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内容 知识单元 对应课覆目标 学习成果 教学内容 课覆目标达成方式 学时分配 1掌握地质地貌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了解地质 1.地质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1.牧学活动:课堂教授、多媒体 地貌学的发展史: 2地质地貌学的发展历史 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1.绪论 课程日标1 2理解地质地貌学与衣业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服务 3.地质地貌学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 2学习任务:课程作业、知识单 2学时 3.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家国情怀, 关系 元测试 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了解地球的形态特征及物理性质 1.地球的一股特征 1.教学活动:课堂教授、多媒体 2拿地球圈层结构及内部圈层划分: 2地球的圈层结 教学、网络轴助教学 地球的基本知 课程目标1 3拿挥地质作用的概念及类型,理解内、外力地质作 .地壳与地质作用 2.学习任务:课程作业、知识单 用及其相互关系: 元测试 2学时 4深入理解“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树立“人与白 然和诺发展”理念 1掌挥矿物的定义、构造和化学组成: 1.矿物的基本概念 1.教学活动:课堂教授、多媒体 6学时 2拿据矿物的形态特征及光学、力学等物理性质 )宁物的▣别特征 3.矿物 课程目标1、2 (理论4学 ,掌据矿物的主要类型及常见矿物的鉴别特征。 .矿物的分类及常见矿物 学 学习任务:实验报告、知识单 时+实验2 元测试 学时) 1.了解岩浆及岩浆作用,掌挥岩浆岩的成分、结构、 1.岩浆岩 1,教学活动: 课堂教授、多蝶体 构造及分类: 2.沉积岩 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2.了解沉积岩的形成,掌挥沉积岩的矿物成分、结构、 3.变质岩 2.学习任务:实验报告、知识单 12学时 4.岩石 课程目标1、2 构造及分类: 4.三大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元测试 (理论6学 据变质作用的概念、类型,变质岩的矿物成分、 时+实验6 学时) 结构、构造及类型: 4.拿挥三大岩石间的相互联系。 1,挥地层与地质年代,了解地质发展简史: 1教学活动:课堂教授、多媒体 2拿握槽台说、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等代表 1. 地层与地质年代 教学、网铬轴助教学 5.地壳运动与地 性学说的中要观点: 2.地声坛动 质构造 课程目标1、2 2.学习任务:课程作业、知识单 :,案挥岩石空间位置测定,地质构造的类型及特征 3.地质构造 元测试 2学时 4理解地质构造与土壤及农业的关系,增强献身利 4 地质构造与土壤及农业关系 技、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据风化作用的类型及主要方式 化作用的 1教学活动:课堂教授、多媒 2理解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及主要矿物的风化特征 2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教学、网络辅助教华 6.风化作用 课程日标1、2 3.拿挥风化壳特征、风化阶段、类型及分布: 3.风化壳 2.学习任务:课程作业、知识单 2学时 4.理解岩石-气候-风化壳-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 元测试 理念
7 三、教学内容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学习成果 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达成方式 学时分配 1.绪论 课程目标 1 1.掌握地质地貌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了解地质 地貌学的发展史; 2.理解地质地貌学与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3.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家国情怀,增强服务 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地质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2.地质地貌学的发展历史 3.地质地貌学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 关系 1.教学活动:课堂教授、多媒体 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2. 学习任务:课程作业、知识单 元测试 2 学时 2.地球的基本知 识 课程目标 1 1.了解地球的形态特征及物理性质; 2.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及内部圈层划分; 3.掌握地质作用的概念及类型,理解内、外力地质作 用及其相互关系; 4.深入理解“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树立“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理念。 1.地球的一般特征 2.地球的圈层结构 3.地壳与地质作用 1.教学活动:课堂教授、多媒体 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2. 