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如均衡价格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等微观理论)就可以重 新适用,并将把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维持下去 1970年,在凯恩斯主义反对派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不断提出批评的情况下,萨缪尔森 在他的《经济学》第八版中,以“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提法取代了原来的“新古典综合” 的提法,来表明其教科书的理论体系。 985年,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合作出版了《经济学》第十二版。在该版本中,他们将 自己的理论体系该称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他们说,“有关宏观经济学的几章现在 使用了具有综合性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方法”。“我们引入了总供给和总需求,作为理解价格 和国民产值的总量变动的核心方法。宏观经济学中的所有重大问题现在都用这些新的工具加 以分析。因此,我们把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一一凯恩斯主义、古典学派、货币主义、供给学 派、理性预期以及现代宏观主流经济学一一综合在一起。”7 992年,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又在《经济学》第十四版中对理论内容又做了重要修改 特别是把微观经济学部分放到了宏观经济学部分前边。另外,安排了“市场再发现”的主题, 力图说明“遍及世界的各个国家正发现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工具的力量”。在该书中, 作者强调了对开放经济的考察和研究;强调博弈论和不确定性的重要性:强调历史和政策; 重新注意形成长期经济增长的力量,生产率增长缓慢的根源,新技术和知识的产生,从而把 经济增长理论结合到宏观经济学中,作为总供给和潜在产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简明扼要 地描述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基础。8 总之,以萨缪尔森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综合”理论,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 演变的。 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 1.“混合经济”的含义: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渊源是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传统新古典经 济学的理论。汉森( Alvin h· Hansen,1887-1975)是该理论学派的前驱者。凯恩 斯在《通论》的第24章中曾经认为,解决经济危机的“唯一切实的办法”是扩大政府的机 能,“让国家之权威与私人之策动力量互相合作”°。这一说法可以被看作是“混合经济”论 点的最初发端。汉森在1941年发表的《财政政策和经济周期》中,较系统地解释了“混 合经济”的含义。他认为,从19世纪末期以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就开始逐渐变 为私人经济和社会化经济并存的“公私混合经济”或者“双重经济”。汉森认为,这种“混 合经济”具有双重的意义,即,生产领域的“公私混合经济”(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并存) 和收入与消费方面的“公私混合经济”(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和福利开支与私人收入和消费 的并存)。 后来,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也专门论述了“混合经济”。他认为,“混合经济”就是 国家机构和私人机构共同对经济实行控制,但是,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控制更为重要。对此, 萨缪尔森说:“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事实是:现代混合经济国家的人民都要求他们的代议 制政府采取各种经济政策,来维持高额的就业数量,旺盛的经济增长和稳定的物价水平。”10 总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混合经 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同 时,政府必须根据市场情况,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熨平经济波 动,保证经济的均衡增长。 7p·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二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中译本,《序》第1页、第 8参见P·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四版,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中译本有关章节。 ◇凯恩斯:《通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21页。 10萨缪尔森:《经济学》英文第11版,第348页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如均衡价格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等微观理论)就可以重 新适用,并将把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维持下去。 1970 年,在凯恩斯主义反对派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不断提出批评的情况下,萨缪尔森 在他的《经济学》第八版中,以“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提法取代了原来的“新古典综合” 的提法,来表明其教科书的理论体系。 1985 年,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合作出版了《经济学》第十二版。在该版本中,他们将 自己的理论体系该称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他们说,“有关宏观经济学的几章现在 使用了具有综合性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方法”。“我们引入了总供给和总需求,作为理解价格 和国民产值的总量变动的核心方法。宏观经济学中的所有重大问题现在都用这些新的工具加 以分析。因此,我们把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凯恩斯主义、古典学派、货币主义、供给学 派、理性预期以及现代宏观主流经济学——综合在一起。”7 1992 年,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又在《经济学》第十四版中对理论内容又做了重要修改, 特别是把微观经济学部分放到了宏观经济学部分前边。