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温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 试语文模拟试卷 亲爱的同学: 欢迎你参加考试!做题时要认真审题,积极思考,细心答题,发挥你的最 佳水平。答卷 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全卷满分150分(含书写分5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全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组成,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 3.书写时字迹要工整、清晰,请勿使用涂改液、修正带等。 祝你成功!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4分)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亲爱的孩子,此时此刻,我想送你一声鸟儿(yue)()耳的啼鸣,我想送你 (m)(2)花儿明丽的色彩,我还想送你一(1)(3)草儿清新的香韵……我 要召集大自然中所有快乐的精灵,来为你的成长壮行!然后,你回报我一个微笑, 好吗?要知道,你的微笑啊,本就是这世上最动人的花,最(liao)(4)亮的 歌,最美丽的诗!你看,你笑了。真好! 2.古诗文名句填空。(8分) ①少壮不努力 。(汉乐府《长歌行》) ②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③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 门太守行》) ⑤萓痕上阶绿,▲。_▲,往来无白工。(刘禹锡《陋 室铭》) ⑥苏轼《水调歌头》中的 ,表达了他在中秋月圆之时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3.名著阅读。(3分) (1)“我拿出小刀决意把船上的错索隔断,这样一来我脸上手上又中了二百多 枝箭。接着我又拾起搭着铁钩的绳结,很方便地把五十艘最大的敌舰拖走了 这段文字选自英国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写的《 (2)“十年期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 如陌路人。”这幅对联正好概括了法国作家▲(人名)的《我的 叔叔于勒》主要内容。 (3)我国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中,英雄好汉的“家”一一梁山泊,先后有三 任寨主,其中第二任寨主是 A.王纶 B.宋江 C.晁盖D.卢俊义 4.综合性学习。在历史长河中,无数风流人物博览群书,而“漫游”山川大河, 是他们所读的又一部书。(9分) 【材料1】孔子可称漫游的鼻祖。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用了十几年 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学。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能在黄河边上感慨,“美哉! 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
2013 年温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 试语文模拟试卷 亲爱的同学: 欢迎你参加考试!做题时要认真审题,积极思考,细心答题,发挥你的最 佳水平。答卷 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全卷满分 150 分(含书写分 5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全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组成,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 3.书写时字迹要工整、清晰,请勿使用涂改液、修正带等。 祝你成功!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4 分)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 亲爱的孩子,此时此刻,我想送你一声鸟儿(yuè)(1)耳的啼鸣,我想送你一 (mò) (2)花儿明丽的色彩,我还想送你一(lǚ)(3)草儿清新的香韵……我 要召集大自然中所有快乐的精灵,来为你的成长壮行!然后,你回报我一个微笑, 好吗?要知道,你的微笑啊,本就是这世上最动人的花,最(liáo)(4)亮的 歌,最美丽的诗!你看,你笑了。真好! 2.古诗文名句填空。(8 分) ①少壮不努力, ▲ 。(汉乐府《长歌行》) ② ▲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③大漠孤烟直, ▲ 。(王维《使至塞上》) ④ ▲ ,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 门太守行》) ⑤苔痕上阶绿, ▲ 。 ▲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 室铭》) ⑥苏轼《水调歌头》中的 “ ▲ , ▲ ”,表达了他在中秋月圆之时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3.名著阅读。(3 分) (1)“我拿出小刀决意把船上的锚索隔断,这样一来我脸上手上又中了二百多 枝箭。