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伟大的孟德尔 1965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捷克布尔诺的摩拉维亚镇的一座教堂里,曾举行一次盛大的纪念 会。参加这次纪念会的大部分人并非基督教徒,而是应捷克科学院邀请而来的各国遗传学家 他们怀着崇敬而又倇借的心情来纪念一位为遗传学奠定了基础,而其成果又被埋没35年之久 的伟大生物学家。他就是伟大的孟德尔( Gregor mendel,,1822-1884)神父。1965年是他的研 究成果发表一百周年。 孟德尔出生于奥地利摩亚维亚的海因申多夫村。其父是个农民,素性酷爱养花。因此,孟德尔 自幼养成了养花弄草的兴趣。这也许是这位科学家后来在豌豆实验上成名的一个最初的契机 吧!孟德尔的童年不但平常,且有些寒苦。整个小学可以说是在半饥半饱中念完的。中学毕业 后,主要靠妹妹准备作嫁妆的钱,他才读了欧缪兹学院的哲学系。大学毕业后,21岁的孟德 尔在老师的建议下,进了设在鄂尔特伯伦的修道院当了一名修士。25年后被选为该修道院院 长 如果说童年的孟德尔是在贫寒中度过的,那么青年的孟德尔则饱历了生活道路的坎坷。孟德尔 不满意于修道院的单调、古板的修士生活,兼任了布尔诺一所实验学校代课教师的职务。他曾 两次申请转为正式教师,但经考试后均名落孙山。特别令人气愤的是,在第二次考试中,主考 官竟如此评论他:“这次的考卷使我们认为,该生连作为初等学校的老师也不够格!”在这期间 他还到维也纳大学旁听了植物生理学、数学和物理学等课程 好学勤奋和充满进取的孟德尔,考试落榜后,便在修道院的花园里从事植物杂交的研究工作。 他的成果只发表了很小一部分。除了死后使他成名的《植物杂交实验》(1865)外,还有《人 工授粉得到的山柳菊属的杂种》(1870)和《1870年10月13日的旋风》(1871)。 孟德尔的晚年,可说是在愁云惨雾中度过的。他孑身一个,无妻无子,孤苦伶仃。又因拒绝缴 纳当局对修道院征收的一笔税金,而遭受眷与当局僵持之苦。学志未酬而又愤懑填膺的孟德 尔,终于于1884年1月6日因患肾炎不治而与世长辞,享年只有62岁。当人们吊唁这位少年 清贫,中年研究成果遭冷遇,晚年孤独悲惨的老人时,谁也未想到他是一位在科学史上留下峥 嵘篇章的伟大科学家 孟德尔开始研究植物杂交工作,所用的实验材料是豌豆。他选用了22个豌豆品种,按种子的 外形是圆的还是皱的,子叶是黄的还是绿的等特征。把豌豆分成了7对相对的性状。然后,按 对相对性状和两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了杂交实验,得到了如下的一些结果:①一对相对性 状的杂交实验:孟德尔通过人工授粉使高茎豌豆跟矮茎豌豆互相杂交。第一代杂种(子1代) 全是高茎的。他又通过自花授粉(自交)使子1代杂种产生后代,结果子2代的豌豆有3/4
第一章 伟大的孟德尔 1965 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捷克布尔诺的摩拉维亚镇的一座教堂里,曾举行一次盛大的纪念 会。参加这次纪念会的大部分人并非基督教徒,而是应捷克科学院邀请而来的各国遗传学家。 他们怀着崇敬而又惋惜的心情来纪念一位为遗传学奠定了基础,而其成果又被埋没 35 年之久 的伟大生物学家。他就是伟大的孟德尔(Gregor Mendel,1822-1884)神父。1965 年是他的研 究成果发表一百周年。 孟德尔出生于奥地利摩亚维亚的海因申多夫村。其父是个农民,素性酷爱养花。因此,孟德尔 自幼养成了养花弄草的兴趣。这也许是这位科学家后来在豌豆实验上成名的一个最初的契机 吧!孟德尔的童年不但平常,且有些寒苦。整个小学可以说是在半饥半饱中念完的。中学毕业 后,主要靠妹妹准备作嫁妆的钱,他才读了欧缪兹学院的哲学系。大学毕业后,21 岁的孟德 尔在老师的建议下,进了设在鄂尔特伯伦的修道院当了一名修士。25 年后被选为该修道院院 长。 如果说童年的孟德尔是在贫寒中度过的,那么青年的孟德尔则饱历了生活道路的坎坷。孟德尔 不满意于修道院的单调、古板的修士生活,兼任了布尔诺一所实验学校代课教师的职务。他曾 两次申请转为正式教师,但经考试后均名落孙山。特别令人气愤的是,在第二次考试中,主考 官竟如此评论他:“这次的考卷使我们认为,该生连作为初等学校的老师也不够格!”在这期间 他还到维也纳大学旁听了植物生理学、数学和物理学等课程。 