人民骚动,他特 别注意意大利民族运动中进步的资产阶级分子,即反对统治集团 的政策的“民族派”;当时意大利的统治集团为了王朝的反人民的 利益,为了在皮蒙特的霸权下统一意大利,曾力图利用国内的局 势。马克思看到,这些统治集团请求外国的“援助”、它们同追求自 第 十 三 卷 说 明
的篇幅,这就是他们在当时进步的美国资产阶级报纸“纽约每日论 坛报”(那时他们继续为该报撰稿)和伦敦的德文报纸“人民报”上 发表的文章,以及恩格斯的以单行本出版的两本小册子——“波河 与莱茵河”和“萨瓦、尼斯与莱茵”。革命政论的写作在这个时期仍 旧是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这些作品的内容充 分反映了欧洲政治局势尖锐化以及新的革命事件成熟的过程。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59年初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 的文章就可以看出,他们当时注意的主要是以下几个问题:意大利 反对专制奥地利和国内反动派(它们妨碍国内政治上分裂状态的 消除和阻挠国家的民族统一)的压迫的不断加强的民族解放运动、 法国国内外日益加强的反对波拿巴主义的斗争以及其他各国革命 民主力量的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一切看作是预示欧洲新的 革命高潮即将来临的征兆。同时他们也密切注视孕育着国际关系 的新危机和新战争的国际冲突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评价各 种事件时,首先注意到资产阶级性的改造尚未完成,在许多国家中 无产阶级都必须消灭封建主义残余,必须解决在1848—1849年未 能实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首先是像德国的统一和意大 利的统一那样的任务,以便为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扫清道路。 马克思在“意大利的统一问题”这篇文章中明确地阐述了无产 阶级革命者要通过开展群众革命斗争的办法来达到意大利人民的 民族统一的方针。马克思指出了意大利发生的各次人民骚动,他特 别注意意大利民族运动中进步的资产阶级分子,即反对统治集团 的政策的“民族派”;当时意大利的统治集团为了王朝的反人民的 利益,为了在皮蒙特的霸权下统一意大利,曾力图利用国内的局 势。马克思看到,这些统治集团请求外国的“援助”、它们同追求自 第 十 三 卷 说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