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赏析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 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 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 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 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 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 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 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 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 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 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这一篇,与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乔良的作品,是对中 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是把它对象化和具体化 读者能把两篇作品一并阅读,相互比照,必将更深切地体察到我们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 力量之表现。 (金梅,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一、《安塞腰鼓》赏析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 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 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 一。 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 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 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 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 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 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 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 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这一篇,与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乔良的作品,是对中 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是把它对象化和具体化。 读者能把两篇作品一并阅读,相互比照,必将更深切地体察到我们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 力量之表现。 (金梅,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3 年版)
《安塞腰鼓》赏析 乐器往往是用来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的,它因地域和民族等的不同而有“西洋”和 民族”之分类,更因构造和“玩”"的方式的不同而有管乐、弦乐、打击乐等不同叫法,演奏出 来的效果当然也是大不相同的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 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另外一点也颇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 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 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 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把对人和鼓的描写放在同等的位置上 和盘托出。 一开始,人是静的,静得像一株株朴实的高粱。风吹叶动正衬托出他们的静。鼓也一样,“呆 呆地”,“似乎从来也不曾响过”。这黄土高原上百十个以高粱为背景的鼓者是注定了要有一场 不同凡响的表演的 忽然之间就爆发了,爆炸了。作者用比喻的排比句来营造这“壮阔″豪放″“火烈”的阵势:“骤 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腰鼓改变了人们的感觉,引发了人们的联想,而这一切的最高 境界就是“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 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需要提醒的是,“反复”不是“重复”,不是相同词、句、段的两次 以上的简单出现。在《安塞腰鼓》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 内涵、新的情景。 好一个安塞腰鼓”为全篇确定了基本的音高、色泽、氛围和主要的精神走向,无论上、下文 怎样摇曳、生发、词采飞扬,都不会走得太远,这是作文常规之一,也是文章之所以“这样” 而不是“那样"的根本。本文的“精神内涵”也在这里:“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两个紧密相连的段落是流动于所有动作、情景、 章句里的不变的灵魂,以后的每一次感叹和议论都不曾离开它 请注意以下几个地方:“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激情..”一段里,“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句 表达的是对改革开放以后,祖国走进新时代的振奋和自豪之情:“除了黄土高原,哪里有这 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可以理解为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的比喻,是民族立足本 土、再创辉煌的坚实前提和基础:四个“愈捶愈烈”领起的短段和短段里短句的出现起到了深 化主题、热化感情、增强力度的作用
二、《安塞腰鼓》赏析 乐器往往是用来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的,它因地域和民族等的不同而有“西洋”和 “民族”之分类,更因构造和“玩”的方式的不同而有管乐、弦乐、打击乐等不同叫法,演奏出 来的效果当然也是大不相同的。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 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另外一点也颇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 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 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 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把对人和鼓的描写放在同等的位置上 和盘托出。 一开始,人是静的,静得像一株株朴实的高粱。风吹叶动正衬托出他们的静。鼓也一样,“呆 呆地”,“似乎从来也不曾响过”。这黄土高原上百十个以高粱为背景的鼓者是注定了要有一场 不同凡响的表演的! 忽然之间就爆发了,爆炸了。作者用比喻的排比句来营造这“壮阔”“豪放”“火烈”的阵势:“骤 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腰鼓改变了人们的感觉,引发了人们的联想,而这一切的最高 境界就是“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 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需要提醒的是,“反复”不是“重复”,不是相同词、句、段的两次 以上的简单出现。在《安塞腰鼓》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 内涵、新的情景。 “好一个安塞腰鼓”为全篇确定了基本的音高、色泽、氛围和主要的精神走向,无论上、下文 怎样摇曳、生发、词采飞扬,都不会走得太远,这是作文常规之一,也是文章之所以“这样” 而不是“那样”的根本。本文的“精神内涵”也在这里:“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两个紧密相连的段落是流动于所有动作、情景、 章句里的不变的灵魂,以后的每一次感叹和议论都不曾离开它。 请注意以下几个地方:“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激情……”一段里,“阵痛的发生和排解……”一句 表达的是对改革开放以后,祖国走进新时代的振奋和自豪之情;“除了黄土高原,哪里有这 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可以理解为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的比喻,是民族立足本 土、再创辉煌的坚实前提和基础;四个“愈捶愈烈”领起的短段和短段里短句的出现起到了深 化主题、热化感情、增强力度的作用
