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影响。 1.拿握土撰孔®性相关定义概念。 1.课堂讲授:多媒体: 组成特点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之.案例分析: 7.土壤孔网 据土壤结构性相关定义概念及 ·土壤孔隙概念、性质、类型、特征以及作用: 状结构、团粒结构、片状结构 理论 性及结构性 裸程目标1、2、3 2土壤结构概念、性质、类型、特征以及作用: 3学时 3.了解孔隙性及结构性与作物生长 3.土境团粒结构特点及创造。 3.课堂讨论:容重和孔隙度关 半系 1.握土境胶体组成相关定义概念, 1.深堂讲授:多媒体: 8.土壤胶体 组成特点: 1土壤胶体概念、性质、特征、地位以及作用: 2.案例分析: 2土境胶体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土完胶体凝聚和分散。 理论 组成及性质 课程目标1、2、3 )黛根十痛胶体类刑.特占 3.了 解土痕胶体对土肥力特点的 .土境胶体调控措施及理论。 .课堂讨论施肥一大片,不如 6学时 影响及调控措施。 条线。 1拿握土境酸碱性相关定义概念,组 1课堂胖授多蝶体 9.土城酸碱 士酸碱性概念、性质、特征 地位以及作用: 性及调控 裸程目标1、2、3 成特点 理论 2.了解土廉酸碱性产生原因及改良 2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与物生长的系 3.土壤酸碱性调控措施及理论, 3.课堂讨论:盐碱土改良利用措 4学时 措施。 描, 1课堂讲投:多媒体: 1.常挥土壤耕性相关定义概念,土端 10.土壤耕作 1.土壤耕性概念,土壤耕性判断指标: 2.案例分析: 理论 性质 课程目标1、2、3 耕性判断指标,土壤物理机械性 2士璃物理灯减性, 土境可塑性的应用。 2.了解土壤耕性改良措施 3.土壤耕性政良措施, 3.课堂讨论水分对粘结性和粘 3学时 者性的影响。 1课堂讲授多媒本 1,拿挥士境氨素营养相关定义概念 2.案例分析 1山土氮素 课程目标1、2、3 组成特点 ,土境氨素营养概念、性质、特征、地位以及作用 2.了解氮素转化的影响因素,了解提 土壤氮素营养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 理论 营养及西控 .土壤氮素营养调控措施及理论。 3课堂讨论: 4学时 高土壤氨素营养的调控途径。 调控土壤氨素转化的有效措施 1拿据土壤磷素营养相关定义概念 1.课堂讲投多媒体 2.聚例分析 12.土壤磷素 组成特点: L,土壤磷素营养概念、性质、特征、地位以及作用: 理论 营养及调控 课程目标1、2、3 2.了解成素转化的影响因素,了解提 2土境磷素营养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磷肥与有机配一起施用效果。 高土壤磷素营养的调控途径。 3.土壤磷素营养调控措施及理论。 3.课堂讨论 2学时 土壤中无机磷的类型及特点。 1,翼堂讲设:多媒率 1拿挥士壤钾素营养相关定义概念 2.案例分析 13.土端钾素 裸程目标1、2、3 组成特点 ,土壤钾素营养概念、性质、特征、地位以及作用: 营养及调控 2了解钾素转化的影响因素,了解提 2土壤钾素营养对土案肥力的作用: 土境有效钾测定的钾的类型。 高土壤钾素营养的调控途径。 3,土壤钾素营养调控措施及理论。 3课堂讨论: 土壤中钾素的类型及特点