另外,安排了“市场再发现”的主题, 力图说明“遍及世界的各个国家正发现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工具的力量”。在该书中, 作者强调了对开放经济的考察和研究;强调博弈论和不确定性的重要性;强调历史和政策; 重新注意形成长期经济增长的力量,生产率增长缓慢的根源,新技术和知识的产生,从而把 经济增长理论结合到宏观经济学中,作为总供给和潜在产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简明扼要 地描述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基础。8 总之,以萨缪尔森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综合”理论,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 演变的。 二.“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 1.“混合经济”的含义: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渊源是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传统新古典经 济学的理论。汉森(Alvin H•Hansen,1887-1975)是该理论学派的前驱者。凯恩 斯在《通论》的第24章中曾经认为,解决经济危机的“唯一切实的办法”是扩大政府的机 能,“让国家之权威与私人之策动力量互相合作”9。这一说法可以被看作是“混合经济”论 点的最初发端。汉森在1941年发表的《财政政策和经济周期》中,较系统地解释了“混 合经济”的含义。他认为,从19世纪末期以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就开始逐渐变 为私人经济和社会化经济并存的“公私混合经济”或者“双重经济”。汉森认为,这种“混 合经济”具有双重的意义,即,生产领域的“公私混合经济”(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并存) 和收入与消费方面的“公私混合经济”(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和福利开支与私人收入和消费 的并存)。 后来,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也专门论述了“混合经济”。他认为,“混合经济”就是 国家机构和私人机构共同对经济实行控制,但是,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控制更为重要。对此, 萨缪尔森说:“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事实是:现代混合经济国家的人民都要求他们的代议 制政府采取各种经济政策,来维持高额的就业数量,旺盛的经济增长和稳定的物价水平。”10 总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混合经 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同 时,政府必须根据市场情况,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熨平经济波 动,保证经济的均衡增长。 7 P•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二版,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年中译本,《序》第 1 页、第 2 页。 8 参见 P•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四版,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6 年中译本有关章节。 9 凯恩斯:《通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21页。 10 萨缪尔森:《经济学》英文第 11 版,第 348 页
2.“混合经济”的理论基础 “混合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理论中的收入一支出模型,希克斯和汉森创造的 IS-LM模型,还有新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 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就是他的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决定国民 收入水平的是有效需求的水平,而不是供给的水平。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水平 总是低于收入水平,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不稳定,利率便不能经常调节储蓄和投资达到恰好 相等的程度。所以,仅靠消费和自发的社会投资,便不能保证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在 这种情况下,只有政府刺激社会投资,或者政府直接投资才能够补足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 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IS-LM模型是对凯恩斯理论的扩展和新古典经济学式的阐释,是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和 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的结合。该模型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结合在一起,克服了新古典经济 学“二分法”的缺陷,提供了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用的说明 新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就是建立在市场自动调节机制有效性基础上的。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后,新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就会发 挥作用。他们有这种看法的依据,就是凯恩斯在《通论》中所说的一段话:“我们对于经典 学派理论之批评,倒不在于发现其分析有什么逻辑错误,而在于指出该理论所依据的几个暗 中假定,很少或未能满足,故不能用该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但设实行管理以后,总产量与 充分就业下之产量相差不远,则从这点开始,经典学派理论还是对的。今设产量为已知,换 句话说,设决定产量多寡之力量,不在经典学派思想体系之内,则经典学派所作分析,例如 私人为追求自己利益将决定生产何物,用何种方法(即何种生产要素之配合比例)生产,如 何将最终产品之价值分配于各生产要素等等,仍无可非议。” 3.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这是对凯恩斯理论的一种扩展。具 体说来,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是在这样一些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1)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经济理论采用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考察 的是经济的短期静态均衡和比较静态均衡,因而无法分析长期问题和动态问题。