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革命”的含义 凯恩斯最早属于英国剑桥学派,以研究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著称。20世纪30年代的经 济大危机和大萧条使他的思想和主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在最著名的传世之作《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否定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自动维持经济 达到充分就业的和谐均衡状况的理论主张和信条,提出了一整套新颖的有效需求理论,并主 张通过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的办法,来消除大规模失业、走出经济萧条。这些理论 观点和政策主张被后来的经济学界认为是对于以马歇尔,皮古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自由放 任的主要思想倾向和政策主张的“革命”。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凯恩斯革命”。这一“革命” 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导致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也导致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之后在西方国家中较长期的主流地位。 三.“凯恩斯革命”的背景和动机 凯恩斯革命”的背景总体说来主要是20世纪20-30年代英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 大萧条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失灵。 1929-1933年,资本主义各国出现了普遍性的经济大萧条,生产和产值大幅度下跌,失 业急剧增加。其中,尤其以美国最为严重,其次则是奥地利、德国、法国、意大利、捷克斯 洛伐克和波兰,相对而言,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英国、西班牙、罗马尼亚和荷兰所受影响相 对较小。根据统计资料显示,1929-1932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的工业生产和国内生 产总值的下降百分比分别为:美国为447%和28%奥地利为343%和225%德国为408% 和157%法国为256%和11.0%意大利为227%和6.1%,捷克斯洛伐克为26.5%和182% 波兰工业生产下降了370%,挪威则是79%和0.9%瑞典为11.8%和89%,英国为114%和 58%西班牙为11.6%和8%。从失业率来看,19291933年期间,上述国家的失业总人数达 到了4000-5000万人。其中,英国在1933年的失业人数达到275万,失业率为225%,美 国的失业人数达到了1400万人,失业率为25%,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倒退了20年。1932年 美国的工业生产仅达到1929年最高水平的53%。当时,经济大萧条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投 资的崩溃。美国的净投资成为负数,1933年的住宅建设和修理支出仅为1928年支出水平的 十分之一。由于美国股票市场在1929年10月的戏剧性崩溃,许多股民破产,投资者的名义 财富减少了80%。股票市场前两年所赚的400多亿美元全部输光了。银行倒闭,40万储户 无法提款。仅1932年一年内,美国就倒闭了1400家银行 几乎与此同时,1917年,俄国发生了社会主义革命。经过了最初几年艰苦奋斗之后, 国家的秩序和经济建设迅速好转,其影响迅速扩大。 面对上述情形,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经济困境迫切要求得到解脱。但是,传统的、新 古典的经济理论一筹莫展,既无法从理论上给予解释,也无法从政策方面提出解脱困境的办 法。这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历史上第一次理论危机。这时,大致上有两条道路摆在资本主义 各国面前:一是拿不出有效办法任由资本主义经济跨下去,彻底崩塌:二是仿效俄国走社会 主义的道路。从资本主义固有的立场来看,资产者们既不愿意经济崩溃和垮台,也不希望走 社会主义的道路 凯恩斯原来也属于剑桥学派,也信奉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主张。但是,在严酷的现 实面前,他不得不承认传统的新古典理论的无能为力。他发现,“经典学派所假定的情形, 是各种可能的均衡位置之极限点,而且这种特例所含属性,恰不是实际经济社会所含有的 结果是理论于事实不符,应用起来非常糟糕。”2他意识到,如果不能摆脱新古典经济学的 传统思维方式,寻求新的理论和方法,就将无法克服经济大萧条,同时,那也可能意味着现 这个提法是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首先提出来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琼·罗宾逊1971年12月 7日在美国经济学协会第84届年会的理查德·T·艾黎讲座上的演讲。 2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9页
二. “凯恩斯革命”的含义: 凯恩斯最早属于英国剑桥学派,以研究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著称。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 济大危机和大萧条使他的思想和主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在最著名的传世之作《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否定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自动维持经济 达到充分就业的和谐均衡状况的理论主张和信条,提出了一整套新颖的有效需求理论,并主 张通过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的办法,来消除大规模失业、走出经济萧条。这些理论 观点和政策主张被后来的经济学界认为是对于以马歇尔,皮古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自由放 任的主要思想倾向和政策主张的“革命”。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凯恩斯革命”。这一“革命” 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导致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也导致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之后在西方国家中较长期的主流地位。 三.