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潮南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 语文科试卷 审核人:陈亮 校对:潘虹 说明:全卷共5页,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 写 在答题卡指定的区域内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2分) (1)采菊东篱下, 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2分)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 淹《岳阳楼记》)(2分) (4)全国农村正在广泛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及文明生态村,村寨四周绿树环绕,山峦苍翠,使 我们联想到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诗句:“ 。”(2分) (5把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默写完整。(4分) 山下兰芽短浸溪, 。休将白发唱黄鸡。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是(4分)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B.不以千里称也/先帝称之曰能 C.今齐地方千里/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国怀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3-5题。(10分) 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谢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 感谢 因为他 !感谢 因为他 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 不是eyun( ),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 pi bei()状态:感动过 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动你,吸引过你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甚至激怒过你的一切不能再激怒你 这时,人需要寻找另一片风景 3.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2分) 4.在横线上补写句子,与前后句子构成内容连贯、结构整齐、章节和谐的排比句。(4分) 5.使用下面词语另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两个。(4分)
2010年潮南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 语文科试卷 审核人:陈亮 校对:潘虹 说明:全卷共 5 页,考试时间 120 分钟,满分 150 分,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 写 在答题卡指定的区域内。 一、基础 (36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2 分) ⑴采菊东篱下, 。 ,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2 分) ⑵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2 分) ⑶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 淹《岳阳楼记》)(2 分) ⑷全国农村正在广泛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及文明生态村,村寨四周绿树环绕,山峦苍翠,使 我们联想到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诗句:“ , 。”(2 分) ⑸把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默写完整。(4 分) 山下兰芽短浸溪, , 。 ? 。休将白发唱黄鸡。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是 (4 分)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B.不以千里称.也╱先帝称.之曰能 C.今齐地方.千里╱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国怀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 3—5 题。(10 分) 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谢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 感谢 ,因为他 !感谢 ,因为他 ! 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 不是è yùn( ),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 pí bèī( )状态:感动过 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动你,吸引过你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甚至激怒过你的一切不能再激怒你。 这时,人需要寻找另一片风景。 3.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2 分) 4.在横线上补写句子,与前后句子构成内容连贯、结构整齐、章节和谐的排比句。(4 分) 5.使用下面词语另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两个。(4 分)