这就需要对 凯恩斯的原有理论加以补充,使之长期化和动态化,用以考察经济在长期内的动态发展过程。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在一段时间内经济的顺利发展,使得经济学家们的 注意力开始转向经济增长问题。 (3)西方国家希望自己的经济增长能够为新独立的国家提供一种“示范效应”,免 得它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模型是“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和“索洛一斯旺”模型。由于宏观经 济学的教材中对于这两种经济增长模型都有介绍,我们在这里不再详细介绍。但是,我们应 该了解这两者的主要区别: 首先,“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直接继承了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传统,在研究经济增长的均 衡条件时,非常重视总需求因素的分析。而索洛和斯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则十分强调劳 动增长,资本增长和技术进步等总供给方面的因素在经济均衡增长中的作用。 其次,“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根据凯恩斯的经济理论,重视对有效需求不足时的经济失 衡分析,认为经济均衡增长时投资等于储蓄,是通过储蓄调整达到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则引进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认为通过市场调节生产要素的价格,各生产要素都将得 以充分利用,从而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并且,由于利息率升降的调节,投资总 是被调整为等于储蓄。 再次,“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中含有固定生产系数的假定,即资本一产出比率是固定的, 但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理论,认为 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会使企业改变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组合(前提是生产要素之间具有 凯恩斯:《通论》,商务印书馆中译本第322页
2.“混合经济”的理论基础: “混合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理论中的收入-支出模型,希克斯和汉森创造的 IS-LM 模型,还有新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 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就是他的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决定国民 收入水平的是有效需求的水平,而不是供给的水平。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水平 总是低于收入水平,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不稳定,利率便不能经常调节储蓄和投资达到恰好 相等的程度。所以,仅靠消费和自发的社会投资,便不能保证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在 这种情况下,只有政府刺激社会投资,或者政府直接投资才能够补足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 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IS-LM 模型是对凯恩斯理论的扩展和新古典经济学式的阐释,是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和 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的结合。该模型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结合在一起,克服了新古典经济 学“二分法”的缺陷,提供了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用的说明。 新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就是建立在市场自动调节机制有效性基础上的。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后,新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就会发 挥作用。他们有这种看法的依据,就是凯恩斯在《通论》中所说的一段话:“我们对于经典 学派理论之批评,倒不在于发现其分析有什么逻辑错误,而在于指出该理论所依据的几个暗 中假定,很少或未能满足,故不能用该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但设实行管理以后,总产量与 充分就业下之产量相差不远,则从这点开始,经典学派理论还是对的。今设产量为已知,换 句话说,设决定产量多寡之力量,不在经典学派思想体系之内,则经典学派所作分析,例如 私人为追求自己利益将决定生产何物,用何种方法(即何种生产要素之配合比例)生产,如 何将最终产品之价值分配于各生产要素等等,仍无可非议。”11 3.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这是对凯恩斯理论的一种扩展。具 体说来,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是在这样一些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1) 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经济理论采用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考察 的是经济的短期静态均衡和比较静态均衡,因而无法分析长期问题和动态问题。这就需要对 凯恩斯的原有理论加以补充,使之长期化和动态化,用以考察经济在长期内的动态发展过程。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在一段时间内经济的顺利发展,使得经济学家们的 注意力开始转向经济增长问题。 (3) 西方国家希望自己的经济增长能够为新独立的国家提供一种“示范效应”,免 得它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模型是“哈罗德-多马”模型和“索洛-斯旺”模型。由于宏观经 济学的教材中对于这两种经济增长模型都有介绍,我们在这里不再详细介绍。但是,我们应 该了解这两者的主要区别: 首先,“哈罗德-多马”模型直接继承了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传统,在研究经济增长的均 衡条件时,非常重视总需求因素的分析。而索洛和斯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则十分强调劳 动增长,资本增长和技术进步等总供给方面的因素在经济均衡增长中的作用。 