“凯恩斯革命”的背景和动机: “凯恩斯革命”的背景总体说来主要是 20 世纪 20-30 年代英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 大萧条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失灵。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各国出现了普遍性的经济大萧条,生产和产值大幅度下跌,失 业急剧增加。其中,尤其以美国最为严重,其次则是奥地利、德国、法国、意大利、捷克斯 洛伐克和波兰,相对而言,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英国、西班牙、罗马尼亚和荷兰所受影响相 对较小。根据统计资料显示,1929-1932 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的工业生产和国内生 产总值的下降百分比分别为:美国为 44.7%和 28%, 奥地利为 34.3%和 22.5%, 德国为 40.8% 和 15.7%,法国为 25.6%和 11.0%, 意大利为 22.7%和 6.1%, 捷克斯洛伐克为 26.5%和 18.2%, 波兰工业生产下降了 37.0%, 挪威则是 7.9%和 0.9%, 瑞典为 11.8%和 8.9%, 英国为 11.4%和 5.8%,西班牙为 11.6%和 8%。从失业率来看,1929-1933 年期间,上述国家的失业总人数达 到了 4000-5000 万人。其中,英国在 1933 年的失业人数达到 275 万,失业率为 22.5%,美 国的失业人数达到了 1400 万人,失业率为 25%,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倒退了 20 年。1932 年, 美国的工业生产仅达到 1929 年最高水平的 53%。当时,经济大萧条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投 资的崩溃。美国的净投资成为负数,1933 年的住宅建设和修理支出仅为 1928 年支出水平的 十分之一。由于美国股票市场在 1929 年 10 月的戏剧性崩溃,许多股民破产,投资者的名义 财富减少了 80%。股票市场前两年所赚的 400 多亿美元全部输光了。银行倒闭,40 万储户 无法提款。仅 1932 年一年内,美国就倒闭了 1400 家银行。 几乎与此同时,1917 年,俄国发生了社会主义革命。经过了最初几年艰苦奋斗之后, 国家的秩序和经济建设迅速好转,其影响迅速扩大。 面对上述情形,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经济困境迫切要求得到解脱。但是,传统的、新 古典的经济理论一筹莫展,既无法从理论上给予解释,也无法从政策方面提出解脱困境的办 法。这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历史上第一次理论危机。1 这时,大致上有两条道路摆在资本主义 各国面前:一是拿不出有效办法任由资本主义经济跨下去,彻底崩塌;二是仿效俄国走社会 主义的道路。从资本主义固有的立场来看,资产者们既不愿意经济崩溃和垮台,也不希望走 社会主义的道路。 凯恩斯原来也属于剑桥学派,也信奉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主张。但是,在严酷的现 实面前,他不得不承认传统的新古典理论的无能为力。他发现,“经典学派所假定的情形, 是各种可能的均衡位置之极限点,而且这种特例所含属性,恰不是实际经济社会所含有的。 结果是理论于事实不符,应用起来非常糟糕。”2 他意识到,如果不能摆脱新古典经济学的 传统思维方式,寻求新的理论和方法,就将无法克服经济大萧条,同时,那也可能意味着现 1 这个提法是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首先提出来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琼•罗宾逊 1971 年 12 月 7 日在美国经济学协会第 84 届年会的理查德•T•艾黎讲座上的演讲。 2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1963 年版,第 9 页
实的社会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为此,凯恩斯发起了向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挑战。他要从根 本上改造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寻求一条新的道路,既可避免社会主义,又能 避免经济的彻底崩溃。 在不懈的努力下,凯恩斯逐步建立并明确了自己新的理论方向和理论体系。他确信 他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将会是与以往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体系完全不同的。他在1935年1 月1日写给肖伯纳( George Bernard Shaw)的信中谈到了他正在写作的《通论》。他说:“我 相信自己正在撰写一本颇具革命性的经济理论的书,我不敢说这本书将会立即改变世界对经 济问题的看法,但是在未来十年间,它对经济理论必然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在现阶段里, 我不能期望你或任何人相信这一点,但我自己对这一点是深信不疑的。”3事实证明,凯恩 斯的这段话是有预见性的。十年以后,当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汉森将凯恩斯的理论正式 引入美国,也是他们正式在经济学界推广这一理论时,凯恩斯所坚信的“革命性影响”真的 开始发挥作用了。实际上,也正是由那时开始,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思想开始逐渐成为第二 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和正统思想 当然,就“凯恩斯革命”一词的提法在经济学界的广泛流传和认可来说,美国经济学 家劳伦斯·克莱因( Lawrence Klein)在1947年出版的专著《凯恩斯革命》功不可没 四。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命题: L恩斯所反对的、正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呢?凯恩斯又 是着重在那些方面进行了变革呢?按照凯恩斯的概括,以马歇尔、皮古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 经济学体系主要包含以下一些要点 1)“萨伊定律”:这集中体现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凯恩斯把它概括为“供给总 是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的原理和教条。该原理和教条是说,在经济活动中,市场的需求 总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能够提供多少产品和服务,或者说,社会总供给总是等于 社会的总需求,不会发生总需求不足(或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2)市场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其趋向或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和功能。