磨炼精神无知无觉感动风景 按要求完成第6-8题。(10分) 人民网2010年3月28日电(记者罗艾桦)面对特大旱灾,作为中央企业的中国南 方电网公司毅然扛起社会责任,全力支援所辖供电范围内的广西、云南、贵州抗旱救灾,对 抗旱期间急需的增容、临时用电开辟“绿色通道”,深入开展抗旱保供电“进学校、进工厂、 进农村、到现场”活动,全力保障全网电力供应特别是百姓生活、春耕备耕等重点用电 6.读了这则新闻,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这则新闻。(2分) 南方电网全力抗旱保民生 7.3月Σ2日,是“世界水日”。你所在的学校准备开展“珍爱环境,保护水资源”的综合 实践活动,班里准备办一期相关主题的黑板报,请你设计两个栏目并将栏目名称写下来。 (4分) 8.在生活中,你一定发现了很多浪费水、污染水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请你拟写两条宣 传口号。(4分) 、阅读(54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9-20题。 (一)(12分) 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 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磨炼 精神 无知无觉 感动 风景 按要求完成第 6—8 题。(10 分) 人民网 2010 年 3 月 28 日电(记者 罗艾桦) 面对特大旱灾,作为中央企业的中国南 方电网公司毅然扛起社会责任,全力支援所辖供电范围内的广西、云南、贵州抗旱救灾,对 抗旱期间急需的增容、临时用电开辟“绿色通道”,深入开展抗旱保供电“进学校、进工厂、 进农村、到现场”活动,全力保障全网电力供应特别是百姓生活、春耕备耕等重点用电。 6.读了这则新闻,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这则新闻。(2 分) ,南方电网全力抗旱保民生。 7.3 月 22 日,是“世界水日”。你所在的学校准备开展 “珍爱环境,保护水资源”的综合 实 践活动,班里准备办一期相关主题的黑板报,请你设计两个栏目并将栏目名称写下来。 (4 分) 8.在生活中,你一定发现了很多浪费水、污染水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请你拟写两条宣 传口号。(4 分) 二、阅读(54 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 9—20 题。 (一)(12 分)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 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 分)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举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试举例。(4分) 11.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为什么?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 你怎样理解“舍生取义”中的“义”字呢?(5分) (二)(14分) 酸碱食品与健康 (1)如果测定人体的血液,就会发现它永远是中性偏一点碱。可是人类每天吃的食品以酸 味为多,碱味食品却几乎没有,为什么人体环境反而是偏碱的呢? (2)柠檬等水果虽然有非常强的酸味,但是它们的酸味来自于柠檬酸。柠檬酸在人体内可 以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中的二氧化碳是酸性的,但它通过呼吸作用被送出体外,实际 上并不会明显増加人体的酸度。同时,柠檬等水果富含钾、镁等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属于“成 碱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可以让身体偏向碱性。所以,酸味极强的柠檬实际上却是- 种典型的“碱性食品”。 (3)如果分析肉类在人体内的代谢,就会发现它与柠檬的情况正好相反。肉类富含磷、硫 等非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属于“成酸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形成酸根离子,从而让身体 偏向酸性。所以,肉类都是“酸性食品”,尽管它们吃起来一点酸味也没有。 (4)总的来说,鱼、肉、蛋、海鲜、精米白面以及碳酸饮料都是酸性食品,而蔬菜、水果、 海藻、薯类、豆类以及茶叶都属于碱性食品。 (5)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来维持自身的酸碱平衡。体液中的碳酸盐系统具有强大的 缓冲能力,蛋白质等分子也有一定酸碱调节能力,肾可以调节离子的排出比例,肺也可以调 节二氧化碳的呼出量。此外,人体还有一个巨大的碱性元素备用库一一那便是骨骼。如果成 酸元素 过多,难以靠缓冲机制来调整,身体就会从骨骼中动用钙、镁等成碱元素来中和酸性元素, 维持体液正常的酸碱度。 (6)然而,人体的调节机制虽然精密而有效,却总有一个能力的限度。