接着我又拾起搭着铁钩的绳结,很方便地把五十艘最大的敌舰拖走了。” 这段文字选自英国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写的《 ▲ 》。 (2)“十年期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 如陌路人。”这幅对联正好概括了法国作家 ▲ (人名)的《我的 叔叔于勒》主要内容。 (3)我国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中,英雄好汉的“家”——梁山泊,先后有三 任寨主,其中第二任寨主是 ▲ 。 A.王纶 B.宋江 C.晁盖 D.卢俊义 4.综合性学习。在历史长河中,无数风流人物博览群书,而“漫游”山川大河, 是他们所读的又一部书。(9 分) 【材料 1】孔子可称漫游的鼻祖。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用了十几年 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学。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能在黄河边上感慨,“美哉! 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
【材料2】李白堪称最能漫游的大师。他25岁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生足迹遍及祖国,直到62岁病逝。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我欲因之 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无独有偶,杜甫(杜工部)青年时期都在漫游中度 过,他在登临泰山后写出早期最有名的诗歌《望岳》。而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后,则寄情山水,走遍永州的名胜,写出了《小石潭记》等名篇。还有陆游(陆 放翁)在四川做官时走遍了四川,观赏了几乎所有的名胜古迹,写了不少名篇佳 【材料3】漫游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使诗人的胸怀变得更加开阔。杜甫在《昔 游》中写道:“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这首诗写得荡气回肠,气势磅礴。 孟浩然也时有壮阔浩然之笔,他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道:“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1)请运用以上【材料2】,对出下联。(3分) 上联:柳司马被贬永州游石潭 下联: (2)仔细阅读以上三则材料,说说你的探究发现。(3分) (3)孔子在漫游和讲学过程中的许多言论,带给后人学习、做人的启示。有同 学就此在“学生贴吧”上发起讨论,请你也发个“帖子”。(要求:须引用《论 语》言论,不必限于课文《论语》十则》)(3分) 备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一《论语·述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1楼:《论语》中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会我在学 习过程中要经常复习,并且在复习中有新的领会 2楼:读了《论语》后,我知道,自己不被人知并不重要,走自己的路,做自己 所当做;而如果自己不了解别人,轻者珠玉错投,重者为虎作伥。这就是孔子说 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楼 现代文阅读(32分) (一)(14分 城固宅坚园更幽 话说墙壁 李磷
【材料 2】李白堪称最能漫游的大师。他 25 岁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 生足迹遍及祖国,直到 62 岁病逝。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我欲因之 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无独有偶,杜甫(杜工部)青年时期都在漫游中度 过,他在登临泰山后写出早期最有名的诗歌《望岳》。而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后,则寄情山水,走遍永州的名胜,写出了《小石潭记》等名篇。还有陆游(陆 放翁)在四川做官时走遍了四川,观赏了几乎所有的名胜古迹,写了不少名篇佳 句。 【材料 3】漫游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使诗人的胸怀变得更加开阔。杜甫在《昔 游》中写道:“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这首诗写得荡气回肠,气势磅礴。 孟浩然也时有壮阔浩然之笔,他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道:“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1)请运用以上【材料 2】,对出下联。(3 分) 上联:柳司马被贬永州游石潭 下联: ▲ (2)仔细阅读以上三则材料,说说你的探究发现。(3 分) ▲ (3)孔子在漫游和讲学过程中的许多言论,带给后人学习、做人的启示。有同 学就此在“学生贴吧”上发起讨论,请你也发个“帖子”。(要求:须引用《论 语》言论,不必限于课文《<论语>十则》)(3 分) 备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 1 楼:《论语》中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会我在学 习过程中要经常复习,并且在复习中有新的领会。 2 楼:读了《论语》后,我知道,自己不被人知并不重要,走自己的路,做自己 所当做;而如果自己不了解别人,轻者珠玉错投,重者为虎作伥。这就是孔子说 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 楼: ▲ ▲ 二、现代文阅读(32 分) (一) (14 分) 城固宅坚园更幽 ——话说墙壁 李磷
