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鹈鹕的体形比卷羽鹈鹕小,体长为140-175厘米,体形粗短肥胖,颈部细长 与卷羽鹈鹕不冋的是嘴虽然也是长而粗直,但呈铅蓝色,嘴下有一个橙黄色的 皮囊,黑色的眼睛在粉黄色的脸上极为醒目,脚为肉红色。另外它的尾羽为24 枚,比卷羽鹈鹕多2枚。它全身的羽毛都是雪白的颜色,稍微缀有一些橙色,头 的后部有一束长而狭的悬垂式冠羽,胸部有一束淡黄色的羽毛,翼下的飞羽为 黑色,与白色的翼下覆羽形成明显的对照。 白鹈鹕没有亚种分化,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亚洲中部和南部等地,我 国曾见于新疆西部及天山、青海湖,以及河南、福建等地,均为冬候鸟或旅鸟。 白鹈鹕主要栖息于湖泊、江河、沿海和沼泽地带。常成群生活,善于飞行,善 于游泳,在地面上也能很好地行走。飞行时头部向后缩,颈部弯曲靠在背部, 脚向后伸,两翅鼓动缓慢而有力,也能像鹰一样在空中利用上升的热气流来回 翱翔和滑翔,但通常没有鹰飞的高。在水中游泳时,颈常曲成“S3)形,并不时 地发出粗哑的叫声。它主要以鱼类为食,觅食时从高空直扎人水中。 繁殖期为4-6月,结成大群一起在湖中小岛、湖边芦苇浅滩,以及河流岸边 和沼泽地等处营巢。通常将巢筑于芦苇丛中的浅水处或者湖边的泥地上,也有 的筑于树上。巢的结构较为庞大,主要由树枝、枯草和水生植物等构成。每窝 产卵2-3枚,偶尔为4枚。卵刚产出时为白色,孵化后变为黄褐色,大小为 95×60毫米 白鹈鹕春季于3-4月,秋季于9-10月在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迁徙,其种群 数量较为稀少,在1990年和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中, 我国境内连1只都未记录到,但1992年在亚洲其他地区共记录到5666只
◼ 白鹈鹕的体形比卷羽鹈鹕小,体长为140-175厘米,体形粗短肥胖,颈部细长。 与卷羽鹈鹕不同的是嘴虽然也是长而粗直,但呈铅蓝色,嘴下有一个橙黄色的 皮囊,黑色的眼睛在粉黄色的脸上极为醒目,脚为肉红色。另外它的尾羽为24 枚,比卷羽鹈鹕多2枚。它全身的羽毛都是雪白的颜色,稍微缀有一些橙色,头 的后部有一束长而狭的悬垂式冠羽,胸部有一束淡黄色的羽毛,翼下的飞羽为 黑色,与白色的翼下覆羽形成明显的对照。 ◼ 白鹈鹕没有亚种分化,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亚洲中部和南部等地,我 国曾见于新疆西部及天山、青海湖,以及河南、福建等地,均为冬候鸟或旅鸟。 白鹈鹕主要栖息于湖泊、江河、沿海和沼泽地带。常成群生活,善于飞行,善 于游泳,在地面上也能很好地行走。飞行时头部向后缩,颈部弯曲靠在背部, 脚向后伸,两翅鼓动缓慢而有力,也能像鹰一样在空中利用上升的热气流来回 翱翔和滑翔,但通常没有鹰飞的高。在水中游泳时,颈常曲成“S”形,并不时 地发出粗哑的叫声。它主要以鱼类为食,觅食时从高空直扎人水中。 ◼ 繁殖期为4-6月,结成大群一起在湖中小岛、湖边芦苇浅滩,以及河流岸边 和沼泽地等处营巢。通常将巢筑于芦苇丛中的浅水处或者湖边的泥地上,也有 的筑于树上。巢的结构较为庞大,主要由树枝、枯草和水生植物等构成。每窝 产卵2一3枚,偶尔为4枚。卵刚产出时为白色,孵化后变为黄褐色,大小为 95×60毫米。 ◼ 白鹈鹕春季于3-4月,秋季于9一10月在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迁徙,其种群 数量较为稀少,在1990年和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中, 我国境内连1只都未记录到,但1992年在亚洲其他地区共记录到5666只
白鹈鹕
白鹈鹕
斑嘴鹈鹕的体形比白鹈鹕和卷羽鹈鹕都小,体长为134-156厘米,体重5千克以上。 嘴长而粗,呈粉红的肉色,上下嘴的边缘具有一排蓝黑色的斑点,这也是它与卷羽 鹈鹕的区别之一。虹膜为白色或淡黄色,具有不明显的褐色。喉囊的颜色也与白鹈 鹕和卷羽鹈鹕不同,为紫色,脚为黑褐色。夏季的羽毛上体为淡银灰色,后颈的羽 毛为淡褐色,较长而蓬松,像马鬃一样,到枕部则更为延伸,形成短的冠羽。飞羽 主要为黑色,尖端色泽较淡。下体的羽毛为白色,腰部、两胁、肛周和尾下覆羽等 处都缀有葡萄红色。冬季头部、颈部、背部的羽毛为白色;腰部、下背、两胁和尾 下覆羽也是白色,但露出黑色的羽轴。翅膀和尾羽为褐色。下体均为淡褐色。 斑嘴鹈鹕没有亚种分化,从前曾认为它与卷羽鹈鹕为同一种的2个亚种,但现 在大多认为它们分别是2个独立的种。在国外,它主要分布于缅甸、印度、伊朗 斯里兰卡、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在我国繁殖于长江下游和福建、台湾等东南 地区,越冬于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东南部的蒙自等地,此外,还偶见于北京、 河北、辽宁、山东青岛 斑嘴鹈鹕主要为留鸟,有少部分迁徙。