学习任务:课程作业、知识单 元测试 2 学时 3.矿物 课程目标 1、2 1.掌握矿物的定义、构造和化学组成; 2.掌握矿物的形态特征及光学、力学等物理性质; 3.掌握矿物的主要类型及常见矿物的鉴别特征。 1.矿物的基本概念 2.矿物的识别特征 3.矿物的分类及常见矿物 1.教学活动:课堂教授、多媒体 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2. 学习任务:实验报告、知识单 元测试 6 学时 (理论 4 学 时+实验 2 学时) 4.岩石 课程目标 1、2 1.了解岩浆及岩浆作用,掌握岩浆岩的成分、结构、 构造及分类; 2.了解沉积岩的形成,掌握沉积岩的矿物成分、结构、 构造及分类; 3.掌握变质作用的概念、类型,变质岩的矿物成分、 结构、构造及类型; 4.掌握三大岩石间的相互联系。 1.岩浆岩 2.沉积岩 3.变质岩 4.三大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1.教学活动:课堂教授、多媒体 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2. 学习任务:实验报告、知识单 元测试 12 学时 (理论 6 学 时+实验 6 学时) 5.地壳运动与地 质构造 课程目标 1、2 1.掌握地层与地质年代,了解地质发展简史; 2.掌握槽台说、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等代表 性学说的主要观点; 3.掌握岩石空间位置测定,地质构造的类型及特征; 4.理解地质构造与土壤及农业的关系,增强献身科 技、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 地层与地质年代 2. 地壳运动 3. 地质构造 4. 地质构造与土壤及农业关系 1.教学活动:课堂教授、多媒体 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2. 学习任务:课程作业、知识单 元测试 2 学时 6.风化作用 课程目标 1、2 1.掌握风化作用的类型及主要方式; 2.理解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及主要矿物的风化特征; 3.掌握风化壳特征、风化阶段、类型及分布; 4.理解岩石-气候-风化壳-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 展理念。 1.风化作用的类型; 2.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3.风化壳 1.教学活动:课堂教授、多媒体 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2. 学习任务:课程作业、知识单 元测试 2 学时
1拿挥坡地重力地貌的类型和特点 1崩塌 1教学活动: 课堂教授、多媒体 2拿摇崩塌、滑坡等的发生条件及防治措施: 2.滑坡 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7坡地重力地貌 课程目标1 3.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危 3.错落 2.学习任务:课程作业、知识单 1学时 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4.蠕动 元测试 1常挥流水的类型及其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1.流水作用 1教学语动:课堂教授、多媒体 2了解片流和洪流及其地貌,掌据坡积物和洪积物的 2.片流地貌 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特征。 泥石流及其发生条件 3.洪流地 学习任务:课程作业、知识单 3.拿挥河流地貌的类型、特征及形成演化: 4.河流地貌 元试 8流水地貌 课程目标1、2 4.了解河口及其分段,掌挥三角洲的概念、形成条件 5.河口区地貌 4学时 及类型。 6.流域地貌 5.了解分水岭迁移和河流装夺,掌据流域地貌侵蚀 旋回理论: 6.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持续发展理念 1了解地下水的概念、供给及排液,掌挥地下水的 1.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活动:课堂教授、多蝶得 型及其地质作用: 2.喀撕特作用(岩溶作用) 教学、网铬轴助教学 2.拿握喀斯特作用及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发有基本条 3.喀斯特地貌类型 2.学习任务:课程作业、知识单 9.喀斯特地貌 课程目标1 件及影响因素: 元测试 2学时 3,掌握地表席斯特地貌和地下察斯特地貌的主要类 型和特点: 4.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家国情怀 1.据风沙作用的概念及其作用方式: 1.风沙作用 1.教学活动:课堂教授、多媒体 2掌挥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类型和特点,沙丘的类 2.风沙地貌 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型及其移动: 3.沙尘暴 2.学习任务:课程作业、知识单 10.风沙地貌 课程目标1 3.了解沙尘暴的概念和发生条件: 4.沙漠化及其防治 元测试 3学时 4.掌挥荒漠化的类型,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 5.增强献身科技,服务绿色可持实发展的责任感和使 命感 1.了解黄土的概念及分布: 1 黄土及其分布 1,教学活动:课堂牧授、多媒体 11黄土地貌 课程日标1 2理解黄土的成因,了解其地层划分: 2.黄土的成因与地层划分 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3拿握黄土的矿物及化学组成、结构和构造: 3.黄土的理化性质 2.学习任务:课程作业、知识单 2学时 4.拿据黄土地貌的类型和特点 4.黄土地貌 元测试 1.了解冰川的概念、形成及类型: 1.冰川地想 1,教学活动:课堂教授、多媒体 12.冰川地貌与 2拿挥冰川地貌的类型和特征 2 课程目标1 冻土地刻 教学、网铬辅助教学 冻土地貌 3.了解冻土的特征及分布,拿握常见冻土地貌的类型 2.学习任务:课程作业 2学时 和特点