好学勤奋和充满进取的孟德尔,考试落榜后,便在修道院的花园里从事植物杂交的研究工作。 他的成果只发表了很小一部分。除了死后使他成名的《植物杂交实验》(1865)外,还有《人 工授粉得到的山柳菊属的杂种》(1870)和《1870 年 10 月 13 日的旋风》(1871)。 孟德尔的晚年,可说是在愁云惨雾中度过的。他孑身一个,无妻无子,孤苦伶仃。又因拒绝缴 纳当局对修道院征收的一笔税金,而遭受着与当局僵持之苦。学志未酬而又愤懑填膺的孟德 尔,终于于 1884 年 1 月 6 日因患肾炎不治而与世长辞,享年只有 62 岁。当人们吊唁这位少年 清贫,中年研究成果遭冷遇,晚年孤独悲惨的老人时,谁也未想到他是一位在科学史上留下峥 嵘篇章的伟大科学家。 孟德尔开始研究植物杂交工作,所用的实验材料是豌豆。他选用了 22 个豌豆品种,按种子的 外形是圆的还是皱的,子叶是黄的还是绿的等特征。把豌豆分成了 7 对相对的性状。然后,按 一对相对性状和两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了杂交实验,得到了如下的一些结果:①一对相对性 状的杂交实验:孟德尔通过人工授粉使高茎豌豆跟矮茎豌豆互相杂交。第一代杂种(子 1 代) 全是高茎的。他又通过自花授粉(自交)使子 1 代杂种产生后代,结果子 2 代的豌豆有 3/4
是高茎的,1/4是矮茎的,比例为3:1。孟德尔对所选的其它6对相对性状,也一一地进行 了上述的实验,结果子2代都得到了性状分离3:1的比例:②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孟 德尔又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作了杂交实验。结果发现,黄圆种子的豌豆同绿皱种子的豌 豆杂交后,子1代都是黄圆种子:;子1代自花授粉所生的子2代,出现4种类型种子。在556 粒种子里,黄圆、绿圆、黄皱、绿皱种子之间的比例是9∶3:3:1。通过上述实验材料,孟 德尔天才地推出了遗传的基本原理 、分离定律 孟德尔假定,高茎豌豆的茎所以是高的,是因为受一种高茎的遗传因子(DD)来控制。同 样,矮茎豌豆的矮茎受一种矮茎遗传因子(d)来控制。杂交后,子1代的因子是Dd。因为D 为显性因子,d为隐性因子,故子1代都表现为高茎。子1代自交后,雌雄配子的D,d是随 机组合的,因此子1代在理论上应有大体相同数量的4种结合类型:DD,Dd,dD,dd。由于 显性隐性关系,于是形成了高、矮3:1的比例。因此,不同遗传因子虽然在细胞里是互相结 合的,但并不互相掺混,是各自独立可以互相分离的。后人把这一发现,称为分离定律。 二、自由组合定律 对于具有两种相对性状的豌豆之间的杂交,也可以用上述原则来解释。如设黄圆种子的因子为 YY和RR,绿皱种子的因子为y和r。两种配子杂交后,子1代为YyRr,由于Y、R为显 性,y、r为隐性,故子1代都表现为黄圆的。自交后它们的子2代就将有16个个体,9种因子 类型。因有显性、隐性关系,外表上看有4种类型:黄圆、绿圆、黄皱、绿皱,其比例为9: 3:3:1。据此孟德尔发现,植物在杂交中不同遗传因子的组合,遵从排列组合定律,后人把 这一规律称为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从1856年开始,经过8年的潜心研究,得出了上述2个遗传学定律并写成题为《植物 杂交实验》的论文。在一个好友、气象学家的鼓励的支持下,他于1865年2月8日和3月8 日举行的布尔诺学会自然科学研究会上,报告了这一论文。与会者很有兴致地听取了他的报 告,但大概并不理解其中的内容。因为既没有人提问题,也没有人进行讨论。不过该会还是于 1866年在自己的刊物《布尔诺自然科学研究会会报》上全文发表了这篇论文。曾一个时期, 人们以为孟德尔的工作之所以被埋没,是由于当时学术情报囿闭不通、交流不广、人们不知道 他的工作造成的。后经调查,才知情况并非如此。原来该学会至少同120个学会、研究会有交 流资料关系。刊载孟文的杂志,共寄出115本。其中,当地有关单位12本,柏林8本,维也 纳6本,美国4本,英国2本(英国皇家学会和林耐学会)。孟德尔本人还往外寄送过该论文 的抽印本。迄今有据可查的至少有5个人了解他的工作:①耐格里,19世纪著名的植物学 家、心柳菊属方面的权威。他的研究对解剖学、生理学、分类学和进化论的发展,有一定的推 动作用。孟德尔不仅把自己的论文寄给了他,还给他写过进一步说明论文的长信:②凯尔纳
