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 本书是一部介绍和评析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是怎样发展演变来的?西方经济学的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如何学习 和研究西方经济学?这些可能是每个初学西方经济学的读者都希望了解的 问题。为了帮助读者学习本教材,使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西方经济学, 我们首先对上述问题作一简要的解答。 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一、西方经济学的界定 本书介绍的西方经济学,主要是指20世纪30年代以来流行于西方国 家并成为这些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的主流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般包括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 学。微观经济学基本上是由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中所形成的新 古典经济理论体系发展而来的,宏观经济学是由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 革命”中所形成的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而来的。20世纪40年代 末,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将这两种经济理论加以综合,形成“新古典 综合”理论体系,又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此后,在20世纪70年 代又加入了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 微观经济学重点研究家庭、企业等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旨在闸 明各微观经济主体如何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进行谋求效用或利润最大化的理 性选择。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价格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它指示经济 活动的方向,决定资源配置的类型。首先,家庭作为要素的所有者和供给 者将其拥有的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要素市场上出售给企业,获 取收入(工资、利息、地租等),然后再以其收人在产品市场购买足以使
2 导 论 其得到最大效用的产品,形成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企业则作为要素的需 求者将其在要素市场上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过程形成产品和服务, 并在产品市场上出售,形成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供给。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 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即由产品市场需求状况引发的对 要素的需求。生产者需要何种生产要素,取决于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 怎样生产(资本密集型生产还是劳动密集型生产)的选择。在微观经济 学的分析框架中,家庭和企业的选择表现为市场供求关系,供求受价格调 节,同时又影响或决定价格的变动,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供给和需求都 对价格的变动做出反应,但反应的方向一般是相反的。供求之间常常处于 非均衡的状态,或者供过于求,或者求大于供,但价格调节通常又能形成 一种使其达到均衡的内在力量。家庭对产品的需求与企业的产品供给,以 及企业对要素的需求与家庭的要素供给,大都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 而实现均衡的。因此,微观经济学实际上是关于市场的作用、价格决定、 价格调节、稀缺资源配置和收人分配的理论。西方国家政府在这一领域针 对市场机制失灵而制定的干预政策是微观调节政策。 宏观经济学研究社会的总体经济活动,着眼于国民经济的总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分析的国民经济总量包括总产量(或总收人)、总就业量、物 价水平等经济总量。宏观经济学分析的总体社会经济活动由家庭、企业、 政府和外国四类经济活动所组成,其收支活动或买卖行为所构成的经济循 环形成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全貌。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 (包括服务),构成总供给。家庭消费支出、企业投资支出、政府采购以 及产品和服务的净出口,构成总需求。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运行,最 关心的问题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可能会出 现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能会引起资源供给紧 张和产品、服务价格的普遍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宏观经济学的一个 主要研究任务,就是要探索引起总供给和总需求不平衡的原因及实现两者 平衡的条件,为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而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就是西方国家政府用来 干预总体经济运行的政策。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和货币
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政策,重点对总体经济运行中的总需求进行调节。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 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大总需求,以便缓和衰退与减少失业;通过紧缩性的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压缩总需求,以便降低物价,消除通货膨胀。因此, 这种对宏观经济的协调和控制又可称作需求管理。宏观经济学在进行总量 分析时,侧重于研究影响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的因素,探索增加国民收 入、提高就业水平的方式和途径。收人和就业是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中心 问题,因此,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作国民收人和就业理论。 二、西方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和阶级属性 西方经济学既具有一定的科学因素,又具有特定的阶级属性。 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在说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时,关于市场调 节、市场失灵和宏观经济不稳定、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进行政府调节以 及实行微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积累了若干具有实际意义的 经验和理论成果。这对于我们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借 鉴意义。 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具有特定的阶级性,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 益辩护和服务的经济学。例如,西方经济学否认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 生产,否认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利润的来源,否认资本主义收人分配中存在 剥削,把“富裕中的贫困”现象看做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正常经济现象, 等等。西方经济学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西方国家统治阶级维 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表现,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西方经济学家一般都避而不谈西方经济学的阶级性,而是把它看做是 超阶级的“中性的”经济理论。不过,也有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毫不讳言 地承认其理论的阶级性。例如,凯恩斯就曾直言不讳地说:“如果我当真 要追求阶级利益,那我就得追求属于我自己那个阶级的利益。…在阶级 斗争中会发现,我是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的。”①诺贝尔经济学奖 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索洛也曾直言不讳地说:“社会科学家和其他人一 ①[英]凯思斯:《劝说集》,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44-245页
导 论 样,也具有阶级利益、意识形态的倾向以及各种各样的价值判断。但是, 所有的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材料力学或化学分子结构的研究不同,都与上 述的(阶级)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有关。不论社会科学家的意愿 如何,不论他是否觉察到这一切,甚至他力图避免它们,他对研究课题的 选择,他提出的问题,他没有提出的问题,他的分析框架,他使用的语 言,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阶级)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判 断。”①凯恩斯和索洛的坦言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西方经济学的阶级性。 正是由于西方经济学既具有一定的科学因素,又具有特定的阶级属 性,所以我们一方面应注意借鉴其可以为我所用的积极的和有实用价值的 东西,另一方面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历 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看待西方经济学。作为学习西方经济学的 入门教材,本教材在每一章的前几节主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范 畴或政策主张,一般不作评价,以避免因插入评价而影响读者对西方经济 学的系统理解。同时,为了帮助读者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增强运用马克 思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本教材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对该章所介绍的重 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力求使这些分析和评价客观、全面、准确,以 便对读者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解西方经济学有所帮助。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发展 学习西方经济学,当然有必要了解西方经济学的来龙去脉。从总体上 说,西方经济学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产生而产生的,主要是西方经济学家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和观念在理论上的总结 或概括。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重商主义(15世纪至17 世纪中叶)、古典经济学(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后期)、新古典经济学 D R.M.Solow:"Science and Ideology in Economics",The Public Interest,1970 Fall, 21,pp.94-107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发展 5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当代西方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至今) 四个大的发展阶段。 一、重商主义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早进行理论探讨的是重商主义者。重商主义产 生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即封建制度瓦解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在西欧,是 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由于自然经济被商品经济所取代,重商主义所考 察的对象已扩展到广泛的社会经济领域。为了同以往只涉及家庭管理的经 济理论区别开来,重商主义者把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称为政治经济学。1615 年,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出版了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 的政治经济学》的著作,阐述了国家应当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思想。自 此以后,“政治经济学”一语逐渐被用来指称对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正 是从重商主义开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被推进到一个新的领域即封 建社会晚期的商业资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认为最早研究宏观经济问 题的是重商主义者。 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唯一的形态,它只能来自于对外贸易活 动,因此主张国家鼓励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对海外贸易活动进行积极干 预,奖励出口,限制进口,以便积累国民财富。它在早期被称为“重金 主义”,反映了商业资本家的要求;晚期被称为“重工主义”,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新兴的工场手工业主的利益。这一转化,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 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趋势,意味着重商主义体系的自我否定,以 及凸显产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古典经济学体系的诞生。如果说,资本主义 原始积累构成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史,那么,重商主义则构成西 方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重商主义者只对贸易(特别是对外贸易)即 流通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对一些经济现象做了粗浅的解释,但大都停留在 政策或者经验层面,并未真正深人研究生产过程,并未触及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最初的理论探 讨一重商主义一必然从流通过程独立化为商业资本运动时呈现出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