8 7.坡地重力地貌 课程目标 1 1.掌握坡地重力地貌的类型和特点; 2.掌握崩塌、滑坡等的发生条件及防治措施; 3.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危 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1.崩塌 2.滑坡 3.错落 4.蠕动 1.教学活动:课堂教授、多媒体 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2. 学习任务:课程作业、知识单 元测试 1 学时 8.流水地貌 课程目标 1、2 1.掌握流水的类型及其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2.了解片流和洪流及其地貌,掌握坡积物和洪积物的 特征,泥石流及其发生条件; 3.掌握河流地貌的类型、特征及形成演化; 4.了解河口及其分段,掌握三角洲的概念、形成条件 及类型; 5.了解分水岭迁移和河流袭夺,掌握流域地貌侵蚀 旋回理论; 6.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持续发展理念。 1.流水作用 2.片流地貌 3.洪流地貌 4.河流地貌 5.河口区地貌 6.流域地貌 1.教学活动:课堂教授、多媒体 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2. 学习任务:课程作业、知识单 元测试 4 学时 9.喀斯特地貌 课程目标 1 1.了解地下水的概念、供给及排泄,掌握地下水的类 型及其地质作用; 2.掌握喀斯特作用及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发育基本条 件及影响因素; 3.掌握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 型和特点; 4.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家国情怀。 1.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 2.喀斯特作用(岩溶作用) 3.喀斯特地貌类型 1.教学活动:课堂教授、多媒体 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2. 学习任务:课程作业、知识单 元测试 2 学时 10.风沙地貌 课程目标 1 1.掌握风沙作用的概念及其作用方式; 2.掌握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类型和特点,沙丘的类 型及其移动; 3.了解沙尘暴的概念和发生条件; 4.掌握荒漠化的类型,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 5.增强献身科技、服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和使 命感。 1. 风沙作用 2. 风沙地貌 3. 沙尘暴 4. 沙漠化及其防治 1.教学活动:课堂教授、多媒体 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2. 学习任务:课程作业、知识单 元测试 3 学时 11.黄土地貌 课程目标 1 1.了解黄土的概念及分布; 2.理解黄土的成因,了解其地层划分; 3.掌握黄土的矿物及化学组成、结构和构造; 4.掌握黄土地貌的类型和特点。 1. 黄土及其分布 2. 黄土的成因与地层划分 3. 黄土的理化性质 4. 黄土地貌 1.教学活动:课堂教授、多媒体 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2. 学习任务:课程作业、知识单 元测试 2 学时 12.冰川地貌与 冻土地貌 课程目标 1 1.了解冰川的概念、形成及类型; 2.掌握冰川地貌的类型和特征; 3.了解冻土的特征及分布,掌握常见冻土地貌的类型 和特点。 1. 冰川地貌 2. 冻土地貌 1.教学活动:课堂教授、多媒体 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2. 学习任务:课程作业 2 学时
四、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 (一)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单元测试、实验报告、课程作业和期末考试。具体见下表: 评价方式及比例(%) 课程目标 成绩比例(%) 单元测试 实验报告 课程作业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1 25 10 45 80 课程目标2 15 5 20 合计 3 100 ,不的方式致到将锁中除2分:无故旷课1次, 2)课程期末卷面成绩低于学校规定的“达标线”50分,过程性考核成绩不计入总评成绩,总评成绩以期末卷面成绩 计算。 (二)评价标准 1.单元测试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樱程目标 考核依据 优(90-100分)良(75-89分)及格(60-74分) 不及格(059 分) 程 为完全准酬 学的基 通过单元测 完全准确地掌 基本掌各知 章湿各知识单 元的基 具各 理论和 15 课程基础知 论和知识。答恩 识。答愿正确 差。答题正确 识的草握 1正确率90% -74% 2.实验报告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优(90-100分)良(75-89分)及格(60-74分) 不及格(059 得 分】 程目标 常见 实验报告按的 实验报告按 实验报告未 道过实数 实验报告按 物岩石识 完整。矿物岩 不完报 外地质调 物岩石特 石特征的 且有 岩石的肉围 定正 的鉴定 矿物岩石的 鉴定能力. 定正确率40% 课程作业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优(90-100分)良(75-89分) 及格(60-74分) 不及格(0-59 分) 按时完成作业 安时完成作 卡按时完成 与农 露应用 多应用 或分析和 的关系 具 解决农业 地质地貌同 相关地质 貌问题能力纪 相 层次分 次牧清楚, 次不消,逻辑混 学问题 学问 明,表述准确 较为准确。 基本准确 乱 9
