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资任感所激励,强调在这一社会现实前,个体的人应当 进行能动的“自由选择”,在行动中创造自已的本质。这 主张,使得他的哲学思想,在悲观和消极的另一侧面,透射 出注重行动、与“恶”相争的正义、积极之光。这在当时的 历史条件下其积极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部哲学著作因此 成了法国知识分子反对德国占领者的哲学宣言。萨特此书中 所蕴涵的哲理,也闪烁于他所塑造的文学形象。就在《存在 与虚无》问世的同一年,他推出了他所创作的剧本《苍蝇》, 该剧通过主人公儉瓓斯忒斯,大声向人们疾呼:“一旦自由 在一个人的灵魂里爆发威力,神祇对他也无能为力了。” “他们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他们是自由的,而人类的生活恰 恰应从绝望的彼岸开始。”①由于这出戏具有明显的反纳粹 倾向,被德■占领当局强令薅演。 (二)寻找出踏的西方学 以黑格尔哲学为最高体现的理性主义哲学解体以后,欧 洲大陆哲学出现了两个基本走向:一是马克思、恩格斯总绪 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批判继承哲学史上的优秀成果,创立 了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第一次在唯物主义基 地上,从现实的人和人的社会存在、社会实践出发,制定了 由社会经济运动的变化发展来把握整个社会历史必然性的新 世界观。这是哲学史上最壮观的旭日东升,是一场空前的革 命。另一哲学流派则是非理性主义哲学,它的先驱者是叔本 华(1788-1860)、基尔凯郭尔(1813-1855)、尼采(1844 ①鞍引自《萨特戏剽集》(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085年版,第页
1900)、柏格森(1859-1941)等人。萨特在巴黎高等 师范就学期间,虽然接触过马克思的著作,但并没有认识这 些著作的划时代意义。他曾经回忆说:“我读了《资本论》 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我明明白自地都懂得,但又绝对地 点也不懂。”①“至少一直到战争爆发,马克思主义仍然是 某种妨碍我的东西。”②对萨特来说,给予他一生哲学活动 以重大影响的是非理性主义哲学。萨特在中学时代,就对非 理性主义哲学大家们的著作有强烈的兴趣,1933年后,当他 在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时,更是直接师承现象学创始人 翊塞尔(1859-1938),并钻研了基尔凯郭尔、海德格尔和 雅斯贝尔斯的著作。他承认:“1933年,我第一次读到胡塞 尔、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的著作……,就在这个时候,我 接受了他们的影响。”③ 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从古典资产阶级哲学到非理 性主义哲学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当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 资产阶级还是一个进步的、革命的阶级的时候,他们反对封 建势力所柴尚的神道,提倡袋扬人的理性,用理性去建立自 由、平等、博爱的生活;用理性去发展科学,促进生产力增 长,增强人对自然界的支配力。但是,十九世纪中期以后,随 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痼疾的日益暴露,而对在物质和精神 上受到的种种压抑,人的自由和个性的丧失、道德的堕落,哲 学家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更为关注。但是,他们不 ①萨特:《辩遇性批判》。转引自黄颂杰笫人著《萨特其人及其·人 学”》,复且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a 转引自《脚特研究》,中国枉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页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转引自徐崇温等人著《萨特及其存在主义》 人民出版社182版,第27页 10