开头是静悄悄的,结尾也静成了“另一个星球”,这种猛然爆发和戛然而止的安排显然别是一 番匠心。它的直接效果是,主体部分因为首尾的安静变得更加火红、热闹、气势冲天了。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仅仅 感受一下也行,这节奏、气势、色彩,这生命力旺盛的后生,这纯粹的阅读的快感。 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刘成章散文《安塞腰鼓》赏析 厚夫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最早发表于1986年10月3日的 《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后被选入多家散文选本;1996年收入由工人出版 社出版的散文集《羊想云彩》(此散文集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 目前,又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安塞腰鼓”是陕北髙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 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陕北高原是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 原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地:秦始皇时期大将军蒙恬,率三 十万大军镇守陕北,筑长城,修直道,防止匈奴内侵;北宋时期韩琦、范仲淹、 沈括等一代武将、文臣来到陕北,领导过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而明朝时期九 镇之一的“延绥镇”长城,几乎承担了明朝中、后期北方边境的一半以上的防务。 可以这样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 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它置于死地而后生,它充满激情与 力量,它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古代战争擂鼓鸣金的场面,永远地消失了。然 而,这种于激情和力量中的仪式,却深深地根植于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陕北 的乡间,腰鼓成为一种娱乐形式,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 的精神力量。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央进驻延安13年,以及中国革命 取得胜利,“延安精神”走向全国,“安塞腰鼓”这种原来纯民间的广场文化形 式,也渐渐走进庙堂,进入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视野。远不要说20世纪五六 十年代,“安塞腰鼓”曾经如何在亚非拉走红;也不要说20世纪80年代初,“第 五代导演”陈凯歌一炮打响的《黄土地》中“安塞腰鼓”是如何征服西欧观众的 心灵;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许多次大型的国家庆典,均有“安塞
开头是静悄悄的,结尾也静成了“另一个星球”,这种猛然爆发和戛然而止的安排显然别是一 番匠心。它的直接效果是,主体部分因为首尾的安静变得更加火红、热闹、气势冲天了。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仅仅 感受一下也行,这节奏、气势、色彩,这生命力旺盛的后生,这纯粹的阅读的快感。 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刘成章散文《安塞腰鼓》赏析 厚夫 《安塞腰鼓》是 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最早发表于 1986 年 10 月 3 日的 《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后被选入多家散文选本;1996 年收入由工人出版 社出版的散文集《羊想云彩》(此散文集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 目前,又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 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陕北高原是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 原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地:秦始皇时期大将军蒙恬,率三 十万大军镇守陕北,筑长城,修直道,防止匈奴内侵;北宋时期韩琦、范仲淹、 沈括等一代武将、文臣来到陕北,领导过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而明朝时期九 镇之一的“延绥镇”长城,几乎承担了明朝中、后期北方边境的一半以上的防务。 可以这样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 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它置于死地而后生,它充满激情与 力量,它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古代战争擂鼓鸣金的场面,永远地消失了。然 而,这种于激情和力量中的仪式,却深深地根植于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陕北 的乡间,腰鼓成为一种娱乐形式,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 的精神力量。20 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央进驻延安 13 年,以及中国革命 取得胜利,“延安精神”走向全国,“安塞腰鼓”这种原来纯民间的广场文化形 式,也渐渐走进庙堂,进入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视野。远不要说 20 世纪五六 十年代,“安塞腰鼓”曾经如何在亚非拉走红;也不要说 20 世纪 80 年代初,“第 五代导演”陈凯歌一炮打响的《黄土地》中“安塞腰鼓”是如何征服西欧观众的 心灵;就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们国家许多次大型的国家庆典,均有“安塞
腰鼓”出场。某种意义上,“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能量,不仅仅是陕北这块古 老的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己经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 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换句话说,“安塞腰鼓”是用宏大的场面 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昂的鼓点来表现诗的内容。对于散文家刘成章来 说,他生于黄土地,长于黄土地,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主要的是, 他对高原生命有深刻的体认,他的骨子里有种高原地域特有的诗意的浪漫情怀, 而成为陕北高原上的一位“歌手”,一位著名的浪漫诗人。20世纪80年代初, 人到中年的刘成章先生,“中年变法”,放弃了原先所熟悉的诗歌、歌词等创 作形式,找寻到散文这种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其实,他的散文的生命内核还是激 扬的浪漫,还是“信天游”的旋律。当他远离家乡来到省城后,脑际里回闪着“安 塞腰鼓”那踏破岁月、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里仍回旋的是髙原上那在沉默 中爆发的鼓点。面对20世纪80年代我们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景象 他怎能不为之怦然心动呢?他怎能不为之而欢欣鼓舞呢?此情此景,转化成刘 成章日日感悟的又在“那一瞬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美国意象 派诗人庞德语),即“安塞腰鼓”。他必须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 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 因此,《安塞腰鼓》呈现出这样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言: “五情发而为辞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就是“为情而造文”的标本。《安 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家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 来直抒胸臆。这种挚爱既表现为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表现为 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语 词激昂,酣畅淋漓,如大河滔滔,一泻千里。如,“黄土髙原上,爆出一场多么 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 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黄土高原啊 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每 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 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等等。作家 把黄土高原的元气和魂魄,一下子攫得淋漓尽致!
