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法和酶催化法,把各种蛋白质、类脂、多糖和核糖核酸从抽提物中去掉之后,却发现抽提 物的剩余物质仍然保持把R型转化为S型的能力。于是,他们对自己的推断动摇了。最后,在 对抽提物进一步纯化之后,他们发现,只消把取自SⅢ细胞抽提物的纯化DNA,以低达六亿 分之一的剂量加在一个R型细胞的培养物中,仍然具有使R→SⅢ的转化能力。他们还发现, 从一个本身由R型转化产生的S型细菌的培养物中提取的DNA也能使R→S。于是,他们得 出结论:“转化因子”就是DNA。 Avery等人的试验和结论是对DNA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突 破,彻底改变了它在生物体内无足轻重的传统观念 可是, Avery等人在1944年所作的试验和结论,不仅没有使科学界立即接受DNA是遗传物质 的正确观念,反而引起了科学界许多人的极大惊讶和怀疑。当时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否定意 见。第一种认为,即使活性转化因子就是DNA,也可能只是通过对荚膜的形成有直接的化学 效应而发生的作用,不是由于它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而起作用的:第二种否定意见则根本不承认 DNA是遗传物质,认为不论纯化的DNA从数据上看是如何的纯净,它仍然可能藏留着一丝有 沾污性的蛋白质残余,说不定这就是有活性的转化因子 科学界的怀疑、否定,不但没有能动摇 Avery等人继续探索的坚定信心,反而加强了他们的信 念,为进一步明确、探索而奋斗。特别是他们在1949年所进行的实验,给了第一种怀疑论者 以致命一击。 他们从粗糙型(即R突变型)品系中分离出一个新的更加粗糙、更加不规则的突变型ER,并 且发现从R品系细胞中提取出来的DNA可以完成ER向R的转化。这样,就证明了在以往实 验中作为受体的R品系本身还带有一种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能把R品系仍然还具有的 点点残余的合成荚膜的能力转授给那个荚膜缺陷更甚的ER品系。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将 从S品系(作为给体)提取的DNA加到ER品系(作为受体)中,也能实现ER向R的转 化。如果把这种第一轮的R转化物抽取一些加以培养,然后再加进S给体的DNA,便会出现 R向S的转化。这些发现使得那些曾抱有“DNA仅仅是在多糖荚膜合成中作为一种外源化学介 质进行干扰而导致转化作用”信念的人们,无言以对,只得认输 在同一年内,他们的其他实验还表明,肺炎球菌的DNA不但带有为荚膜形成所需要的信息 而且还带有对青霉素产生抗性的细胞结构的形成所需要的信息。荚膜的形成和对青霉素的抗性 似乎是由不同的DNA分子控制着。当这些实验结果在《PNAS》上发表之后,一切认为DNA 的转化作用是生理性的而不是遗传性的各种奇谈怪论便消失无踪了 针对第二种否定意见, Avery等于1946年用蛋白水解酶、核糖核酸酶和DNA酶分别处理肺炎 球菌的细胞抽提物。结果表明,前两种酶根本不影响抽提物的生物学效能,然而只消碰一碰后 者,抽提物的转化活性便立即被完全破坏掉。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D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
化学法和酶催化法,把各种蛋白质、类脂、多糖和核糖核酸从抽提物中去掉之后,却发现抽提 物的剩余物质仍然保持把 R 型转化为 S 型的能力。于是,他们对自己的推断动摇了。最后,在 对抽提物进一步纯化之后,他们发现,只消把取自 SⅢ细胞抽提物的纯化 DNA,以低达六亿 分之一的剂量加在一个 R 型细胞的培养物中,仍然具有使 R→SⅢ的转化能力。他们还发现, 从一个本身由 R 型转化产生的 S 型细菌的培养物中提取的 DNA 也能使 R→S。于是,他们得 出结论:“转化因子”就是 DNA。Avery 等人的试验和结论是对 DNA 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突 破,彻底改变了它在生物体内无足轻重的传统观念。 可是,Avery 等人在 1944 年所作的试验和结论,不仅没有使科学界立即接受 DNA 是遗传物质 的正确观念,反而引起了科学界许多人的极大惊讶和怀疑。 当时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否定意 见。