这就是说,在 一般情况下,经济中的充分就业应该是一种常态,即便偶尔出现失业或失衡,也会通过市 场的调节作用自动地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这也就是充分竞争可以自动达到“普遍 均衡”(“一般均衡”)的信条。 3)利息率是货币市场的调节手段。它可以引导人们自动地调节储蓄和投资,使二者达 到相等的状态。由此决定了货币市场也总是处于均衡状态。 (4)工资是调节劳动力市场的有效机制。它可以使劳动的供给和需求自动达到相等。由 此也决定了劳动市场也是经常处于均衡状态。 (5)货币对于实际经济活动完全不起作用。货币只是会影响价格水平等名义变量,而不 会影响社会的实际就业量和产量。这也就是说,货币是中性的。这种观点就是古典经济学 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两分法”观点。 (6)政府应该对社会的经济活动(货币的供给例外)采取自由放任态度,而不要加以干 预。只要市场机制可以在充分竞争下发挥作用,经济就会维持在理想的均衡水平上。在这 种情况下,经济中的任何波动和失衡都是暂时的,不可能长久的 五.“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革命”就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上述方面,从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 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变革 理论上,凯恩斯反对代表基本传统理论观念的“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 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提出在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 3转引自:RL·海尔布鲁诺:《改变历史的经济学家》,蔡伸章译,香港志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
实的社会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为此,凯恩斯发起了向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挑战。他要从根 本上改造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寻求一条新的道路,既可避免社会主义,又能 避免经济的彻底崩溃。 在不懈的努力下,凯恩斯逐步建立并明确了自己新的理论方向和理论体系。他确信, 他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将会是与以往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体系完全不同的。他在 1935 年 1 月 1 日写给肖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信中谈到了他正在写作的《通论》。他说:“我 相信自己正在撰写一本颇具革命性的经济理论的书,我不敢说这本书将会立即改变世界对经 济问题的看法,但是在未来十年间,它对经济理论必然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在现阶段里, 我不能期望你或任何人相信这一点,但我自己对这一点是深信不疑的。”3 事实证明,凯恩 斯的这段话是有预见性的。十年以后,当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汉森将凯恩斯的理论正式 引入美国,也是他们正式在经济学界推广这一理论时,凯恩斯所坚信的“革命性影响”真的 开始发挥作用了。实际上,也正是由那时开始,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思想开始逐渐成为第二 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和正统思想。 当然,就“凯恩斯革命”一词的提法在经济学界的广泛流传和认可来说,美国经济学 家劳伦斯•克莱因(Lawrence R. Klein)在 1947 年出版的专著《凯恩斯革命》功不可没。 四。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命题: 凯恩斯所反对的、正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呢?凯恩斯又 是着重在那些方面进行了变革呢?按照凯恩斯的概括,以马歇尔、皮古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 经济学体系主要包含以下一些要点: (1)“萨伊定律”:这集中体现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凯恩斯把它概括为“供给总 是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的原理和教条。该原理和教条是说,在经济活动中,市场的需求 总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能够提供多少产品和服务,或者说,社会总供给总是等于 社会的总需求,不会发生总需求不足(或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2)市场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其趋向或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和功能。这就是说,在 一般情况下,经济中的充分就业应该是一种常态,即便偶尔出现失业或失衡,也会通过市 场的调节作用自动地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这也就是充分竞争可以自动达到“普遍 均衡”(“一般均衡”)的信条。 (3)利息率是货币市场的调节手段。它可以引导人们自动地调节储蓄和投资,使二者达 到相等的状态。由此决定了货币市场也总是处于均衡状态。 (4)工资是调节劳动力市场的有效机制。它可以使劳动的供给和需求自动达到相等。由 此也决定了劳动市场也是经常处于均衡状态。 (5)货币对于实际经济活动完全不起作用。货币只是会影响价格水平等名义变量,而不 会影响社会的实际就业量和产量。这也就是说,货币是中性的。这种观点就是古典经济学 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两分法”观点。 (6 )政府应该对社会的经济活动(货币的供给例外)采取自由放任态度,而不要加以干 预。只要市场机制可以在充分竞争下发挥作用,经济就会维持在理想的均衡水平上。在这 种情况下,经济中的任何波动和失衡都是暂时的,不可能长久的。 五.“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革命”就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上述方面,从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 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变革。 理论上,凯恩斯反对代表基本传统理论观念的“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 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提出在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 3 转引自:R•L•海尔布鲁诺:《改变历史的经济学家》, 蔡伸章译,香港志文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480-481 页
