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宣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时,又 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犯了“排斥人”、“吞没人”的“贫血 症”,因而箭要服“到处寻找人”这一存在主义的药方。① 总之,作为一个战士,萨特虽时时靠扰无产阶级,菲拢马克 思主义,低就其根本思想倾向而言,仍然属于小资产阶级民 主派。可贵的是,萨特不回避人类发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并真诚地作出自已的“选择”。打开他的著作,仿佛涧见 个光明磊落的内心世界;仿佛在同一颗追求真理的赤诚之心 交谈、对话。他的率真,他的坦诫,足以与《忏悔录》的作 者卢梭相姚美。 萨牛是一个“孤独”的战士。他对“孤独”的理解,是 同他的自由观相联系的 个因其思粮的独立性面与社会 相对抗的人,这个人不欠社会任何情分,社会对他也不起任 何作用,因为他是自由的。”②萨特一方面认为,人是绝对 自由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在一系列选择 和行动中展现自己的本质另一方面萨特又否定任何绝对的 道德标准,认为人的选择行为并不受动机和目的制约,既不 受上帝的制约,也不受客观必然性的制约,没有任何东西能 裁定我的行为。我们不断地选择,不断地行动,但都是没有 任何理由地行动着。这种行动既然不受任何制约,因业是孤 零零的,每个人都由自己的绝对自由而成为一个孤独者。纵 观萨特一生,这种“孤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始终鄙 视世间一切朽事物,坚决不与其为伍,这种貌似超脱的人 ①萨特:《燕证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8—19页。 ②转引自《萨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9页
生态度,实则是他嫉恶如仇秉性的另一侧面二是他主张不 受任何约束,自由选择、自由行事。这种孤傲和自由至上的 处世之道,一直引起不同观点的争议,误解者有之,赞美者 有之,批评者有之。可是萨特本人并不计较于焉,因为这是 他终生奉行、不可移易的行动准则。把握了萨的“孤独” 之所在,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总是寻找 “第三条道路”;为什么当观点发生分歧时,他甚至不惜与 过去的盟友加缪、梅洛·庞蒂分手;为什么他始终孤军奋 战,不惜以个人的“绝对自由”与社会存在的“恶”相抗 衡。萨特1964年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 子。萨帱对瑞典皇家学院始终怀有真摯的敬意,他也深知二 十五万克郎(約六万美元)的奖金可以贡献给一些重要的事 业,但他基于两方面的考虑坚决拒绝了这一荣誉:其一,他 生拒绝“来自官方的一切荣眷”;其二,他不慝意使自己 隶属于某一意识形态集团,无论是西方集团,还是东方集 团。萨特的这一举动曾引起舆论界的轰动,沸沸扬扬,褒贬 不一,但反对者远远多于支持者。也许还是萨特自已讲得有 理;“我始终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① 当然,萨特是作为一位作家,首先是作为一位学家在影 响人类思想进程的。数卡年来,他在文苑里勒耕不辍,涉猎 了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杜会学嵴诸多领域;留下了 约五十卷左右、数以百万字计的论著;产生了振发驶的社 会效果。通过他的作品,循由他的思想轨迹,可以发现,尽 管他的思想一直处在动变之中,但人的自由问题,则始终是 ①转引自《萨砑究》,屮国社会料学出版社1981服,第70页
他萦系于怀的中心问题。萨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家, 而是关心人的命运、主张人的自由、研究人的问题的哲学 家;是反对战争、向往和平,反对强权、力争民主,反对欺 诈、努力建设一种消除了隔阂的、人与人之间“真正的社会 协调”的哲学家。虽然萨特提出的许多哲学主张常常前后矛 盾,但他关于自由的哲学论题,则与普通人所关心的现实问 题紧密关联。正是由于他的哲学可以说是一种张扬自由的人 生观所以,称他的哲学为“自由哲学”,并不夸张。事实 上,这种哲学化的自由观不仅见诸他的主要哲学著作,甚至 在他的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 萨特纯粹的知识分子经历,看似平常,实际上却充满矛 盾。他的功过是非,喜怒哀乐,三言两语是说不清的,需要 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地分析和解 剖他的哲学思想,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给萨侍以恰如 其分的评价。 作为一个代表“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萨特的一生是 普通人、战士、哲学家交织在一起的一生。他面对时代和社 会的矛盾,毕生进行认真严肃的探讨,给人们留下了有意义 的启示。 危机丛生的时代 )变幻无常的世纪风云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恃别是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炮