32 性影响。 7.土壤孔隙 性及结构性 课程目标 1、2、3 1.掌握土壤孔隙性相关定义概念, 组成特点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掌握土壤结构性相关定义概念及 对调控措施。 3.了解孔隙性及结构性与作物生长 关系 1.土壤孔隙概念、性质、类型、特征以及作用; 2.土壤结构概念、性质、类型、特征以及作用; 3.土壤团粒结构特点及创造。 1.课堂讲授:多媒体; 2.案例分析: 块状结构、团粒结构、片状结构 特点。 3.课堂讨论:容重和孔隙度关 系。 理论 3 学时 8.土壤胶体 组成及性质 课程目标 1、2、3 1.掌握土壤胶体组成相关定义概念, 组成特点; 2.掌握土壤胶体类型,特点; 3.了解土壤胶体对土壤肥力特点的 影响及调控措施。 1.土壤胶体概念、性质、特征、地位以及作用; 2.土壤胶体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3.土壤胶体调控措施及理论。 1.课堂讲授:多媒体; 2.案例分析: 土壤胶体凝聚和分散。 3.课堂讨论:施肥一大片,不如一 条线。 理论 6 学时 9.土壤酸碱 性及调控 课程目标 1、2、3 1.掌握土壤酸碱性相关定义概念,组 成特点; 2.了解土壤酸碱性产生原因及改良 措施。 1.土壤酸碱性概念、性质、特征、地位以及作用; 2.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3.土壤酸碱性调控措施及理论。 1.课堂讲授:多媒体; 2.案例分析: 土壤酸碱性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3.课堂讨论:盐碱土改良利用措 施。 理论 4 学时 10.土壤耕作 性质 课程目标 1、2、3 1.掌握土壤耕性相关定义概念,土壤 耕性判断指标,土壤物理机械性; 2.了解土壤耕性改良措施。 1.土壤耕性概念,土壤耕性判断指标; 2.土壤物理机械性; 3.土壤耕性改良措施。 1.课堂讲授:多媒体; 2.案例分析: 土壤可塑性的应用。 3.课堂讨论:水分对粘结性和粘 着性的影响。 理论 3 学时 11.土壤氮素 营养及调控 课程目标 1、2、3 1.掌握土壤氮素营养相关定义概念, 组成特点; 2.了解氮素转化的影响因素,了解提 高土壤氮素营养的调控途径。 1.土壤氮素营养概念、性质、特征、地位以及作用; 2.土壤氮素营养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3.土壤氮素营养调控措施及理论。 1.课堂讲授:多媒体; 2.案例分析 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 3.课堂讨论: 调控土壤氮素转化的有效措施。 理论 4 学时 12.土壤磷素 营养及调控 课程目标 1、2、3 1.掌握土壤磷素营养相关定义概念, 组成特点; 2.了解磷素转化的影响因素,了解提 高土壤磷素营养的调控途径。 1.土壤磷素营养概念、性质、特征、地位以及作用; 2.土壤磷素营养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3.土壤磷素营养调控措施及理论。 1.课堂讲授:多媒体; 2.案例分析 磷肥与有机肥一起施用效果。 3.课堂讨论: 土壤中无机磷的类型及特点。 理论 2 学时 13.土壤钾素 营养及调控 课程目标 1、2、3 1.掌握土壤钾素营养相关定义概念, 组成特点; 2.了解钾素转化的影响因素,了解提 高土壤钾素营养的调控途径。 1.土壤钾素营养概念、性质、特征、地位以及作用; 2.土壤钾素营养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3.土壤钾素营养调控措施及理论。 1.课堂讲授:多媒体; 2.案例分析: 土壤有效钾测定的钾的类型。 3.课堂讨论: 土壤中钾素的类型及特点。 理论 1 学时
掌振士壤微量元素营养相关定义 14,土微量 成特点 土壤微量元素营养概念,性质,特征、地位以及作用: 分析 营养 课程目标1、2、 鲜养素的 判断失调症状。 土尚量元素养调及理论 ,拿据土壤质量相关定义概念,组成 地位以及作用: 2 裸程目标1、2、 土端质量调控措施及理论。 少漠化特点 ,雾挥土壤污染相关定义概念,组成 解土壤污染影响因素及政良 、地位以及作用 课程目标1、2、 学认识土壤和合理利用士 地膜污染 是好生活的E大 2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土端污染的危害?