9 四、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 (一)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课程成绩包括 4 个部分,分别为单元测试、实验报告、课程作业和期末考试。具体见下表: 课程目标 评价方式及比例(%) 成绩比例(%) 单元测试 实验报告 课程作业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1 25 10 45 80 课程目标 2 15 5 20 合计 25 15 10 50 100 注:(1)平时考勤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式。无故迟到或早退 1 次,将在课程成绩中扣除 2 分;无故旷课 1 次, 将在课程成绩中扣除 5 分。无故旷课 3 次及以上者,本门课程的总评成绩计为“不及格”。 (2)课程期末卷面成绩低于学校规定的“达标线”50 分,过程性考核成绩不计入总评成绩,总评成绩以期末卷面成绩 计算。 (二)评价标准 1.单元测试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优(90-100 分) 良(75-89 分) 及格(60-74 分) (%) 不及格(0-59 分) 课程目标 1. 掌握地质地 貌学的基本 概念和基本 理论,具备 扎实的地学 专业基础知 识。 通过单元测 试“客观题” 考查学生对 课程基础知 识的掌握。 完 全 准 确 地 掌 握 各 知 识 单 元 的基本概念、理 论和知识。答题 正确率>90%。 较为完全准确 地掌握各知识 单元的基本概 念、理论和知 识。答题正确 率 75-89%。 基 本 掌 握 各 知 识 单 元 的 基 本 概念、理论和知 识。答题正确率 60-74%。 掌 握 各 知 识 单 元的基本概念、 理 论 和 知 识 较 差。答题正确率 <60%。 25 2.实验报告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优(90-100 分) 良(75-89 分) 及格(60-74 分) (%) 不及格(0-59 分) 课程目标 2. 掌握常见矿 物、岩石的 肉眼鉴定和 野外地质调 查的一般方 法,具有较 强的实验技 能和实践能 力。 通过实验考 查学生对矿 物岩石识别 特征的掌握 及常见矿物 岩石的肉眼 鉴定能力。 实 验 报 告 按 时 提 交 , 内 容 完 整,书写规范。 矿 物 岩 石 特 征 的 观 察 和 描 述 全面准确,矿物 岩 石 的 鉴 定 正 确率>80%。 实验报告按时 提交,内容较 完整。矿物岩 石特征的观察 和描述较为全 面准确,矿物 岩石的鉴定正 确率>60。 实 验 报 告 按 时 提交,内容基本 完整。矿物岩石 特 征 的 观 察 和 描述基本准确, 矿 物 岩 石 的 鉴 定正确率>40%。 实 验 报 告 未 按 时提交;或报告 内容不完整,矿 物 岩 石 特 征 的 观 察 和 描 述 不 准确,矿物岩石 的 鉴 定 正 确 率 <40%。 15 3. 课程作业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优(90-100 分) 良(75-89 分) 及格(60-74 分) (%) 不及格(0-59 分) 课程目标 1. 理解地质地 貌学与农业 资源与环境 的关系,具 备分析和解 决相关地质 地貌学问题 的能力。 通过课程作 业“综合思 考题”考查 学生分析和 解决农业资 源与环境领 域相关地质 地貌学问题 的能力。 按 时 完 成 作 业,能够灵活 应 用 所 学 知 识,分析和解 决相关地质地 貌问题,逻辑 清晰,层次分 明,表述准确。 按时完成作业, 能 够 应 用 所 学 知识,分析和解 决 地 质 地 貌 问 题,逻辑清晰, 层次分明,表述 较为准确。 按时完成作业, 能 够 应 用 所 学 知识,分析和解 决 相 关 地 质 地 貌问题,逻辑层 次较清楚,表述 基本准确。 未 按 时 完 成 作 业;或分析和解 决 相 关 地 质 地 貌 问 题 能 力 较 差,语言表述层 次不清,逻辑混 乱。 10
4.期末考试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深程目标 考核依据 优(90-10分)良(75-39分) 及格(60-74分) 不及格(0-59 通过名 较为准确地 理论利 理论和 概、理论和审 30 识的 率>909% 75.89 率60-74%. <60e 基太理解地后 解地质地 正确理解地质 学 对地质地貌 通过问 关系 析 关系 分 面 论 面 认识不足, 正硬 点 司题的能 言表清 较为符合 合标准答案 见格要 典求 贵石的肉 地 外地 握各种地质 意民 5 一般方法 貌形态的 标注 注 E要素基 调查 素标注错 实践能力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一)建议教材 1.梁成华主编.地质与地貌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二)主要参考书及学习资源 1张粗陆主编.地质与地貌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2.刘凡主编.地质与地貌学(南方本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3.王数,东野光亮主编.地质学与地貌学教程(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 4.王数,东野光亮 主编.地质学与地貌学实验实习指导.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六、附表 序号 实验(上机实训)项目名称 实验性质 开出要求 半时 1 常见矿物的观察、描述和识别 综合性 必做 常见岩浆岩的观察、描述和鉴定 综合性 必做 3 常见沉积岩的观察、描述和鉴定 综合性 必做 4 常见变质岩的观察和描述 验证性 必做 2 大纲修订人签字:侯振安 修订日期:2022年8月 大纲审定人签字:王娟谢海霞 审定日期:2022年9月 10
