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07140027 英文名称:Systemic Anatomy 学分 2 课程类别 专业平台课程 授课对 教学单位:医学院 修读学期 弟1学期 教学任务 学是研究正常 体形态结 构的学科,主要阐述 人体各系统中器官的形态结构和配布关系 是《基础 课程 在人体知识体系建立、人体空间定位思维形式构建,以及在专业 教学目标 专业知识方面:始终要 以严谨的态度 严格的要求和严密的方法来培养学生掌握人体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 要以 关节、肌、 形刀力 大体形态要器的位三, 子 态及主要务人体知识的同时 土仕子 逐渐培养专业意识和 了解医兰 人体的关 人体知识对技术类应用专业的重要意义,以及初步达成人体结构知识与临床应用技术 建立密切联系的方法和目的 综合能力方面 史子 王学习和掌握系 物主义的世界 见 才的培 子土 自学能力 字习的王动性 通过知识讲 方法来培养。 适当地联系专业实践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 并在实 设备、标本的优良品德。 的 学的标准姿势和方位术语了解其定义、研究范围、目的和分科, 学内 1 学的定义、研究范 目的和分科 (2 人体的轴与面和方位术语 只形 学的标准姿势和方位术语】 股死 各部推骨的主要 点:胸骨的形态:分部《脑领 面颅 23块领骨的名称与 盖内面的形态,颅侧面的形态结构:中轴骨上的骨性标志;上、下肢骨上的关节面形态,上、下肢骨 掌 的特点胸组 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 椎间盘的位云 、分部和功能,各韧带 、功能;脊柱前面戏 面双 形态;肋弓的概念 肩、肘、髋、膝关节的组成、形态结构及运动;骨盆的组 分部及性另 掌握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大肌的位置;膈的位置、形态和作用:躯干上的重要肌和 4熟恶骨的形态、分类与构造:助的分部与形态;眶的交通;鼻旁窦名 、位置与开口:鼻腔外侧壁的结构, 下肢骨的组成 5 书的 暗的 大肌股 、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的位置;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鸭 肌 解底外面的形 的组成 新生儿的形态 了解骨连结分 ☆ 助的连结:前臂骨的连结 足弓的概念及其意义
课程编号:07140027 英文名称:Systemic Anatomy 学 分:3.0 学 时:72 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程 授课对象:医学技术类专业学生 教学单位:医学院基础医学学科 修读学期:第1学期 一、教学任务 任务:系统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学科,主要阐述人体各系统中器官的形态结构和配布关系,是《基础 医学概论》和《临床医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课,在人体知识体系建立、人体空间定位思维形式构建,以及在专业 素质和人文素质形成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专业知识方面:始终要以严谨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和严密的方法来培养学生掌握人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 基本技能,并适当了解国内外学科新进展;要以形态与功能相关、局部与整体统一、进化发展的观点来培养学生理 解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达到认识人体的组成,能够描述人体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特点;能够观察、辩认 指出骨、关节、肌、血管、神经和重要脏器的位置,形态及主要毗邻关系。 2.专业能力方面:通过大体形态教学中的适当专业联系,使学生在学习人体知识的同时,逐渐培养专业意识和素 质,了解医学与人体的关系、人体知识对技术类应用专业的重要意义,以及初步达成人体结构知识与临床应用技术 建立密切联系的方法和目的。 3.综合能力方面: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系统解剖学基本内容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 观;要加强智能和人才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仅教知识,更注重教方法,培养学生的 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知识讲授、自学教材、观察标本和实体验证等方法来培养学 生的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适当地联系专业实践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 性;并在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爱护仪器、设备、标本的优良品德。 三、教学内容 (一)绪论 1.目的要求 掌握系统解剖学的标准姿势和方位术语;了解其定义、研究范围、目的和分科。 2.教学内容 (1)系统解剖学的定义、研究范围、目的和分科。 (2)解剖学标准姿势、人体的轴与面和方位术语。 3.教学组织形式:理论授课。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系统解剖学的标准姿势和方位术语。 