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修改 、按提纲修改法 作文“初成”后,要求按照作文前所列的提纲逐项进行检查、对照。如写“我 敬佩的一个人”时,一名学生的提纲是这样列的: 1、爸爸是我敬佩的人 具体叙述爸爸让我敬佩的典型事例 爸爸真令我敬佩 在他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爸爸很勤劳,为了我们这个家,他每天天 不亮就起床,然后做饭、收拾屋子,打发我和妈妈吃过早饭,他又去开出租车。 妈妈有腿病,行动不方便,只负责我的学习,每次作业她都要给我检查……”在 对照提纲检査时,他发现写爸爸让自己敬佩的作文,却写进了妈妈的事,这样与 提纲不符,于是删去了写妈妈的材料,重点写了爸爸让自己敬佩的内容。这种修 改方法可使学生的作文逻辑性更强。 2、冷却法 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总是随着知识的增多而逐渐加深,所以作文写完后,如 果搁置一段时间自己再看,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妥之处,此时,再对作文进行修改, 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写“难忘的一件事”,一名学生写自己第一次学缝衣 服的事情,没有在细节描写上下工夫。几天后,她拿出这篇作文再读,自己发现 缝衣服的过程写得不够详细,于是进行了补充修改,最后改为 “……我进屋把妈妈的针线篓拿出来,找了一条同我的衣服颜色相同的线, 接着就穿针,谁知穿了几次都没有把线穿到针眼里去。……我便学着妈妈的样子 把线捻了捻,捻得针尖般细,慢慢往里穿,终于穿上了,我特别髙兴。再把线的 头挽个结,把衣服的破口对齐,便开始缝起来,不知怎么搞的,手总是被针尖 扎着,手指流岀了血,我慌忙擦掉,继续缝,可是针总是不听使唤,不是偏左 就是偏右……” 这样一改,使情节变得一波三折,生动具体,谁读后也会觉得这的确是令人 难忘的一件事。 3、互改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修改自己的作文,有的达不到最理 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或是知识面窄,或是只从自己的认识角度看作文。采取互改 的方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每组每个人都阅读其他人的作文,如遇到自己认 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改,并征求作者意见。对有争执的问题 找老师要给予点拨解决。这种方法可集思广益,激发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培养分 析问题和修改作文的能力。 修改能力是写作的基本能力之一,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 常言道“文不厌百改”,作文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
作文修改 一、按提纲修改法 作文“初成”后,要求按照作文前所列的提纲逐项进行检查、对照。如写“我 敬佩的一个人”时,一名学生的提纲是这样列的: 1、爸爸是我敬佩的人。 2、具体叙述爸爸让我敬佩的典型事例。 3、爸爸真令我敬佩。 在他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爸爸很勤劳,为了我们这个家,他每天天 不亮就起床,然后做饭、收拾屋子,打发我和妈妈吃过早饭,他又去开出租车。 妈妈有腿病,行动不方便,只负责我的学习,每次作业她都要给我检查……”在 对照提纲检查时,他发现写爸爸让自己敬佩的作文,却写进了妈妈的事,这样与 提纲不符,于是删去了写妈妈的材料,重点写了爸爸让自己敬佩的内容。这种修 改方法可使学生的作文逻辑性更强。 2、冷却法 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总是随着知识的增多而逐渐加深,所以作文写完后,如 果搁置一段时间自己再看,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妥之处,此时,再对作文进行修改, 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写“难忘的一件事”,一名学生写自己第一次学缝衣 服的事情,没有在细节描写上下工夫。几天后,她拿出这篇作文再读,自己发现 缝衣服的过程写得不够详细,于是进行了补充修改,最后改为: “……我进屋把妈妈的针线篓拿出来,找了一条同我的衣服颜色相同的线, 接着就穿针,谁知穿了几次都没有把线穿到针眼里去。……我便学着妈妈的样子, 把线捻了捻,捻得针尖般细,慢慢往里穿,终于穿上了,我特别高兴。