其次,“哈罗德-多马”模型根据凯恩斯的经济理论,重视对有效需求不足时的经济失 衡分析,认为经济均衡增长时投资等于储蓄,是通过储蓄调整达到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则引进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认为通过市场调节生产要素的价格,各生产要素都将得 以充分利用,从而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并且,由于利息率升降的调节,投资总 是被调整为等于储蓄。 再次,“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含有固定生产系数的假定,即资本-产出比率是固定的。 但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理论,认为 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会使企业改变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组合(前提是生产要素之间具有 11 凯恩斯:《通论》,商务印书馆中译本第 322 页
完全的替代性),因而可以通过改变资本一产出比率,调整投资和储蓄的关系,保证经济达 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特点:引进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学来补充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 理论,引进市场调节机制来补充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以论证混合经济完全可能实现充分就 业的均衡增长。 4.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乘数一加速数”理论模型。该模型是新古典综合派 用动态过程分析方法建立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其特点在 于,把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和其他人提出来的“加速数原理”结合起来,通过对政府支出 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等主要经济变量相互关系的分析,来说明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和幅度。 乘数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卡恩于1931年6月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国 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一文中提出,主要是阐述国家用于公共工程的支出和总就业量之间的 关系。后来,凯恩斯在其《通论》中接受和使用了这一观点,并且通过引进边际消费倾向的 概念系统地阐述了乘数理论。该理论主要是要说明投资对于国民收入与就业可以倍增的巨大 作用。 “加速数原理”最早由法国的经济学家阿夫塔里昂在1913年发表的《生产过剩的周 期性危机》一书中提出来的。美国经济学家J.M.克拉克在1917年发表的“商业的加 速和需求规律”一文中也提出了同样的理论。后来,哈罗德在1936年出版的《经济周期》 一文中也把它作为决定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三个动态因素之一。“加速数原理”根据机 器大生产使用耐久性固定资本设备的技术特点,说明收入水平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将会引起投 资量更为剧烈地变动,而且这种由收入水平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的“引致投资”的变动不 是取决于收入或消费的绝对量,而是取决于收入或消费变动的比率 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和萨缪尔森认为,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只说明了一定的投资如何引起收 入和就业的变化,而没有说明收入(或消费)的变动又如何反过来影响投资的变化;此外, 凯恩斯的理论运用的是比较静态均衡的分析方法,没有考虑从原有均衡到新的均衡的动态调 整过程。只有将“加速数原理”和“乘数理论”结合起来,考察这两者在动态序列中的相互 作用,才能说明经济周期的累积性扩张和紧缩的过程。萨缪尔森在汉森的提示下,在193 9年发表的“乘数分析与加速数原理的相互作用”一文中,将乘数理论与加速数原理结合在 起,提出了“乘数一加速数原理”的动态经济模型,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 因和波动幅度。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进一步将该模型完善化后, 就被认为是基本定型的经济周期模型。 5.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 正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会引起经济萧条和失业,过度需求会引 起通货膨胀。这也就是说,当经济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采取扩张性政策来扩张总需求 时,主要会使实际产出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充其量也只会引起物价 随生产的扩大而缓慢上升,而不是大幅度的物价上升和通货膨胀。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 如果再继续扩大总需求,就会引起物价的大幅度上升,出现通货膨胀。因为这时实际产出的 增加受到了资源和劳动供给无法增加的限制。按照正统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观点,通货膨 胀的产生是因为总需求的增长快于总供给的增长,或者是总需求增长而总供给不能增长。因 此,这种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被西方经济学叫做“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根据这种理论 需求过度和需求不足是不可能在经济生活中同时发生的,所以,通货膨胀和失业是不会,也 不可能同时发生的