难点:方位术语。 (二)运动系统 1.目的要求 (1)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各部椎骨的主要特点;胸骨的形态;颅分部(脑颅、面颅),23块颅骨的名称与位 置,颅底、颅盖内面的形态,颅侧面的形态结构;中轴骨上的骨性标志;上、下肢骨上的关节面形态,上、下肢骨 的重要骨性标志。 (2)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椎间盘的位置、分部和功能,各韧带的位置、功能;脊柱前面观、侧面观 的特点;胸廓组成、形态;肋弓的概念;肩、肘、髋、膝关节的组成、形态结构及运动;骨盆的组成、分部及性别 差异。 (3)掌握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大肌的位置;膈的位置、形态和作用;躯干上的重要肌和腱 性标志。 (4)熟悉骨的形态、分类与构造;肋的分部与形态;眶的交通;鼻旁窦名称、位置与开口;鼻腔外侧壁的结构; 上、下肢骨的组成、排列。 (5)熟悉下颌关节的构成和运动。 (6)熟悉斜角肌间隙的概念;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的位置;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臀 大肌、股四头肌、缝匠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 (7)了解颅底外面的形态;眶的组成;新生儿颅的形态。 (8)了解骨连结分类;关节的类型和运动;关节突关节的组成;脊柱后面观和运动;肋的连结;前臂骨的连结; 骶髂关节的组成,耻骨联合的组成及女性耻骨联合的特点;足的内翻、外翻及其意义,足弓的概念及其意义
(9)了解肌的分类、构造;枕额肌的位置、构造特点,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咬肌的位置;内收肌群、股二头 肌、半腱肌、半膜肌的位置和作用: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内容;下肢局部记载的构成。 2.教学内容 (1)骨学:总论、中轴骨骼(躯干骨、颅骨)、附肢骨骼(上肢骨、下肢骨)。 (2)关节学:总论、中轴骨连结、附肢骨的连结。 (3)肌学:总论、头肌、颈肌、躯干肌、上肢肌、下肢肌。 3.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授课,验证性观察,示教性教学,实体教学,应用分析与讨论,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躯干骨的形态;颅的分部及颅底内面、颅侧面的形态结构;中轴骨及附肢骨上的重要骨性标志;关节的基本 结构和辅助结构:躯干骨连结;肩、髋、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头颈、躯干主要体表肌的位置、作用。 难点:椎骨的形态;颅底整体观:椎骨连结。 (三)消化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胸腹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2)掌握消化系的组成,上、下消化道的概念;口腔腺的位置、开口:咽的位置、分部:食管的位置、长度、分 部,食管三狭窄的位置及其意义:胃的形态、分部和位置;十二指肠的位置及其形态;阑尾位置、根部的体表投 影 :盲肠和结肠的三大特征:结肠的位置、分部:直肠的位置、直肠横襞、骶曲、会阴曲,肛管的位置、形态, (3)掌握肝的位置、体表投影、形态、分叶:胆囊位置、分部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输胆管道组成,肝胰壶腹, 胆汁排出途径;胰位置、分部。 (4)熟悉咽峡的构成:牙的形态;颏舌肌的起止、功能;空肠与回肠的区别, 5)了解口腔的境界、分部;腭的形态、舌的形态;牙的分类;大、小肠的分部。 2 教学内容 (1)内脏的一股结构,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2)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及消化管的一股构造;口腔的构成及口腔内(及周围)结构。咽的形态、位置、分布 和通路:聘扁桃体的位置和功能。食管的位置、形态及狭窄。胃的形态、分布、位置。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分 布及其形态特征:空回肠的位置和形态;小肠的分部。盲肠和阑尾位置、形态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结肠的分布 及各部的位置;直肠的形态、位置、毗邻和构造:大肠的分部及结肠的特征结构。 (3)肝的形态、位置和体表投影;胆囊的形态、位置和功能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输胆管道:肝的分叶、分段和 功能:胰的分部、形态和位置;胰的功能。 3. 教学组织形式:自主观察与学习,要点示教性教学,实体定位,应用分析与讨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消化系的组成,上、下消化道的概念;各段消化管的起止、分部、位置、毗邻、狭窄与弯曲:肝、胰的形 态、位置、毗邻;胆汁流出途径, 难点:肝门及肝蒂内结构排列。 (四)呼吸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上、下呼吸道的概念:喉与气管的体表标志和意义;的形态(肺尖、肺门、肺根):肺分叶:胸膜的 分部、肋膈隐窝:胸膜及肺下界的体表投影 端的克界、可 (2)熟悉呼吸系统的组成:喉的位置;喉腔分部:气管位置、分部;左、右主支气管形态特点及其意义;胸膜、 胸膜腔的概念 (3)了解鼻腔的形态结构;鼻旁窦位置、开口:喉软骨主要形态;纵膈的内容。 