率规律)作用下,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将无 法发挥有效作用,纠正这种失调。 方法上,凯恩斯复活了重商主义曾经使用过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克服了此前传统的将 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分开的“二分法”,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合为一体。这一做法开辟了 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新时代 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做法,主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特别是,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功能性的财政预算 政策,主张以赤字财政政策来解决大的经济萧条和危机问题 凯恩斯《通论》的主要思想是,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作用尽管可以使储 蓄和投资达到相等,但是,却未必可以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一旦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水平,国家就应该积极干预经济生活,通过增加政府投资来推动就业扩大和克服经济危机。 具体说来,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这一主旨是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建立起来的。这表现在 1.反对“萨伊定律”和经济自动均衡的全部理论教条,发起经济理论的革命:凯恩斯 以经济现实批评了“萨伊定律”的教条,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强调需求重要性的有效需求理论。 凯恩斯认为,在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下,国民收入主要受到了需求水平的制约,或者说,国 民收入的水平主要是由社会的需求水平来决定的。他认为,由于“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 偏好”和“边际消费倾向”这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即便在正常的情况下,仅靠市场的自动 调节机制也不足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为此,国家必须借助政府干预的各种手段, 来补足社会的有效需求缺口,才能使供给和需求在社会最充分的水平上达到均衡,即达到充 分就业的均衡。具体到各个特定市场的情况,凯恩斯认为,在商品市场上,消费者在“边际 消费倾向”的作用下,其消费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也就是说,由于消 费的增加总是跟不上收入的增加,消费需求不足将是一种长期现象。在货币市场上,利息率 也不能自动保证储蓄与投资的经常相等。因为投资要取决于利息率和对投资的预期收益(资 本边际效率)二者之间的比较。而利息率也不是像新古典经济学所说的那样由储蓄和投资共 同决定。对此,凯恩斯提出了利息率应该由对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主要是由对货币 的需求决定的观点。货币的需求又是由人们需求货币的三种动机来决定的。在劳动市场上, 他认为,工资也不能成为调节劳动力市场使劳动的供求经常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凯恩 斯认为,劳动的供给主要取决于名义工资(而不是像新古典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取决于实际 工资),而且名义工资在经济萧条时也不会像新古典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无限制地下降。凯 恩斯认为,在消费需求不足条件下,一般消费品的生产过剩是不可避免的。而消费品的生产 过剩将会导致生产减少和下降。而这些又都会减少生产者的利润,从而降低生产者和投资者 的利润预期,降低其“资本边际效率”,引起投资需求不足。(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发生突 然崩溃,将会立即引起经济危机。)再加上“流动性偏好”的作用,使利息率难以持续下降 投资需求将更加不足。在投资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经济中就会出现非自愿失业。这样,劳动 市场也会发生严重失衡。由此,凯恩斯断定,在一般情况下,资本主义经济将无法依靠市场 的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仅依靠市场调节机制,经济通常将处于小于充分 就业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只有极偶然的情况下,经济才可能达到充分就业水平的均衡。而经 常失业的常态是难以为社会所接受的。 2、对自由放任主义古典经济学信条的政策革命:鉴于经济中经常发生有效需求不足的情 况,而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又不能总是有效地发挥作用,凯恩斯提出,应该放弃传统的、新古 典经济学所主张的自由放任原则,转变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观念,代之以政府干预的观 念和政策,通过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提高就业和产出水 平。他还进一步采用了其弟子卡恩提出的乘数理论来说明政府干预经济、扩大有效需求的重
