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引导您去读这本书,并作出自己的判断。我们认为,这四 个方面大致概括了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探讨的本体论和 人生观。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使萨特得以首尾一致地完成 他的自由哲学体系:从主、客体关系入手,提出人的自由问 题,并将解决自由问题作为全书的最后归宿。虽然萨特不是 论述自由问题的第一位哲学家,然而从哲学宗旨、哲学基本 主题、哲学重心和归宿、哲学解方法来看,他却是对自由 问题论述得最多的一个哲学家。 (三)一个难啃的而有价值的“陵果” 同人们所熟悉的其他一些哲学著作相比,《存在与虚 无》确实堪称“酸果” 本内容艰深、文风怪诞、语言 晦涩的书。书中多处令人费解的阐述,不仅增加了阅读时的 难度,而且使不少人难以成读,望而生是。但另一方面,正 如一位美国哲学家所说,以《存在与虚无》为代表的萨特哲 学体系,“无论就其范国和独创性,结构上的大胆和逻辑上 的缜密,论辩的力量和对于人类的关心程度,还是就其整个 思想视野的广博等,都足以与柏拉图和笛卡尔,斯宾诺莎和 康德,黑格尔和罗素的体系相媲美。…是哲学上的最高层 次。”①如何理解《存在与虚无》中这一特有的现象呢? 应该说,萨特著作中的这一特有现象同他哲学活动的 宗旨一建立“拆构哲学”一—是有关系的。他对传统哲学 的背离和冲击,不仅表现在体系上,也见之于他的文体、结 构、语言和风格。 ①AC丹图:《萨特》,工人出版社1986年版,第2延 19
首先,他力图突破在近代哲学中形成的、黑格尔式的对 哲学论述的传统框架,把哲学本体论和意识的研究同对现实 的人生观问题紧粘合起来。因此在《存在与虚无》中,常 常出现犬牙交错,参差错落的理论描写。这就常常使得他的 主题淹没在大段大段的述中,使人恍恍然有如步入迷津。 这种繁复的内容表达,固然避兔了顾此失彼的麻烦,然而也 的确使得全书结构松赦,令人厌烦。但是总的来看,萨特在 逻辑上还是比较连贯的是能够自成体系的:如从现象入 手,引出“存在”范畴,以之为支点,结合对意识的研讨, 逐一论述“存在”与“虚无”、“自在”与“自为”的关系 问题,最后在本体论和入生观统一的水平上,着重探讨人的 自由问题。这是本书的基本逻辑构架,也是它的特色之 其次,《存在与虚无》的语言,也是颇受人们指责的, 包括萨特暂学的拥护者(如美国学者A·C·丹图)也认为, 萨特的许多重要论述,“与其说是受害于表达的混乱,不如 说是受害于语言技巧的滥用。”即使萨特本人,后来也颇为 不满自己这本著作所使用的语言 萨特在书中所使用的语言,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从传 统哲学那里借来的哲学语汇,刘自在、自为等,但萨特都 予它们以新的含义。这对他来说,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情,但却给读者带来闯读上的难;二是一些日常用语,如 身体、工具等,经过他的极度渲染和夸张式的运用,已在不 同程度上被赋予新的语意;三是在习惯意义上用于描述人的 非理性的心理、情感或感觉活动的一些心理学诃汇,如形 基、注视等,被旁借作哲学运用,成了与人的常识习惯有悖 的哲学表述。萨特此书的语言特点,同他强烈的非理性主义 20
思想倾向是不可分的。可以说,强调情绪体验的非理性主义 倾向,正体现了《存在与虚无》的文风。在理性哲学中很难 找到的情绪体验,在萨特那里,却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烦 恼、焦虑、期待等充斥字里行间,以这样的语言风格来构筑 他的哲学体系,就是为了对读者“既造成某种印象,又阐明 种体系。”①萨恃为了用话言去表达那些在翅辑思维能力 所“不能谈”的事情,不得不在书中充塞大量的术语y为了 防止歧义,他又不得不作很多的说明在急得没有办法时,他 甚至会编造出一些新词。这样就大大增加了阅读上的困难。 总而言之,《存在与虚无》的理论内容,与它的结构 语言、文风上的特点是浑然一体的,与萨特的“拆构哲学n 的整体目标是基本一致的。一切都是试图通过内容和形式上 的更新,否定传统哲学的基础,在哲学史上标新立异。就此 而言,《存在与虚无》也是值得一嘴的、有价值的“酸果” 一一倘若了解了它的出现对人类思想史的意义和影响,我们 就会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它的短处,就会耐心地啃下去,并运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扬弃其中的错误,剥取其 中的合理成份 ①玛丽·沃诺克:《一九OO年以来的伦選学》,寶务印书馆1987年販 第1t5页
第二章思考自由问题的本体论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副标题:“现 象学本体论”,它十分清楚地点出了这本名著的主旨。坚持 现象学原则,从本体论出发,阐述自由问题,为他的自由哲 学奠定本体理论莓础 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 本体论,是 ONTOLOGY的汉译,西方哲学用它专指哲 学中研究世界本原或本性问题的部分。最早见于德意志哲学 家郭兰克纽(1547—1628)于1613年写的《哲学词汇》,但 给予这一术语以通行涵义并加以系统诠释的,首推德国哲学 家克里斯提安·沃尔弗(1679—1754)。他认为本体论属于 “理性的理论科学”,在哲学体系中居于最高级的地位。在 传统哲学中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世界的基础、本原和本 质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本体论的传统提法,代之以 ①见英译《称在与虚无》书名,巴纳译,华盛广场出版社1966年版, 抽珍本
世界观的称谓,并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确 定为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 第二性,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派生的,属子 唯物主义;凡是承认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物质不 过是精神产物或裘现的,属于唯心主义派别。 存在主义企图超越传统哲学,凌驾于哲学基本问题和唯 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对立之上。作为非理性主义的哲学家, 他们普遍认为传统本体论存在着根本缺陷,即把本体论问题 与认识论紧密联在一起,无论悬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 是以主张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分离为前提的,因此不能不陷 入各种形式的“二元论”;忽视人的自由和能动性。他们反 对传统的本体论,提出要建立一种以人为基础的“新本体 论”。本世纪初,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创立了“先验本体 论”,其主要观点是:哲学研究的既不外部世界,也不是 般的精神、思维,唯…的、直接给子1是不依赖于个别人 的意识,却存于个别人的意识之中的纯革意识现象。它是某 种绝对的本质。存在主义创始人海德格:区也把自己的哲学叫 做“本体论的存在哲学”、“存在的本卡论”或“基本本体 论”,认为“存在”不在知识领域或经量世界,而在生活世 界,在人的存在方式中。本体论就是人寸他自己在世方式的 领悟。这股“新本体论”思湘的特点是标榜克服传统的 “二元论”;把人自身的存在当作最基卜的本体,由此出 发,论述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强调个体勺创造性、主观能动 性;强调偶然性、反对必然性;循导超褻党、超理性的直觉 方法。 萨恃融合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本体仑研究的成果,在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