栖息于沿海海岸、江河、湖泊和沼泽地 带。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善于游泳,飞翔力也很强,两翅鼓动缓慢而有力,常在水 面上空翱翔,游泳时颈部伸的较直,嘴斜向下。它的食物主要是鱼类,也吃蛙、甲 壳类、蜥蜴和蛇等。繁殖期间结群营巢于湖边和沼泽湿地中髙大的树上。巢相当庞 大,用树枝和干草构成。每窝产卵3-4枚。卵为乌白色,大小为79×53毫米。孵卵 由雄鸟和雌鸟轮流担任,孵化期约为30天 斑嘴鹈鹕在本世纪初时在我国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较为常见,但现在已经 很难见到,据1990年和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在亚洲地 区发现有3000多只,而我国竞连1只都没有见到,虽然尚不能因此就说它已经在我 国绝灭
◼ 斑嘴鹈鹕的体形比白鹈鹕和卷羽鹈鹕都小,体长为134一156厘米,体重5千克以上。 嘴长而粗,呈粉红的肉色,上下嘴的边缘具有一排蓝黑色的斑点,这也是它与卷羽 鹈鹕的区别之一。虹膜为白色或淡黄色,具有不明显的褐色。喉囊的颜色也与白鹈 鹕和卷羽鹈鹕不同,为紫色,脚为黑褐色。夏季的羽毛上体为淡银灰色,后颈的羽 毛为淡褐色,较长而蓬松,像马鬃一样,到枕部则更为延伸,形成短的冠羽。飞羽 主要为黑色,尖端色泽较淡。下体的羽毛为白色,腰部、两胁、肛周和尾下覆羽等 处都缀有葡萄红色。冬季头部、颈部、背部的羽毛为白色;腰部、下背、两胁和尾 下覆羽也是白色,但露出黑色的羽轴。翅膀和尾羽为褐色。下体均为淡褐色。 ◼ 斑嘴鹈鹕没有亚种分化,从前曾认为它与卷羽鹈鹕为同一种的2个亚种,但现 在大多认为它们分别是2个独立的种。在国外,它主要分布于缅甸、印度、伊朗、 斯里兰卡、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在我国繁殖于长江下游和福建、台湾等东南 地区,越冬于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东南部的蒙自等地,此外,还偶见于北京、 河北、辽宁、山东青岛。 ◼ 斑嘴鹈鹕主要为留鸟,有少部分迁徙。栖息于沿海海岸、江河、湖泊和沼泽地 带。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善于游泳,飞翔力也很强,两翅鼓动缓慢而有力,常在水 面上空翱翔,游泳时颈部伸的较直,嘴斜向下。它的食物主要是鱼类,也吃蛙、甲 壳类、蜥蜴和蛇等。繁殖期间结群营巢于湖边和沼泽湿地中高大的树上。巢相当庞 大,用树枝和干草构成。每窝产卵3一4枚。卵为乌白色,大小为79×53毫米。孵卵 由雄鸟和雌鸟轮流担任,孵化期约为30天。 ◼ 斑嘴鹈鹕在本世纪初时在我国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较为常见,但现在已经 很难见到,据1990年和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在亚洲地 区发现有3000多只,而我国竟连1只都没有见到,虽然尚不能因此就说它已经在我 国绝灭
斑嘴鹈鹕
斑嘴鹈鹕
鲣鸟所有种 ■鲣鸟科( Sulidae)是群居性海鸟,有2属9种。大鲣鸟属是温带海鸟, 包括北大西洋的憨鲣鸟,南非的开普鲣鸟和澳新地区的澳洲鲣鸟 鲣鸟属是热带海鸟,世界各大热带海洋均有分布,共有6种,其中 圣诞岛的粉嘴鲣鸟有时被单划为一属。我国的鲣鸟均属于鲣鸟属, 包括红脚鲣鸟、褐鲣鸟和黑脸鲣鸟(蓝脸鲣鸟),其中红脚鲣鸟 是西沙群岛最主要的海鸟。鲣鸟见到人很温顺,也不害怕,所以 很容易被人抓住和杀掉,而且还得了一个不好听的名字一笨鸟 艾博特鲣鸟已属濒危动物。鲣鸟喜欢成群在一起筑窝。但是它们 各有各的地盘,不容外来侵犯。雄的向雌的求爱的时,跃起炫耀, 展开双翅,昂起头,发出悠扬的口哨声。雌鸟一窝可下两枚卵
鲣鸟所有种 ◼ 鲣鸟科(Sulidae)是群居性海鸟,有2属9种。大鲣鸟属是温带海鸟, 包括北大西洋的憨鲣鸟,南非的开普鲣鸟和澳新地区的澳洲鲣鸟。 鲣鸟属是热带海鸟,世界各大热带海洋均有分布,共有6种,其中 圣诞岛的粉嘴鲣鸟有时被单划为一属。我国的鲣鸟均属于鲣鸟属, 包括红脚鲣鸟、褐鲣鸟和黑脸鲣鸟(蓝脸鲣鸟),其中红脚鲣鸟 是西沙群岛最主要的海鸟。鲣鸟见到人很温顺,也不害怕,所以 很容易被人抓住和杀掉,而且还得了一个不好听的名字—笨鸟。 艾博特鲣鸟已属濒危动物。鲣鸟喜欢成群在一起筑窝。但是它们 各有各的地盘,不容外来侵犯。雄的向雌的求爱的时,跃起炫耀, 展开双翅,昂起头,发出悠扬的口哨声。雌鸟一窝可下两枚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