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内容 知识单元 对应课霜目标 学习成果 款学内容 课程目标达成方式 学时分配 环境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多媒④ 课程目标1、2 保环的究大的分析和我环 环境 子习任务:单元测试、视频作 理论2学 历程的发展使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保护环境的责任 4.环境科学 品 大气假述 :课堂讲授、多媒体 2大气环境 课程目标1、2、 大气污染的成 气中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单元测试,误后作 理论6学 大天保卫战的 全球大环境变化 业 未霸 以 地球上的水 5水环境 课程日标1、2、 污水处理方法和工艺 修务单元满试、后作 理论7学时 水体污染控制及管理 解成打打好水保卫成的合念。 4土壤环境 课程目标1、2、 理解士种中重会和衣药的迁移转化规件。 教学活动:课堂讲投、多媒体 元以.混后作 理论3学 土污染与防治 业、 视類作品。 解调体废弃物的来源、特性及危害 教学活动:课堂讲投、多媒体 体废拜物 课程目标1、2、 季习任务年元测试视频作 理论3学 境声污染及其控制 。教学活动。误堂讲授、老继体 6.物理污染 课程日标2、3 理论15学 及其控制 教学习任务:单元测试 可特实发展的油来和理论 教学活动:误堂讲投、多媒 误程目标1 学习任务:单元测试、视频作 12
12 三、教学内容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学习成果 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达成方式 学时分配 1.绪论 课程目标 1、2 1. 了解环境科学的产生、发展和学科架构; 2. 熟悉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3. 掌握环境和环境问题的定义、分类和特征。 课程思政点:通过“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的分析和我国环保 历程的发展,使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和使命感。 1. 环境 2. 环境问题 3. 环境保护 4. 环境科学 1.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多媒体 教学。 2. 学习任务:单元测试、视频作 品。 理论 2 学时 2.大气环境 课程目标 1、2、3 1. 了解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及危害。 2. 熟悉大气圈的结构、组成以及全球大气变化的减缓对策; 3. 掌握大气污染的成因、类型及其控制途径。 课程思政点:通过“北京 20 年大气污染治理历程与展望”报 告分析,使学生树立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信念。 1. 大气概述 2. 大气污染 3. 大气中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4. 大气污染控制 5. 全球大气环境变化 1.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多媒体 教学、分组讨论。 2. 学习任务:单元测试、课后作 业、视频作品。 理论 6 学时 3.水环境 课程目标 1、2、3 1. 熟悉水资源的概念、特性以及开发利用对策; 2. 掌握水体污染相关概念、主要水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以及 城市污水处理方法和工艺; 3. 正确应用水体污染的控制模式和源头控制策略。 课程思政点:通过海绵城市的案例,正确应用源头治理综合 施策,使学生形成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的信念。 1. 地球上的水 2. 水资源 3. 水体污染 4. 水体污染控制及管理 1.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多媒体 教学、分组讨论。 2. 学习任务:单元测试、课后作 业、视频作品。 理论 7 学时 4.土壤环境 课程目标 1、2、3 1. 了解土壤污染的成因和危害; 2. 理解土壤中重金属和农药的迁移转化规律; 3. 掌握土壤污染的相关概念和防治措施。 课程思政点:解读“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农用地分类 管理要求,使学生明确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的意义。 1. 土壤环境概述 2.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 化 3. 土壤污染与防治 1.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多媒体 教学、分组讨论。 2. 学习任务:单元测试、课后作 业、视频作品。 理论 3 学时 5. 固 体 废 弃 物与环境 课程目标 1、2、3 1. 了解固体废弃物的来源、特性及危害; 2. 熟悉生活垃圾管理原则和分类方法; 3. 掌握固体废弃物相关概念、处理处置方法以及资源化技术。 课程思政点:开展垃圾分类科普,使学生牢固树立循环、共 享的发展理念。 1. 固体废弃物概述 2. 固体废弃物管理与分类 3. 固体放弃物处理与处置 1.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多媒体 教学、分组讨论。 2. 学习任务:单元测试、视频作 品。 理论 3 学时 6. 物 理 污 染 及其控制 课程目标 2、3 1. 了解主要物理污染的成因和危害; 2. 掌握主要物理污染的概念、分类和控制技术。 1.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2. 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 3. 光污染及其控制 1.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多媒体 教学。 2. 学习任务:单元测试。 理论 1.5 学 时 7. 可 持 续 发 展与环境 课程目标 1 1. 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和理论; 2. 正确理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3.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原则及实施途径。 课程思政点:从我国古代朴素可持续发展思想到循环经济的 实践,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 方式。 1.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2.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1.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多媒体 教学。 2. 学习任务:单元测试、视频作 品。 理论 1.5 学 时