率规律)作用下,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将无 法发挥有效作用,纠正这种失调。 方法上,凯恩斯复活了重商主义曾经使用过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克服了此前传统的将 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分开的“二分法”,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合为一体。这一做法开辟了 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新时代。 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做法,主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特别是,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功能性的财政预算 政策,主张以赤字财政政策来解决大的经济萧条和危机问题。 凯恩斯《通论》的主要思想是,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作用尽管可以使储 蓄和投资达到相等,但是,却未必可以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一旦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水平,国家就应该积极干预经济生活,通过增加政府投资来推动就业扩大和克服经济危机。 具体说来,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这一主旨是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建立起来的。这表现在: 1. 反对“萨伊定律”和经济自动均衡的全部理论教条,发起经济理论的革命:凯恩斯 以经济现实批评了“萨伊定律”的教条,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强调需求重要性的有效需求理论。 凯恩斯认为,在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下,国民收入主要受到了需求水平的制约,或者说,国 民收入的水平主要是由社会的需求水平来决定的。他认为,由于“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 偏好”和“边际消费倾向”这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即便在正常的情况下,仅靠市场的自动 调节机制也不足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为此,国家必须借助政府干预的各种手段, 来补足社会的有效需求缺口,才能使供给和需求在社会最充分的水平上达到均衡,即达到充 分就业的均衡。具体到各个特定市场的情况,凯恩斯认为,在商品市场上,消费者在“边际 消费倾向”的作用下,其消费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也就是说,由于消 费的增加总是跟不上收入的增加,消费需求不足将是一种长期现象。在货币市场上,利息率 也不能自动保证储蓄与投资的经常相等。因为投资要取决于利息率和对投资的预期收益(资 本边际效率)二者之间的比较。而利息率也不是像新古典经济学所说的那样由储蓄和投资共 同决定。对此,凯恩斯提出了利息率应该由对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主要是由对货币 的需求决定的观点。货币的需求又是由人们需求货币的三种动机来决定的。在劳动市场上, 他认为,工资也不能成为调节劳动力市场使劳动的供求经常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凯恩 斯认为,劳动的供给主要取决于名义工资(而不是像新古典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取决于实际 工资),而且名义工资在经济萧条时也不会像新古典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无限制地下降。凯 恩斯认为,在消费需求不足条件下,一般消费品的生产过剩是不可避免的。而消费品的生产 过剩将会导致生产减少和下降。而这些又都会减少生产者的利润,从而降低生产者和投资者 的利润预期,降低其“资本边际效率”,引起投资需求不足。(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发生突 然崩溃,将会立即引起经济危机。)再加上“流动性偏好”的作用,使利息率难以持续下降, 投资需求将更加不足。在投资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经济中就会出现非自愿失业。这样,劳动 市场也会发生严重失衡。由此,凯恩斯断定,在一般情况下,资本主义经济将无法依靠市场 的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仅依靠市场调节机制,经济通常将处于小于充分 就业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只有极偶然的情况下,经济才可能达到充分就业水平的均衡。而经 常失业的常态是难以为社会所接受的。 2、对自由放任主义古典经济学信条的政策革命:鉴于经济中经常发生有效需求不足的情 况,而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又不能总是有效地发挥作用,凯恩斯提出,应该放弃传统的、新古 典经济学所主张的自由放任原则,转变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观念,代之以政府干预的观 念和政策,通过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提高就业和产出水 平。他还进一步采用了其弟子卡恩提出的乘数理论来说明政府干预经济、扩大有效需求的重
要效果。 六.“凯恩斯革命”的理论特点和意义: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K·加尔布雷思曾经说《通论》是“对社会经济政策最有影响的 本书”。4事实上,凯恩斯对于西方经济学的这一变革,在当时乃至以后的确都是一个十 分重要的“革命性”的转变。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的出现确实使西方经济学发生了极大的变 化,并导致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凯恩斯革命”在理论上的特点主要是:(1)注意到经济中制度因素和不确定性对经 济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因而拒绝了传统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总是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的 假定。(2)注重短期分析,注重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决定问题,而不再强调长期分析和资源 最优配置问题。(3)强调有效需求的决定性作用,否认相对价格变动在短期内的重要意义。 (4)主张经济中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的统一,反对将其分裂的“二分法”。