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 (一)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知识单元测试、上机操作和期末考试。具体见下表: 评价方式及比例(%) 课程目标 成绩比例(%) 知识单元测试 上机操作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1 5 15 20 课程目标2 5 20 20 45 课程目标3 15 35 合计 10 40 50 100 课程期末卷面成绩低于学校规定的“达标线”0分,过程性考核成绩不计入总评成绩,总评成绩以期末卷面成绩计算。 (二)评价标准 1.知识单元测试评价标准 知识单元测试出现二次未提交或批阅未通过,任课教师可取消其参加相关的知识单元测试。知识单元 测试累计缺交量或批阅未通过量超过该课程作业总量的三分之一者,任课教师可取消其参加期末考试。 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优(90-100分) 良(75-89分) 及格(60-74分) 不及格(0-59分) 考查学生对 地理信息系 统理论的名 课程目标1 司解释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橱 理解地理信息 统组成部 概 等名词解 概念等名词解 念等名词解释、坐 释、坐标系统组 标系统组成、数据 标系统组成、数帮 系统的概念、研 和功能等知 释、坐标系统组 5 究内容和功能。 识点的掌 成、数据定义描 成、数据定义描 定义描述不够完 定义描述错误或 述正确。 述基本正确。 提。 整。 空白。 考香学牛成 课程目标2: 用地理信息 系统工具采 矢量数据、栅格 矢量数据、伊格数 矢量数据、栅格数 矢量数据、栅格数 应用地理信自 系统进行地理 编辑和 数据结构、 类型 结物米针 结物 结均 型和针 5 要素空间数据 用栅格 编料 换方法 编辑 换方法, 据、 属性数 空间分析不够规 空间分析表述 的采集、编辑和 处理方法。 据、叠加分 所规范,正确。 规范,基本正确。范,有基本含义。 误,空白不填。 析处理的能 力。 22
22 四、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 (一)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课程成绩包括 3 个部分,分别为知识单元测试、上机操作和期末考试。具体见下表: 课程目标 评价方式及比例(%) 成绩比例(%) 知识单元测试 上机操作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1 5 15 20 课程目标 2 5 20 20 45 课程目标 3 20 15 35 合计 10 40 50 100 课程期末卷面成绩低于学校规定的“达标线”50 分,过程性考核成绩不计入总评成绩,总评成绩以期末卷面成绩计算。 (二)评价标准 1. 知识单元测试评价标准 知识单元测试出现二次未提交或批阅未通过,任课教师可取消其参加相关的知识单元测试。知识单元 测试累计缺交量或批阅未通过量超过该课程作业总量的三分之一者,任课教师可取消其参加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 优(90-100 分) 良(75-89 分) 及格(60-74 分) 不及格(0-59 分) 课程目标 1: 理解地理信息 系统的概念、研 究内容和功能。 考查学生对 地理信息系 统理论的名 词解释、系 统组成部分 和功能等知 识点的掌 握。 地理信息系统 概念等名词解 释、坐标系统组 成、数据定义描 述正确。 地 理 信 息 系 统 概 念 等 名 词 解 释、坐标系统组 成、数据定义描 述基本正确。 地理信息系统概 念等名词解释、坐 标系统组成、数据 定义描述不够完 整。 地理信息系统概 念等名词解释、坐 标系统组成、数据 定义描述错误或 空白。 5 课程目标 2: 应用地理信息 系统进行地理 要素空间数据 的采集、编辑和 处理方法。 考查学生应 用地理信息 系统工具采 集、编辑和 应用栅格数 据、属性数 据、叠加分 析处理的能 力。 矢量数据、栅格 数据结构、类型 和转换方法,编 辑处理,空间分 析规范,正确。 矢量数据、栅格数 据结构、类型和转 换方法,编辑处 理,空间分析较为 规范,基本正确。 矢量数据、栅格数 据结构、类型和转 换方法,编辑处理, 空间分析不够规 范,有基本含义。 矢量数据、栅格数 据结构、类型和转 换方法,编辑处理, 空间分析表述错 误,空白不填。 5
2.上机操作评价标准 上机操作注重实践和过程考核,每次上机操作按照实际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分,鼓励学生间课后进行 时论交流,提交上机作业的最后时间为本课程授课结束。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权重 优(90-100分)良(75-89分 不及格(0-59分) ( 考察学生 地理坐标系统的 地理坐标系统的 1 信 的生 格数据构 天量 据构建方 基 据构建方法 不 进行电 足 20 属性到 的采集、编辑和 链接关系 接关系正确 处理方法。 本合丑 接作不 逻辑不清晰 不合理 合理, 范。 用地 性数据皮的 数据的联合 数据库 课程标3 探数 量格 的联合探 植物、生态环境 分析 量数据的叠 量数据的叠加分 叠加分析,地 分析、地形制图 20 息的特征及异 分析的操 地分 包插分析的操 生基木正 质性 确,参 应用 参数应用较 图 关观、 合理 确合理。 不规范 律的能力。 3.期末考试评价标准 期末考试主要通过闭卷考试形式,重点考察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理 知识的名词解释、数据结构和应用步骤,鼓励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上机实践融会贯通。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优90100分》息959分这格60.74分不及格0.39分) 清楚描述地图 能描述大部分地 长量数 图投 量 地图投是 考地 格 究内容和功能, 即论知 析基本理论 叙述完整正 述基本完整正 客知 能 述不 整正 别。 括和解释 能部分解桃地 不能正确解释 程目标2 系统进行地理 特 理论知 的能 分析 分析的功 解题思路混 理方法 较完整 不完整。 斯杏地理后 够正 不能够正钟 程目标3 构和信息 流范 性 出设计方 完整或空自 书写表达完整 表达不够完整。 3
