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掌振生志系绕、食物、食物网及营养级的念掌据物 循环的基本概念和不同循环类型的特点和意义: 生物群落生态系统、食物硅、食物网及营光 2掌星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主要因素,了解水循环、气体型循环 级的概念:食物链的分类及应用 1教学活动:课堂讲找 5.生态系统 和沉积型循环基本途径: 2能量流动的途径及特点 分组讨论、案例分析。 课程目标1、】 3.领会食物峙浓集效应的督今和表达方式,了解有春有害物质循 3.几种主要元素(水循环、碳循环、氨循环 理论6学时 2.学习任务:汇报:课 环的一船占及实倒应用 磷循环、钾循环)循环途径及特点 程作业。 课程思政: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人与自然生命是一个共同体, 4,有春有害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及实例应用 地球是生灵共有、命运同途的家园。 农业生系结的五大结的 能 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及应用 ,能流和能量转化效率: 6农业生 理解能量金字塔和耗散 转化效率、 能量金 构理论 1教学活动:课堂讲找 课程日标1 构理论 系统的结构 ,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初领生产力次级生产力提高的途径及学 业生态系统能量传递途径与转化实质 分组讨论、案例分析 ,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初级生产力和 理论6学时 2学习任务:汇报:设 与功能 会应用 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人工辅助能的作用农 计生态农庄. 课程思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闲乡村、美丽中国。 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 统中的作用: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 了轻范原退化、沙酒化的用, 1华本体复与棒复生卖学 数草话动,误堂排援 7.生态恢复 2族复生态学的肉容与研究方法 分组讨论案倒分析 与重建 果程目标1、 2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有对策 3.了解外来物种的生物入侵月】 3.生物多样性表失的原因及保有对策 2学习任务:汇报: 理论4学时 课程思政: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来物种的生物入侵问 验报告。 1.教学活动:误堂讲授 8生态系 ,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概之和意义、价值和内容: 1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价值、内容和重要意 分组时论:室例分析 服务与管理 课程目标1、 2.了解生态系统管理的日标、步骤和方法 2.学习任务:汇报: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各国应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因、目标、步骤和方法 验报告
27 5.生态系统 课程目标 1、2 1.了解掌握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及营养级的概念掌握物质 循环的基本概念和不同循环类型的特点和意义; 2.掌握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主要因素,了解水循环、气体型循环 和沉积型循环基本途径; 3.领会食物链浓集效应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了解有毒有害物质循 环的一般特点及实例应用。 课程思政: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人与自然生命是一个共同体, 地球是生灵共有、命运同途的家园。 1.生物群落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及营养 级的概念;食物链的分类及应用 2.能量流动的途径及特点 3.几种主要元素(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 磷循环、钾循环)循环途径及特点 4.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及实例应用 1.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分组讨论、案例分析。 2.学习任务:汇报;课 程作业。 理论 6 学时 6.农业生态 系统的结构 与功能 课程目标 1、3 1.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及应用; 2.理解能量金字塔和耗散结构理论; 3.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提高的途径及学 会应用。 课程思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 1.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五大结构 2.能源、能流和能量转化效率:能源、能流、 能量转化效率、能量金字塔和耗散结构理论农 业生态系统能量传递途径与转化实质 3.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初级生产力和 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人工辅助能的作用农业 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 统中的作用;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 1.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分组讨论、案例分析。 2.学习任务:汇报;设 计生态农庄。 理论 6 学时 7.生态恢复 与重建 课程目标 1、3 1.了解草原退化、沙漠化的现状; 2.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育对策; 3.了解外来物种的生物入侵问题。 课程思政: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1.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 2.