如果成酸元素过多, 超出了人体调节的能力限度,就容易引起人体生理上的酸碱平衡失调 (7)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问题是酸性食品摄取过多。长期如此,便会过多消耗骨骼中的钙 库存,引起钙的加速流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龋齿和近视。如果长期处于酸碱食物失调的 状况,形成“酸性体质”,还会使人类抵抗力降低,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举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试举例。(4 分) 11.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为什么?作为 21 世纪的中学生, 你怎样理解“舍生取义”中的“义”字呢?(5 分) (二) (14 分) 酸碱食品与健康 ⑴如果测定人体的血液,就会发现它永远是中性偏一点碱。可是人类每天吃的食品以酸 味为多,碱味食品却几乎没有,为什么人体环境反而是偏碱的呢? ⑵柠檬等水果虽然有非常强的酸味,但是它们的酸味来自于柠檬酸。柠檬酸在人体内可 以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中的二氧化碳是酸性的,但它通过呼吸作用被送出体外,实际 上并不会明显增加人体的酸度。同时,柠檬等水果富含钾、镁等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属于“成 碱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可以让身体偏向碱性。所以,酸味极强的柠檬实际上却是一 种典型的“碱性食品”。 ⑶如果分析肉类在人体内的代谢,就会发现它与柠檬的情况正好相反。肉类富含磷、硫 等非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属于“成酸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形成酸根离子,从而让身体 偏向酸性。所以,肉类都是“酸性食品”,尽管它们吃起来一点酸味也没有。 ⑷总的来说,鱼、肉、蛋、海鲜、精米白面以及碳酸饮料都是酸性食品,而蔬菜、水果、 海藻、薯类、豆类以及茶叶都属于碱性食品。 ⑸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来维持自身的酸碱平衡。体液中的碳酸盐系统具有强大的 缓冲能力,蛋白质等分子也有一定酸碱调节能力,肾可以调节离子的排出比例,肺也可以调 节二氧化碳的呼出量。此外,人体还有一个巨大的碱性元素备用库——那便是骨骼。如果成 酸元素 过多,难以靠缓冲机制来调整,身体就会从骨骼中动用钙、镁等成碱元素来中和酸性元素, 维持体液正常的酸碱度。 ⑹然而,人体的调节机制虽然精密而有效,却总有一个能力的限度。如果成酸元素过多, 超出了人体调节的能力限度,就容易引起人体生理上的酸碱平衡失调。 ⑺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问题是酸性食品摄取过多。长期如此,便会过多消耗骨骼中的钙 库存,引起钙的加速流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龋齿和近视。如果长期处于酸碱食物失调的 状况,形成“酸性体质”,还会使人类抵抗力降低,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12.阅读文章(2)(3)段,给“碱性食品”或“酸性食品”下一个定义。(任选其一)(4分) 1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选一词作答即可)(5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来维持自身的酸碱平衡。体液中的碳酸盐系统具有强大 的缓冲能力,蛋白质等分子也有一定酸碱调节能力 14.材料:“近年来,一些健康的饮食传统被抛弃:人们不喝茶水,而是改喝可乐;不吃薯 类和豆类,却总是吃精米和白面:很少吃绿叶蔬菜,却吃很多的鱼肉海鲜。”结合文章, 给现代人在饮食习惯方面提一些良好的建议。(注意说明理由)(5分) (三)(18分) 蜜蜂丰子恺 (1)正在写稿的时候,耳朵近旁觉得有“嗡嗡”之声,间以“得得”之声。因为文思正畅 快,只管看着笔底下,无暇抬头来探究这是什么声音。然而“嗡嗡”,“得得”,也只管在我 耳旁继续作声,不稍间断。过了几分钟之后,它们已把我的耳鼓刺得麻木,在我似觉这是写 稿时耳旁应有的声音,或者一种天籁,无须去探究了 (2)等到文章告一段落,我放下自来水笔,照例伸手向罐中取香烟的时候,我才举头看见 这“嗡嗡”“得得”之声的来源。原来有一只蜜蜂,向我案旁的玻璃窗上求岀路,正在那里 乱撞乱叫 (3)我以前只管自己的工作,不起来为它谋出路,任它乱撞乱叫到这许久时光,心中觉得 有些抱歉。然而已经挨到现在,况且一时我也想不出怎样可以使它攒得出去的方法,也就再 停一会儿,等到点着了香烟再说 (4)我一边点香烟,一旁观它的乱撞乱叫。我看它每一次攒,先飞到离玻璃一二寸的地方, 然后直冲过去,把它的小头在玻璃上“得,得”地撞两下,然后沿着玻璃“嗡嗡”地向四处 飞鸣。其意思是想在那里找一个出身的洞。也许不是找洞,为的是玻璃上很光滑,使它立脚 不住,只得向四处乱舞。乱舞了一回之后,大概它悟到了此路不通,于是再飞开来,飞到离 玻璃一二寸的地方,重整旗鼓,向玻璃的另一处地方直撞过去。因此“嗡嗡”“得得”,一直 继续到现在