23 2.上机操作评价标准 上机操作注重实践和过程考核,每次上机操作按照实际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分,鼓励学生间课后进行 讨论交流,提交上机作业的最后时间为本课程授课结束。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优(90-100 分) 良(75-89 分) 及格(60-74 分) 不及格(0-59 分) (%) 课程目标 2: 应用地理信息 系统进行地理 要素空间数据 的采集、编辑和 处理方法。 考察学生对 地理信息系 统中坐标系 的生成、投 影定义与转 换,矢量数 据、栅格数 据制作、编 辑和处理的 掌握。 地理坐标系统 的建立、投影转 换,矢量数据、 栅格数据构建 方法正确,空间 数据与属性数 据链接关系正 确,编辑和处理 空间数据规范、 合理。 地理坐标系统的 建立、投影转换, 矢量数据、栅格 数据构建方法基 本正确,空间数 据与属性数据链 接关系正确,编 辑和处理空间数 据 操 作 不 够 规 范。 地理坐标系统的 建立、投影转换, 矢量数据、栅格数 据构建方法基本 正确,空间数据与 属性数据链接关 系基本合理,编辑 和处理空间数据 逻辑不清晰。 地理坐标系统的 建立、投影转换, 矢量数据、栅格数 据构建方法不正 确,空间数据与属 性数据链接关系 不正确,编辑和处 理空间数据错误, 不合理。 20 课程目标 3: 分析农业土壤、 植物、生态环境 中空间地理信 息的特征及异 质性。 考察学生运 用地理信息 系统工具结 合 专 业 知 识,分析土 壤、植物营 养、生态环 境中空间数 据 分 布 特 征、变化规 律的能力。 空间数据与属 性数据库的联 合探查,栅格数 据、矢量数据的 叠加分析、地形 制图,空间插值 分析的操作正 确,参数应用合 理 ,制图准确, 美观、合理。 空间数据与属性 数据库的联合探 查,栅格数据、 矢量数据的叠加 分析、地形制图, 空间插值分析的 操作基本正确, 参 数 应 用 较 合 理 ,制图较为准 确,合理。 空间数据与属性 数据库的联合探 查,栅格数据、矢 量数据的叠加分 析、地形制图,空 间插值分析的操 作基本正确,参数 应用较合理 ,制 图基本符合要求。 空间数据与属性 数据库的联合探 查,栅格数据、矢 量数据的叠加分 析、地形制图,空 间插值分析的操 作不正确,参数应 用不合理 ,制图 错误、不规范。 20 3.期末考试评价标准 期末考试主要通过闭卷考试形式,重点考察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理 论知识的名词解释、数据结构和应用步骤,鼓励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上机实践融会贯通。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优(90-100 分) 良(75-89 分) 及格(60-74 分) 不及格(0-59 分) (%) 课程目标 1: 理解地理信息 系统的概念、研 究内容和功能。 考查地理信 息系统课程 的概念及基 本知识的掌 握 能清楚描述地图 投影、矢量数据、 栅格数据、几何 变换、数据探查、 空间数据分析等 基本理论知识, 并 叙 述 完 整 正 确。 能 描 述 地 图 投 影、矢量数据、 栅格数据、几何 变换、数据探查、 空间数据分析基 本理论知识,并 叙述基本完整正 确。 能描述大部分地 图投影、矢量数 据、栅格数据、 几何变换、数据 探查、空间数据 分析基本理论知 识,并叙述不够 完整正确。 只能描述一部分 地图投影、矢量数 据、栅格数据、几 何变换、数据探 查、空间数据分析 基本理论知识,对 各知识点不能进 行正确选择和识 别。 15 课程目标 2: 应用地理信息 系统进行地理 要素空间数据 的采集、编辑和 处理方法。 考查地理信 息系统知识 综合分析问 题的能力 能概括和解释地 理信息系统空间 数据、属性数据 的理论知识及其 特征,能完整的 表述出矢量、栅 格数据分析的功 能,解题思路清 晰。 能概括和解释地 理信息系统空间 数据、属性数据 的理论知识及其 特征,能较完整 的表述出矢量、 栅格数据分析的 功能,解题步骤 较完整。 能部分解释地理 信息系统空间数 据、属性数据的 理论知识及其特 征,能部分表述 出矢量、栅格数 据分析的功能, 条理不清,解题 不完整。 不能正确解释地 理信息系统空间 数据、属性数据的 理论知识及其特 征,阐述条理不 清,解题思路混 乱。 20 课程目标 3: 分析农业土壤、 植物、生态环境 中空间地理信 息的特征及异 质性。 考查地理信 息系统知识 与相关学科 融合分析, 分析问题提 出设计方案 能够正确理解数 据结构和信息表 征特征,正确合 理设计出数据叠 加和分析流程, 解题思路清晰, 书写表达完整。 能够正确理解数 据结构和信息表 征特征,正确设 计出数据叠加和 分析流程,解题 思路较为清晰, 书 写 表 达 较 完 整。 能够理解数据结 构和信息表征特 征,正确设计出 数据叠加和分析 流程,解题思路 基本合理,书写 表达不够完整。 不能够正确理解 数据结构和信息 表征特征,设计出 的数据叠加和分 析流程错误,解题 思路混乱,书写表 达不完整或空白 不填写。 15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一)建议教材 1.《地理信息系统导论》,Kang-tsung Chang若、陈健飞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2.《地理信息系统教程(第二版)》,汤国安主编,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2019 (二)主要参考书及学习资源 1.《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黄杏元,马劲松,汤勤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李霖主编,科学出版社,北京,2022 3.南京师范大学汤国安教授,精品课程,12章,65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Z4y1M7rX?p=30 六、附表 序号 实验(上机实训)项目名称 开出要求 学时 1 地理信息系转华标系转 必做 2 地理关系矢量数据模型 必做 3 却格数据校型 必做 1 几何变换 必做 1 6 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的输入与管理 必做 1 7 数据显示与地图编制 必做 8 数据探古 必做 2 9 矢量数据分析 必做 2 10 棚格数据分析 必做 2 地形制图与分析 选做 12 空间插位 必做 大纲修订人签字:王海江 修订日期:2022年8月 大纲审定人签字:姜艳谢海霞 审定日期:2022年9月 24