恢复生态学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育对策 4.外来物种的生物入侵问题 1.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分组讨论、案例分析。 2.学习任务:汇报;实 验报告。 理论 4 学时 8.生态系统 服务与管理 课程目标 1、3 1.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和意义、价值和内容; 2.了解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步骤和方法。 课程思政:各国应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价值、内容和重要意 义 2.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因、目标、步骤和方法 1.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分组讨论:案例分析。 2.学习任务:汇报;实 验报告。 理论 2 学时
四、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 (一)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期末考试、课程作业、实验报告和汇报。具体见下表: 评价方式及比例(%) 课程目标 成绩比例(%) 期末考试 课程作业 实验报告 汇报 课程目标1 20 20 课程目标2 30 30 课程目标3 10 20 30 合计 40 20」 20 20 100 注:1,平时考勒采用只扣分 不加分”的方法计算成绩,无故旷课1次,扣除平时成绩5分:迟到或早退1次,扣除平时成 绩3分:每累计请假2次,扣除平时成绩3分,无故旷课3次及以上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 2课程期末卷面成绩低于学校规定的“达标线”50分,过程性考核成绩不计入总评成绩,总评成绩以期末卷面成绩计算。 (二)评价标准 1.期末考试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优(90-100良(75-89分) 及格(60-74分)不及格(0-59分) (%) 课程日标2:了解生态 字发展动态, 掌握普通 生态学的基本知识,重 点堂握生态学概念、生 考查学生对 名词解释、选 名词解择、选择 名词解释、选择 名词解择、选择 择颗、简答颗 物与环境、种群、群落 生态学基本 概念和基本 正确率高,准 题、简答题正确 题、简答题正确 题、简答题正确 和生本系统等方面的 率拉高。准确幸 率校低。准确率 率很低。准确率 30 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理论的掌握 确率达90% 从而为开展生态号 程度。 以上。 达75%-89% 达60%-74%. 小于60%. 究打牢扎实的专业基 课程日标3:能够应用 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 考查学生对 法对生态环境变化、资 实际生态环 论述题正确论述题正确率论述题正确率较 论述题正确率很 原开发利用以及生物 多样性等复杂问题进 墙问题进行 率高,准确率 较高。准确率达 低。准确率达 低。准确率小于 10 行分析 提出相应对 分析和解决 达90%以上。 75%-89%。 60%-74%。 60%. 或解决方案,提高学生 的能力。 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课程作业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权重 优(90-100分)良(75-89分)及格(60-74分)不及格(0-59分) (%) 课程目标2:了解生态 学发展动态,掌握普通 生态学的基本知识,重 点堂握生态学概念、生 内容较准确, 内容不铭准确 物与环境、种群、群落 考查学生课内容准确、逻辑 内容不准确,逻辑 内容全 逻辑较清晰」 罗辑不够清渐 和生本系结鉴方面的 后作业完成 情况。 面、重点突出 内容较全面 内容不够全面 不清晰、内容不全 重点较突出。 重点不够突出。 面、重点不突出 究打牢扎实的专业基 础。 28
28 四、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 (一)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课程成绩包括 4 个部分,分别为期末考试、课程作业、实验报告和汇报。具体见下表: 课程目标 评价方式及比例(%) 成绩比例(%) 期末考试 课程作业 实验报告 汇报 课程目标 1 20 20 课程目标 2 30 20 50 课程目标 3 10 20 30 合计 40 20 20 20 100 注:1.平时考勤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成绩,无故旷课 1 次,扣除平时成绩 5 分;迟到或早退 1 次,扣除平时成 绩 3 分;每累计请假 2 次,扣除平时成绩 3 分,无故旷课 3 次及以上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 2.课程期末卷面成绩低于学校规定的“达标线”50 分,过程性考核成绩不计入总评成绩,总评成绩以期末卷面成绩计算。 (二)评价标准 1.期末考试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优(90-100 (%) 分) 良(75-89 分) 及格(60-74 分) 不及格(0-59 分) 课程目标 2:了解生态 学发展动态,掌握普通 生态学的基本知识,重 点掌握生态学概念、生 物与环境、种群、群落 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 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从而为开展生态学研 究打牢扎实的专业基 础。 考 查 学 生 对 生 态 学 基 本 概 念 和 基 本 理 论 的 掌 握 程度。 名词解释、选 择题、简答题 正确率高,准 确率达 90% 以上。 名词解释、选择 题、简答题正确 率较高。准确率 达 75%-89%。 名词解释、选择 题、简答题正确 率较低。准确率 达 60%-74%。 名词解释、选择 题、简答题正确 率很低。准确率 小于 60%。 30 课程目标 3:能够应用 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 法对生态环境变化、资 源开发利用以及生物 多样性等复杂问题进 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或解决方案,提高学生 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考 查 学 生 对 实 际 生 态 环 境 问 题 进 行 分 析 和 解 决 的能力。 论 述 题 正 确 率高,准确率 达 90%以上。 论 述 题 正 确 率 较高。准确率达 75%-89%。 论述题正确率较 低 。 准 确 率 达 60%-74%。 论述题正确率很 低。准确率小于 60%。 10 2.课程作业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优(90-100 分) 良(75-89 分) 及格(60-74 分) 不及格(0-59 分) (%) 课程目标 2:了解生态 学发展动态,掌握普通 生态学的基本知识,重 点掌握生态学概念、生 物与环境、种群、群落 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 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从而为开展生态学研 究打牢扎实的专业基 础。 考 查 学 生 课 后 作 业 完 成 情况。 内容准确、逻辑 清晰、内容全 面、重点突出。 内容较准确, 逻辑较清晰、 内容较全面、 重点较突出。 内容不够准确, 逻辑不够清晰、 内容不够全面、 重点不够突出。 内容不准确,逻辑 不清晰、内容不全 面、重点不突出。 20