再把线的 一头挽个结,把衣服的破口对齐,便开始缝起来,不知怎么搞的,手总是被针尖 扎着,手指流出了血,我慌忙擦掉,继续缝,可是针总是不听使唤,不是偏左, 就是偏右……” 这样一改,使情节变得一波三折,生动具体,谁读后也会觉得这的确是令人 难忘的一件事。 3、互改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修改自己的作文,有的达不到最理 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或是知识面窄,或是只从自己的认识角度看作文。采取互改 的方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每组每个人都阅读其他人的作文,如遇到自己认 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改,并征求作者意见。对有争执的问题, 找老师要给予点拨解决。这种方法可集思广益,激发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培养分 析问题和修改作文的能力。 修改能力是写作的基本能力之一,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 常言道“文不厌百改”,作文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
过:“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 古今中外成名作家均注重文章的修改即能充分证明修改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几乎占有半壁江山,而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时 却很不注重修改,写完了就算完事了,认为修改是语文老师的事。这种看法是错 误的,有害的。不会修改文章,不懂得修改的要求和方法,会妨碍表达,不利于 作文水平的提高;不重视修改或缺乏修改能力,在平时作文和作文检测中就会出 现不应出现的错误,这样就直接影响考试的成绩,因而我们一定要对作文修改予 以足够的重视。 作文修改时应注意的方面: 第一:着眼全篇,从整体到局部进行修改 提到作文修改,有的同学可能就认为这简单,不就是看文中有没有错别字, 病句嘛。于是一动笔就埋头于词句的修改中,对作文整体的失误却没有察觉,这 样做是本末倒置,无益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面对已起草好的作文,我们应先整体浏览,从全局出发,看作文中心是否明 确,是否有新意,看所选材料是否紧紧围绕中心,然后再考虑作文整体框架方面 的环节:看文章结构是否紧凑,布局详略是否合理,过渡是否自然,然后才考虑 句式的选用,进行词语的锤炼 只有从全篇入手进行修改,才能统观全局,从大的背景上权衡得失,局部修 改才能有依据,才能有效的提高作文水平 第二:先求“清通”,后求“工巧” 所谓的“清”,就是文字简洁,把可有可无的字词句一律去掉,不用自己不 懂的字词,不生造字词。 所谓的“通”,就是文从字顺,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安排得井井有条,行 文合理连贯,相互照应。 做到文章的清与通是作文修改的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要求,而初学写作的人 常爱堆砌辞藻,滥用修辞,过分追求文辞的华美,并以此为荣,夸示于人。其实, 文章的美并不在于用了多少修饰语,有多少名言警句,而是要看它词句是否通顺, 表现是否合理确切,因此我们在修改作文时应先求“清通”,使作文文从字顺, 简洁明了,在此基础上,再对语言进行适当的加工润色 那么如何做到“清”与“通”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 (一)句子要简单完整。作文时,尽量不用或少用复杂的长句,尽量用些短 句,在修改时要看文中有无病句,要让每个句子都能准确无误的说清楚一个意思 (2)注意句子的前后搭配,防止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用词时要注意近义 词之间的细微差别,选择恰当的字词表达自己的意思。 (3)修饰过分雕琢的地方,仔细分析每一句话,看它表述是否恰当,是否 符合平时说话的习惯,对话是否符合人物的各自身份,不要写书生气太浓的语句。 (4)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分清句读