33 14.土壤微量 元素营养及 调控 课程目标 1、2、3 1.掌握土壤微量元素营养相关定义 概念,组成特点; 2.了解微量元素转化的影响因素,了 解提高土壤微量营养元素的调控途 径。 1.土壤微量元素营养概念、性质、特征、地位以及作用; 2.土壤微量元素营养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3.土壤微量元素营养调控措施及理论。 1.课堂讲授:多媒体; 2.案例分析: 利用图片,判断失调症状。 3.课堂讨论: 微量元素形态特点。 理论 1 学时 15.土壤质量 及调控 课程目标 1、2、3 1.掌握土壤质量相关定义概念,组成 特点; 2.了解土壤质量影响因素,为科学认 识土壤和合理利用土壤奠定基础。 1.土壤质量概念、性质、特征、地位以及作用; 2.土壤质量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3.土壤质量调控措施及理论。 1.课堂讲授:多媒体; 2.案例分析: 盐渍化,沙漠化特点。 3.课堂讨论: 如何提高土壤质量? 理论 2 学时 16.土壤污染 及调控 课程目标 1、2、3 1.掌握土壤污染相关定义概念,组成 特点; 2.了解土壤污染影响因素及改良措 施,为科学认识土壤和合理利用土 壤奠定基础。 3.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可持续发展理念。 1.土壤污染概念、性质、特征、地位以及作用; 2.土壤污染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3.土壤污染调控措施及理论。 4.土壤污染是影响人们美好生活的巨大障碍 1.课堂讲授:多媒体; 2.案例分析: 农药污染,地膜污染。 3.课堂讨论: 土壤污染的危害? 理论 2 学时
四、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 (一)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课程成绩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作业、课堂测试、章节测试、期末考试。具体见下表: 评价方式及比例(%) 课程目标 成绩比例(%) 作业 课堂测试 章节测试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1 5 15 15 35 70 课程目标2 5」 5 15 25 课程目标3 5 5 合计 5 15 20 50 100 注:平时考勤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成绩,无故旷课1次,扣减平时成绩10分:迟到或早退1次,扣减 2分:无故旷课三次及以上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课程期末卷面成绩低于学校规定的“达标线”50分,过程性考核成 绩不计入总评成绩,总评成绩以期末卷面成绩计算。 (二)评价标准 1.作业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权重 优(90-100分) 良(75-89分) 及格(60-74分) 不及格(0-59 (%) 分) 课程目标1:掌握士 利用客观题,考 壤物质组成、物理及 利用理论知识 查学生学习后 能利用理论知 能利用理论知 利用理论知识, 化学性质及土壤利用 识,准确分析并 识,较好地分析 基本能分析并 不能准确分析 对章节基本 中的相关概念及理 识和理论的掌 倒述答案,准确 并倒述答案,准 倒述答案,准确 并阐述答案,准 5 论,达到对专业知识 率达90%以上 随率大89.75% 率大7460% 确率小于60% 的要求。 课程目标2:掌握农 业调控措施理论并能 利用主观作业 学生能准确提 学生能较准确 学生基本能准 学生不能准确 够科学合理利用土壤 题,考查学生对 出土壤资源合 提出土壤资源 确提出土壤资 提出土壤资源 资源,解决生产实际 知识融会贯通 理利用和保护 合理利用和保 源合理利用和 合理利用和保 5 司颗的专业技能认到 的应用能力。 措施。 护措施。 保护措施。 护措施。 对能力要求。 了解相关的闲 果程目标3:堂据土 际前沿动态,关 学生能从绿色 学牛能从绿色 学生能从曼色 壤与牛态环境间的物 质和能量转化及影响 注粮食安全、土 健康,生态文明 健康,生态文明 健康,生态文明 学生不能从绿 色健康,生态文 与人类健 大背准确 大背较好幽 大背唇其木判 闲麦的调携施 提保 生本上与环墙 断国际 及内 斯际及内 断闲际乃别内 持续发展等重 的农业发展形 的农业发展形 的农业发展形 国际 内的 农业发展形式。 大闲际发展问 式。 式 式 达到对素质的要求。 颗。 2.课堂测试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优(90-100分) 良(75-89分) 及格(60-74分) 不及格(0-59分) 课程目标1:掌握土 利用客观颗,考 通过雨课堂进 通过雨课堂 摧物质组成。物理天 通讨雨课堂讲 通讨雨课造讲行 杳学牛学习后 行洗择、断及 讲行洗择 化学性质及土壤利用 行洗 中的相关概念及理 对章节基本知 填空题测试,准 断及填空 率达90%以 测试,准确率 测试 测试, 准确 15 论,达到对专业知识 只和理论的 用 确率达74-60% 小于60% 达89-75% 的要求。 34
