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代数(学科基础课) Linear Algebra 【课程编号】BX2590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分数】2 【编写日期】2011.9.20 【学时数】38=34+4 【先修课程】初等代数 【适用专业】金属材料工程 一、教学目的、任务 本课程主要为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理学的专业课程服务。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学 生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理论,基本计算技巧,能解决电子、通信类专业物理学中相关问题,为学习专 业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婴求掌握①有关行列式的定义、基本性质、基本的运算。②矩阵的定义、意义、基本计算。③向 量、向量空间的概多 相天的慨、 初等变换。④线性方程组的一般理论计算。⑤相似矩阵概念、求 解方阵的本征值,本征向量、求二次型的标准形。 三、敕学内容和学时分配6+6+8+7+7+4=38 第一章:行列式6学时 主要内容: 1行列式的定义、性质、运算 2克莱姆法则 教学要求: 了解行列式的概念、行列式余子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的性质、运算,能用克拉默法则。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愿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习题讨论课1学时 第二章矩阵及其运算6学时 主要内容: 1线性变换与矩阵 2矩阵的基本运算、分块法 教学要求 理解矩阵的概念,了解对角、单位、对称等特殊矩阵 11
11 线性代数 (学科基础课) Linear Algebra 【课程编号】BX2590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分数】2 【编写日期】2011.9.20 【学时数】38=34+4 【先修课程】初等代数 【适用专业】金属材料工程 一、教学目的、任务 本课程主要为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理学的专业课程服务。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学 生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理论,基本计算技巧,能解决电子、通信类专业物理学中相关问题,为学习专 业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掌握①有关行列式的定义、基本性质、基本的运算。②矩阵的定义、意义、基本计算。③向 量、向量空间的概念,相关的概念、初等变换。④线性方程组的一般理论计算。⑤相似矩阵概念、求 解方阵的本征值,本征向量、求二次型的标准形。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6 + 6 + 8 + 7 + 7 + 4 = 38 第一章:行列式 6 学时 主要内容: 1行列式的定义、性质、运算 2克莱姆法则 教学要求: 了解行列式的概念、行列式佘子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的性质、运算,能用克拉默法则。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习题讨论课 1 学时 第二章 矩阵及其运算 6 学时 主要内容: 1线性变换与矩阵 2矩阵的基本运算、分块法 教学要求: 理解矩阵的概念,了解对角、单位、对称等特殊矩阵
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逆的概念及运算、矩阵的分块特别是列向量和行向量的分块。 其它教学环节: 习题讨论课1学时 第三章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8学时 主要内容: 1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方阵、矩阵的秩 2线性方程组的初等变换及其解 教学要求: 理解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方阵、矩阵的秩及其意义,线性方程组有无解的条件 掌握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的方法、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其它教学环节: 习讨论课1个学时 第四章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7学时 主要内容: 1向量、向量组、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向量组的秩,向量空间 2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 敦学要求: 理解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向量组的秩的含义、向量组与矩阵的关系,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 掌握向量组的线性组合方法,秩的求解,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方法 其它教学环节: 习题讨论课1学时 第五章相似的矩阵及二次型7学时 主要内容: 1向量的内积、长度、正交性 2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3相似的矩阵、矩阵对角化、实对称阵的相似的矩阵 4二次型及其标准型的变换、正定二次型 教学要求: 理解向量的内积、长度、正交性,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二次型标准型 握方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求解方法,向量组的正交规范化、方阵的对角化、二次型的标准化方 法 其它教学环节: 习题课1学时
12 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逆的概念及运算、矩阵的分块特别是列向量和行向量的分块。 其它教学环节: 习题讨论课 1 学时 第三章 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 8 学时 主要内容: 1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方阵、矩阵的秩 2 线性方程组的初等变换及其解 教学要求: 理解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方阵、矩阵的秩及其意义,线性方程组有无解的条件 掌握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的方法、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其它教学环节: 习题讨论课 1 个学时 第四章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7 学时 主要内容: 1 向量、向量组、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向量组的秩,向量空间 2 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 教学要求: 理解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向量组的秩的含义、向量组与矩阵的关系,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 掌握向量组的线性组合方法,秩的求解,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方法 其它教学环节: 习题讨论课 1 学时 第五章 相似的矩阵及二次型 7 学时 主要内容: 1向量的内积、长度、正交性 2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3相似的矩阵、矩阵对角化、实对称阵的相似的矩阵 4二次型及其标准型的变换、正定二次型 教学要求: 理解向量的内积、长度、正交性,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二次型标准型 掌握方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求解方法,向量组的正交规范化、方阵的对角化、二次型的标准化方 法。 其它教学环节: 习题课 1 学时