3,实验报告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视 优(90-100分)良(75-89分)及格60-74分) 不及格(059分) 课程目标3:能够应用 对生态环培变 书写规范、内容 书写较规搅 书写不够 书写不规范、内笔 情况 明、设计基茶 较明 20 行分析,提出相应对 理。 设计较合理」 设计不够合理」 明、设计不合理, 4.汇报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优(90-100分)良(75-89分)及格(6074分)不及格(059分) 课程目标1:明确认识 谨细 讨程垃详细 过程不够详细】 法不 考查学生汇 过程 报中的情况。 、结论不准确 然和谐发展现代化 建设新格局。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一)建议数材 1.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等主编.基础生态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2015. 2.林育真,付荣主编.生态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 (二)主要参考书及学习资源 1.尚玉昌主编.普通生态学(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查尔斯小克雷布斯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3.中国国家地理网htp:小ww.dili360.com 4.National Geographic https://www.natgeo.com.cn 六、附表 序号实验(上机实训)项目名称 实验性质 开出要求 学时 标记重捕法动物种群数量调产 验证性 必做 群落结构调查 设计性 必做 大纲修订人签字:庞玮 修订日期:2022年8月 大纲审定人签字:杨乐谢海 市审定日期:2022年9月
29 3.实验报告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优(90-100 分) 良(75-89 分) 及格(60-74 分) 不及格(0-59 分) (%) 课程目标 3:能够应用 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 法对生态环境变化、资 源开发利用以及生物 多样性等复杂问题进 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或解决方案,提高学生 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考 查 学 生 实 验 报 告 完 成 情况。 书写规范、内容 充实、层次分 明、设计基本合 理。 书写较规范、 内容较充实、 层次较分明、 设计较合理。 书写不够规范、 内容不够充实、 层次不够分明、 设计不够合理。 书写不规范、内容 不充实、层次不分 明、设计不合理。 20 4.汇报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优(90-100 分) 良(75-89 分) 及格(60-74 分) 不及格(0-59 分) (%) 课程目标 1:明确认识 到生物有机体与环境 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使学生牢固树立生态 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 建设新格局。 考 查 学 生 汇 报中的情况。 表达准确、过程 详细、分析全 面、结论基本准 确。 表达较准确、 过程较详细、 分析较全面、 结论较准确。 表达不够准确、 过程不够详细、 分析不够全面、 结论不够准确。 表达不准确、过程 不详细、分析不全 面、结论不准确。 20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一)建议教材 1. 牛翠娟, 娄安如, 孙儒泳等主编. 基础生态学(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2. 林育真,付荣恕主编. 生态学(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2. (二)主要参考书及学习资源 1. 尚玉昌主编. 普通生态学(第三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 查尔斯·J·克雷布斯主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3. 中国国家地理网 http://www.dili360.com 4. National Geographic https://www.natgeo.com.cn 六、附表 序号 实验(上机实训)项目名称 实验性质 开出要求 学时 1 标记重捕法-动物种群数量调查 验证性 必做 4 2 群落结构调查 设计性 必做 4 大纲修订人签字:庞玮 修订日期:2022 年 8 月 大纲审定人签字:杨乐 谢海霞 审定日期:2022 年 9 月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 课程名称 Soil Seience 课程代码 21213707 课程性质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 大学化学,地质地貌 学分/学时 3.0/48 理论学时 48/0 /实验学时 适用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开课单位 农学院 课程负责人治军 审定日期 2022年9月 一、课程简介 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以及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从事农业类及环境保护相关工 作的重要知识保证。该课程是研究土壤物质组成特点,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土壤物质转化及循环等 内容的一门学科。