34 四、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 (一)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课程成绩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作业、课堂测试、章节测试、期末考试。具体见下表: 课程目标 评价方式及比例(%) 成绩比例(%) 作业 课堂测试 章节测试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1 5 15 15 35 70 课程目标 2 5 5 15 25 课程目标 3 5 5 合计 15 15 20 50 100 注:平时考勤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成绩,无故旷课 1 次,扣减平时成绩 10 分;迟到或早退 1 次,扣减 2 分;无故旷课三次及以上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课程期末卷面成绩低于学校规定的“达标线”50 分,过程性考核成 绩不计入总评成绩,总评成绩以期末卷面成绩计算。 (二)评价标准 1. 作业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 优(90-100 分) 良(75-89 分) 及格(60-74 分) 不及格(0-59 分) 课程目标 1:掌握土 壤物质组成、物理及 化学性质及土壤利用 中的相关概念及理 论,达到对专业知识 的要求。 利用客观题,考 查学生学习后 对章节基本知 识和理论的掌 握 能利用理论知 识,准确分析并 阐述答案,准确 率达 90%以上 能利用理论知 识,较好地分析 并阐述答案,准 确率达 89-75% 利用理论知识, 基本能分析并 阐述答案,准确 率达 74-60% 利用理论知识, 不能准确分析 并阐述答案,准 确率小于 60% 5 课程目标 2:掌握农 业调控措施理论并能 够科学合理利用土壤 资源,解决生产实际 问题的专业技能达到 对能力要求。 利用主观作业 题,考查学生对 知识融会贯通 的应用能力。 学生能准确提 出土壤资源合 理利用和保护 措施。 学生能较准确 提出土壤资源 合理利用和保 护措施。 学生基本能准 确提出土壤资 源合理利用和 保护措施。 学生不能准确 提出土壤资源 合理利用和保 护措施。 5 课程目标 3:掌握土 壤与生态环境间的物 质和能量转化及影响 因素的调控措施,提 高环境安全意识和保 护生态环境的能力, 达到对素质的要求。 了解相关的国 际前沿动态,关 注粮食安全、土 壤与人类健康、 生态与环境、可 持续发展等重 大国际发展问 题。 学生能从绿色 健康,生态文明 大背景准确判 断国际及国内 的农业发展形 式。 学生能从绿色 健康,生态文明 大背景较好判 断国际及国内 的农业发展形 式。 学生能从绿色 健康,生态文明 大背景基本判 断国际及国内 的农业发展形 式。 学生不能从绿 色健康,生态文 明大背景判断 国际及国内的 农业发展形式。 5 2.课堂测试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 优(90-100 分) 良(75-89 分) 及格(60-74 分) 不及格(0-59 分) 课程目标 1:掌握土 壤物质组成、物理及 化学性质及土壤利用 中的相关概念及理 论,达到对专业知识 的要求。 利用客观题,考 查学生学习后 对章节基本知 识和理论的掌 握 通过雨课堂进 行选择、判断及 填空题测试,准 确率达 90%以 上 通 过 雨 课 堂 进行选择、判 断 及 填 空 题 测试,准确率 达 89-75% 通过雨课堂进 行选择、判断及 填空题测试,准 确率达 74-60% 通过雨课堂进行 选择、判断及填 空题测试,准确 率小于 60% 15
3.章节测试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优(90-100分)良(75-59分) 及格(60-74分) 不及格(0-59 分 程标: 利用理论知 用理论知 性质及土壤利用中的 不能准确 后对章 述答案, 15 专业知识的要求 理论的 率达89-759 574-609% 程目标2:掌光农业 利用主观愿 学生能准确分 学生能较准确 学生不能准确 施论并能 学生基本能准 识融会贷 提出士壤资源 不能提出士 5 到对能 通的应用能 利用和保 合理 利用和 利用 要求 保护措施 和保护行地。 来利用 4.期末考试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程目标 考核依据 优(90-100分)良(75-9分)及格(60-74分) 不及格(0-59 分) 课程目标1:掌土利用客观题 能利用理论 能利用理论知 利用理论知 利用理论知识 相关概念及理论达到 年闲述答案,准 基本知识利 对专业知识的要求。 率达90%以上 确率达89.75% 率达74-60% 确率小于60% 理论的章握 影生能准路 学牛能较准确 学生基本能准 学生不能准确 考查学 解决利用 壤 壤特性 分析士 壤特性 确分析土 分析土壤特 通的应用能 理利用和得 的专业技能达到对能 资源合理利用 力要求 力。 护措施。 保护措施。 和保护措施。 和保护措施。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一)建议教材 1.徐建明。土壤学(第四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 (二)主要参考书及学习资源 1.吕贻忠,李保国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关连珠.普通土壤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6 3.吕军.土壤改良与培肥.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4.张凤荣主编。土接地理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杜,2018 5.土壤信息服务平台:http:/ww.soil.csdb.cn/mmp/# 大纲修订人签字:治军 修订日期:2022年8月 大纲审定人签字:王娟谢海霞 审定日期:2022年9月 35