教字闪容 (1)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②)外鼻的形态结构:鼻腔的分部和固有鼻腔的形态结构: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喉的位置、喉软骨、喉的连接 和喉腔的形态,气管的位置和结构特点: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差别。 (3)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肺内支气管和肺段的概念。 (4)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壁胸膜的分部和肋隔寞的位首;肺下界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肺和胸膜前界的投 (⑤)纵隔的概念,纵隔的分部和内容。 3.教学组织形式:自主观察与学习,要点示教性教学,实体定位,临床应用演示;专业应用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呼吸道各部的起止、形态与分部;肺的形态、分叶与分段:壁胸膜的分部、肋膈隐窝及胸膜及肺下界的体表 难点:肺门、肺根内的结构排列:胸膜、胸膜腔的概念;纵隔的内容。 (伍)泌尿系统
(9)了解肌的分类、构造;枕额肌的位置、构造特点,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咬肌的位置;内收肌群、股二头 肌、半腱肌、半膜肌的位置和作用;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内容;下肢局部记载的构成。 2.教学内容 (1)骨学:总论、中轴骨骼(躯干骨、颅骨)、附肢骨骼(上肢骨、下肢骨)。 (2)关节学:总论、中轴骨连结、附肢骨的连结。 (3)肌学:总论、头肌、颈肌、躯干肌、上肢肌、下肢肌。 3.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授课,验证性观察,示教性教学,实体教学,应用分析与讨论。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躯干骨的形态;颅的分部及颅底内面、颅侧面的形态结构;中轴骨及附肢骨上的重要骨性标志;关节的基本 结构和辅助结构;躯干骨连结;肩、髋、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头颈、躯干主要体表肌的位置、作用。 难点:椎骨的形态;颅底整体观;椎骨连结。 (三)消化系统 1.目的要求 (1)掌握胸腹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2)掌握消化系的组成,上、下消化道的概念;口腔腺的位置、开口;咽的位置、分部;食管的位置、长度、分 部,食管三狭窄的位置及其意义;胃的形态、分部和位置;十二指肠的位置及其形态;阑尾位置、根部的体表投 影;盲肠和结肠的三大特征;结肠的位置、分部;直肠的位置、直肠横襞、骶曲、会阴曲,肛管的位置、形态。 (3)掌握肝的位置、体表投影、形态、分叶;胆囊位置、分部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输胆管道组成,肝胰壶腹、 胆汁排出途径;胰位置、分部。 (4)熟悉咽峡的构成;牙的形态;颏舌肌的起止、功能;空肠与回肠的区别。 (5)了解口腔的境界、分部;腭的形态、舌的形态;牙的分类;大、小肠的分部。 2.教学内容 (1)内脏的一般结构,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2)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及消化管的一般构造;口腔的构成及口腔内(及周围)结构。咽的形态、位置、分布 和通路;腭扁桃体的位置和功能。食管的位置、形态及狭窄。胃的形态、分布、位置。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分 布及其形态特征;空回肠的位置和形态;小肠的分部。盲肠和阑尾位置、形态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结肠的分布 及各部的位置;直肠的形态、位置、毗邻和构造;大肠的分部及结肠的特征结构。 (3)肝的形态、位置和体表投影;胆囊的形态、位置和功能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输胆管道;肝的分叶、分段和 功能;胰的分部、形态和位置;胰的功能。 3.教学组织形式:自主观察与学习,要点示教性教学,实体定位,应用分析与讨论。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消化系的组成,上、下消化道的概念;各段消化管的起止、分部、位置、毗邻、狭窄与弯曲;肝、胰的形 态、位置、毗邻;胆汁流出途径。 难点:肝门及肝蒂内结构排列。 (四)呼吸系统 1.目的要求 (1)掌握上、下呼吸道的概念;喉与气管的体表标志和意义;肺的形态(肺尖、肺门、肺根);肺分叶;胸膜的 分部、肋膈隐窝;胸膜及肺下界的体表投影;纵隔的境界、分部。 (2)熟悉呼吸系统的组成;喉的位置;喉腔分部;气管位置、分部;左、右主支气管形态特点及其意义;胸膜、 胸膜腔的概念。 (3)了解鼻腔的形态结构;鼻旁窦位置、开口;喉软骨主要形态;纵膈的内容。 2.教学内容 (1)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2)外鼻的形态结构;鼻腔的分部和固有鼻腔的形态结构;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喉的位置、喉软骨、喉的连接 和喉腔的形态。