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虚无》。因此,读懂这本书,对理解萨特的主要暂 学思想和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概貌,是大有裨益的。但是 这本书内答庞杂,思想深奥,文字晦涩,为了帮助读者更好 地阅读和理解,有必要先将与该书有关的情况作一个概要的 介绍。 -)探聚人生问题的哲学尝试 诚如前言,萨特写作《存在与虚无》时所面临的理论任 务,就是继续推进人的问题的哲学研究,完成海德格尔开创 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这对萨特来说,确实是一次不同寻常 的哲学尝试。萨恃曾在《方法论的问题》中谈到,早在1930 年,他就准备撰写一部最能体现他的哲学立场的哲学专著, 他自称要建立一种“拆构哲学”。所谓“拆构”,是破坏、 毁坏的意思。《存在与虚无》正是表明了这种“拆构哲学的 价值”①,它具有两重含义:一是企图以绝对自由观冲垮一切 僵死的、陈廣的、窒息生活中的人的旧社会秩序;二是毁坏 传统哲学赖以存在的哲学基础。正是围绕这种“拆构”的思 考,他愈来愈倾向于从人的自由这一进度来完成他的哲学理 论工作并把他的“拆构”哲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集中概 括为:“协调主、客体关系”。②在着手这一工作前,他认 为首先必须搞清:“为什么对立的双方需要协调?何以会产 生主、客体荒诞的冲突状态?”③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他 发现,答案就寓于对事物和自由,即对客体和主体的各自体 ①斯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英文版),第489页 ②③阿上,第478页。 14
验中,《存在与虚无》就是针对这一间题提出自由的主题, 并且绕这一问题阐释自由观的。萨特的这种探索性尝试, 虽然晦涩难懂,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并在逐步展开、全面 论述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 体系 这种探索的影响不久就表现出来了。1945年10月,德国 法西斯投降后,萨待在蒙特纳脱俱乐部作了一次题为《存在 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演讲,较为通俗地表述了《存在与 虚无》的基本思想:人不是上帝或别的什么东西的创造物 而是他自已一系列行动的最终结果;人的本质可以自由地选 择并创造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显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一时 间,“存在主义”这个词不胫而走,在巴黎,许多人,特别 是青年人,都自我标榜为“存在主义者”,甚至出现了“存 在主义”服饰发式,“存在主义”式的嬉戏娱乐。存在主义 思潮的风行一时,出此可见一斑。当然,不少人对萨特哲学 思想的理解是十分肤浅的。可是对饱尝战争苦难、满目疮 痍、精神干涸的人来说,存在主义思想至少是暂时缓解精神 危机的强心剂。这也证明,一种理论的命运,不是它本身的 水平高下单方面所能决定的,决定权在实际生活中,在于社 会对它的需求程度。此后,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它 的影响就远远超出了法国国界,尤其在西方国家中,陆续形 成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存在主义哲学流派《存在与虚 无》中关于个人“自由”、“选择”,“资任”的学说也随 之得到广泛的传播,产生了厂远的社会影响。 对于这部著作,人们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分歧颇 巨。就是萨特本人,越到晚年,对自已这部著作的批评也越 T
来越甚。在他写作《辩证理性批判》时,时时感到那种他曾 在《存在与虚无》中推柴备至的绝对无拘、放任自流的自由 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基于此,我们不能将《存在与虚 无》看作是萨特全部哲学思想的总结,这是必须加以注意 的。然而,另一方面,尽管萨特后来对自已的主张作过这样 那样的修改、说明,但始终没有离开过《存在与虚无》的哲 学基地,这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存在与虚无》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也表现 在理论方面。概官之,它启导了大陆哲学的进一步发展。