是象马克思那样科学地分析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指出克服 异化的途径,而是将一切归咎于理性和科学的发展,认为理 性的发展造成了主体和对象的分裂,导致了人的自由的丧失 和主体的被遗弃。于是,他们群起批判理性,指责黑格尔把人 当作理性的注解、工具,当作“绝对观念”发展的中介。他 们试图从新的角度研究人,把人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 会、个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分离出来,单纯从主体本身的 存在来考察人,以及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的联系。这样, 他们自然而然地在黑格尔理性哲学的背面找到了自己的思想 武器——非理性主义哲学。他们主张将人的非理性意识本体 化,由此出发,分析动变的社会现象,以比理性观念潜藏更 深的情感体验,取代对社会必然性的理性阐释。这一哲学见 解,迎合了当耐西方很多人“人生无常”的心理状态,并且 以同理性主义相对立的立场,触及一般人所关心的问题,所 以很有市场。应当指出、作为当代人本主义先驱的非理性主 义哲学,受战争和经济危机的推动,把从哲学上解决人的问 题凸现出来,并逐步取代在西方誓坛上居霸主地位的实证主 义,是合乎哲学的发展并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创始人叔本华,主张用“生命意志” 取代理性,当作人的本质。他认为,这种散视外部世界和理 性的神秘生命力,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過止的冲动”基 尔凯郭尔主张应当从孤独的人本身出发寻间人的本性,并依 靠非理性的心理体验领会人的最基本的实在,人自已创造自 己,纯属倜然地、自由地选择自已的生活道路。与非理性主 义哲学发展同步,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则紫在搞案冠的 水平上,把哲学问题“悬置”起来,排除孙瓿畦枭的莶观卖
在性,并进而对抽去时间和空间。清洗掉经验成分的“纯粹 意识”进行研究。他认为,这种先验的“纯粹意识”就是绝对的 存在,它构成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因此,是人赋予世界 以意义和价值,而科学只是相对于人而言才有价值和意义 这样,胡塞尔就把科学的基础从实证主义所强训的感觉经验 转向了“先验愈识”,并认为它的基本方法就是“本质宜观”, 即直觉。胡塞尔以后,他的得意门生海德格尔将现象学和基 尔凯郭尔的理论融合起来,一方面强调人的“在世”之“在 就在人的在世方式中,而不在现象的彼岸;另一方面又认 为,人的“在世”之“在”不能通过理性方法,而只能通过 内感体验去领悟。于是,海德格尔促进了现象学和非理性主 义哲学的合流,创立了现象学一存在主义。正是在这个意 义上,民主德国哲学家M·布尔推出:“在悬想史上,存在 主义是现象学,首先是生命哲学某些基本思想的继续,并使 生命哲学更加彻底。”①继海德格尔1927年发表《存在与时 间》后,大陆哲学乃至西方哲学,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探讨人 性问题,期冀投到走出狭谷的道路 萨特就是这一过程中最有影响、最有创见的哲学家之 。他既熟谙非理性主义哲学诸家的著作,又精通海德格尔 的主要哲学思想。这使得他不仅能够比较一贯地坚持胡塞尔 和海德格尔新基本哲学立场,在自已的著作中如实地表述他 们的基本哲学思想,而且也使他有可能成为使海德格尔“存 在”哲学得以继续和发展的人:一方面继续系重点于人的问 题,将海德格尔进得不完整、表述有欠缺的地方,尽量讲得 ①转引自《近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资料》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85页
圆通一些’另一方面,他又将自己和前人的现象学本体论的 研究成果,运用于生活世界,转化为一种宜接的、具体的人 生观,转化为人生哲学的方法论。 萨特的这一工作,在他的整个哲学生涯中,是一个重大 的转折。这一转折,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标志着萨特 受海德格尔的影响,把现象学本体论的研究当作解决人的问 题的哲学保证,因而使现象学的发展更加深入了。其次,它 标志着由胡塞尔度基的现象学哲学,已初步完成了从一种单 纯的哲学研究向研究社会上的现实的人的转变,使现象学 非理性主义成为一种“行动哲学”。最后,它也标志着萨特 本人完成了从现象学心理学(指他1941年前,运用现象学方 法研究意识问题的哲学)向现象学本体论的过演。萨時的这 一转折性的理论成果,就集中地体现在他的哲学名著《存在 与虚无》之中 综上所述,萨特在1941年所面临的理论前提,与他个人 的理论兴趣交汇在一起,决定了他所要完成的任务,这 任务,可以概括为:用现象学方法,结合誓学本体论研究, 从非理性主义哲学的角度,探讨人的存在一人的自由问 题,以期为当代西方哲学奠定新的人本主义基础。 、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 如果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看作存在主义青学的 初始和开端,那么,标志这一哲学的奠基之作,则是萨特的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