气管的位置和结构特点;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差别。 (3)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肺内支气管和肺段的概念。 (4)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壁胸膜的分部和肋膈窦的位置;肺下界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肺和胸膜前界的投 影。 (5)纵隔的概念,纵隔的分部和内容。 3.教学组织形式:自主观察与学习,要点示教性教学,实体定位,临床应用演示;专业应用联系。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呼吸道各部的起止、形态与分部;肺的形态、分叶与分段;壁胸膜的分部、肋膈隐窝及胸膜及肺下界的体表 投影。 难点:肺门、肺根内的结构排列;胸膜、胸膜腔的概念;纵膈的内容。 (五)泌尿系统
1.目的要求 (1)掌握肾的形态、位置与毗邻,肾的被膜:输尿管的狭窄位置:膀胱位置、分部,膀胱三角位置和粘膜特点及 意义 (2)熟悉肾区的位置及意义。 (3)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肾的剖面结构;肾的固定因素;输尿管行程、分部:女性尿道特点。 2.教学内容 (1)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②)肾的形态、位置、内部结构和肾的被膜。输尿管的形态、位置和生理性狭窄。膀胱的形态、位置和膀胱三角 的位置和粘膜特点。女性尿道的形态和开口部位(男性尿道见男性生殖系统)。 3.。教学组织形式:自主观察与学习,要点示教性教学,实体定位,应用分析与讨论。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肾的形态、位置与毗邻;输尿管的狭窄;膀胱三角位置和粘膜特点。 难点:肾门及肾蒂内结构。 (六)生殖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精素组成、位置;前列腺位置、分叶及主要毗邻;男性尿道分部与特点。 (②)掌握卵巢的位置:输卵管分部及意义;子宫的形态、分部,子宫的姿势、位置、毗邻和固定装置。 (3)熟悉男性生殖器的 (4)熟悉阴道穹后部毗邻及临床应用 (5)熟悉会阴的概念及境界。 (6)了解生殖系统的组成;睾丸、附睾位香;阴茎形态、分部。 子能衣位乳房的态 2. (1)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睾丸的形态 位香、结构。输精管的形态和行程及射精管合成、行程和开口。前列腺的 (③)阴茎的形态,分部、构造和皮肤特点。男性尿道的分部、各部形态结构特点、位置和主要毗邻。 立置和固定装置。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和各部形态结构。子宫的形 、位置和子宫的固定装置;阴道穹的组 成和毗 (5)阴道前庭内阴道口和尿道外口的位置。女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 (6)女性乳房的形态 位置和结构特点。 :自主观察与学习,要点示教性教学,实体定位,应用分析与讨论。 教学重点和难 重点:男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男性尿道的起止、分部与特点:输卵管、子宫的形态、位置、毗 分部吸固定 殖管道的位置与彼此连接:子宫的固定装置。 腹 的要求 (1)掌握腹腔、腹膜, 腹膜腔的概念,腹膜的间隙;小网膜位置、分部及其内结构。 (2)熟悉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网膜位置、形成、功能;系膜的名称与位置;腹膜的隐窝、陷凹 教学内容 3) 莫、系膜、陷窝 教学组织形式 自主观察与学习,要点示教性教学,实体定位,应用分析与讨论。 教学重点和 重 高n 难点 目的要求 (1)草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 (2)掌握心的位置、毗邻、外形: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重要分支的行程及分布;心的体表投影
1.目的要求 (1)掌握肾的形态、位置与毗邻,肾的被膜;输尿管的狭窄位置;膀胱位置、分部,膀胱三角位置和粘膜特点及 意义。 (2)熟悉肾区的位置及意义。 (3)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肾的剖面结构;肾的固定因素;输尿管行程、分部;女性尿道特点。 2.教学内容 (1)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2)肾的形态、位置、内部结构和肾的被膜。输尿管的形态、位置和生理性狭窄。膀胱的形态、位置和膀胱三角 的位置和粘膜特点。女性尿道的形态和开口部位(男性尿道见男性生殖系统)。 3.教学组织形式:自主观察与学习,要点示教性教学,实体定位,应用分析与讨论。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肾的形态、位置与毗邻;输尿管的狭窄;膀胱三角位置和粘膜特点。 难点:肾门及肾蒂内结构。 (六)生殖系统 1.目的要求 (1)掌握精索组成、位置;前列腺位置、分叶及主要毗邻;男性尿道分部与特点。 (2)掌握卵巢的位置;输卵管分部及意义;子宫的形态、分部,子宫的姿势、位置、毗邻和固定装置。 (3)熟悉男性生殖器的组成。 (4)熟悉阴道穹后部毗邻及临床应用。 (5)熟悉会阴的概念及境界。 (6)了解生殖系统的组成;睾丸、附睾位置;阴茎形态、分部。 (7)了解阴道的形态、位置;乳房的形态。 2.教学内容 (1)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2)男性生殖器的组成。睾丸的形态、位置、结构。