过:“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 古今中外成名作家均注重文章的修改即能充分证明修改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几乎占有半壁江山,而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时 却很不注重修改,写完了就算完事了,认为修改是语文老师的事。这种看法是错 误的,有害的。不会修改文章,不懂得修改的要求和方法,会妨碍表达,不利于 作文水平的提高;不重视修改或缺乏修改能力,在平时作文和作文检测中就会出 现不应出现的错误,这样就直接影响考试的成绩,因而我们一定要对作文修改予 以足够的重视。 作文修改时应注意的方面: 第一:着眼全篇,从整体到局部进行修改 一提到作文修改,有的同学可能就认为这简单,不就是看文中有没有错别字, 病句嘛。于是一动笔就埋头于词句的修改中,对作文整体的失误却没有察觉,这 样做是本末倒置,无益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面对已起草好的作文,我们应先整体浏览,从全局出发,看作文中心是否明 确,是否有新意,看所选材料是否紧紧围绕中心,然后再考虑作文整体框架方面 的环节:看文章结构是否紧凑,布局详略是否合理,过渡是否自然,然后才考虑 句式的选用,进行词语的锤炼。 只有从全篇入手进行修改,才能统观全局,从大的背景上权衡得失,局部修 改才能有依据,才能有效的提高作文水平。 第二:先求“清通”,后求“工巧” 所谓的“清”,就是文字简洁,把可有可无的字词句一律去掉,不用自己不 懂的字词,不生造字词。 所谓的“通”,就是文从字顺,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安排得井井有条,行 文合理连贯,相互照应。 做到文章的清与通是作文修改的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要求,而初学写作的人 常爱堆砌辞藻,滥用修辞,过分追求文辞的华美,并以此为荣,夸示于人。其实, 文章的美并不在于用了多少修饰语,有多少名言警句,而是要看它词句是否通顺, 表现是否合理确切,因此我们在修改作文时应先求“清通”,使作文文从字顺, 简洁明了,在此基础上,再对语言进行适当的加工润色。 那么如何做到“清”与“通”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 (一)句子要简单完整。作文时,尽量不用或少用复杂的长句,尽量用些短 句,在修改时要看文中有无病句,要让每个句子都能准确无误的说清楚一个意思。 (2)注意句子的前后搭配,防止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用词时要注意近义 词之间的细微差别,选择恰当的字词表达自己的意思。 (3)修饰过分雕琢的地方,仔细分析每一句话,看它表述是否恰当,是否 符合平时说话的习惯,对话是否符合人物的各自身份,不要写书生气太浓的语句。 (4)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分清句读
许多同学平时不太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作文时一“逗”到底,甚至一篇文章 中没有一个标点,仅用一个圆点表示停顿。这种做法是很不好的,须知标点符号 如同人的五官,必须清朗明白,千万不可忽视标点符号的用法。 另外还应注意标点符号运用的格式,特别是每行开头的第一格不能用句号、 逗号、顿号等标点,省略号、破折号等应占两格,这些虽然是些很细微的地方, 我们也不可忽视。 第三:修改内容空洞,令人沉闷的地方 中学生的作文常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毛病,文章读起来乏味,让人感到 沉闷,应从如下方面加以改正 (一)要分析所写句子的正误优劣,看所说的事理是否准确,情调、语言色 彩是否合适,读起来是否顺畅,内容充实 (2)句子不要太长,段也不要太长。句子一长,别人不能一下子就看懂, 势必影响阅读兴趣;段太长则显得行文呆板枯燥,让人觉得压抑,而写短段则使 得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3)要精心分析所写的句子是否会产生歧义,是否合逻辑,一定要做到句 意明晰。 (4)文章不能以量压人,要做到内容充实,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第四:注意文体,力求得体,合乎规范 尽管目前考试作文有淡化文体要求的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顾文 体特点,任意为文。 文体不同,对文章的要求也不同,一般说来,记叙文要生动形象,能表达作 者鲜明的爱憎之情;议论文要论断准确,逻辑严密;说明文要清楚明晰,让人 目了然;应用文要合乎款式,简洁明了。因此在作文修改中,一定要注意这篇作 文是何种文体,它是否符合该类文体的写作要求,千万不能写出既不像记叙文, 又不像议论文、说明文的“四不象”作文来 第五:修改时应注意保持文面整洁,不可忽视小处 由于受时间限制,作文特别时限时作文和应试作文,推倒重写的可能性不大, 有时连重新抄录的时间都没有,这样,除了写的时候要谨慎外,在修改时也要避 免大涂大抹,大的移位。可改可不改的地方,不必去改,非改不可的地方要将原 字词句轻轻划掉,在两行间空白处改正,力求保持卷面的整洁,因为卷面给人的 是第一印象,字迹潦草,卷面脏乱差,让人见而生厌,哪有心思去仔细阅读?而 字体端正、卷面整洁,却能让人赏心悦目,一见倾心。 此外,有些小的地方也应给予高度重视,如不写或少写错别字,不用错标点 等,如果在这些小地方出错,会让人很觉倒胃口,影响作文质量