完全的替代性),因而可以通过改变资本-产出比率,调整投资和储蓄的关系,保证经济达 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特点:引进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学来补充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 理论,引进市场调节机制来补充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以论证混合经济完全可能实现充分就 业的均衡增长。 4.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该模型是新古典综合派 用动态过程分析方法建立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其特点在 于,把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和其他人提出来的“加速数原理”结合起来,通过对政府支出, 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等主要经济变量相互关系的分析,来说明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和幅度。 “乘数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卡恩于1931年6月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国 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一文中提出,主要是阐述国家用于公共工程的支出和总就业量之间的 关系。后来,凯恩斯在其《通论》中接受和使用了这一观点,并且通过引进边际消费倾向的 概念系统地阐述了乘数理论。该理论主要是要说明投资对于国民收入与就业可以倍增的巨大 作用。 “加速数原理”最早由法国的经济学家阿夫塔里昂在1913年发表的《生产过剩的周 期性危机》一书中提出来的。美国经济学家J.M.克拉克在1917年发表的“商业的加 速和需求规律”一文中也提出了同样的理论。后来,哈罗德在1936年出版的《经济周期》 一文中也把它作为决定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三个动态因素之一。“加速数原理”根据机 器大生产使用耐久性固定资本设备的技术特点,说明收入水平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将会引起投 资量更为剧烈地变动,而且这种由收入水平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的“引致投资”的变动不 是取决于收入或消费的绝对量,而是取决于收入或消费变动的比率。 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和萨缪尔森认为,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只说明了一定的投资如何引起收 入和就业的变化,而没有说明收入(或消费)的变动又如何反过来影响投资的变化;此外, 凯恩斯的理论运用的是比较静态均衡的分析方法,没有考虑从原有均衡到新的均衡的动态调 整过程。只有将“加速数原理”和“乘数理论”结合起来,考察这两者在动态序列中的相互 作用,才能说明经济周期的累积性扩张和紧缩的过程。萨缪尔森在汉森的提示下,在193 9年发表的“乘数分析与加速数原理的相互作用”一文中,将乘数理论与加速数原理结合在 一起,提出了“乘数-加速数原理”的动态经济模型,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 因和波动幅度。到 20 世纪 50 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进一步将该模型完善化后, 就被认为是基本定型的经济周期模型。 5.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 正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会引起经济萧条和失业,过度需求会引 起通货膨胀。这也就是说,当经济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采取扩张性政策来扩张总需求 时,主要会使实际产出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充其量也只会引起物价 随生产的扩大而缓慢上升,而不是大幅度的物价上升和通货膨胀。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 如果再继续扩大总需求,就会引起物价的大幅度上升,出现通货膨胀。因为这时实际产出的 增加受到了资源和劳动供给无法增加的限制。按照正统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观点,通货膨 胀的产生是因为总需求的增长快于总供给的增长,或者是总需求增长而总供给不能增长。因 此,这种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被西方经济学叫做“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根据这种理论, 需求过度和需求不足是不可能在经济生活中同时发生的,所以,通货膨胀和失业是不会,也 不可能同时发生的
1960年代后期,特别是1970年代,经济生活中恰恰出现了一种上述理论无法解 释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经济停滞)同时发生的现象一“停滞膨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滞 涨”)。一些经济学家曾经用“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理论”来解释“滞涨”,认为是工资水平 的上升,引起了生产成本的上升,从而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升。美国经济学家哈伯勒就曾经 认为:“有组织的劳工要求提高工资.,这就助成了一种趋势,要走向长期的,断续的或 不断的,迂回的或急促的通货膨胀”。12这类经济学家认为,对于这种通货膨胀当然是不 能用调节总需求的办法加以控制和解决的 1958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菲利浦斯曾经在《经济学报》上发表了“1861 1957年英国的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认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 水平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互相替代的逆向变化关系。他还给出了一条表明货币工资变 动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的曲线(参见下图)。菲利浦斯曲线出来后,新古典综合派很 快地就将它纳入了自己的基本理论框架,运用它来解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他 们认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也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反方向替代关系,只要货币工资增长 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就会导致通货膨胀或物价水平上升。由此,新古典综合派提出, 政府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和收入政策来利用菲利浦斯曲线,在失业率, 工资变动率和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进行选择。 △ 工资上升率10 U(%) 6 10 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图 但是,1970年代的“滞涨”的不断恶化使菲利浦斯曲线的位置大幅度地向右上方发 生了移动。许多人,包括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家们在内都认为,不仅正统和标准的凯恩斯 经济理论中的需求分析无法解释经济的“滞涨”问题,就是菲利浦斯曲线也不能解释这一问 题。他们提出,必须运用凯恩斯以前的新古典学派的微观经济理论来补充宏观经济理论,从 而对1970年代的现实经济问题作出新的解释 在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运用微观经济学补充宏观经济学以解释失 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方面,有三种比较主要的理论: (1)观经济部门供给的异常变动造成了经济的“停滞膨胀”。