输精管的形态和行程及射精管合成、行程和开口。前列腺的 形态、位置和主要毗邻;精索的位置与组成。 (3)阴茎的形态、分部、构造和皮肤特点。男性尿道的分部、各部形态结构特点、位置和主要毗邻。 (4)女性生殖器的组成与功能。卵巢的形态、位置和固定装置。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和各部形态结构。子宫的形 态、位置和子宫的固定装置;阴道穹的组成和毗邻。 (5)阴道前庭内阴道口和尿道外口的位置。女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 (6)女性乳房的形态、位置和结构特点。 (7)会阴的概念及境界。 3.教学组织形式:自主观察与学习,要点示教性教学,实体定位,应用分析与讨论。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男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男性尿道的起止、分部与特点;输卵管、子宫的形态、位置、毗 邻、分部及固定。 难点:生殖管道的位置与彼此连接;子宫的固定装置。 附:腹膜 1.目的要求 (1)掌握腹腔、腹膜、腹膜腔的概念,腹膜的间隙;小网膜位置、分部及其内结构。 (2)熟悉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3)了解大网膜位置、形成、功能;系膜的名称与位置;腹膜的隐窝、陷凹。 2.教学内容 (1)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和功能。 (2)腹膜与腹盆脏器的关系。 (3)腹膜形成的结构:网膜、系膜、陷窝。 3.教学组织形式:自主观察与学习,要点示教性教学,实体定位,应用分析与讨论。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腹腔、腹膜腔、腹膜的概念;小网膜分部、肝十二指肠韧带的位置及内含结构;腹膜的间隙。 难点:腹膜的间隙。 (七)脉管系统 1.目的要求 (1)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 (2)掌握心的位置、毗邻、外形;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重要分支的行程及分布;心的体表投影
(3)掌握主动脉的起止、行程和分部;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的起止、行程;主要实质性脏器的动脉来源、走行 及器官内分布状况:全身表浅动脉的位置。 (4)掌握静脉系的组成: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的位置;头、贵要、时正中静脉的位置、行程;大隐 静脉的起止与行程;肝门静脉的合成、位置、行程及主要属支。 (5)掌握脾的形态、位置和毗邻。 (6)熟恶心腔形态结构;冠状窦的位置和开口;心包的构成与心包腔. (7)熟恶腹部不成对脏支来源、分支及大致分布;上、下肢动脉主干的起止、位置, (8)熟悉上、下腔静脉的组成、行程。 (9)熟悉胸部的淋巴结的位置;腰、腹腔、肠系膜上、下淋巴结的位置。 (10)了解心血管系的组成:心传导系的构成和机能 (11)了解颈外动脉分支的名称,主要动脉(甲状腺上、脑膜中动脉等)的行程和分布, (12)了解小隐静脉的起始、行程及注入;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的吻合部位、吻合途径。 (13)了解腋淋巴结的位置与分群,胸导管的起止与行程;淋巴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胸腺的形态、位置、年龄 变化及功能。 2.教学内容 (1)脉管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和主要特点。 (②)心的位置、外形、心各腔的形态结构;心传导系的组成、位置和功能:左、右冠状动脉的起止、行程、主要 分支和供应范围:心的静脉;心包的分部:心的体表投影。 (3)体循环的动脉:主动脉、头颈部的动脉、胸部的动脉、上肢的动脉、腹部的动脉、盆部的动脉及下肢的动 (4)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 (5)自主学习:淋巴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淋巴管道;胸腹部的淋巴结:胸腺的形态、位置、年龄变化及功 3,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授课,验证性观察,示教性教学,实体定位教学,应用演示、分析与讨论;自主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心的位置、毗邻、外形;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重要分支的行程及分布;主动脉的起止、行程和分部;全 身表浅动脉的位置;腹部不成对脏支的分支、分布:体循环静脉的组成及流注关系;全身主要浅静脉及某些深静脉 的位置及意义;肝门静脉的合成部位、合成、行程、注入及主要属支。 难点:心腔结构与血流定向的关系:动脉的行程;头部静脉的交通。 (八)感觉器 目的要求 (1)掌握眼球壁的分层、各层的分部、各部结构特点及功能:眼球内容物的构成及共同特点;房水的产生、循环 途径及临床意义。 (2)掌握鼓膜的位置、分部。 (3)熟悉眼球的分部:眼球外肌的位置、作用:眼底形态。 (4)熟悉外耳道的分部:鼓室的位置、构成。 (5)了解晶状体的位置、 结构特点及调节屈光的机理;玻璃体的位置和作用:眼副器的构成及作用, (6)了解反射光锥的定义;中耳的构成:咽鼓管的位置、分部;幼儿咽鼓管的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听小骨的 名称。 2.