是高茎的,1/4 是矮茎的,比例为 3:1。孟德尔对所选的其它 6 对相对性状,也一一地进行 了上述的实验,结果子 2 代都得到了性状分离 3:1 的比例;②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孟 德尔又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作了杂交实验。结果发现,黄圆种子的豌豆同绿皱种子的豌 豆杂交后,子 1 代都是黄圆种子;子 1 代自花授粉所生的子 2 代,出现 4 种类型种子。在 556 粒种子里,黄圆、绿圆、黄皱、绿皱种子之间的比例是 9∶3∶3∶1。通过上述实验材料,孟 德尔天才地推出了遗传的基本原理。 一、分离定律 孟德尔假定,高茎豌豆的茎所以是高的,是因为受一种高茎的遗传因子(DD)来控制。同 样,矮茎豌豆的矮茎受一种矮茎遗传因子(dd)来控制。杂交后,子 1 代的因子是 Dd。因为 D 为显性因子,d 为隐性因子,故子 1 代都表现为高茎。子 1 代自交后,雌雄配子的 D,d 是随 机组合的,因此子 1 代在理论上应有大体相同数量的 4 种结合类型:DD,Dd,dD,dd。由于 显性隐性关系,于是形成了高、矮 3∶1 的比例。因此,不同遗传因子虽然在细胞里是互相结 合的,但并不互相掺混,是各自独立可以互相分离的。后人把这一发现,称为分离定律。 二、自由组合定律 对于具有两种相对性状的豌豆之间的杂交,也可以用上述原则来解释。如设黄圆种子的因子为 YY 和 RR,绿皱种子的因子为 yy 和 rr。两种配子杂交后,子 1 代为 YyRr,由于 Y、R 为显 性,y、r 为隐性,故子 1 代都表现为黄圆的。自交后它们的子 2 代就将有 16 个个体,9 种因子 类型。因有显性、隐性关系,外表上看有 4 种类型: 黄圆、绿圆、黄皱、绿皱,其比例为 9∶ 3∶3∶1。据此孟德尔发现,植物在杂交中不同遗传因子的组合,遵从排列组合定律,后人把 这一规律称为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从 1856 年开始,经过 8 年的潜心研究,得出了上述 2 个遗传学定律并写成题为《植物 杂交实验》的论文。在一个好友、气象学家的鼓励的支持下,他于 1865 年 2 月 8 日和 3 月 8 日举行的布尔诺学会自然科学研究会上,报告了这一论文。与会者很有兴致地听取了他的报 告,但大概并不理解其中的内容。因为既没有人提问题,也没有人进行讨论。不过该会还是于 1866 年在自己的刊物《布尔诺自然科学研究会会报》上全文发表了这篇论文。曾一个时期, 人们以为孟德尔的工作之所以被埋没,是由于当时学术情报囿闭不通、交流不广、人们不知道 他的工作造成的。后经调查,才知情况并非如此。原来该学会至少同 120 个学会、研究会有交 流资料关系。刊载孟文的杂志,共寄出 115 本。其中,当地有关单位 12 本,柏林 8 本,维也 纳 6 本,美国 4 本,英国 2 本(英国皇家学会和林耐学会)。孟德尔本人还往外寄送过该论文 的抽印本。迄今有据可查的至少有 5 个人了解他的工作:①耐格里,19 世纪著名的植物学 家、心柳菊属方面的权威。他的研究对解剖学、生理学、分类学和进化论的发展,有一定的推 动作用。孟德尔不仅把自己的论文寄给了他,还给他写过进一步说明论文的长信;②凯尔纳
曾在因斯布罗克任教授,维也纳植物园主任;③霍夫曼,植物学教授:④福克,植物杂交方面 的权威;⑤俄国的施马尔豪森。但是,刊物也好,论文也好,都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明显的 反响。这样,孟德尔的为遗传学奠定了基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竟被当代人们所忽视 和遗忘,被埋没达35年之久 1900年,对孟德尔盖棺后成名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年,有3位科学家( de vries、 Tschermak 和 Correns)几乎同时重新作出了孟德尔那样的发现。也就是在这一年里,他们也都发现了孟 德尔的论文。这时,他们才清楚自己的工作早在35年前就由孟德尔做过了 孟德尔的科学发现被埋没的原因可能有多个方面。