24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一)建议教材 1.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Kang-tsung Chang 著、陈健飞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9 2.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第二版)》,汤国安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二)主要参考书及学习资源 1.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黄杏元,马劲松,汤勤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李霖主编,科学出版社,北京,2022 3. 南京师范大学汤国安教授,精品课程,12 章,65 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Z4y1M7rX?p=30 六、附表 序号 实验(上机实训)项目名称 开出要求 学时 1 地理信息系统坐标系统 必做 2 2 地理关系矢量数据模型 必做 1 3 栅格数据模型 必做 1 4 几何变换 必做 1 6 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的输入与管理 必做 1 7 数据显示与地图编制 必做 2 8 数据探查 必做 2 9 矢量数据分析 必做 2 10 栅格数据分析 必做 2 11 地形制图与分析 选做 12 空间插值 必做 2 大纲修订人签字:王海江 修订日期:2022 年 8 月 大纲审定人签字:姜艳 谢海霞 审定日期:2022 年 9 月
《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 课程名称 General Ecology 课程代码 21213706 课程性质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程 先修课程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导论 学分/学时 3.0/48 理论学时 40/8 实验学时 适用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开课单位 农学院 课程负贵人庞玮 审定日期 2022年9月 一、课程简介: 普通生态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课程介绍 了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学科发展以及研究意义:重点围绕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多 层次、多角度阐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规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 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把握生态学认识生命世界、认识生态环境的特殊视角和解决相关问题的主 要理念和思路,激发学生建立关爱人类共同家园的生态意识,在遵循生态规律前提下,正确运用现代生物 技术去开发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管理自然环境。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有3个课程目标,具体如下: 目标1:明确认识到生物有机体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使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目标2:了解生态学发展动态,掌握普通生态学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生态学概念、生物与环境、种 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从而为开展生态学研究打牢扎实的专业基础。 目标3:能够应用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对生态环境变化、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复杂问题 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或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见下表: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单业要求指标点 指标点1.2:具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和“爱农知农为 课程目标1 1.理想信念 农”素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理今。 课程目标2 4.专业素养 指标点4.2:具备士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知 指标点4.4:能够应用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方面的 课程目标3 4.专业素养 专业知识和方法对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领域的复杂现象和复杂问题进行 分析,提出相应对策或解决方案。 25