这主要是瓦尔特·海勒 的看法。他认为,1970年代的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和粮食价格上涨)推动了各国的通货 膨胀,使与石油有关的生产部门因成本上升过高而产品销路锐减,导致生产萎缩,失业增加 最终出现了停滞膨胀的局面。 2)微观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停滞膨胀。萨缪尔森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国 家福利制度的建立使得政府财政支出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没有用于公共工程,而是用于福利支 出方面。这种财政支出的结构,不利于刺激生产扩张和供给的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像失业 12哈伯勒:《繁荣与萧条》,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02页
1960年代后期,特别是1970年代,经济生活中恰恰出现了一种上述理论无法解 释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经济停滞)同时发生的现象-“停滞膨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滞 涨”)。一些经济学家曾经用“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理论”来解释“滞涨”,认为是工资水平 的上升,引起了生产成本的上升,从而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升。美国经济学家哈伯勒就曾经 认为:“有组织的劳工要求提高工资……,这就助成了一种趋势,要走向长期的,断续的或 不断的,迂回的或急促的通货膨胀”。12 这类经济学家认为,对于这种通货膨胀当然是不 能用调节总需求的办法加以控制和解决的。 1958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菲利浦斯曾经在《经济学报》上发表了“1861 -1957年英国的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认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 水平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互相替代的逆向变化关系。他还给出了一条表明货币工资变 动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的曲线(参见下图)。菲利浦斯曲线出来后,新古典综合派很 快地就将它纳入了自己的基本理论框架,运用它来解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他 们认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也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反方向替代关系,只要货币工资增长 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就会导致通货膨胀或物价水平上升。由此,新古典综合派提出, 政府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和收入政策来利用菲利浦斯曲线,在失业率, 工资变动率和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进行选择。 W W 工资上升率 10 6 0 -4 U(%) 6 10 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图 但是,1970年代的“滞涨”的不断恶化使菲利浦斯曲线的位置大幅度地向右上方发 生了移动。许多人,包括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家们在内都认为,不仅正统和标准的凯恩斯 经济理论中的需求分析无法解释经济的“滞涨”问题,就是菲利浦斯曲线也不能解释这一问 题。他们提出,必须运用凯恩斯以前的新古典学派的微观经济理论来补充宏观经济理论,从 而对1970年代的现实经济问题作出新的解释。 在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运用微观经济学补充宏观经济学以解释失 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方面,有三种比较主要的理论: (1) 观经济部门供给的异常变动造成了经济的“停滞膨胀”。这主要是瓦尔特•海勒 的看法。他认为,1970年代的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和粮食价格上涨)推动了各国的通货 膨胀,使与石油有关的生产部门因成本上升过高而产品销路锐减,导致生产萎缩,失业增加, 最终出现了停滞膨胀的局面。 (2) 微观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停滞膨胀。萨缪尔森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国 家福利制度的建立使得政府财政支出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没有用于公共工程,而是用于福利支 出方面。这种财政支出的结构,不利于刺激生产扩张和供给的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像失业 12 哈伯勒:《繁荣与萧条》,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02页
津贴这类福利支出)只是弥补了失业者的家庭收入,使他们不急于寻找工作。财政支出结构 中福利支出的比重不断增加,一方面扩大了收入,使经济在萧条时期物价水平不下跌,甚至 促进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无助于尽快消除失业,这样就形成了停滞膨胀。 3)微观的市场结构特征来解释停滞膨胀。这主要是托宾和杜森伯里的看法。托宾在 972年发表的“通货膨胀和失业”一文中提出了关于“劳工市场上的均衡和失衡”的观 点。他认为,劳工市场上的均衡是极少见的情况,在大多数时间里,劳工市场是处于失衡状 态的。“劳工市场上过度供给取失业的形式,过度需求取未能补充的工作空位的形式。不论 什么时候,市场在过度的需求或供给中广泛地变化,整个看来,经济显示既有空位又有失业。” (4)托宾还认为,“在任何独自的劳工市场上,货币工资增长率是两种成分的总和。 即均衡成分和失衡成分。”14这里的所谓失衡是指劳工市场上出现的过度需求和过度供给 即空位和失业的存在。托宾认为,当劳工市场出现失衡状态时,工人将从过度供给的市场转 移到过度需求的市场,从低工资市场转移到高工资市场。但是,如果在失衡状态中,失业对 货币工资增长速度的减缓力量小于空位对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加速力量,就必然会发生下列情 第一,个连续失业增量在降低通货膨胀方面有着越来越小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失业 的同时也存在着工作空位,而空位的存在势必抵制货币工资降低,从而使得物价仍然上涨 第二,整个经济的空位减去失业的已知条件下,过度需求与劳工供给市场之间的变 化愈大,工资膨胀将愈显著。