10 4. 期末考试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优(90-100 分) 良(75-89 分) 及格(60-74 分) (%) 不及格(0-59 分) 课程目标 1. 掌握地质地 貌学基本概 念和基本理 论,具备扎实 的地学专业 基础知识。理 解地质地貌 学与农业资 源与环境的 关系,具备分 析和解决相 关地质地貌 学问题的能 力。 通 过 名 词 解释、填空 和 判 断 题 考 查 学 生 对 课 程 基 础 知 识 的 掌握。 准确地掌握课 程 的 基 本 概 念、理论和重 点难点知识, 答 题 正 确 率>90%。 较 为 准 确 地 掌 握 课 程 的 基 本 概念、理论和重 点难点知识。答 题 正 确 率 75-89%。 基 本 掌 握 课 程 的基本概念、理 论 和 重 点 难 点 知识,答题正确 率 60-74%。 掌 握 课 程 的 基 本概念、理论和 重 点 难 点 知 识 较差,答题正确 率<60%。 30 通 过 问 答 题 和 论 述 题 考 查 学 生 分 析 和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的 能 力。 正确理解地质 地貌学与农业 资源与环境的 关系,分析全 面,论点正确, 论证充分,语 言表述清楚, 符合标准答案 的规格要求。 较 好 地 理 解 地 质 地 貌 学 与 农 业 资 源 与 环 境 的关系,分析较 全 面 , 论 点 正 确 , 论 证 较 充 分,语言表述清 楚,较为符合标 准 答 案 的 规 格 要求。 基 本 理 解 地 质 地 貌 学 与 农 业 资 源 与 环 境 的 关系,分析基本 全 面 , 论 点 正 确,论证基本充 分,语言表述清 楚,基本符合标 准 答 案 的 规 格 要求。 对 地 质 地 貌 学 与 农 业 资 源 与 环 境 的 关 系 理 解和认识不足, 分析问题片面, 论证不充分,不 符 合 标 准 答 案 的规格要求。 15 课程目标 2. 掌握常见矿 物岩石的肉 眼鉴定及野 外地质调查 的一般方法, 具有较强的 实验技能和 实践能力。 通 过 绘 图 题 考 查 学 生 对 地 质 构 造 和 地 貌 形 态 的 野 外 调 查 能力。 准确掌握各种 地质构造、地 貌 形 态 的 特 征;绘制相关 示意图及标注 要素准确。 较 为 准 确 地 掌 握 各 种 地 质 构 造、地貌形态的 特征;绘制相关 示 意 图 及 标 注 要素较准确。 基 本 掌 握 各 种 地质构造、地貌 形态的特征;绘 制 相 关 示 意 图 及 标 注 要 素 基 本准确。 未 能 掌 握 各 种 地质构造、地貌 形态的特征;绘 制 相 关 示 意 图 及 要 素 标 注 错 误较多。 5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一)建议教材 1. 梁成华 主编. 地质与地貌学(第二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二)主要参考书及学习资源 1. 张祖陆 主编. 地质与地貌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2. 刘凡 主编. 地质与地貌学(南方本 第二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3. 王数,东野光亮 主编. 地质学与地貌学教程(第 2 版).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 4. 王数,东野光亮 主编. 地质学与地貌学实验实习指导.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六、附表 序号 实验(上机实训)项目名称 实验性质 开出要求 学时 1 常见矿物的观察、描述和识别 综合性 必做 2 2 常见岩浆岩的观察、描述和鉴定 综合性 必做 2 3 常见沉积岩的观察、描述和鉴定 综合性 必做 2 4 常见变质岩的观察和描述 验证性 必做 2 大纲修订人签字:侯振安 修订日期:2022 年 8 月 大纲审定人签字:王娟 谢海霞 审定日期:2022 年 9 月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 课程名称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代码 11213704 课程性质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程 先修课程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导论 学分/学时 1.5/24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24/0 适用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开课单位 农学院 课程负责人杨乐景旭东 审定日期 2022年9月 一、课程简介 环境科学概论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包括全球环境变化、环境保护、污 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由来、发 展以及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熟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正确理解人与环境、环境保护 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系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具备识别、分析和解决农业资 源与生态环境领域相关环境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和践行生态文明 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后续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有3个课程目标,具体如下: 目标1:熟悉环境思想演变历程和可持续发展的由来,正确理解人与环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树立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践行“绿色、共享、循环、低碳”的行为准则。 