教学内容 (1)眼球的外形;眼球壁的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眼球前房、后房、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形态、位置: 房水循环途径,眼球外肌的名称」 (2)自主学习:外耳道的分部、弯曲方向;鼓膜的位 中耳的构成:鼓室的位置、交 ,各壁的名称;听小骨肌的名称、位置、作用:咽鼓管的位置、分部作用及幼儿咽鼓管的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 义:声波的主要传导途径。 教学组织形式:自主观察与学习,要点示教性教学,实体定位与观察。 眼球壁的及眼球内容物的构成及共同特点房水的产生、循环途径及临床意义:眼球外肌的名称、位置、作 用:鼓膜的位置、分部;鼓室的位置、交通。 难点:眼球屈光调节及眼外肌的作用:鼓室的位置、各壁定位与结构。 (九)神经系统 目的要 下端的水平及外形脑干的组成、位置和第
(3)掌握主动脉的起止、行程和分部;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的起止、行程;主要实质性脏器的动脉来源、走行 及器官内分布状况;全身表浅动脉的位置。 (4)掌握静脉系的组成;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的位置;头、贵要、肘正中静脉的位置、行程;大隐 静脉的起止与行程;肝门静脉的合成、位置、行程及主要属支。 (5)掌握脾的形态、位置和毗邻。 (6)熟悉心腔形态结构;冠状窦的位置和开口;心包的构成与心包腔。 (7)熟悉腹部不成对脏支来源、分支及大致分布;上、下肢动脉主干的起止、位置。 (8)熟悉上、下腔静脉的组成、行程。 (9)熟悉胸部的淋巴结的位置;腰、腹腔、肠系膜上、下淋巴结的位置。 (10)了解心血管系的组成;心传导系的构成和机能。 (11)了解颈外动脉分支的名称,主要动脉(甲状腺上、脑膜中动脉等)的行程和分布。 (12)了解小隐静脉的起始、行程及注入;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的吻合部位、吻合途径。 (13)了解腋淋巴结的位置与分群,胸导管的起止与行程;淋巴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胸腺的形态、位置、年龄 变化及功能。 2.教学内容 (1)脉管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和主要特点。 (2)心的位置、外形、心各腔的形态结构;心传导系的组成、位置和功能;左、右冠状动脉的起止、行程、主要 分支和供应范围;心的静脉;心包的分部;心的体表投影。 (3)体循环的动脉:主动脉、头颈部的动脉、胸部的动脉、上肢的动脉、腹部的动脉、盆部的动脉及下肢的动 脉。 (4)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 (5)自主学习:淋巴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淋巴管道;胸腹部的淋巴结;胸腺的形态、位置、年龄变化及功 能。 3.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授课,验证性观察,示教性教学,实体定位教学,应用演示、分析与讨论;自主学习。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心的位置、毗邻、外形;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重要分支的行程及分布;主动脉的起止、行程和分部;全 身表浅动脉的位置;腹部不成对脏支的分支、分布;体循环静脉的组成及流注关系;全身主要浅静脉及某些深静脉 的位置及意义;肝门静脉的合成部位、合成、行程、注入及主要属支。 难点:心腔结构与血流定向的关系;动脉的行程;头部静脉的交通。 (八)感觉器 1.目的要求 (1)掌握眼球壁的分层、各层的分部、各部结构特点及功能;眼球内容物的构成及共同特点;房水的产生、循环 途径及临床意义。 (2)掌握鼓膜的位置、分部。 (3)熟悉眼球的分部;眼球外肌的位置、作用;眼底形态。 (4)熟悉外耳道的分部;鼓室的位置、构成。 (5)了解晶状体的位置、结构特点及调节屈光的机理;玻璃体的位置和作用;眼副器的构成及作用。 (6)了解反射光锥的定义;中耳的构成;咽鼓管的位置、分部;幼儿咽鼓管的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听小骨的 名称。 2.教学内容 (1)眼球的外形;眼球壁的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眼球前房、后房、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形态、位置; 房水循环途径。眼球外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起始、行程和分布。 (2)自主学习:外耳道的分部、弯曲方向;鼓膜的位置、分部、各部的结构特点。中耳的构成;鼓室的位置、交 通、各壁的名称;听小骨肌的名称、位置、作用;咽鼓管的位置、分部作用及幼儿咽鼓管的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 义;声波的主要传导途径。 3.教学组织形式:自主观察与学习,要点示教性教学,实体定位与观察。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眼球壁的及眼球内容物的构成及共同特点;房水的产生、循环途径及临床意义;眼球外肌的名称、位置、作 用;鼓膜的位置、分部;鼓室的位置、交通。 难点:眼球屈光调节及眼外肌的作用;鼓室的位置、各壁定位与结构。 (九)神经系统 1.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脊髓的位置和上、下端的水平及外形;脑干的组成、位置和第 四脑室构成与交通;延髓、脑桥和中脑的外形;小脑的位置、外形与分叶;丘脑的外形、位置;下丘脑的位置和组