因为空位多于失业,这势必加速货币工资的增长 第三,空位总额最多等于失业的时候,由于劳工市场的分散性和市场结构的不断 变化,通常的失衡成分也的确会存在。常见的理论认为,空位等于失业的时候,劳工市场的 供求达到一致,经济就会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均衡状态。托宾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 实际情况。他说:“在空位与失业相等的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是与物价稳定有矛盾的。零通货 膨胀需要失业多于空位。”15按照这种看法,如果失业不多于空位,则劳工市场上以过度 需求形式出现的空位就会促使货币工资上升,引起物价上升,而不会出现零通货膨胀。杜森 伯里对于托宾的看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劳工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劳工有不 同的工种,技术熟练程度之分,对劳工的供给和对劳工的需求还有地区限制。这必然引起失 业与空位并存。由于强大的工会力量使工资易涨不易跌,所以,尽管社会上存在失业,但是, 货币工资却不下降。只要存在工作空位,货币工资就会迅速上升。于是,失业与工作空位并 存就转化为失业与货币工资率上升并存。由于货币工资上升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失业与货 币工资率上升并存又转化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并发症。杜森伯里甚至还论证了个别劳工市场 上存在工作空位,也会带动所有的劳工市场上的货币工资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整个经济中 出现通货膨胀。 三.基本的经济政策主张: 新古典综合派经济政策主张的核心是“需求管理”思想。“需求管理”就是指政府积 极地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对社会的总需求进行适时和适度的调节,以保证 经济的稳定增长。“需求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投资,储蓄,消费,政府支出,税收,进口和 出口这样一些经济变量。“需求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 际收支平衡 l950年代,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政策主张主要表现为根据汉森的理论提出的补偿 宾:“通货膨胀与失业”,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 277页 同 15托宾:“通货膨胀与失业”,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 279页
津贴这类福利支出)只是弥补了失业者的家庭收入,使他们不急于寻找工作。财政支出结构 中福利支出的比重不断增加,一方面扩大了收入,使经济在萧条时期物价水平不下跌,甚至 促进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无助于尽快消除失业,这样就形成了停滞膨胀。 (3) 微观的市场结构特征来解释停滞膨胀。这主要是托宾和杜森伯里的看法。托宾在 1972年发表的“通货膨胀和失业”一文中提出了关于“劳工市场上的均衡和失衡”的观 点。他认为,劳工市场上的均衡是极少见的情况,在大多数时间里,劳工市场是处于失衡状 态的。“劳工市场上过度供给取失业的形式,过度需求取未能补充的工作空位的形式。不论 什么时候,市场在过度的需求或供给中广泛地变化,整个看来,经济显示既有空位又有失业。” 13 (4) 托宾还认为,“在任何独自的劳工市场上,货币工资增长率是两种成分的总和。 即均衡成分和失衡成分。”14 这里的所谓失衡是指劳工市场上出现的过度需求和过度供给, 即空位和失业的存在。托宾认为,当劳工市场出现失衡状态时,工人将从过度供给的市场转 移到过度需求的市场,从低工资市场转移到高工资市场。但是,如果在失衡状态中,失业对 货币工资增长速度的减缓力量小于空位对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加速力量,就必然会发生下列情 况: 第一, 个连续失业增量在降低通货膨胀方面有着越来越小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失业 的同时也存在着工作空位,而空位的存在势必抵制货币工资降低,从而使得物价仍然上涨。 第二, 整个经济的空位减去失业的已知条件下,过度需求与劳工供给市场之间的变 化愈大,工资膨胀将愈显著。因为空位多于失业,这势必加速货币工资的增长。 第三, 空位总额最多等于失业的时候,由于劳工市场的分散性和市场结构的不断 变化,通常的失衡成分也的确会存在。常见的理论认为,空位等于失业的时候,劳工市场的 供求达到一致,经济就会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均衡状态。托宾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 实际情况。他说:“在空位与失业相等的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是与物价稳定有矛盾的。零通货 膨胀需要失业多于空位。”15 按照这种看法,如果失业不多于空位,则劳工市场上以过度 需求形式出现的空位就会促使货币工资上升,引起物价上升,而不会出现零通货膨胀。杜森 伯里对于托宾的看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劳工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劳工有不 同的工种,技术熟练程度之分,对劳工的供给和对劳工的需求还有地区限制。这必然引起失 业与空位并存。由于强大的工会力量使工资易涨不易跌,所以,尽管社会上存在失业,但是, 货币工资却不下降。只要存在工作空位,货币工资就会迅速上升。于是,失业与工作空位并 存就转化为失业与货币工资率上升并存。由于货币工资上升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失业与货 币工资率上升并存又转化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并发症。杜森伯里甚至还论证了个别劳工市场 上存在工作空位,也会带动所有的劳工市场上的货币工资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整个经济中 出现通货膨胀。 三.基本的经济政策主张: 新古典综合派经济政策主张的核心是“需求管理”思想。“需求管理”就是指政府积 极地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对社会的总需求进行适时和适度的调节,以保证 经济的稳定增长。“需求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投资,储蓄,消费,政府支出,税收,进口和 出口这样一些经济变量。“需求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 际收支平衡。 1950年代,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政策主张主要表现为根据汉森的理论提出的补偿 13 托宾:“通货膨胀与失业”,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 277页。 14 同上。 15 托宾:“通货膨胀与失业”,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 2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