首先是历史的局限性,1866年孟德尔发表 自己的论文时,正值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的第七个年头。这期间各国的生物学家,特别 是著名生物学家都把兴趣转到了生物进化问题上,而物种杂交问题自然就不是人们瞩目的中心 问题了:其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学术资料不能广泛地交流也是一个原因。如,对杂 交问题搜集资料较多的达尔文,就没有看到过孟德尔的论文。虽然也有人说,即使达尔文看到 了这一成果,也不一定能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了解孟德尔工作的俄国的施马尔豪森,本来 在自己学位论文的历史部分加了一个附注,正确地评价了孟德尔的工作。但遗憾的是,当 1875年《植物区系》杂志发表他的论文译本时,删去了加有评价孟德尔工作的附注。这样, 就又减少了后人了解孟德尔工作的机会。孟德尔发表他的新发现时,当时只是一名普通的修 士。至于他从事植物杂交的研究,只被人们看作“不过是为了消遣,他的理论不过是一个有魅 力的懒汉的唠叨罢了”。的确,在一个专业学者的眼里,他还够不上一名地道的生物学家。因 为他既没有生物学专业的学历,也没有博士、教授的头衔。因此,他的具有挑战性的发现,自 然不易被人们所相信。从已知的少数几个看过他论文的人的反映和态度看,怀疑以至不相信孟 德尔这个小人物能有什么新发现,乃是忽视他成果的一个和重要原因。当时了解孟德尔最多的 是生物学家耐格里。孟德尔跟他素来关系甚密,相互交往达七年之久,孟德尔常同他交换种 子。他也是读过孟文的第一个人。然而,正是由于他不仅没有正确地认识孟德尔的工作,而且 还提出种种怀疑和责难,从而成为这桩遗憾后世的科学蒙难案的重要原因。另一个了解孟德尔 工作的凯尔纳,接到孟德尔寄送的论文后,压根就没有拆过封。在凯尔纳的眼中,像孟德尔这 样的小人物的文章,简直是不屑一顾的。霍夫曼倒是看过孟德尔的论文,而且在自己的著作 中,五处引用了孟德尔的文章,但不是没有引到重要的地方,就是有所误解,总之,没有真正 理解孟德尔工作的意义。所以,在霍夫曼的书中完全忽视了孟德尔的贡献。福克对孟德尔的成 果评价则是:“孟德尔所作的很多次杂交的结果,十分类似于奈特的结果,但孟德尔自以为发 现了各种杂种类型之间稳定的数量关系”。他所否定的正是孟德尔的成功之处,说明他根本不 理解孟德尔发现的意义
曾在因斯布罗克任教授,维也纳植物园主任;③霍夫曼,植物学教授;④福克,植物杂交方面 的权威;⑤俄国的施马尔豪森。但是,刊物也好,论文也好,都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明显的 反响。这样,孟德尔的为遗传学奠定了基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竟被当代人们所忽视 和遗忘,被埋没达 35 年之久。 1900 年,对孟德尔盖棺后成名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年,有 3 位科学家(de Vries、Tschermak 和 Correns)几乎同时重新作出了孟德尔那样的发现。也就是在这一年里,他们也都发现了孟 德尔的论文。这时,他们才清楚自己的工作早在 35 年前就由孟德尔做过了。 孟德尔的科学发现被埋没的原因可能有多个方面。首先是历史的局限性,1866 年孟德尔发表 自己的论文时,正值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的第七个年头。这期间各国的生物学家,特别 是著名生物学家都把兴趣转到了生物进化问题上,而物种杂交问题自然就不是人们瞩目的中心 问题了;其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学术资料不能广泛地交流也是一个原因。如,对杂 交问题搜集资料较多的达尔文,就没有看到过孟德尔的论文。虽然也有人说,即使达尔文看到 了这一成果,也不一定能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了解孟德尔工作的俄国的施马尔豪森,本来 在自己学位论文的历史部分加了一个附注,正确地评价了孟德尔的工作。但遗憾的是,当 1875 年《植物区系》杂志发表他的论文译本时,删去了加有评价孟德尔工作的附注。