(5)否认经济 中存在经常有效的自动调节机制,主张政府对经济加以干预和调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客观地讲,凯恩斯的理论的确对20世纪20-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状况作出了一定程 度上的、比较正确的分析。他能够比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家更为清醒地正视 经济大萧条的现实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矛盾。他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的提出, 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在极其关键的时刻转变和开辟了一个新方向。他所提出的经济政策 主张,至少为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摆脱危机和困境,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从某种 意义上说,正是凯恩斯找到了有别于社会主义和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拯救资本主义经济 的“第三条道路”。他不仅成为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而且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 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此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都直接或者间接受到了凯恩斯经济 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影响。“凯恩斯革命”的意义主要应该从上述方面加以理解。 但是,凯恩斯的理论和方法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它强调了经济的宏观方面,却忽视 了应有的微观基础,从而成为后来一些经济学家批评的主要方面。它过多强调了心理因素 的作用,却忽视了对经济现实因素的深入分析。它在特定情况下对经济需求方面给予充分 强调的同时,却没有注意到供给因素也是不能被忽略的。凡此种种,造成了凯恩斯理论在 解释经济现实问题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因而也引起了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对他的较 多批评 总之,对于“凯恩斯革命”,我们既要从它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和对西方国家经济发 展的作用方面给予积极评价,也应该看到,正是由于凯恩斯理论极强的针对性带来了它的 特定历史局限性和片面性。当然,也应该注意到,凯恩斯的理论和方法带有的理论粗糙 看法主观的问题。在学习和借鉴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时,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待它 和准确地把握它 第二章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 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其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新的经济理论和方法体系之后,逐 渐成为西方各国的“新经济学”。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对其趋之若鹜,信服有加。为了学习和 运用凯恩斯的新理论、新方法,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们对凯恩斯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注释 补充和改进的工作。这些人就形成了“后凯恩斯经济学派 到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界形成了两大主要的凯恩斯主义 经济学派分支。其一是以美国经济学家为主的“新古典综合派”(也叫做“后凯恩斯主流经 济学”、“美国凯恩斯主义”“凯恩斯右派”):另一支是以英国经济学家为主的“新剑桥学派” (也叫做“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英国凯恩斯主义”、“凯恩斯左派”)。本章,我们将主要 约翰·K·加尔布雷思:《凯恩斯主义为何来到美国》,转引自萨缪尔森:《经济学文选》,1973年英文 版,第91页
要效果。 六.“凯恩斯革命”的理论特点和意义: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K•加尔布雷思曾经说《通论》是“对社会经济政策最有影响的 一本书”。4 事实上,凯恩斯对于西方经济学的这一变革,在当时乃至以后的确都是一个十 分重要的“革命性”的转变。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的出现确实使西方经济学发生了极大的变 化,并导致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凯恩斯革命”在理论上的特点主要是:(1)注意到经济中制度因素和不确定性对经 济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因而拒绝了传统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总是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的 假定。(2)注重短期分析,注重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决定问题,而不再强调长期分析和资源 最优配置问题。(3)强调有效需求的决定性作用,否认相对价格变动在短期内的重要意义。 (4)主张经济中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的统一,反对将其分裂的“二分法”。(5)否认经济 中存在经常有效的自动调节机制,主张政府对经济加以干预和调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客观地讲,凯恩斯的理论的确对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状况作出了一定程 度上的、比较正确的分析。他能够比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家更为清醒地正视 经济大萧条的现实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矛盾。他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的提出, 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在极其关键的时刻转变和开辟了一个新方向。