第一种认为,即使活性转化因子就是 DNA,也可能只是通过对荚膜的形成有直接的化学 效应而发生的作用,不是由于它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而起作用的;第二种否定意见则根本不承认 DNA 是遗传物质,认为不论纯化的 DNA 从数据上看是如何的纯净,它仍然可能藏留着一丝有 沾污性的蛋白质残余,说不定这就是有活性的转化因子。 科学界的怀疑、否定,不但没有能动摇 Avery 等人继续探索的坚定信心,反而加强了他们的信 念,为进一步明确、探索而奋斗。特别是他们在 1949 年所进行的实验,给了第一种怀疑论者 以致命一击。 他们从粗糙型(即 R 突变型)品系中分离出一个新的更加粗糙、更加不规则的突变型 ER,并 且发现从 R 品系细胞中提取出来的 DNA 可以完成 ER 向 R 的转化。这样,就证明了在以往实 验中作为受体的 R 品系本身还带有一种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能把 R 品系仍然还具有的一 点点残余的合成荚膜的能力转授给那个荚膜缺陷更甚的 ER 品系。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将 从 S 品系(作为给体)提取的 DNA 加到 ER 品系(作为受体)中,也能实现 ER 向 R 的转 化。如果把这种第一轮的 R 转化物抽取一些加以培养,然后再加进 S 给体的 DNA,便会出现 R 向 S 的转化。这些发现使得那些曾抱有“DNA 仅仅是在多糖荚膜合成中作为一种外源化学介 质进行干扰而导致转化作用”信念的人们,无言以对,只得认输。 在同一年内,他们的其他实验还表明,肺炎球菌的 DNA 不但带有为荚膜形成所需要的信息, 而且还带有对青霉素产生抗性的细胞结构的形成所需要的信息。荚膜的形成和对青霉素的抗性 似乎是由不同的 DNA 分子控制着。当这些实验结果在《PNAS》上发表之后,一切认为 DNA 的转化作用是生理性的而不是遗传性的各种奇谈怪论便消失无踪了。 针对第二种否定意见,Avery 等于 1946 年用蛋白水解酶、核糖核酸酶和 DNA 酶分别处理肺炎 球菌的细胞抽提物。结果表明,前两种酶根本不影响抽提物的生物学效能,然而只消碰一碰后 者,抽提物的转化活性便立即被完全破坏掉。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 DNA 作为遗传信息载体
的功能。他们继续对转化因子进行化学提纯。到1949年时,已经能把附着在活性DNA上的蛋 白质含量降低到0.02% 尽管如此,在1949年,这些实验结果仍然没能使怀疑论者相信DNA是遗传变化的原因所在。 甚至到1950年,有人仍对 Avery的转化因子试验结论持怀疑态度,认为“很可能就是DNA而 不是其它的东西是对转化活性有责的,但还没有得到证实。在活性因子的纯化过程中,越来越 多的附着在DNA上的蛋白质被去掉了,但很难消除这样的可能性,即可能还有微量的蛋白质 附着在DNA上,虽然无法通过所采用的各种检验法把它们侦察出来,因此对DNA本身是否 就是转化介质还存在一些疑问 后来,随着对DNA化学本性的足够了解,特别是1952年 Hershey和 Chase证明了噬菌体 DNA能携带母体病毒的遗传信息到后代中去以后,科学界才终于接受了DNA是遗传信息载体 的理论。美国分子遗传学家 Staint写道:“这项理论到1950年后好像突然出现在空中似的,到 了1952年已被许多分子遗传学家奉为金科玉律” 科学界对 Avery等人的理论的怀疑,也反映到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中。当 Avery提出他们的理 论以后,曾有人提议 Avery应获这种最高奖励。但鉴于科学界对其理论还抱有怀疑,诺贝尔奖 评选委员会认为推迟发奖更为合适。可是,当对他的成就的争议平息、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准 备授奖之时, Avery已经撒手人寰。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只好惋惜地承认:“ Avery于1944年 关于DNA携带信息的发现代表了遗传学领域中一个最重要的成就,他没能得到诺贝尔奖金是 很遗憾的 Avery等人的科学发现为什么迟迟得不到科学界的承认呢?这当然不是由于他们的学术地位低 下所致,因为 Avery那时已经是细菌学界的一员老将。不是由于出版机构的压抑,因为他们的 论文在著名的《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得到了及时发表。也不是由于他们的研究 超越了时代或离开了研究的主流趋势,因为当时有许多人都在研究Grit发现的新现象。 Avery的发现的蒙难主要由于认识论方面的一些原因造成的 第一,传统观念的束缚。