许多同学平时不太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作文时一“逗”到底,甚至一篇文章 中没有一个标点,仅用一个圆点表示停顿。这种做法是很不好的,须知标点符号 如同人的五官,必须清朗明白,千万不可忽视标点符号的用法。 另外还应注意标点符号运用的格式,特别是每行开头的第一格不能用句号、 逗号、顿号等标点,省略号、破折号等应占两格,这些虽然是些很细微的地方, 我们也不可忽视。 第三:修改内容空洞,令人沉闷的地方 中学生的作文常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毛病,文章读起来乏味,让人感到 沉闷,应从如下方面加以改正: (一)要分析所写句子的正误优劣,看所说的事理是否准确,情调、语言色 彩是否合适,读起来是否顺畅,内容充实。 (2)句子不要太长,段也不要太长。句子一长,别人不能一下子就看懂, 势必影响阅读兴趣;段太长则显得行文呆板枯燥,让人觉得压抑,而写短段则使 得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3)要精心分析所写的句子是否会产生歧义,是否合逻辑,一定要做到句 意明晰。 (4)文章不能以量压人,要做到内容充实,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第四:注意文体,力求得体,合乎规范 尽管目前考试作文有淡化文体要求的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顾文 体特点,任意为文。 文体不同,对文章的要求也不同,一般说来,记叙文要生动形象,能表达作 者鲜明的爱憎之情;议论文要论断准确,逻辑严密;说明文要清楚明晰,让人一 目了然;应用文要合乎款式,简洁明了。因此在作文修改中,一定要注意这篇作 文是何种文体,它是否符合该类文体的写作要求,千万不能写出既不像记叙文, 又不像议论文、说明文的“四不象”作文来。 第五:修改时应注意保持文面整洁,不可忽视小处 由于受时间限制,作文特别时限时作文和应试作文,推倒重写的可能性不大, 有时连重新抄录的时间都没有,这样,除了写的时候要谨慎外,在修改时也要避 免大涂大抹,大的移位。可改可不改的地方,不必去改,非改不可的地方要将原 字词句轻轻划掉,在两行间空白处改正,力求保持卷面的整洁,因为卷面给人的 是第一印象,字迹潦草,卷面脏乱差,让人见而生厌,哪有心思去仔细阅读?而 字体端正、卷面整洁,却能让人赏心悦目,一见倾心。 此外,有些小的地方也应给予高度重视,如不写或少写错别字,不用错标点 等,如果在这些小地方出错,会让人很觉倒胃口,影响作文质量
初中生作文指导:谈谈写作的真实性 读初中生的作文(通常情况是记叙文),我们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受:真实 感越强的文章,就越读得有滋味;而真实感差的文章,不但读起来乏味,甚至你 仅读了一小段,就不觉要弃它到一旁。这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记叙文写作要切 合真实性的问题。有的人比喻说:真实性是记叙文的生命。我认为这话是很有道 理的。 既然我们都知道,写作中的真实性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在记叙文的写作 中,做到真实性呢?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误区一:记叙文要写真人真事。这是很多语文老师和写作指导书中一致强调 的,这一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已成为了公理、成为了不可挑战、不可撼动的权威。 甚至,由它推论出了一些语文方面的定理,例如:若判定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记叙 文,那么,就能判定,这篇文章一定实有其人,也一定实有其事 然而,记叙文的真实性是什么?是简单的真人真事么?绝不是。记叙文的真 实,应该是文学的真实,应该是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而绝不应该等同于真实的 生活。也就是说,记叙文,它应该是真实生活中的一面镜子,而绝不应该是真实 生活中的一部照相机! 虽然记叙文要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并品味感悟生活,但这只强调了记叙文 的一种特性一一生活的真实性:而没有强调记叙文的另一种特性一一文学性 叙文的文学性,意味着生活中的人和事,是可以进行文学的剪裁、拼接、修补、 提炼、加工、润色等处理的。