35 3.章节测试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 优(90-100 分) 良(75-89 分) 及格(60-74 分) 不及格(0-59 分) 课程目标 1:掌握土壤 物质组成、物理及化学 性质及土壤利用中的 相关概念及理论,达到 对专业知识的要求。 利用客观题, 考查学生学 习后对章节 基本知识和 理论的掌握 能利用理论知 识,准确分析并 阐述答案,准确 率达 90%以上 能利用理论知 识,较好地分析 并阐述答案,准 确率达 89-75% 利用理论知识, 基本能分析并 阐述答案,准确 率达 74-60% 利用理论知识, 不能准确分析 并阐述答案,准 确率小于 60% 15 课程目标 2:掌握农业 调控措施理论并能够 科学合理利用土壤资 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的专业技能达到对能 力要求。 利用主观题, 考查学生对 知识融会贯 通的应用能 力。 学生能准确分 析土壤特性并 提出土壤资源 合理利用和保 护措施。 学生能较准确 分析土壤特性 并提出土壤资 源合理利用和 保护措施。 学生基本能准 确分析土壤特 性并提出土壤 资源合理利用 和保护措施。 学生不能准确 分析土壤特性, 不能提出土壤 资源合理利用 和保护措施。 5 4.期末考试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 优(90-100 分) 良(75-89 分) 及格(60-74 分) 不及格(0-59 分) 课程目标 1:掌握土壤 物质组成、物理及化学 性质及土壤利用中的 相关概念及理论,达到 对专业知识的要求。 利用客观题, 考查学生学 习后对章节 基本知识和 理论的掌握 能利用理论知 识,准确分析并 阐述答案,准确 率达 90%以上 能利用理论知 识,较好地分析 并阐述答案,准 确率达 89-75% 利用理论知识, 基本能分析并 阐述答案,准确 率达 74-60% 利用理论知识, 不能准确分析 并阐述答案,准 确率小于 60% 35 课程目标 2:掌握农业 调控措施理论并能够 科学合理利用土壤资 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的专业技能达到对能 力要求。 利用主观题, 考查学生对 知识融会贯 通的应用能 力。 学生能准确分 析土壤特性并 提出土壤资源 合理利用和保 护措施。 学生能较准确 分析土壤特性 并提出土壤资 源合理利用和 保护措施。 学生基本能准 确分析土壤特 性并提出土壤 资源合理利用 和保护措施。 学生不能准确 分析土壤特性, 不能提出土壤 资源合理利用 和保护措施。 15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一)建议教材 1. 徐建明. 土壤学(第四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9. (二)主要参考书及学习资源 1.吕贻忠,李保国 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关连珠. 普通土壤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6 3.吕军. 土壤改良与培肥.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4. 张凤荣主编. 土壤地理学(第二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8. 5. 土壤信息服务平台:http://www.soil.csdb.cn/map/# 大纲修订人签字:冶军 修订日期:2022 年 8 月 大纲审定人签字:王娟 谢海霞 审定日期:2022 年 9 月
《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 课程名称 Plant Nutrition 课程代码 21213708 课程性质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程 先修课程 植物学 学分/学时 3/48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48/0 适用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开课单位 农学院 课程负责人关钰 审定日期 2022年9月 一、课程简介 植物营养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以植物矿质养分为核心,由植物营养生理、土壤 养分供应和肥料性质与合理施用三部分组成:(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功能,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养分在 体内的运输、分配,质营养与描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第:(2)士境养分的含量、分布和形态转 化,根际养分动态和根系活动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等;(3)肥料的种类、性质、转化及合理施用的基本 理论和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营养学基本理论,学会提高士壤质量,改良利用士壤, 合理施用肥料的相关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士壤肥料方面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课程学习、科研 川练及毕业论文工作蓝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有3个课程目标,具体如下: 目标1:掌握植物吸收养分的机理和营养特性,土壤养分的含量、分布和形态转化,施肥的基本原理 和原则,合理施肥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目标2:学会应用课程知识解释和认识生产实践中与土壤植物营养及肥料有关的技术、生产现象及出 现的问题,学习使用课程传授知识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的施肥策略。 