25 《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普通生态学 General Ecology 课程代码 21213706 课程性质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程 先修课程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导论 学分/学时 3.0/48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40/8 适用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开课单位 农学院 课程负责人 庞玮 审定日期 2022 年 9 月 一、课程简介: 普通生态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课程介绍 了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学科发展以及研究意义;重点围绕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多 层次、多角度阐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规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 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把握生态学认识生命世界、认识生态环境的特殊视角和解决相关问题的主 要理念和思路,激发学生建立关爱人类共同家园的生态意识,在遵循生态规律前提下,正确运用现代生物 技术去开发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管理自然环境。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有 3 个课程目标,具体如下: 目标 1:明确认识到生物有机体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使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目标 2:了解生态学发展动态,掌握普通生态学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生态学概念、生物与环境、种 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从而为开展生态学研究打牢扎实的专业基础。 目标 3:能够应用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对生态环境变化、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复杂问题 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或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见下表: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1. 理想信念 指标点 1.2:具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和“爱农知农为 农”素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理念。 课程目标 2 4. 专业素养 指标点 4.2:具备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知 识。 课程目标 3 4. 专业素养 指标点 4.4:能够应用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方面的 专业知识和方法对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领域的复杂现象和复杂问题进行 分析,提出相应对策或解决方案
三、教学内容 知识单元 对应课理目每 学习成果 教学内容 课程日标达成方式 学时分配 1.了解生态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1生态学的概念,内容及分类 1教学活动:误堂排授 理解生态学概念的内通。内容及分类 论 果程目标1、 2.生态学发展的社会壁因 分组时论:生态文明建 3.掌程生态学的方法论并学会应用。 语的成里性 理论2学时 课程思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生态智慧 3.生态学的方法论 之.学习任务:深程作业 1物种 1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2.生物与环 课程目标1.2 能整理解物种个体)环境、生态因子的概念: 课程思政:中国日前己统治了世界光伏发电领域。 子作用的一 分组时论案倒分析 理论6学时 学习任,根, 作业。 L.了解种群的概含及其涵义、构件生物的概念及种群基本特征 1种群的概含及其函义,构件生物的概念 2掌冕生命表。存活曲视和种群的增长恒型及其应用。自然种图 2种群基本特征:种群的增长模型及其应用: 的数量变动:享层种内关系:密度效应、领城性、集群、分散 自铁种群的数量变动 生物种都 课程目标1、 集群、分 据种的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偏利共生、竞争、捕食与奇 分组时论、案例分析。 婚配制度, 学习任务:汇根 理论6学时 生等作用、高斯假说、生态位等重要概之。 种的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偏利共生、竞 程作业。 