无庸否认,大家早就怀疑过DNA在遗传过程中是否有一定的功能 特别是自从 Feulgen于1924年证明了DNA是染色体的一个主要组分之后。但是,由于科学研 究发展的特定历史进程,人们对蛋白质的研究更为充分,对它的重要性和分子结构的认识比较 深入:而对DNA的研究就非常不够,因而人们也就很难设想DNA能够作为遗传信息的载 体。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DNA不像蛋白质那样引人注意。这除了它不像蛋白质(特别是 酶)那样到处都是,且到处都是活跃以外,重要的一点还在于结构上似乎没有蛋白质那样变化 多端,具有个性(同一生物体中的异源蛋白质之间,或者不同生物体中的同源蛋白质之间,在 结构的特异性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科学界还普遍坚持 Levine在 20年代提出的DNA结构的四核苷酸假说”,认为DNA只不过是一种含有腺苷酸、鸟苷酸、胸
的功能。他们继续对转化因子进行化学提纯。到 1949 年时,已经能把附着在活性 DNA 上的蛋 白质含量降低到 0.02%。 尽管如此,在 1949 年,这些实验结果仍然没能使怀疑论者相信 DNA 是遗传变化的原因所在。 甚至到 1950 年,有人仍对 Avery 的转化因子试验结论持怀疑态度,认为“很可能就是 DNA 而 不是其它的东西是对转化活性有责的,但还没有得到证实。在活性因子的纯化过程中,越来越 多的附着在 DNA 上的蛋白质被去掉了,但很难消除这样的可能性,即可能还有微量的蛋白质 附着在 DNA 上,虽然无法通过所采用的各种检验法把它们侦察出来,因此对 DNA 本身是否 就是转化介质还存在一些疑问”。 后来,随着对 DNA 化学本性的足够了解,特别是 1952 年 Hershey 和 Chase 证明了噬菌体 DNA 能携带母体病毒的遗传信息到后代中去以后,科学界才终于接受了 DNA 是遗传信息载体 的理论。美国分子遗传学家 Staint 写道:“这项理论到 1950 年后好像突然出现在空中似的,到 了 1952 年已被许多分子遗传学家奉为金科玉律”。 科学界对 Avery 等人的理论的怀疑,也反映到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中。当 Avery 提出他们的理 论以后,曾有人提议 Avery 应获这种最高奖励。但鉴于科学界对其理论还抱有怀疑,诺贝尔奖 评选委员会认为推迟发奖更为合适。可是,当对他的成就的争议平息、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准 备授奖之时,Avery 已经撒手人寰。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只好惋惜地承认:“Avery 于 1944 年 关于 DNA 携带信息的发现代表了遗传学领域中一个最重要的成就,他没能得到诺贝尔奖金是 很遗憾的”。 Avery 等人的科学发现为什么迟迟得不到科学界的承认呢?这当然不是由于他们的学术地位低 下所致,因为 Avery 那时已经是细菌学界的一员老将。不是由于出版机构的压抑,因为他们的 论文在著名的《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得到了及时发表。也不是由于他们的研究 超越了时代或离开了研究的主流趋势,因为当时有许多人都在研究 Griffith 发现的新现象。 Avery 的发现的蒙难主要由于认识论方面的一些原因造成的。 第一,传统观念的束缚。无庸否认,大家早就怀疑过 DNA 在遗传过程中是否有一定的功能, 特别是自从 Feulgen 于 1924 年证明了 DNA 是染色体的一个主要组分之后。但是,由于科学研 究发展的特定历史进程,人们对蛋白质的研究更为充分,对它的重要性和分子结构的认识比较 深入;而对 DNA 的研究就非常不够,因而人们也就很难设想 DNA 能够作为遗传信息的载 体。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DNA 不像蛋白质那样引人注意。这除了它不像蛋白质(特别是 酶)那样到处都是,且到处都是活跃以外,重要的一点还在于结构上似乎没有蛋白质那样变化 多端,具有个性(同一生物体中的异源蛋白质之间,或者不同生物体中的同源蛋白质之间,在 结构的特异性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科学界还普遍坚持 Levine 在 20 年代提出的“DNA 结构的四核苷酸假说”,认为 DNA 只不过是一种含有腺苷酸、鸟苷酸、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