学生可堂挥土壤肥力与养分管理、土境污染与修复、土境很化与生态恢复等土境利用与 管理方面的理论和技术。此门课程也是后续土壤地理学、土壤调查与评价、植物营养学的先修课程。通过 学习使学生掌据土壤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木技能,能够进行士壤环境质量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与评价, 掌握提高士壤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方法,培养学生在土壤科学领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一、课程目标 目标1:掌握士壤物质组成、物理及化学性质及士壤利用中的相关概念及理论,达到对专业知识的要求。 目标2:掌握农业调控措施理论并能够科学合理利用土壤资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达到对 能力要求。 目标3:掌握土壤与生态环境间的物质和能量转化及影响因素的调控措施,提高环境安全意识和保护 生态环境的能力,达到对素质的要求。 各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见下表: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指标点42:具备土填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知 课程目标1 4.专业素养 识。 指标点44:能够应用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方面的 课程目标2 4.专业素养 专业知识和方法对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领域的复杂现象和复杂问题进行 分析,提出相应对策或解决方案。 指标点82:了解农业资源环境领域相关的国际前沿动态,关心国际重大 课程目标3 8.国际视野 时事,关注粮食安全、士壤与人类健成、生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垂 大因际发展问愿
30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土壤学 Soil Science 课程代码 21213707 课程性质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 大学化学,地质地貌 学分/学时 3.0/48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48/0 适用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开课单位 农学院 课程负责人 冶军 审定日期 2022 年 9 月 一、课程简介 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以及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从事农业类及环境保护相关工 作的重要知识保证。该课程是研究土壤物质组成特点,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土壤物质转化及循环等 内容的一门学科。学生可掌握土壤肥力与养分管理、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退化与生态恢复等土壤利用与 管理方面的理论和技术。此门课程也是后续土壤地理学、土壤调查与评价、植物营养学的先修课程。通过 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与评价, 掌握提高土壤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方法,培养学生在土壤科学领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 目标 1:掌握土壤物质组成、物理及化学性质及土壤利用中的相关概念及理论,达到对专业知识的要求。 目标 2:掌握农业调控措施理论并能够科学合理利用土壤资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达到对 能力要求。 目标 3:掌握土壤与生态环境间的物质和能量转化及影响因素的调控措施,提高环境安全意识和保护 生态环境的能力,达到对素质的要求。 各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见下表: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4. 专业素养 指标点 4.2:具备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知 识。 课程目标 2 4. 专业素养 指标点 4.4:能够应用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方面的 专业知识和方法对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领域的复杂现象和复杂问题进行 分析,提出相应对策或解决方案。 课程目标 3 8. 国际视野 指标点 8.2:了解农业资源环境领域相关的国际前沿动态,关心国际重大 时事,关注粮食安全、土壤与人类健康、生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重 大国际发展问题
三、教学内容 知识单元 对应课湿目标 学习成果 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达成方式 学时分配 1.拿据土壤的重要性,土壤及土端 肥力概念: 1土壤,土壤肥力概念: 1.课堂讲授:多媒体: 1.绪论 裸程目标3 醛生理在农业和生去环建中的 2土壤在农业和生态环境中的地位: 2课堂讨论: 3.培养热爱祖因、热爱家多的家五 3.土壤在我国农业相关政策中的作用, (1)土肥力的类型。 情怀,增强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使 4保护好土壤才是绿水青山的基础。 3.网络辅助教学及课外学习。 命感 1.据土矿物质组成相关定义概 1.课堂讲授:多媒体: 念,组成特点: 2.土壤矿物 2,掌挥矿物质与土瑞肥力的关系: 土境矿物质概念、性质、特征、地位以及作用: 2.退罩讨论: 质组成及性 (1)砂性土和粘性土在利用中 裸程目标1、2、3 了解改良土壤矿物质的理论与方 2.土壤矿物质对土肥力的作用 存在的问愿,不同质地土宽肥力 法,为科学认识土壤和合理利用士 3.土壤矿物质改良方法及理论。 特点。 病货定基能。 3.课外阅读学习资科。 1,拿挥土壤有机质组成相关定义 含,组成特点: 1.土壤有机质概念、性质、特征、地位以及作用: 1.课堂讲授:多媒体 2.掌握土壤有机质转化途径: 2.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2.