这样, 就又减少了后人了解孟德尔工作的机会。孟德尔发表他的新发现时,当时只是一名普通的修 士。至于他从事植物杂交的研究,只被人们看作“不过是为了消遣,他的理论不过是一个有魅 力的懒汉的唠叨罢了”。的确,在一个专业学者的眼里,他还够不上一名地道的生物学家。因 为他既没有生物学专业的学历,也没有博士、教授的头衔。因此,他的具有挑战性的发现,自 然不易被人们所相信。从已知的少数几个看过他论文的人的反映和态度看,怀疑以至不相信孟 德尔这个小人物能有什么新发现,乃是忽视他成果的一个和重要原因。当时了解孟德尔最多的 是生物学家耐格里。孟德尔跟他素来关系甚密,相互交往达七年之久,孟德尔常同他交换种 子。他也是读过孟文的第一个人。然而,正是由于他不仅没有正确地认识孟德尔的工作,而且 还提出种种怀疑和责难,从而成为这桩遗憾后世的科学蒙难案的重要原因。另一个了解孟德尔 工作的凯尔纳,接到孟德尔寄送的论文后,压根就没有拆过封。在凯尔纳的眼中,像孟德尔这 样的小人物的文章,简直是不屑一顾的。霍夫曼倒是看过孟德尔的论文,而且在自己的著作 中,五处引用了孟德尔的文章,但不是没有引到重要的地方,就是有所误解,总之,没有真正 理解孟德尔工作的意义。所以,在霍夫曼的书中完全忽视了孟德尔的贡献。福克对孟德尔的成 果评价则是:“孟德尔所作的很多次杂交的结果,十分类似于奈特的结果,但孟德尔自以为发 现了各种杂种类型之间稳定的数量关系”。他所否定的正是孟德尔的成功之处,说明他根本不 理解孟德尔发现的意义
埋没孟德尔的发现一案,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今天,孟德尔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光辉业绩 已被充分肯定,以他的成果为基础的遗传学也已取得辉煌胜利,成为现今自然科学中发展最 快、变化最为剧烈的学科。然而,我们不应忘记,忽视孟德尔发现的代价是沉重的,它也许使 生物学的发展延缓了几十年。孟德尔的发现不被理解从而导致被埋没,主要应归咎于传统观念 的束缚。传统观念作为人们认识的一种惯性,对于保持人的认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具有积极的 意义,但对于科学创新来说,却是一个大敌。历史上有很多新发现,常常由于束缚于传统的旧 观念,碰到鼻子上而被忽视和否定。科学的一大不幸就在于:人们常以怀疑和抵制新概念、新 学说的心理。一种新学说出来,人们常以种种方式来反驳、嘲笑、吹毛求疵,求全挑剔、不理 睬,以至拒之千里之外:相反,则安于原有的框框、迷恋于流行的观念。孟德尔事件,不过是 又一次证明,抵制新发现、新学说是人类难克服的“大自然的一项基本法则”。在日常学术生活 中,常常也可以看到有那样一些权威,他们在谈论自己的研究或某项工作时,是那样津津乐 道,而当听取或阅读别人(特别是初出茅庐的青年学者)的论文时,则不断摇头蹙眉,表现出 一种极不耐烦的样子。因此,我们医学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传统观念捆住手脚,要时刻 牢记一个平凡的真理: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科学的胜利在于冲破传统观念:要谦虚好学,不 要养成一种迷信权威、漠视小人物的偏见。盖世权威难免一失,无名小辈常有所得 (张咸宁左伋)
埋没孟德尔的发现一案,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今天,孟德尔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光辉业绩 已被充分肯定,以他的成果为基础的遗传学也已取得辉煌胜利,成为现今自然科学中发展最 快、变化最为剧烈的学科。然而,我们不应忘记,忽视孟德尔发现的代价是沉重的,它也许使 生物学的发展延缓了几十年。孟德尔的发现不被理解从而导致被埋没,主要应归咎于传统观念 的束缚。传统观念作为人们认识的一种惯性,对于保持人的认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具有积极的 意义,但对于科学创新来说,却是一个大敌。历史上有很多新发现,常常由于束缚于传统的旧 观念,碰到鼻子上而被忽视和否定。