这样处理,尽管使原本的生活素材面目全非;可是, 这样了,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所以说,记叙文当然是要写真人和真事的,但这个真人,应该是经过文学加 工过的真人,是源于真人又超越于真人,不能完全等同于本原真人的人了;而这 个真事,也自然是这个道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跳出长久以来旧思维中的窠臼, 挣脱束缚 误区二:积累素材,平时要注意多观察生活。这个观点本身倒并没有什么错, 对此观点我绝对认同。平时多观察生活,确实是积累素材的主要途径。这就如同 平时一粒米一粒米的积累一样,积累了,到用时才可做有米之炊。但误区在于, 究竟应该怎样去观察。有的学生说了:“老师,我也注意观察了,可是我为什么 大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呢?”为什么有些学生去观察生活,可他们却什么也观察不 到呢? 问题的根源在于:积累文学素材的观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看,它主要依靠 的是心,而绝不是眼睛。当然,说文学观察要完全不需要眼睛,那也是走上了极 端;有些人、事、物,我们是需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皮肤触、用鼻子闻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感知。但关键是,眼睛、耳朵、皮肤、鼻子,都仅仅 是为了积累文学素材,而去观察的手段,或外在的形式罢了,它决不是观察的本 身,观察靠的是心!有的同学说了:“老师,你说的我懂,我在观察时也用心去 想了,可是,我怎么还是不行呀?”其实他虽然想了,但想的程度还不够深入
初中生作文指导:谈谈写作的真实性 读初中生的作文(通常情况是记叙文),我们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受:真实 感越强的文章,就越读得有滋味;而真实感差的文章,不但读起来乏味,甚至你 仅读了一小段,就不觉要弃它到一旁。这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记叙文写作要切 合真实性的问题。有的人比喻说:真实性是记叙文的生命。我认为这话是很有道 理的。 既然我们都知道,写作中的真实性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在记叙文的写作 中,做到真实性呢?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误区一:记叙文要写真人真事。这是很多语文老师和写作指导书中一致强调 的,这一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已成为了公理、成为了不可挑战、不可撼动的权威。 甚至,由它推论出了一些语文方面的定理,例如:若判定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记叙 文,那么,就能判定,这篇文章一定实有其人,也一定实有其事。 然而,记叙文的真实性是什么?是简单的真人真事么?绝不是。记叙文的真 实,应该是文学的真实,应该是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而绝不应该等同于真实的 生活。也就是说,记叙文,它应该是真实生活中的一面镜子,而绝不应该是真实 生活中的一部照相机! 虽然记叙文要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并品味感悟生活,但这只强调了记叙文 的一种特性--生活的真实性;而没有强调记叙文的另一种特性--文学性。记 叙文的文学性,意味着生活中的人和事,是可以进行文学的剪裁、拼接、修补、 提炼、加工、润色等处理的。这样处理,尽管使原本的生活素材面目全非;可是, 这样了,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所以说,记叙文当然是要写真人和真事的,但这个真人,应该是经过文学加 工过的真人,是源于真人又超越于真人,不能完全等同于本原真人的人了;而这 个真事,也自然是这个道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跳出长久以来旧思维中的窠臼, 挣脱束缚。 误区二:积累素材,平时要注意多观察生活。这个观点本身倒并没有什么错, 对此观点我绝对认同。平时多观察生活,确实是积累素材的主要途径。这就如同 平时一粒米一粒米的积累一样,积累了,到用时才可做有米之炊。但误区在于, 究竟应该怎样去观察。有的学生说了:“老师,我也注意观察了,可是我为什么 大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呢?”