四、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 (一)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单元测试、课程作业、视频作品和期末考试。具体见下表: 评价方式及比例(%) 课程目标 成锁比例(%) 单元测试 课程作业 视须作品 期末考试 课程日标1 20 20 课程目标2 50 课程日标3 15 15 30 15 的行法计草成 无故1次,扣除平时成5分:迟到政早次,扣除平时成 2.课程期末卷面成绩低于学校规定的~达标线”50分,过程性考核成绩不计入总评成绩,总评成绩以期末卷面成绩计算. (二)评价标准 1.单元测试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优(90-100分)良(75-89分)及格(60-74分)不及格(0-59分) 课程标2常握到 识、基本理论和分 用间 察学生对章节 客观题答案正 客观答紫正确 15 防治技术以 出理论的掌 75-39%. 60-749%6 程度 使物处理与 2.课程作业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 优(90-100分)良(75-89分)及格(60-74分)不及格(0-59分) 课程目标3:能 价析较全面 析不全面 内容较准确 内 考查学生 内容不够准确 不准确」 重 佳确、 重点突 有突出、逻辑不 15 通的 出、逻辑清啸 点较突 3.视频作品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 优(90-100分)良(75-89分) 格(60-74分)不及格(0-59分) 课程标1:热环 境思想演变历 程和可 视频基本能 确理解人和环 考查学作 用 成地表达主 由突不完 保护和济发的 视频 视频画面 20 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 麦达准确 较洁 达不够准确、语 表达不准确、 语言不生动, 、低碳的行为 理念 语言生动 较动 语言 言不够生动
13 四、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 (一)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课程成绩包括 4 个部分,分别为单元测试、课程作业、视频作品和期末考试。具体见下表: 课程目标 评价方式及比例(%) 成绩比例(%) 单元测试 课程作业 视频作品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1 20 20 课程目标 2 15 35 50 课程目标 3 15 15 30 合计 15 15 20 50 100 注:1.平时考勤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成绩,无故旷课 1 次,扣除平时成绩 5 分;迟到或早退 1 次,扣除平时成 绩 3 分;每累计请假 2 次,扣除平时成绩 3 分,无故旷课 3 次及以上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 2.课程期末卷面成绩低于学校规定的“达标线”50 分,过程性考核成绩不计入总评成绩,总评成绩以期末卷面成绩计算。 (二)评价标准 1.单元测试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 优(90-100 分) 良(75-89 分) 及格(60-74 分) 不及格(0-59 分) 课程目标 2:掌握环 境科学中的基础知 识、基本理论和分析 方法,尤其是污染物 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规律、防治技术以及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 源化技术。 利用客观题,考 察学生对章节 基本知识和基 础理论的掌握 程度。 客观题答案正 确率90%。 客 观 题 答 案 正 确 率 在 75-89%。 客观题答案正 确 率 在 60-74%。 客观题答案正确 率60%。 15 2.课程作业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 优(90-100 分) 良(75-89 分) 及格(60-74 分) 不及格(0-59 分) 课程目标 3:能够应 用环境科学知识和方 法识别、分析环境问 题,并提出相应的防 治措施。 利用主观作业, 考查学生对知 识融汇贯通的 应用能力。 分析全面、内容 准确、重点突 出、逻辑清晰。 分析较全面、 内容较准确、 重点较突出、 逻辑较清晰。 分析不够全面、 内容不够准确、 重点不够突出、 逻辑不够清晰。 分析不全面、内 容不准确、重点 不突出、逻辑不 清晰。 15 3. 视频作品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优(90-100 分) 良(75-89 分) 及格(60-74 分) 不及格(0-59 分) (%) 课程目标 1:熟悉环 境思想演变历程和可 持续发展的由来,正 确理解人和环境、环 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 关系,树立生态文明 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践行“绿色、共享、 循环、低碳”的行为 准则。 利用视频作品, 考查学生应用 课程理论知识, 践行生态文明 与可持续发展 理念。 视频能科学、完 成地表达主题 思想,视频画面 流畅、字幕清 晰,表达准确、 语言生动。 视 频 基 本 能 科学、完成地 表 达 主 题 思 想,视频画面 较流畅、字幕 较清晰,表达 较准确、语言 较生动。 视频内容不够 完成整,视频画 面不够流畅、字 幕不够清晰,表 达不够准确、语 言不够生动。 视 频 内 容 不 完 整,视频画面不 流畅、字幕不清 晰,表达不准确、 语言不生动。 20