科学的一大不幸就在于:人们常以怀疑和抵制新概念、新 学说的心理。一种新学说出来,人们常以种种方式来反驳、嘲笑、吹毛求疵,求全挑剔、不理 睬,以至拒之千里之外;相反,则安于原有的框框、迷恋于流行的观念。孟德尔事件,不过是 又一次证明,抵制新发现、新学说是人类难克服的“大自然的一项基本法则”。在日常学术生活 中,常常也可以看到有那样一些权威,他们在谈论自己的研究或某项工作时,是那样津津乐 道,而当听取或阅读别人(特别是初出茅庐的青年学者)的论文时,则不断摇头蹙眉,表现出 一种极不耐烦的样子。因此,我们医学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传统观念捆住手脚,要时刻 牢记一个平凡的真理: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科学的胜利在于冲破传统观念;要谦虚好学,不 要养成一种迷信权威、漠视小人物的偏见。盖世权威难免一失,无名小辈常有所得。 (张咸宁 左 伋)
第二章悲剧的 Avery 对于受过生命科学教育的人来说,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这似 乎已是一种常识。然而就在五十多年前,当 Avery(1877~1955)及其同事于1944年发表这 理论时,却引起了遗传学界的极大惊讶和怀疑。直到50年代中期,这一理论才为遗传学界 普遍接受。这样,年迈的 Avery也没能等到这一天便溘然长逝而失去了荣获诺贝尔奖的机会 这实在是20世纪科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发现DNA的遗传功能,始于1928年 Griffith所做的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家鼠的实验。肺炎双 球菌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类型或品系。一个是有毒的光滑类型,简称为S型。一个是无毒的粗 糙类型,简称为R型。S型的细胞由相当发达的荚膜包裹着。荚膜由多糖构成,其作用是保护 细菌不受被感染的动物的正常抵抗机制所杀死,从而使人或小鼠致病(对人,它能导致肺炎 对小鼠,则导致败血症)。但在加热到致死程度后,S型细菌便失去致病能力。由于荚膜多糖 的血清学特性不同、化学结构各异,S型又可分成许多不同的亚型,如SI、SⅡ、SⅢ等。而 R型细胞没有合成荚膜的能力,所以不能使人或小家鼠致病。它不能合成荚膜的原因在于一个 控制UDPG-脱氢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R、S两型可以相互转化。 1928年, Griffith将肺炎球菌SⅡ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离体培养,从中分离出R型。当他把这种 R型的少量活细菌和大量已被杀死的SⅢ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以后,出乎意外,小鼠却被致死 了。剖检发现,小鼠的心血中有SⅢ细菌。 上述实验结果可以有三种解释:①(SⅢ细菌可能并未完全杀死。但这种解释不能成立,因为 单独注射经过处理的SⅢ时并不能致死小鼠:②R型已转变为S型。这一点也不能成立,因为 剖检发现的是SⅢ不是SⅡ,R型从SⅡ突变而来,理应转化为SⅡ:③R型从杀死的SⅢ获得 某种物质,导致类型转化,从而恢复了原先因基因突变而丧失的合成荚膜的能力。 Griffith肯 定了这种解释。这就是最早发现的转化现象 三年之后,研究者们发现,在有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存在的条件下,体外培养R型的培养物, 也可以产生这种转化作用。此后不到两年,又发现S型细菌的无细胞抽提物加到生长着的R型 培养物上,也能产生R向S的转化(R→S)。 于是,研究者们提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培养物或其无细胞抽提物中,一定存在着某种导致 细菌类型发生转化的物质,暂时称为转化因子”( transforming principle) 1944年,在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 Avery等人为了弄清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开始对含有 R→S转化因子的SⅢ型细菌的无细胞抽提物进行分馏、纯化工作。他们根据染色体物质的绝 大部分是蛋白质的事实,曾一度推断蛋白质很可能是“转化因子”。然而,当他们使用一系列的