目标2:掌握环境科学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尤其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防治技术以及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目标3:能够应用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识别、分析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见下表: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指标占1).且右描农业。农村罗农民的“二农”桔杯和“农知农 课程目标1 理想信念 为 树立和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与可持 发展理念。 课程目标2 4.专业素养 指标点4.2:具备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知 识。 指标点4.4:能够应用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方面的 课程目标3 4.专业素养 专业知识知方法过农业上与牛态环培域的复现和复司频讲行 分析,提出相应对策或解决方案
11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环境科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代码 11213704 课程性质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程 先修课程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导论 学分/学时 1.5/24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24/0 适用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开课单位 农学院 课程负责人 杨乐 景旭东 审定日期 2022 年 9 月 一、课程简介 环境科学概论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包括全球环境变化、环境保护、污 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由来、发 展以及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熟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正确理解人与环境、环境保护 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系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具备识别、分析和解决农业资 源与生态环境领域相关环境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和践行生态文明 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后续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有 3 个课程目标,具体如下: 目标 1:熟悉环境思想演变历程和可持续发展的由来,正确理解人与环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树立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践行“绿色、共享、循环、低碳”的行为准则。 目标 2:掌握环境科学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尤其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防治技术以及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目标 3:能够应用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识别、分析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见下表: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1. 理想信念 指标点 1.2:具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和“爱农知农 为农”素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与可持 续发展理念。 课程目标 2 4. 专业素养 指标点 4.2:具备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知 识。 课程目标 3 4. 专业素养 指标点 4.4:能够应用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方面的 专业知识和方法对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领域的复杂现象和复杂问题进行 分析,提出相应对策或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