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第二次粮食过剩和93粮改 1)再次出现粮食相对过剩 2)93粮改:全面市场化 3)粮价上涨与粮改再次流产 4)“双推论”的逻辑和影响 5)重新评价“双推论
1 第四讲、第二次粮食过剩和 93 粮改 1)再次出现粮食相对过剩 2)93 粮改:全面市场化 3)粮价上涨与粮改再次流产 4)“双推论”的逻辑和影响 5)重新评价“双推论
粮食形势的转折 对85粮改批评仍余音绕梁之际,随着市场粮价回 升等原因对粮食生产的强有力刺激作用,粮食供求关 系再次运行到周期过剩阶段,第二次粮食过剩于1991 年达到高峰。 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这次过剩比第一次更为迅 猛。1989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改革以来最为严峻的 紧缩调整期,经济急刹车使农村人口回流和乡镇企业 增长缓慢,使粮食生产机会成本降低;另一方面,市 场粮价上升使粮食生产预期收益提高,从而刺激粮食 生产迅速增长
2 粮食形势的转折 对 85 粮改批评仍余音绕梁之际,随着市场粮价回 升等原因对粮食生产的强有力刺激作用,粮食供求关 系再次运行到周期过剩阶段,第二次粮食过剩于 1991 年达到高峰。 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这次过剩比第一次更为迅 猛。1989 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改革以来最为严峻的 紧缩调整期,经济急刹车使农村人口回流和乡镇企业 增长缓慢,使粮食生产机会成本降低;另一方面,市 场粮价上升使粮食生产预期收益提高,从而刺激粮食 生产迅速增长
粮食供求变动 1989和1990年粮食播种面积连续上升了189和 1.12%,这不仅是改革以来没有的,也是60年代初粮 食危机以后所仅见的。1989年粮食产量上升1347万 吨,增幅为3.42%,总产超过1984年成为最高产量; 1990年再次增产3869万吨,增幅为9.49%,是改革 以来粮食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两年共增产5000万 吨以上。 名义粮价从1989年的1.09元/公斤下跌到1992年 的0.82元/公斤;同期真实粮价从0.54元/公斤跌到 0.36元/公斤,跌幅达33%1989-1991年三年间,国 内购销余量为5024万吨,加上净进口2162万吨,理 论累积剩余超过7000万吨。结果出现比80年代中期 更为严重的市场过剩形势
3 粮食供求变动 1989 和 1990 年粮食播种面积连续上升了 1.89 和 1.12%,这不仅是改革以来没有的,也是 60 年代初粮 食危机以后所仅见的。1989 年粮食产量上升 1347 万 吨,增幅为 3.42%,总产超过 1984 年成为最高产量; 1990 年再次增产 3869 万吨,增幅为 9.49%,是改革 以来粮食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两年共增产 5000 万 吨以上。 名义粮价从 1989 年的 1.09 元/公斤下跌到 1992 年 的 0.82 元/公斤;同期真实粮价从 0.54 元/公斤跌到 0.36 元/公斤,跌幅达 33%。1989-1991 年三年间,国 内购销余量为 5024 万吨,加上净进口 2162 万吨,理 论累积剩余超过 7000 万吨。结果出现比 80 年代中期 更为严重的市场过剩形势
卖粮难现象 过剩最直观表现还是“卖粮难” “粮农和粮食主产区被粮食积压所困,到今年 (1991年)5月份安徽露天堆放粮点18万个,存粮 42亿斤。湖南露天存粮42亿斤。河北仅露天存放的 小麦就有18亿斤。四川库外粮屯也以10亿斤计。陕 西90年代初,粮食年末国家和农民库存达695亿公 斤,“九五”时期年均消费量高估为98亿公斤。库存 量为消费量的71%,占8个半月的消费量。远远超过 合理水平”。 与1984年相比,90年代初卖粮难特点有:“(1)波 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第一次“卖粮难’,主要是南方 几个省的大米和吉林省的玉米;第二次‘卖粮难’时, 还扩大到河南省等小麦主产区甚至主销区的一些生 产基地(如福建省建阳县,建瓯县)。(2)积压的总 量越来越大。例如大米主产省湖南第一次‘卖粮难 时实际积压量不过15亿公斤,第二次‘卖粮难’时 已四倍于此数
4 卖粮难现象 过剩最直观表现还是“卖粮难”: “粮农和粮食主产区被粮食积压所困,到今年 (1991 年)5 月份安徽露天堆放粮点 18 万个,存粮 42 亿斤。湖南露天存粮 42 亿斤。河北仅露天存放的 小麦就有 18 亿斤。四川库外粮屯也以 10 亿斤计。陕 西 90 年代初,粮食年末国家和农民库存达 69.5 亿公 斤,“九五”时期年均消费量高估为 98 亿公斤。库存 量为消费量的 71%,占 8 个半月的消费量。远远超过 合理水平”。 与 1984 年相比,90 年代初卖粮难特点有:“(1)波 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第一次‘卖粮难’,主要是南方 几个省的大米和吉林省的玉米;第二次‘卖粮难’时, 还扩大到河南省等小麦主产区甚至主销区的一些生 产基地(如福建省建阳县,建瓯县)。(2)积压的总 量越来越大。例如大米主产省湖南第一次‘卖粮难’ 时实际积压量不过 15 亿公斤,第二次‘卖粮难’时 已四倍于此数
再次形成相对过剩判断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对90年代初粮食形势 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依据国际上公认的 存粮安全线,粮食生产年度末的粮食库存 量,应达到全年社会粮食消费量的16-18% 即两个月左右的消费量。由于粮食生产年度 是到3月底止,这样,年底的库存量则应相 当于5个月左右的消费量,这是存粮的安全 线。1984-年到1991年,我国粮食的库存量 可供当年全社会消费的时间都超过存粮安 全线”。因而,卖粮难表明出现了“低收入 水平上的相对过剩” 这一判断与1984年中国农村问题研 究组对当时粮食形势判断完全相同
5 再次形成相对过剩判断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对 90 年代初粮食形势 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依据国际上公认的 存粮安全线,粮食生产年度末的粮食库存 量,应达到全年社会粮食消费量的 16-18%, 即两个月左右的消费量。由于粮食生产年度 是到 3 月底止,这样,年底的库存量则应相 当于 5 个月左右的消费量,这是存粮的安全 线。1984-年到 1991 年,我国粮食的库存量 可供当年全社会消费的时间都超过存粮安 全线”。因而,卖粮难表明出现了“低收入 水平上的相对过剩” —— 这一判断与 1984 年中国农村问题研 究组对当时粮食形势判断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