第二章 悲剧的 Avery 对于受过生命科学教育的人来说,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这似 乎已是一种常识。然而就在五十多年前,当 Avery(1877~1955)及其同事于 1944 年发表这 一理论时,却引起了遗传学界的极大惊讶和怀疑。直到 50 年代中期,这一理论才为遗传学界 普遍接受。这样,年迈的 Avery 也没能等到这一天便溘然长逝而失去了荣获诺贝尔奖的机会。 这实在是 20 世纪科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发现 DNA 的遗传功能,始于 1928 年 Griffith 所做的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家鼠的实验。肺炎双 球菌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类型或品系。一个是有毒的光滑类型,简称为 S 型。一个是无毒的粗 糙类型,简称为 R 型。S 型的细胞由相当发达的荚膜包裹着。荚膜由多糖构成,其作用是保护 细菌不受被感染的动物的正常抵抗机制所杀死,从而使人或小鼠致病(对人,它能导致肺炎; 对小鼠,则导致败血症)。但在加热到致死程度后,S 型细菌便失去致病能力。由于荚膜多糖 的血清学特性不同、化学结构各异,S 型又可分成许多不同的亚型,如 SⅠ、SⅡ、SⅢ等。而 R 型细胞没有合成荚膜的能力,所以不能使人或小家鼠致病。它不能合成荚膜的原因在于一个 控制 UDPG-脱氢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R、S 两型可以相互转化。 1928 年,Griffith 将肺炎球菌 SⅡ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离体培养,从中分离出 R 型。当他把这种 R 型的少量活细菌和大量已被杀死的 SⅢ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以后,出乎意外,小鼠却被致死 了。剖检发现,小鼠的心血中有 SⅢ细菌。 上述实验结果可以有三种解释:①(SⅢ细菌可能并未完全杀死。但这种解释不能成立,因为 单独注射经过处理的 SⅢ时并不能致死小鼠;②R 型已转变为 S 型。这一点也不能成立,因为 剖检发现的是 SⅢ不是 SⅡ,R 型从 SⅡ突变而来,理应转化为 SⅡ;③R 型从杀死的 SⅢ获得 某种物质,导致类型转化,从而恢复了原先因基因突变而丧失的合成荚膜的能力。Griffith 肯 定了这种解释。这就是最早发现的转化现象。 三年之后,研究者们发现,在有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存在的条件下,体外培养 R 型的培养物, 也可以产生这种转化作用。此后不到两年,又发现 S 型细菌的无细胞抽提物加到生长着的 R 型 培养物上,也能产生 R 向 S 的转化(R→S)。 于是,研究者们提出,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培养物或其无细胞抽提物中,一定存在着某种导致 细菌类型发生转化的物质,暂时称为“转化因子”(transforming principle)。 1944 年,在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Avery 等人为了弄清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开始对含有 R→S 转化因子的 SⅢ型细菌的无细胞抽提物进行分馏、纯化工作。他们根据染色体物质的绝 大部分是蛋白质的事实,曾一度推断蛋白质很可能是“转化因子”。然而,当他们使用一系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