*第六章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4学时 主要内容: 1、线性空间及其性质、基、坐标和向量的表示 2、线性变换 教学要求: 理解线性空间及其性质、基、坐标和向量的表示 掌握向量的表示、基变换、坐标变换及线性变换及其表示方法 其它教学环节: 习题课1学时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 重点:行列式的性质及运算,矩阵的概念和运算,矩阵的初等变换、矩阵的秩,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向量组的秩及最大无关组、基和向量的表示,向量组和矩阵的关系。用矩阵研究向量组,线性方程组 的解及其在研究向量组中的应用,方阵的本征值,本征向量,方阵的对角化, 二次型的标准化 难点:向量组的相关性研究。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考试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1、推荐教材: 同济大学教学教研室.线性代数(第二版).高等教有出版社,1991 2、主票参考书: 四川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教学教研组。高等数学(第三册,第一分册)人民教有出版社,1979
13 *第六章 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 4 学时 主要内容: 1、线性空间及其性质、基、坐标和向量的表示 2、线性变换 教学要求: 理解线性空间及其性质、基、坐标和向量的表示 掌握向量的表示、基变换、坐标变换及线性变换及其表示方法 其它教学环节: 习题课1学时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 重点:行列式的性质及运算,矩阵的概念和运算,矩阵的初等变换、矩阵的秩,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向量组的秩及最大无关组、基和向量的表示,向量组和矩阵的关系,用矩阵研究向量组,线性方程组 的解及其在研究向量组中的应用,方阵的本征值,本征向量,方阵的对角化,二次型的标准化 难点:向量组的相关性研究。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考试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1、推荐教材: 同济大学教学教研室.线性代数(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主要参考书: 四川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教学教研组.高等数学(第三册,第一分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C语言程序设计 (专业基础课)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课程编号】BJ26004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学分数】 【编写日期】2011.9.20 【学时数】70=43+27 【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 【适用专业】金属材料工程 一、教学目的、任务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概念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涉及到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 计方法、数据结构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C语言的语法规则、数据类型、 基本语句的基础上,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具有分析程序和设计、调试、运行程序 的能力。并为学习其他相关内容奠定良好的软件编制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C语言程序设计的组成,掌握数据的类型及其运算,熟练掌握基本语句、三种 基本结构的程序设计方法,掌握数组、指针、函数的定义和使用,掌握预处理及文件操作方法, 并能够较灵活的应用相关知识编程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5+3+6+6+6+7+7+7+7+7+9=70) 第一章C语言概述5学时(课堂讲授学时3+课程实验学时3) 主要内容: 1.程序与程序设计语言 2.C语言以展概述与主要特点 3.C语言的基本结构 4.C程序调试 教学要求: 程序概念的基本理解:设计语言概念的基本理解:计算机语言与程序的关系:高级计算机语言和 低级低级计算机语言的区别:C程序的基本构成:如何在Viusal C+6.0环境下调试程序。 其它教学环节: 实验1:C基础练习。 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悉Visual C+6.0的调试环境。 2.掌握Visual C+6.0的环境下调试C程序的方法
C 语言程序设计 (专业基础课)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课程编号】BJ26004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学分数】4 【编写日期】2011.9.20 【学时数】70=43+27 【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 【适用专业】金属材料工程 一、教学目的、任务 C 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概念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涉及到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 计方法、数据结构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 C 语言的语法规则、数据类型、 基本语句的基础上,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具有分析程序和设计、调试、运行程序 的能力。并为学习其他相关内容奠定良好的软件编制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 C 语言程序设计的组成,掌握数据的类型及其运算,熟练掌握基本语句、三种 基本结构的程序设计方法,掌握数组、指针、函数的定义和使用,掌握预处理及文件操作方法, 并能够较灵活的应用相关知识编程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5 + 3 + 6 + 6 + 6 + 7 + 7 + 7 + 7 + 7 + 9 = 70) 第一章 C 语言概述 5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 3+课程实验学时 3) 主要内容: 1. 程序与程序设计语言 2. C 语言以展概述与主要特点 3. C 语言的基本结构 4. C 程序调试 教学要求: 程序概念的基本理解;设计语言概念的基本理解;计算机语言与程序的关系;高级计算机语言和 低级低级计算机语言的区别;C程序的基本构成;如何在 Viusal C++ 6.0 环境下调试程序。 其它教学环节: 实验 1: C 基础练习。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熟悉 Visual C++ 6.0 的调试环境。 2. 掌握 Visual C++ 6.0 的环境下调试 C 程序的方法
3.掌握在C程序中定义主函数的方法 4.掌握在C程序中书写注释的方法。 5.了解printf函数的基本功能。 6.了解C程序的错误类型。 第二章C语言的基本知识3学时(课堂讲授学时3) 主要内容: 字符集与标识符 2.变量与常量 3. C语言的数据类型 4.整型数据 5.浮点数 6.字符型数据 敦学要求: 掌握标识符命名规则:变量和常量:基本数据类型的表达方式:基本数据类型的输入输出。 其它教学环节: 无。 第三章运算符与表达式6学时(课堂讲授学时4+课程实验学时3) 主要内容: 1.表达式 2.算术运算符 3.赋值运算符 4.不同数据类型间数据的混合运算 5.关系运算符 6。逻辑运算符 7.增1/减1运算符 8.位逻辑运算符 9.其它运算符 教学要求 了解各种不同运算符的意义,特别是赋值运算:掌握表达式的组成规则以及其运算规则(优先级 和结合性)片掌握运算过程中类型转换规则。 其它教学环节 实验2:基本数据类型与运算符。 实验目的和要求:
3. 掌握在 C 程序中定义主函数的方法。 4. 掌握在 C 程序中书写注释的方法。 5. 了解 printf 函数的基本功能。 6. 了解 C 程序的错误类型。 第二章 C 语言的基本知识 3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 3) 主要内容: 1. 字符集与标识符 2. 变量与常量 3. C 语言的数据类型 4. 整型数据 5. 浮点数 6. 字符型数据 教学要求: 掌握标识符命名规则;变量和常量;基本数据类型的表达方式;基本数据类型的输入输出。 其它教学环节: 无。 第三章 运算符与表达式 6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 4+课程实验学时 3) 主要内容: 1. 表达式 2. 算术运算符 3. 赋值运算符 4. 不同数据类型间数据的混合运算 5. 关系运算符 6. 逻辑运算符 7. 增 1/减 1 运算符 8. 位逻辑运算符 9. 其它运算符 教学要求: 了解各种不同运算符的意义,特别是赋值运算;掌握表达式的组成规则以及其运算规则(优先级 和结合性);掌握运算过程中类型转换规则。 其它教学环节: 实验 2:基本数据类型与运算符。 实验目的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