课堂讨论: 3.土壤有机 3.了解有机质转化影响因素,对士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及 质组成及性 裸程目标1、2、3 肥力及生态环境作用,了解土端 .提高土境有机质的方法及理论 4,土壤有机质对生态环境对作用 影响因素 有机质含量调控措施。 5.土壤有机质的提升在高标准衣田建设中的作用,对中 2)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和 理路 4理解有机质与土蜜及农业的关系 生态环境的作用。 增强献身科技、服务三农的责任感 国农业的问战略安全中的作用 3.网络轴助教学及课外学习。 和使命感。 1.掌土城生物组成相关定义概 4.土壤生物 组成特点 ,土壤生物概念、性质、特征、地位以及作用: 1.课堂讲授:多媒体 组成及性质 课程目标1、2、3 2.了解土壤生物对土壤物质间的相 2.土壤生物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2.课堂讨论: 理论 (1)根际土壤特点。 互作用及转化响闲素,调控情施 3.影响土琉生物因素及对农业作用。 1学时 3.网络辅助教学及课外学习 1.拿挥土壤水组成相关定义概念, 1.课堂讲投:多媒体 组成特点: 2.案例分析: 5.土壤水分 2.拿握土壤水分表达方式及含量计 1.土壤水分概念、性质、特征、地位以及作用: 课程目标1、2、3 2土壤水分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冻后聚墒现象,夜潮现象。 组成及性厨 3.课堂讨论 瑞 了解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及调控描 土壤水分的调挖措施及理论。 土壤水分有效性, 4.课后作业:土壤灌溉量计算。 1.掌挥土壤空气组成相关定义概 .土壤空气概念、性质、特征、地位以及作用: 1.课堂讲授:多媒体 6.土壤空气 课程目标1、2、3 念,组成特点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土境空气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2.案例分析: 理论 及热量 2.拿握土壤热量相关定义概念及调 3.土壤热量概念及特点: 中耕松土对土壤热量调控。 4学时 控措施。 4土壤空气及热量调控措施, 3.课堂讨论:空气和水分对热特
31 三、教学内容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学习成果 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达成方式 学时分配 1.绪论 课程目标 3 1.掌握土壤的重要性,土壤及土壤 肥力概念; 2.了解土壤在农业和生态环境中的 重要性。 3.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家国 情怀,增强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使 命感。 1.土壤,土壤肥力概念; 2.土壤在农业和生态环境中的地位。 3.土壤在我国农业相关政策中的作用。 4.保护好土壤才是绿水青山的基础。 1.课堂讲授:多媒体; 2.课堂讨论: (1)土壤肥力的类型。 3.网络辅助教学及课外学习。 理论 2 学时 2.土壤矿物 质组成及性 质 课程目标 1、2、3 1.掌握土壤矿物质组成相关定义概 念,组成特点; 2.掌握矿物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3.了解改良土壤矿物质的理论与方 法,为科学认识土壤和合理利用土 壤奠定基础。 1.土壤矿物质概念、性质、特征、地位以及作用; 2.土壤矿物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3.土壤矿物质改良方法及理论。 1.课堂讲授:多媒体; 2.课堂讨论: (1)砂性土和粘性土在利用中 存在的问题,不同质地土壤肥力 特点。 3.课外阅读学习资料。 理论 3 学时 3.土壤有机 质组成及性 质 课程目标 1、2、3 1.掌握土壤有机质组成相关定义概 念,组成特点; 2.掌握土壤有机质转化途径; 3.了解有机质转化影响因素,对土 壤肥力及生态环境作用,了解土壤 有机质含量调控措施。 4.理解有机质与土壤及农业的关系, 增强献身科技、服务三农的责任感 和使命感。 1.土壤有机质概念、性质、特征、地位以及作用; 2.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3.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方法及理论。 4.土壤有机质对生态环境对作用 5.土壤有机质的提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作用,对中 国农业的问战略安全中的作用 1.课堂讲授:多媒体; 2.课堂讨论: (1)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及 影响因素。 (2)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和 生态环境的作用。 3.网络辅助教学及课外学习。 理论 4 学时 4.土壤生物 组成及性质 课程目标 1、2、3 1.掌握土壤生物组成相关定义概 念,组成特点; 2.了解土壤生物对土壤物质间的相 互作用及转化影响因素,调控措施。 1.土壤生物概念、性质、特征、地位以及作用; 2.土壤生物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3.影响土壤生物因素及对农业作用。 1.课堂讲授:多媒体; 2.课堂讨论: (1)根际土壤特点。 3.网络辅助教学及课外学习。 理论 1 学时 5.土壤水分 组成及性质 课程目标 1、2、3 1.掌握土壤水组成相关定义概念, 组成特点; 2.掌握土壤水分表达方式及含量计 算; 3.了解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及调控措 施。 1.土壤水分概念、性质、特征、地位以及作用; 2.土壤水分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3.土壤水分的调控措施及理论。 1.课堂讲授:多媒体; 2.案例分析: 冻后聚墒现象,夜潮现象。 3.课堂讨论: 土壤水分有效性。 4.课后作业:土壤灌溉量计算。 理论 6 学时 6.土壤空气 及热量 课程目标 1、2、3 1.掌握土壤空气组成相关定义概 念,组成特点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掌握土壤热量相关定义概念及调 控措施。 1.土壤空气概念、性质、特征、地位以及作用; 2.土壤空气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3.土壤热量概念及特点; 4.土壤空气及热量调控措施。 1.课堂讲授:多媒体; 2.案例分析: 中耕松土对土壤热量调控。 3.课堂讨论:空气和水分对热特 理论 4 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