腰鼓”出场。某种意义上,“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能量,不仅仅是陕北这块古 老的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 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换句话说,“安塞腰鼓”是用宏大的场面、 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昂的鼓点来表现诗的内容。对于散文家刘成章来 说,他生于黄土地,长于黄土地,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主要的是, 他对高原生命有深刻的体认,他的骨子里有种高原地域特有的诗意的浪漫情怀, 而成为陕北高原上的一位“歌手”,一位著名的浪漫诗人。20 世纪 80 年代初, 人到中年的刘成章先生,“中年变法”,放弃了原先所熟悉的诗歌、歌词等创 作形式,找寻到散文这种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其实,他的散文的生命内核还是激 扬的浪漫,还是“信天游”的旋律。当他远离家乡来到省城后,脑际里回闪着“安 塞腰鼓”那踏破岁月、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里仍回旋的是高原上那在沉默 中爆发的鼓点。面对 20 世纪 80 年代我们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景象, 他怎能不为之怦然心动呢?他怎能不为之而欢欣鼓舞呢?此情此景,转化成刘 成章日日感悟的又在“那一瞬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美国意象 派诗人庞德语),即“安塞腰鼓”。他必须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 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 因此,《安塞腰鼓》呈现出这样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言: “五情发而为辞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就是“为情而造文”的标本。《安 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家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 来直抒胸臆。这种挚爱既表现为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表现为 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语 词激昂,酣畅淋漓,如大河滔滔,一泻千里。如,“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 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 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黄土高原啊, 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每 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 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等等。作家 把黄土高原的元气和魂魄,一下子攫得淋漓尽致!
第二,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文心雕龙·情采》中 又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为了确保 情感的畅通无阻,刘成章《安塞腰鼓》通篇用诗的方式加以强化。这篇散文的诗 意美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内在的意蕴美;另一方面是语词、句式乃至整体节奏 上,均经过一番苦心孤诣的设计,使整个散文充满一种神奇的形式美。当然,这 种设计宛若天成,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作家的丰富而生动的情感世界。 是文笔峭厉。为了表现激扬而飞动的“安塞腰鼓”,作家在语句上大胆地 刀削斧砍,仅保留枝干,使其产生奇谲美的效果。你看,《安塞腰鼓》开头“ 群茂腾腾的后生”一句自成一段,兀立于天地之间,实令人为之感喟。像这样的 语句,在这篇仅有千字的散文中比比皆是。 是语句铿锵。作家在散文中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直接使用了一连串 短语。这样,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倾泻而出,欲止 不能。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后生们的胳膊、腿、 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 你,威逼着你。”“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 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 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几字一顿,频频出击,使语势自然激越、昂奋。 三是善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加强散文的气势和力量。如,“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 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 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愈 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在任何隐秘!愈 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 排比句的大量使用,使语句汪洋恣肆,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河山的场面和震 撼人心的力量。 四是作家通过具有音乐性的复叠咏叹,来进一步加强散文中情感的传达。在 《安塞腰鼓》中,作家有意识地在每个层次之末,单独设计“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好一个安塞腰鼓” 的咏叹句式,而且在反复咏叹之中常有变化,每段都有新意,层层递进,直把情
第二,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文心雕龙·情采》中 又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为了确保 情感的畅通无阻,刘成章《安塞腰鼓》通篇用诗的方式加以强化。这篇散文的诗 意美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内在的意蕴美;另一方面是语词、句式乃至整体节奏 上,均经过一番苦心孤诣的设计,使整个散文充满一种神奇的形式美。当然,这 种设计宛若天成,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作家的丰富而生动的情感世界。 一是文笔峭厉。为了表现激扬而飞动的“安塞腰鼓”,作家在语句上大胆地 刀削斧砍,仅保留枝干,使其产生奇谲美的效果。你看,《安塞腰鼓》开头“一 群茂腾腾的后生”一句自成一段,兀立于天地之间,实令人为之感喟。像这样的 语句,在这篇仅有千字的散文中比比皆是。 二是语句铿锵。作家在散文中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直接使用了一连串 短语。这样,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倾泻而出,欲止 不能。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后生们的胳膊、腿、 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 你,威逼着你。”“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 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 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几字一顿,频频出击,使语势自然激越、昂奋。 三是善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加强散文的气势和力量。如,“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 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 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愈 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在任何隐秘!愈 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 排比句的大量使用,使语句汪洋恣肆,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河山的场面和震 撼人心的力量。 四是作家通过具有音乐性的复叠咏叹,来进一步加强散文中情感的传达。在 《安塞腰鼓》中,作家有意识地在每个层次之末,单独设计“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好一个安塞腰鼓” 的咏叹句式,而且在反复咏叹之中常有变化,每段都有新意,层层递进,直把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