他所提出的经济政策 主张,至少为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摆脱危机和困境,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从某种 意义上说,正是凯恩斯找到了有别于社会主义和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拯救资本主义经济 的“第三条道路”。他不仅成为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而且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 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此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都直接或者间接受到了凯恩斯经济 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影响。“凯恩斯革命”的意义主要应该从上述方面加以理解。 但是,凯恩斯的理论和方法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它强调了经济的宏观方面,却忽视 了应有的微观基础,从而成为后来一些经济学家批评的主要方面。它过多强调了心理因素 的作用,却忽视了对经济现实因素的深入分析。它在特定情况下对经济需求方面给予充分 强调的同时,却没有注意到供给因素也是不能被忽略的。凡此种种,造成了凯恩斯理论在 解释经济现实问题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因而也引起了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对他的较 多批评。 总之,对于“凯恩斯革命”,我们既要从它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和对西方国家经济发 展的作用方面给予积极评价,也应该看到,正是由于凯恩斯理论极强的针对性带来了它的 特定历史局限性和片面性。当然,也应该注意到,凯恩斯的理论和方法带有的理论粗糙, 看法主观的问题。在学习和借鉴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时,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待它 和准确地把握它。 第二章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 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其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新的经济理论和方法体系之后,逐 渐成为西方各国的“新经济学”。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对其趋之若骛,信服有加。为了学习和 运用凯恩斯的新理论、新方法,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们对凯恩斯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注释、 补充和改进的工作。这些人就形成了“后凯恩斯经济学派”。 到 20 世纪 50 年代末和 60 年代初,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界形成了两大主要的凯恩斯主义 经济学派分支。其一是以美国经济学家为主的“新古典综合派”(也叫做“后凯恩斯主流经 济学”、“美国凯恩斯主义”、“凯恩斯右派”);另一支是以英国经济学家为主的“新剑桥学派” (也叫做“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英国凯恩斯主义”、“凯恩斯左派”)。本章,我们将主要 4 约翰•K•加尔布雷思:《凯恩斯主义为何来到美国》,转引自萨缪尔森:《经济学文选》,1973 年英文 版,第 91 页
介绍对西方经济学影响最大的一派,即“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美国 凯恩斯主义”)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特征和该学派的形成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保罗·萨缪尔森 ( Paul a· Samuelson),阿尔文·汉森( Alvin h· Hansen),沃尔特·海勒( Walter w· eller) 詹姆斯·托宾( James robbin),劳伦斯·克莱因( Lawrence r· Klein),阿瑟·奥肯( Athur Okun) 多马( Domar),英国的詹姆斯·米德( James e· Meade)等人 2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的特征:新古典综合派在经济理论上的最 显著特征是,在宏观方面接受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在微观方面采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随着形势的发展,新古典综合派还表现出另一个特征,那就是对其他学派观点的吸纳。新古 典综合派这种经济理论的运行背景是所谓的“混合经济”。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 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在美国传播和占据主流地位 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从凯恩斯的《通论》出版后很快开始的,因为1939年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爆发使各国很快转入了战时经济的状态。不过,战时经济却从另外的角度对凯恩斯的 理论提供了佐证,使得本来就对凯恩斯理论抱有好感的一些人,在战争结束之后更愿意接受 它了。 1946年,美国通过了“就业法”,最先把凯恩斯主义的原则体现在国家对经济生活 进行调节的实际行动中。其后,欧洲一些国家也纷纷采取了相类似的行动,企图借助于国家 干预来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均等化,和资源最优 配置这六大经济目标 20世纪40-60年代是凯恩斯主义在欧美国家得到普遍传播和运用的时期。这一时期 被称为“凯恩斯时代”。在这一时期里,美国取得了连续多年的经济持续增长。这似乎证明 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有效和适用。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情况下,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 理论和观点又开始重新逐步回到一些人的经济理论观念中,并渗透和进入凯恩斯的经济理 论,与凯恩斯主义由相互对立转向共存与相互融合。新古典综合的理论体系就在这一基础上 形成和出现了 新古典综合”的发端,也许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所 写的《凯恩斯先生和“古典学派”》(1937)一文。