目标3:了解植物营养学方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拓展知识面:树立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培 养吃苦耐劳、严谨治学的精神: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各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见下表: 课程目标 丰业要求 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日标1 4.专业素养 指标点42:具备土痒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指标点4.4:能够应用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方面的专业知 课程目标2 4.专业素养 课程目标3 8.国际视野
36 《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植物营养学 Plant Nutrition 课程代码 21213708 课程性质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程 先修课程 植物学 学分/学时 3/48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48/0 适用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开课单位 农学院 课程负责人 关钰 审定日期 2022 年 9 月 一、课程简介 植物营养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以植物矿质养分为核心,由植物营养生理、土壤 养分供应和肥料性质与合理施用三部分组成: (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功能,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养分在 体内的运输、分配,矿质营养与植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等;(2)土壤养分的含量、分布和形态转 化,根际养分动态和根系活动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等;(3)肥料的种类、性质、转化及合理施用的基本 理论和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营养学基本理论,学会提高土壤质量,改良利用土壤, 合理施用肥料的相关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土壤肥料方面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课程学习、科研 训练及毕业论文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有 3 个课程目标,具体如下: 目标 1:掌握植物吸收养分的机理和营养特性,土壤养分的含量、分布和形态转化,施肥的基本原理 和原则,合理施肥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目标 2:学会应用课程知识解释和认识生产实践中与土壤植物营养及肥料有关的技术、生产现象及出 现的问题,学习使用课程传授知识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的施肥策略。 目标 3:了解植物营养学方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拓展知识面;树立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培 养吃苦耐劳、严谨治学的精神;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各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见下表: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4. 专业素养 指标点 4.2:具备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课程目标 2 4. 专业素养 指标点4.4: 能够应用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和方法对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领域的复杂现象和复杂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 策或解决方案。 课程目标 3 8. 国际视野 指标点 8.2:了解农业资源环境领域相关的国际前沿动态,关心国际重大时事,关 注粮食安全、土壤与人类健康、生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国际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