为什么有些学生去观察生活,可他们却什么也观察不 到呢? 问题的根源在于:积累文学素材的观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看,它主要依靠 的是心,而绝不是眼睛。当然,说文学观察要完全不需要眼睛,那也是走上了极 端;有些人、事、物,我们是需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皮肤触、用鼻子闻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感知。但关键是,眼睛、耳朵、皮肤、鼻子,都仅仅 是为了积累文学素材,而去观察的手段,或外在的形式罢了,它决不是观察的本 身,观察靠的是心!有的同学说了:“老师,你说的我懂,我在观察时也用心去 想了,可是,我怎么还是不行呀?”其实他虽然想了,但想的程度还不够深入
用心想,是要用心灵去阅读。它包括:用心体验、用心感悟、用心思索、用心品 味、用心启迪、用心发现、用心灵去升华等等 转变了思想,积累了素材,这就为写有生活真实感的好作文铺平了道路。但 这仍然不够,还要注意一下使文章具有真实性的写作要领。 (一)要注意推敲文章每个细节的合理性。合理性就是要合情理,是指:1 要合乎情,即合乎上下文、场合氛围、人物心路历程、特定情境下的人物真情 2、要合乎理,即合乎日常事理、生活原理;3、还要合乎逻辑,包括层次、次序、 因果等内在的逻辑关系。我反复地和学生讲:合乎情理的,假的也是真的;不合 乎情理的,真的也是假的。当然,这样说是有些夸张了,真的怎么能成假的了呢。 这样说,一方面是强调文章情节、细节的合理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确实在提 示你,有时,若不推敲其合理性的话,真的有可能会“弄真成假”的。 (二)要注意选取你生活周围的题材。例如我的家在偏僻的农村,假如一名 学生,写了一篇以保护江河水资源为主旨的习作,她写的题材是黄河,假想自己 是黄河中的一条鱼。试问:“你见过黄河吗?”我们没有到过黄河去看一看,也 不知道这样编起来合不合乎黄河的真实现状,它的合理性必然会受到质疑。我们 家就金钱河或汉江江畔,你与其凭空臆想黄河,为什么不以我们能看得见的河 江为写作题材呢?这样选自你生活周围的题材,才更容易写得合乎真实的情境 也才更具有真实感呀”。 没有去过美国的人,却以美国人的生活为写作题材;没有去过南方的北方人 却以南方为写作题材,这样的情况,都是属于偏离了你自己的生活范围,纵使你 才智过人,善于编造,也无论你把情况想像得多么合情合理,终不免会贻笑大方 暴露出虚假的面目罢了。这样的文章,自然很难有真实感可言 所以说:选你生活中的、身边的题材,也是你记叙文具有真实性的必要条件。 总之:只要我们明白了记叙文“真实”的原理、积累了大量源自真实生活的 素材、掌握了使文章真实的写作要领,创作出具有“真实感”的记叙文其实是 件很容易的事
用心想,是要用心灵去阅读。它包括:用心体验、用心感悟、用心思索、用心品 味、用心启迪、用心发现、用心灵去升华等等。 转变了思想,积累了素材,这就为写有生活真实感的好作文铺平了道路。但 这仍然不够,还要注意一下使文章具有真实性的写作要领。 (一)要注意推敲文章每个细节的合理性。合理性就是要合情理,是指:1、 要合乎情,即合乎上下文、场合氛围、人物心路历程、特定情境下的人物真情; 2、要合乎理,即合乎日常事理、生活原理;3、还要合乎逻辑,包括层次、次序、 因果等内在的逻辑关系。我反复地和学生讲:合乎情理的,假的也是真的;不合 乎情理的,真的也是假的。当然,这样说是有些夸张了,真的怎么能成假的了呢。 这样说,一方面是强调文章情节、细节的合理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确实在提 示你,有时,若不推敲其合理性的话,真的有可能会“弄真成假”的。 (二)要注意选取你生活周围的题材。例如我的家在偏僻的农村,假如一名 学生,写了一篇以保护江河水资源为主旨的习作,她写的题材是黄河,假想自己 是黄河中的一条鱼。试问:“你见过黄河吗?”我们没有到过黄河去看一看,也 不知道这样编起来合不合乎黄河的真实现状,它的合理性必然会受到质疑。我们 家就金钱河或汉江江畔,你与其凭空臆想黄河,为什么不以我们能看得见的河、 江为写作题材呢?这样选自你生活周围的题材,才更容易写得合乎真实的情境。 也才更具有真实感呀”。 没有去过美国的人,却以美国人的生活为写作题材;没有去过南方的北方人, 却以南方为写作题材,这样的情况,都是属于偏离了你自己的生活范围,纵使你 才智过人,善于编造,也无论你把情况想像得多么合情合理,终不免会贻笑大方, 暴露出虚假的面目罢了。这样的文章,自然很难有真实感可言。 所以说:选你生活中的、身边的题材,也是你记叙文具有真实性的必要条件。 总之:只要我们明白了记叙文“真实”的原理、积累了大量源自真实生活的 素材、掌握了使文章真实的写作要领,创作出具有“真实感”的记叙文其实是一 件很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