成:大脑的位置、分部:大脑半球的分叶和半球上外侧面、内侧面的主要沟、回: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和内囊的位 置、分部、各部通行的主要纤维束及损伤后的主要症状:侧脑室分部、位置, (2)掌握脊神经的构成、区分、纤维成分和分支;脑神经的名称、顺序、连接脑的部位和性质;脑神经出入颅 (脑)的部位。 (3)掌握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痛温觉和粗略触觉传导路(包括头面部、躯干和四肢)、视觉传导 路的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纤维束在中枢的位置、交叉、大脑皮质的投影;推体系的组成、行径、交叉及对脊髓前 角和脑神经运动核的支配. (4)掌握硬膜外隙的位置、内容及意义;脑蛛网膜下隙的构成、各脑池的位置;海绵窦的交通、内容及临床意 义: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的行程、主要分支:大脑的动脉供应:大脑动脉环的组成 (5)熟悉脊髓横切面上内部结构的分部、各部的排列及功能概况;薄束、楔束和春髓丘脑束的位置:锥体束、内 侧丘系、脊髓丘系和三叉丘系在脑干内的位置和功能:皮质脊髓束的位置和功能。 (⑤)熟悉胸神经前支皮肤的节段性分布规律。 (7)熟悉上 下神经元的区分,损伤后的不同表现。 (8)熟悉脊髓被膜各层的名称、排列:主要硬脑膜窦的名称、位置、流注关系;由硬脑膜内层形成的结构、名 称、位置和附着(大脑镰和小脑幕):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9)了解反射的定义和反射弧的组成: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与其它各系统在功能上的关系;内、外膝状体的外 、位置和功能:联络纤维、联合纤维的概念;脑神经核的名称、类别和功能概况;薄束核和楔束核的位置和功 新、旧纹状体的概念。 10)了解臂丛 腰丛、骶丛中重要分支的分布概况:脑神经的分布概况:颈丛的组成、位置和分布概况;各神经 损伤后的运动和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 支的交牌经和胶感美交胶神竖级中秘的拉:交感的组或位置;自胶支和交通一 甲经的王要区别。 (12)了解硬脊膜的附着、齿状韧带的定义;小脑幕切迹疝的定义:终池的定义及其临床意义脊髓的动脉供应, 教学内容 (1)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元的构造与分类;神经系统常用术语: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基本组成 (2)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脊髓的位置、节段、外形特征与内部结构。脑的构成:脑干的组成、外形、第 四脑室构成及脑干的内部结构:小脑的 外形、分叶与功能:间脑的组成、外形、位置和功能:大脑的位置、 分部和胼胝体;大脑半球的分叶、外形 功能定位与内 (3)脊神经的构成、区分、纤维成分和分支: 锁丛、臂丛、 腰丛和丛的构成。组成、分支及分布;胸神经的皮 肤节段性分布规律,脑神经的名称、顺序、连接脑的部位和性质:各对脑神经的纤维成分、出(入)颅的部位、主 要分支、功能及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分类,交感、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交感干的组成、位置;白交通 交感神经和削交神经的王要区别, 感觉传导路与运动传导路。 (6)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的血管;脑室及脑脊液循环 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授课,自主观察与学习,要点示教性教学,实体空间定位,临床案例分析与讨论:自主学 重点: 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脑的分部,各部脑的外形、分部:脑神经和脊神经的组成与分部概况:主要感觉和运动 传导路的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交叉、大脑皮质的投影:脑和脊髓的被膜层次、结构及意义;脑的动脉来源、分支 中枢神经系统各部的内部结构;周围神经系统各神经的走行与分布;感觉与运动传导路各神经元的互相衔接 内分泌系统 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 松果体和胸腺的形态和位置。 (2)了解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概念 2。教 学内 自主学习: 甲状腺 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和胸腺的形态和位置;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概 :自主学习,开放观察:自身实体定位,应用查询。 教学重点和难 杀统之间的关系 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成;大脑的位置、分部;大脑半球的分叶和半球上外侧面、内侧面的主要沟、回;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和内囊的位 置、分部、各部通行的主要纤维束及损伤后的主要症状;侧脑室分部、位置。 (2)掌握脊神经的构成、区分、纤维成分和分支;脑神经的名称、顺序、连接脑的部位和性质;脑神经出入颅 (脑)的部位。 (3)掌握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痛温觉和粗略触觉传导路(包括头面部、躯干和四肢)、视觉传导 路的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纤维束在中枢的位置、交叉、大脑皮质的投影;锥体系的组成、行径、交叉及对脊髓前 角和脑神经运动核的支配。 (4)掌握硬膜外隙的位置、内容及意义;脑蛛网膜下隙的构成、各脑池的位置;海绵窦的交通、内容及临床意 义;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的行程、主要分支;大脑的动脉供应;大脑动脉环的组成。 (5)熟悉脊髓横切面上内部结构的分部、各部的排列及功能概况;薄束、楔束和脊髓丘脑束的位置;锥体束、内 侧丘系、脊髓丘系和三叉丘系在脑干内的位置和功能;皮质脊髓束的位置和功能。 (6)熟悉胸神经前支皮肤的节段性分布规律。 (7)熟悉上、下神经元的区分,损伤后的不同表现。 (8)熟悉脊髓被膜各层的名称、排列;主要硬脑膜窦的名称、位置、流注关系;由硬脑膜内层形成的结构、名 称、位置和附着(大脑镰和小脑幕);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9)了解反射的定义和反射弧的组成;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与其它各系统在功能上的关系;内、外膝状体的外 形、位置和功能;联络纤维、联合纤维的概念;脑神经核的名称、类别和功能概况;薄束核和楔束核的位置和功 能;新、旧纹状体的概念。 (10)了解臂丛、腰丛、骶丛中重要分支的分布概况;脑神经的分布概况;颈丛的组成、位置和分布概况;各神经 损伤后的运动和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 (11)内脏神经系统的组成、分类,交感、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交感干的组成、位置;白交通支和灰交通 支的概念;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12)了解硬脊膜的附着、齿状韧带的定义;小脑幕切迹疝的定义;终池的定义及其临床意义;脊髓的动脉供应。 2.教学内容 (1)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元的构造与分类;神经系统常用术语;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基本组成。 (2)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脊髓的位置、节段、外形特征与内部结构。脑的构成;脑干的组成、外形、第 四脑室构成及脑干的内部结构;小脑的位置、外形、分叶与功能;间脑的组成、外形、位置和功能;大脑的位置、 分部和胼胝体;大脑半球的分叶、外形、功能定位与内部结构。 (3)脊神经的构成、区分、纤维成分和分支;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的构成、组成、分支及分布;胸神经的皮 肤节段性分布规律。脑神经的名称、顺序、连接脑的部位和性质;各对脑神经的纤维成分、出(入)颅的部位、主 要分支、功能及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4)自主学习:内脏神经系统的组成、分类,交感、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交感干的组成、位置;白交通 支和灰交通支的概念;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5)感觉传导路与运动传导路。 (6)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的血管;脑室及脑脊液循环。 3.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授课,自主观察与学习,要点示教性教学,实体空间定位,临床案例分析与讨论;自主学 习。 重点: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脑的分部,各部脑的外形、分部;脑神经和脊神经的组成与分部概况;主要感觉和运动 传导路的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交叉、大脑皮质的投影;脑和脊髓的被膜层次、结构及意义;脑的动脉来源、分支 及分布。 难点:中枢神经系统各部的内部结构;周围神经系统各神经的走行与分布;感觉与运动传导路各神经元的互相衔接 关系。 (十)内分泌系统 1.目的要求 (1)掌握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和胸腺的形态和位置。 (2)了解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概念。 2.教学内容 自主学习: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和胸腺的形态和位置;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概 念。 3.教学组织形式:自主学习,开放观察;自身实体定位,应用查询。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主要内分泌腺的形态与位置。 难点:神经与内分泌系统之间的关系。 (十一)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实验一 躯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