希克斯用三个方程式和IS-LM模型概括 了凯恩斯的理论。他认为,凯恩斯的三个方程式是“向马歇尔的正统经济学跨回了一大步 以至他的理论很难与经过修订的和在限量范围内的马歇尔理论相区别”。5美国经济学家汉森 也有与希克斯相类似的看法。 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的最完整形式首先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得到了最典 型的体现。萨缪尔森在其1948年出版的《经济学》教科书第一版中,正式开始其“新古典 综合”的工作。到1955年出版的《经济学》第三版,萨缪尔森首次正式提出了“新古典综 合”的术语。所谓“新古典综合”就是把以马歇尔和皮古为代表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同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综合”在一起。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第六版(1964年)中说, 新古典综合”就是“总收入决定理论的要素与早先的相对价格和微观经济的经典理论相结 合”。6这其实就意味着,一方面,强调以政府干预的“需求管理”对经济进行宏观调节 另一方面,又主张以市场机制对生产要素的供求发挥自动的调节作用。说到底,“新古典综 合”的核心思想就是相信:只要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资本主义的经 济活动进行调节,就可以避免经济萧条而使经济趋于充分就业:而经济一旦实现了充分就业, 5希克斯:《凯恩斯先生和“古典学派”》,转载于《收入分配理论文选》,1946年版,第468页。 6P·萨缪尔森:《经济学》,1964年英文第6版,第809页
介绍对西方经济学影响最大的一派,即“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美国 凯恩斯主义”)。 一.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特征和该学派的形成: 1.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保罗•萨缪尔森 (Paul A•Samuelson),阿尔文•汉森(Alvin H•Hansen),沃尔特•海勒(Walter W•Heller), 詹姆斯•托宾(James Tobbin),劳伦斯•克莱因(Lawrence R• Klein),阿瑟•奥肯(Athur Okun), 多马(Domar),英国的詹姆斯•米德(James E•Meade)等人。 2.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的特征:新古典综合派在经济理论上的最 显著特征是,在宏观方面接受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在微观方面采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随着形势的发展,新古典综合派还表现出另一个特征,那就是对其他学派观点的吸纳。新古 典综合派这种经济理论的运行背景是所谓的“混合经济”。 3.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 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在美国传播和占据主流地位 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从凯恩斯的《通论》出版后很快开始的,因为 1939 年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爆发使各国很快转入了战时经济的状态。不过,战时经济却从另外的角度对凯恩斯的 理论提供了佐证,使得本来就对凯恩斯理论抱有好感的一些人,在战争结束之后更愿意接受 它了。 1946年,美国通过了“就业法”,最先把凯恩斯主义的原则体现在国家对经济生活 进行调节的实际行动中。其后,欧洲一些国家也纷纷采取了相类似的行动,企图借助于国家 干预来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均等化,和资源最优 配置这六大经济目标。 20 世纪40- 6 0 年代是凯恩斯主义在欧美国家得到普遍传播和运用的时期。这一时期 被称为“凯恩斯时代”。在这一时期里,美国取得了连续多年的经济持续增长。这似乎证明 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有效和适用。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情况下,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 理论和观点又开始重新逐步回到一些人的经济理论观念中,并渗透和进入凯恩斯的经济理 论,与凯恩斯主义由相互对立转向共存与相互融合。新古典综合的理论体系就在这一基础上 形成和出现了。 “新古典综合”的发端,也许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30 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所 写的《凯恩斯先生和“古典学派”》(1937)一文。希克斯用三个方程式和 IS-LM 模型概括 了凯恩斯的理论。他认为,凯恩斯的三个方程式是“向马歇尔的正统经济学跨回了一大步, 以至他的理论很难与经过修订的和在限量范围内的马歇尔理论相区别”。5美国经济学家汉森 也有与希克斯相类似的看法。 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的最完整形式首先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得到了最典 型的体现。萨缪尔森在其 1948 年出版的《经济学》教科书第一版中,正式开始其“新古典 综合”的工作。到 1955 年出版的《经济学》第三版,萨缪尔森首次正式提出了“新古典综 合”的术语。所谓“新古典综合”就是把以马歇尔和皮古为代表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同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综合”在一起。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第六版(1964 年)中说, “新古典综合”就是“总收入决定理论的要素与早先的相对价格和微观经济的经典理论相结 合”。6 这其实就意味着,一方面,强调以政府干预的“需求管理”对经济进行宏观调节, 另一方面,又主张以市场机制对生产要素的供求发挥自动的调节作用。说到底,“新古典综 合”的核心思想就是相信:只要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资本主义的经 济活动进行调节,就可以避免经济萧条而使经济趋于充分就业;而经济一旦实现了充分就业, 5 希克斯:《凯恩斯先生和“古典学派”》,转载于《收入分配理论文选》,1946 年版,第 468 页。 6 P•萨缪尔森:《经济学》,1964 年英文第 6 版,第 80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