12.阅读文章⑵⑶段,给“碱性食品”或“酸性食品”下一个定义。(任选其一)(4 分) 1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选一词作答即可)(5 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来维持自身的酸碱平衡。体液中的碳酸盐系统具有强大 的缓冲能力,蛋白质等分子也有一定..酸碱调节能力。 14.材料∶“近年来,一些健康的饮食传统被抛弃:人们不喝茶水,而是改喝可乐;不吃薯 类和豆类,却总是吃精米和白面;很少吃绿叶蔬菜,却吃很多的鱼肉海鲜。”结合文章, 给现代人在饮食习惯方面提一些良好的建议。(注意说明理由)(5 分) (三) (18 分) 蜜 蜂 丰子恺 ⑴正在写稿的时候,耳朵近旁觉得有“嗡嗡”之声,间以“得得”之声。因为文思正畅 快,只管看着笔底下,无暇抬头来探究这是什么声音。然而“嗡嗡”,“得得”,也只管在我 耳旁继续作声,不稍间断。过了几分钟之后,它们已把我的耳鼓刺得麻木,在我似觉这是写 稿时耳旁应有的声音,或者一种天籁,无须去探究了。 ⑵等到文章告一段落,我放下自来水笔,照例伸手向罐中取香烟的时候,我才举头看见 这“嗡嗡”“得得”之声的来源。原来有一只蜜蜂,向我案旁的玻璃窗上求出路,正在那里 乱撞乱叫。 ⑶我以前只管自己的工作,不起来为它谋出路,任它乱撞乱叫到这许久时光,心中觉得 有些抱歉。然而已经挨到现在,况且一时我也想不出怎样可以使它攒得出去的方法,也就再 停一会儿,等到点着了香烟再说。 ⑷我一边点香烟,一旁观它的乱撞乱叫。我看它每一次攒,先飞到离玻璃一二寸的地方, 然后直冲过去,把它的小头在玻璃上“得,得”地撞两下,然后沿着玻璃“嗡嗡”地向四处 飞鸣。其意思是想在那里找一个出身的洞。也许不是找洞,为的是玻璃上很光滑,使它立脚 不住,只得向四处乱舞。乱舞了一回之后,大概它悟到了此路不通,于是再飞开来,飞到离 玻璃一二寸的地方,重整旗鼓,向玻璃的另一处地方直撞过去。因此“嗡嗡”“得得”,一直 继续到现在
(5)我看了这模样觉得非常可怜。求生活真不容易,只做一只小小的蜜蜂,为了生活也须 碰到这许多钉子。我诅咒那玻璃,它一面使它清楚地看见窗外花台里含着许多蜜汁的花,以 及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同类,一面又周密地拦阻它,永远使它可望而不可即。这真是何等恶毒 的东西! (6)因了诅咒玻璃,我又羡慕起物质文明未兴时的幼年生活的诗趣来。我家祖母年年养蚕。 每当蚕宝宝上山的时候,堂前装纸窗以防风。为了一双燕子常要出入,特地在纸窗上开一个 碗来大的洞,当作燕子的门,那双燕子似乎通人意的,来去时自会把翼稍稍敛住,穿过这洞。 这般情景,现在回想了使我何等憧憬。假如我案旁的窗不用玻璃而换了从前的纸窗,我们这 蜜蜂总可攒得出去。即使撞两下,也是软软地,没有什么苦痛。求生活在从前容易得多,不 但人类社会如此,连虫类社会也如此。 (7)我点着了香烟之后就开始为它谋出路。但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叫它不要在这里钻 应该回头来从门里出去,它听不懂我的话。用手硬把它捉住了到门外去放,它一定误会我要 害它,会用螯反害我,使我的手肿痛的不能工作。除非给他开窗:但是这扇窗不容易开,窗 外堆叠着许多笨重的东西,须得先把这些东西除去,方可开窗。这些笨重的东西不是我一人 之力所能除去的 (8)于是我起身来请同室的人帮忙,大家合力除去窗外的笨重的东西,好把窗开开,让我 们这蜜蜂得到出路。但是同室的人大家不肯,他们说,“我们做工都很疲倦了,那有余力去 搬重物而救蜜蜂呢?” (9)忽然门里走进一个人来和我说话。为了不能避免的事,我立刻被他拉了一同出门去, 就把蜜蜂的事忘却了。等到我回来的时候,这蜜蜂已不见。不知道是飞去了,被救了,还是 (选自《丰子恺散文》,有删改) 15.结合语境,品味第(5)段中加点“清楚地看见”“周密地拦阻”的表达效果。(5分) 16.细读第(6)段的内容,假如你是文中的燕子,你穿洞时为什么“把翼稍稍敛住”?请结合 语境,描述当时的心理。(3分) 17.阅读第()段,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作者觉得为蜜蜂谋出路“很不容易”的几点原因。(6
⑸我看了这模样觉得非常可怜。求生活真不容易,只做一只小小的蜜蜂,为了生活也须 碰到这许多钉子。我诅咒那玻璃,它一面使它清楚地看见 .....窗外花台里含着许多蜜汁的花,以 及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同类,一面又周密地拦阻 .....它,永远使它可望而不可即。这真是何等恶毒 的东西! ⑹因了诅咒玻璃,我又羡慕起物质文明未兴时的幼年生活的诗趣来。我家祖母年年养蚕。 每当蚕宝宝上山的时候,堂前装纸窗以防风。为了一双燕子常要出入,特地在纸窗上开一个 碗来大的洞,当作燕子的门,那双燕子似乎通人意的,来去时自会把翼稍稍敛住,穿过这洞。 这般情景,现在回想了使我何等憧憬。假如我案旁的窗不用玻璃而换了从前的纸窗,我们这 蜜蜂总可攒得出去。即使撞两下,也是软软地,没有什么苦痛。求生活在从前容易得多,不 但人类社会如此,连虫类社会也如此。 ⑺我点着了香烟之后就开始为它谋出路。但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叫它不要在这里钻, 应该回头来从门里出去,它听不懂我的话。用手硬把它捉住了到门外去放,它一定误会我要 害它,会用螯反害我,使我的手肿痛的不能工作。除非给他开窗;但是这扇窗不容易开,窗 外堆叠着许多笨重的东西,须得先把这些东西除去,方可开窗。这些笨重的东西不是我一人 之力所能除去的。 ⑻于是我起身来请同室的人帮忙,大家合力除去窗外的笨重的东西,好把窗开开,让我 们这蜜蜂得到出路。但是同室的人大家不肯,他们说,“我们做工都很疲倦了,那有余力去 搬重物而救蜜蜂呢?” ⑼忽然门里走进一个人来和我说话。为了不能避免的事,我立刻被他拉了一同出门去, 就把蜜蜂的事忘却了。等到我回来的时候,这蜜蜂已不见。不知道是飞去了,被救了,还是 撞杀了。 (选自《丰子恺散文》,有删改) 15.结合语境,品味第⑸段中加点“清楚地看见”“周密地拦阻”的表达效果。(5 分) 16.细读第⑹段的内容,假如你是文中的燕子,你穿洞时为什么“把翼稍稍敛住”?请结合 语境,描述当时的心理。(3 分) 17.阅读第⑺段,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作者觉得为蜜蜂谋出路“很不容易”的几点原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