4.期末考试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优(90-100分)良(75-39分)及格60-74分)不及格(0-59分) 权语 过选择题 填 、基本 的基础知识 75-89%. 60-74% 源化技术, 按皮法的家 通过问答题,考 果程目标3:能够应 分析环境问 分析环境问题 识和力 方法对 分析环境问 分析环境同题不 环科学 ,并提出相应的防 体废弃物 确,提出防 不内容 出防治措施 出防治措施不 5 台措施 施合理。 较合理 合理, 防治措施的能 力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一)建议教材 1.仝川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2.方淑荣,姚红环境科学概论(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二)主要参考书及学习资源 1.卢昌义现代环境科学概论(第三版).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0 2.管华环境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大纲修订人签字:杨乐景旭东 修订日期:2022年8月 大纲审定人签字:潘旭东谢海霞 宙定日期:2022年9月
14 4.期末考试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 优(90-100 分) 良(75-89 分) 及格(60-74 分) 不及格(0-59 分) 课程目标 2:掌握环 境科学中的基础知 识、基本理论和分析 方法,尤其是污染物 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规律、防治技术以及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 源化技术。 通过选择题、填 空题、判断题和 简答题,考查学 生对环境科学 的基础知识、理 论和方法的掌 握程度。 对照标准答案, 正确率在 90% 以上。 对照标准答案, 正 确 率 在 75-89%。 对照标准答案, 正 确 率 在 60-74%。 对照标准答案,正 确率在 60%以下。 35 课程目标 3:能够应 用环境科学知识和方 法识别、分析环境问 题,并提出相应的防 治措施。 通过问答题,考 查学生应用环 境科学的理论 和方法对大气、 水体、土壤、固 体废弃物等污 染问题进行分 析,并提出相应 防治措施的能 力。 分析环境问题 全面、内容准 确,提出防治措 施合理。 分 析 环 境 问 题较全面、内 容较准确,提 出 防 治 措 施 较合理。 分析环境问题 不够全面、内容 不够较准确,提 出防治措施不 够合理。 分析环境问题不 全面、内容不准 确,提出防治措施 不合理。 15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一)建议教材 1. 仝川.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2. 方淑荣,姚红.环境科学概论(第 2 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二)主要参考书及学习资源 1. 卢昌义.现代环境科学概论(第三版).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0. 2. 管华.环境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大纲修订人签字:杨 乐 景旭东 修订日期:2022 年 8 月 大纲审定人签字:潘旭东 谢海霞 审定日期:2022 年 9 月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 课程名称 Agrometeorology 课程代码 21213703 课程性质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程 先修课程 植物学B 学分/学时 2.5/40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32/8 适用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开课单位 农学院 课程负责人姜艳 审定日期 2022年9月 一、课程简介 农业气象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植物保护、园艺、林学、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 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是大气科学和农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 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并运用气象学基础知识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领域有关问题进行一定分析判断的能力。本课程系统阐述了 大气、辐射、温度、水分、气压与风等气象学基本原理,介绍天气及气象灾害、气候与农业气候的理论及 在农业生产上应用等基本知识。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并适当配以实验,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农业 气象学基本理论和具备气象要素观测的基本技能,为后续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有3个课程目标,具体如下: 目标1:熟记各种基本气象要素、天气、灾害性天气、气候、农业气候资源的基本理论知识。 目标2:具备运用农业气象学课程知识,合理利用气象条件和气候资源调控农业生产环境、抗御气象 灾害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意识。 目标3:具备气象要素观测的基本技能和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 各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见下表: 课程目标 串业要求 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1 4.专业素养 指标点4.1:掌握农学、生物学、地学、统计学专业基础知识: 课程日标2 4专业素养 指标点4.1:掌握农学、生物学、地学、统计学专业基础知识: 课程目标3 4.专业素养 指标点4.3: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 15