首 先,现象学从原来研究自然科学、酋学问题的单向途径,演 变为渗透到人文科学各领域中去的多向探索,大大推进了研 究人的问题的当代人类学、解学的发展,其次,由于萨特 的“自由” “选择”一“行动”的思想在某种理论层 次上与实践范峡的亲缘关系,故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西方 的“马克思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最后,由于它自 身的一些缺陷,又造成了从它那里获得补充、又与之相对的 哲学流派得以发展的契机。比如,当萨特强调行动和选择的 自由在社会中的绝对意义时,法国社会学家列维一斯恃劳 斯(1908—)则反请:人的行动、人的自由、人的存在 与社会构的关系如何?从而促进了结构主义哲学的发展。 总之,对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我们更倾向于把它当 作一部有历史局限性的哲学著作,但绝不否定作者本人探索 的勇气和诚意;其次,较之那些玄之又玄的哲学家著作,我 们更倾向于把它当作一部现实性很强的、关于人生哲学的著 作,并且认为,它在历史上曾产生过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 它的学术价值;第三,同注重他的现成的理论结论的人相 16
比,我们更倾向于把它当作一种哲学探索,把它当作人们力 图从苦闷、失望、彷徨的现实生活中挣脱出来的理论再现, 萨特以哲学方式探索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们的思想危机, 从而为后人的继续探索留下了经验和教训。 〔二)“我们命定是自由 《存在与虚无》的主题 《存在与虚无》全书的目的在于探索“人的存在”问 题,而人的自由问题则是贯穿全书的中心议题。抓住了这 思想线索,就能提纲挈领,把握全书的精神质和理论内 容 萨特撰写此书绝非一时的冲动,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个人 生活的不幸遭遇使他很早就开始考虑偶然性对人生的意义。 从1931年开始,他就构思撰写一本有关偶然性间题的小册 子,后几经修改,1938年以名为《恶心》的小说出版。此书 是萨特的哲学一一文学纲领。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 公历史学者洛根丁的懒散生活,描写了他的种种孤独的、病 态的、荒诞的情绪和心理状态,首次使用和阐释了“存在 本质”、“无 偶然性”、“荒谬”、“时间”等 重要范,勾画出以人的自由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本体论的 基本轮。书中,萨特认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就是偶然性”, 一切绑是没有根据的”,人的存在同其它存在一样,“只 不过是一种空洞的外形”,没有本质可言。因而,现实的人 既不为过去所刨造,又不被必然性决定,“我”完全是现在 创造自己并自由地选择将来的。萨特对自由的如是看法,在 《存在与虚无》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系统论述
韩特在此书中把自由定义为:人是自由的,这种自由是 绝对的、命定的、至高无上的,换育之,自由是无条件的 他从四方面论证了他的绝对自由观 首先,他论证了“人是自由的”原因在于人是“虚无” 的起源。在萨特看来,只有人才能追问人与世界的关系,并 通过否定行为,狱予“自在”的存在以意义。“柱无”作为 否定的基础,其来源正是人的实在,虚无是绝对的,所以人 的实在—人的自由是绝对的。人的这种主体行为完全不受 外界制约。 其次,他论证了“人是自由的”是因为意识是自发的。 萨特的“意识”,是指一种脱离了经验思维内容的、非个人 的( impersonality)“意识”,即“反思前的我思”。这种意 识,空无内容,思无根据,无始无终,先天如此。是一自 然而然、自发的流,它理所当然是绝对自由的 再次,他论证了“人是自由的”是因为人的本质是由人 创造的。人的自由行动总是无拘无束地面向未来,因此,人 的本质始终为人的行动或存在所创造,并成为人的过去 “自由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换之,人在衍动 中的绝对自由,绝不受自己的过去、本质的東缚 最后,他论证了“人是自由的”是因为自由只为自由所 限,也就是说,自由不受他物掣肘,自由或一个个体的自由 只为自已的自由本性所限。这又恰恰证明,自由是绝对至上 的。 萨特的上述哲学论证,一开始可能会使读者感到生难 懂,尤其是他的哲学用话,如“虚无”、“自发的意识” “人的本质”等更易令人感到困惑。那就请暂时存疑,问题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