火结束了自由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西方世界进入了 个经济萧条、战火不息、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 从总体上看,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二十年代的世界性经济 危机,使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损失极为惨重,整个资本主义 生产呈现出陡形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受战争和危机的冲 击,物资匠乏、供应紧张、物价飞涨、失业率增高,使越来 越多的人不得不为生计奔波;其间,虽有暂时的复元和局部 的繁荣,但整个经济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好转。 与急剧下降的经济颓势相对应,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 段进入垄断阶段,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 矛盾更加尖锐,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各阶层对时局的抱 怨有增无减。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加剧,西方世界的犯罪活 动狷獗,道镶沦丧:精神瘐废。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普遍感到 生活在一个异化的世界中,没有希望,没有安全,到处笼罩 着“存在不可理解”、“人的存在的走投无路的悲剧性”的 阴沉、压抑的情绪。特别是生活极不安定的小资产阶级,尤 为突出地感到身不由己,被社会捉弄,丧失安全。一种人与 人关系中的孤独感,对现实的恶心、烦恼、优虑感,对前途 悲观、迷惘的失落感油然而生。同无产阶级从俄国十月社会 主义革命中看到了解放的曙光相反,小资产阶级则充满了危 机感,企图通过自我奋斗与命运抗衡,摆脱绝望的困境,实 现个性的解放,在颗忽不定的生活中,把握自己的命运。 总之,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产阶级思想家所赞颂的理 性,所鼓吹的资本主义将为人类带来永恒的真理、普遍的自 由、平等和人权等等,已成为天国的神话。资本主义早期的 勃勃生机不见了,振奋向上的民族精神消失了,到处是绝
望、苦恼和恐惧的悲凉气氛。因此,各种反映这种心邇的社 会思糊应运而生,人们企望在对自己的生活世界的多元解释 中,找到一种能够反映和论证这种社会状况,并能引导人们 逃出这种处境的思想武器。以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1889 1976)、雅斯贝尔斯(1883-1969)为创始人,以萨特为主 要代表人物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就是这一危机时代的产 物。因此存在主义哲学又被称作“危机哲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伊始,德国法西斯占领了法国。1939年 9月2日,就在英法对德宜战的同一天,萨特应征到兵营报 到。次年5月,素以拿破仑军事帝国自做的法国在德军的进 女面前一触即溃,6月21日,萨恃与马其诺防线的守军一起 投降当了俘虏,直至1941年3月底才侥幸获释。德军占领下 的法国,民族灾难深重,社会深陷于不可解脱、无力自拔的 民族和社会的双重矛盾之中。正如一位法国哲学家在谈到当 时情况时指出的那样,法国的大败使得曾从外部给个人生活 提供某种稳定的社会的、政治的、民族的、精神的藩篱纷紛 瓦解,人们感翔,在一个崩溃的世界里,仅剩下他自己的责 任和自由了 《存在与虚无》是萨特获释出狱以后,夜以继日,历时 两年写成的。官发表于1943年,正是法国遭受德国法西斯铁 蹄践踏的时候。如果说,五年前萨通过《恶心》中的主人 公洛根丁,形象地表达了他的关于世界是荒谬的,现实使人 “呕吐”、“恶心”等观点,从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本主 义社会的危机和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那么,在《存在与虚 无》一书中,他则既感愤于无药可救的社会现实,继续对人 的生活世界抱无望、悲观的态度,又为民族救亡的义不容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