15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农业气象学 Agrometeorology 课程代码 21213703 课程性质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程 先修课程 植物学 B 学分/学时 2.5/40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32/8 适用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开课单位 农学院 课程负责人 姜艳 审定日期 2022 年 9 月 一、课程简介 农业气象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植物保护、园艺、林学、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 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是大气科学和农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 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并运用气象学基础知识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领域有关问题进行一定分析判断的能力。本课程系统阐述了 大气、辐射、温度、水分、气压与风等气象学基本原理,介绍天气及气象灾害、气候与农业气候的理论及 在农业生产上应用等基本知识。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并适当配以实验,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农业 气象学基本理论和具备气象要素观测的基本技能,为后续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有 3 个课程目标,具体如下: 目标 1:熟记各种基本气象要素、天气、灾害性天气、气候、农业气候资源的基本理论知识。 目标 2:具备运用农业气象学课程知识,合理利用气象条件和气候资源调控农业生产环境、抗御气象 灾害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意识。 目标 3:具备气象要素观测的基本技能和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 各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见下表: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4. 专业素养 指标点 4.1:掌握农学、生物学、地学、统计学专业基础知识; 课程目标 2 4. 专业素养 指标点 4.1:掌握农学、生物学、地学、统计学专业基础知识; 课程目标 3 4. 专业素养 指标点 4.3: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 知识弹元 对应课覆目标 学习成果 教学内容 课覆目标达或方式学时分配 金器 课堂讲 课程目标1 素基本理论知 任务 理论 22学 气象要 1.教学活动:课堂讲 课程目标2 时 衣气象装取得的卓成和对 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课程目标3 习任务:实验报 8学时 规范 作限 16
16 三、教学内容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学习成果 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达成方式 学时分配 1.农业气象 要素的基本 理论 课程目标 1 1.牢记学习目的和自主学习方法;了解本课程内容体系; 2.描述大气、辐射、温度、水分、气压与风等气象要素基 本理论知识。 1.农业气象学概念、性质、任务和方法 2.大气、辐射、温度、水分、气压与风等气象要 素基本理论知识 1.教学活动:课堂讲 授、多媒体教学。 2.学习任务:课程作 业。 理论 22 学时 2. 气 象 要 素、天气学、 灾 害 性 天 气、气候学 知识的应用 课程目标 2 1.概括和解释各气象要素、天气、气候及各自气象灾害的 基本理论知识,列举农业气象学知识对认识“两山”理论的 作用,列举中国传统文化对气象环境与农耕社会发展的关 系所做出的阐述及重要贡献; 2.区别和叙述我国主要天气系统在生产上的应用; 3.了解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和危害;掌握灾 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 4.计算出气象要素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5.归纳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具体表现; 6.农业气候资源基本知识; 7.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在气象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对世 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1.气象要素理论知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天气学基本知识和我国主要天气系统实际应用 3.主要天气系统的概念及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 4.气候的形成、变化规律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5.我国气候特征,并举例说明 6.农业气候资源定义、特征、分析我国农业气候 资源潜力分布 1.教学活动:课堂讲 授、多媒体教学。 2.学习任务:课程作 业。 理论 10 学时 3.气象要素 观测 课程目标 3 1.复述并示范各气象要素的观测仪器、原理、步骤及注意 事项等内容,测定当时的气象要素值; 2.牢记气象要素的观测规范。 1.介绍并示范光照强度、辐射、日照时间、气温、 土温、空气湿度、降水、蒸发和风的观测仪器、 工作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1.教学活动:课堂讲 授、多媒体教学。 2.学习任务:实验报 告。 实验 8 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