课程思政:云南野生亚洲象群北迁,展现了中国方案,为共建争、描食与寄生等作用、高新假说、生态位等 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 重要概念 了解牛物罪落的今及其基本特征,群落的种举组成: 落 分类:掌探群落外 1,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群落的种 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群落交 《与边蜂效应等生态 组成:生活型等概念、生物群落的分类 1教学活动:课讲 4.生物群落 程不同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命名、群落替及 课程目标1、 2群落结构、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群落的 分组时论、案例分析: 理论8学时 机制: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结构特征 2.学习任务:汇报:课 课程思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在联合国《生物 3.群落满替及机制: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看 程作业。 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I5)领导人蜂会上的 重要讲话精神
26 三、教学内容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学习成果 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达成方式 学时分配 1.绪论 课程目标 1、2 1.了解生态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2.理解生态学概念的内涵,内容及分类; 3.掌握生态学的方法论并学会应用。 课程思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生态智慧。 1.生态学的概念,内容及分类 2.生态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3.生态学的方法论 1.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分组讨论:生态文明建 设的必要性。 2.学习任务:课程作业。 理论 2 学时 2.生物与环 境 课程目标 1、2 1.能够理解物种(个体)、环境、生态因子的概念; 2.掌握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课程思政:中国目前已统治了世界光伏发电领域。 1.物种(个体)、环境、生态因子的概念 2.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态幅,生态型 和生活型 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分组讨论、案例分析。 2.学习任务:汇报;课 程作业。 理论 6 学时 3.生物种群 课程目标 1、2 1.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涵义、构件生物的概念及种群基本特征; 2.掌握生命表、存活曲线和种群的增长模型及其应用;自然种群 的数量变动;掌握种内关系:密度效应、领域性、集群、分散、 婚配制度、等级制、利他行为等; 3.掌握种间的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偏利共生、竞争、捕食与寄 生等作用、高斯假说、生态位等重要概念。 课程思政:云南野生亚洲象群北迁,展现了中国方案,为共建 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 1.种群的概念及其涵义,构件生物的概念 2.种群基本特征;种群的增长模型及其应用;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3.种内关系:密度效应、领域性、集群、分散、 婚配制度、等级制、利他行为等 4.种间的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偏利共生、竞 争、捕食与寄生等作用、高斯假说、生态位等 重要概念 1.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分组讨论、案例分析。 2.学习任务:汇报;课 程作业。 理论 6 学时 4.生物群落 课程目标 1、2 1.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群落的种类组成; 2.掌握层片、生活型等概念、生物群落的分类;掌握群落外貌与 季相、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等生态意 义;掌握不同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命名、群落演替及 机制;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课程思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在联合国《生物 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领导人峰会上的 重要讲话精神。 1.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群落的种类 组成;生活型等概念、生物群落的分类 2.群落结构、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群落的 结构特征 3.群落演替及机制;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1.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分组讨论、案例分析; 2.学习任务:汇报;课 程作业。 理论 8 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