①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天下,他向石门隐士朱升请教克敌的致胜良策,获赠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真言。中国人善于筑墙,我们修建的万里长城, 是地球上最雄伟壮观的墙。墙,算得上是中国古代环境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②宋代以前,城市形态可谓“无墙不城”。例如唐长安,实行“里坊制” 由一百一十个坊组成,另有宫城、皇城各一以及东、西二市。这些坊、市、皇城 和宫城,都用墙围起来,皇帝一家住在宫城里,中央政府各部门在皇城里办公, 平民百姓全都住在不同的坊里。大街上只见坊的围墙和坊门。据研究,长安居民 的生活、工作及娱乐,均发生在围墙内的里坊。我们如能让时光倒流,有幸回到 唐朝繁华的大都会长安,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一定大感意外。因为眼前所见, 并非左右店铺林立、门庭若市的景象,仅是两道高墙而已。 ③在我国古代,不仅“无墙不城”,而且“无墙不宅”。于古代众城市住宅中 四合院为典型的代表。它是封闭式的家居,用墙壁围起来,外墙很密实,窗户 般只开向内院。所以生活在合院里的人看不到外面的风光,而外面的人也同样无 法窥见合院内的情况。比较大型的住宅,除了前后分门、厅、室三进,左右还分 东、中、西三院,配给不同辈份或不同性别的家庭成员使用,院子之间必定设有 隔墙 ④墙作为宅的主要构成,不仅注重实用,更满足了社会道德对建筑的要求。《论 语》提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采取什么手段可有 效地防范非礼于未然呢?莫过砌一道墙!人们既难以互相接触,“非礼”的事就 不易发生了。试想这样一个围墙处处、不可越雷池半步的小区,人们回到院子里, 就有一片完全独立的小天地。这表明古人非常注重家庭隐私,就算邻居,因为各 自都住在围墙内,出现干扰对方的机会是甚微的。 ⑤大凡园林,必先沿界筑围墙,然后山池、亭榭、花木,即“无墙不园”。江南 园林中的墙,通常被粉刷成白色,俗称“粉墙”。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 “贾政刚至园门前……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果然不 落富丽俗套,自是喜欢。”言下之意,文人长期受老庄淡泊无为思想的熏陶,以 粉墙的纯洁为雅。 ⑥中国园林艺术讲究含蓄,墙往往在其中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造园有“障景” 法,围墙即以视线屏障的角色呈现,园外那些令人头痛、不美观的东西的处理 问题便迎刃而解,的确,园林风景如画,是容不得半点瑕疵的。此外,墙还可以 “隔景”和“分景”,行家说:“园必隔。”隔墙就园林而言,属关键之事,隔 墙若运用得当,咫尺庭园,则呈小中见大、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无穷无尽之境。 园中四时虽烂漫,然而,围墙却不让你一览无遗。 ⑦墙,让城固,宅坚,园更幽。 (节选自2011年5月7日《文汇报》,有删改) 5.墙,算得上是中国古代环境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全文从哪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的?(3分) 6.本文第②段中介绍了唐朝长安的“里坊制”,有什么作用?(3分) 7.说明文一般简洁明了。选文第④、⑤段,却分别具体引用了《论语》、《红 楼梦》的内容,请选择一处,结合内容说说这样写是否妥当。(4分) 8.“墙”除了具备实用性之外,还有哪些功能?请结合链接材料和文本内容说 说你的发现。(4分) 【材料一】传统的汉族社会讲究守礼,礼则很强调男女有别,《墨子》就有“宫 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之说
①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天下,他向石门隐士朱升请教克敌的致胜良策,获赠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真言。中国人善于筑墙,我们修建的万里长城, 是地球上最雄伟壮观的墙。墙,算得上是中国古代环境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②宋代以前,城市形态可谓“无墙不城”。例如唐长安,实行“里坊制”, 由一百一十个坊组成,另有宫城、皇城各一以及东、西二市。这些坊、市、皇城 和宫城,都用墙围起来,皇帝一家住在宫城里,中央政府各部门在皇城里办公, 平民百姓全都住在不同的坊里。大街上只见坊的围墙和坊门。据研究,长安居民 的生活、工作及娱乐,均发生在围墙内的里坊。我们如能让时光倒流,有幸回到 唐朝繁华的大都会长安,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一定大感意外。因为眼前所见, 并非左右店铺林立、门庭若市的景象,仅是两道高墙而已。 ③在我国古代,不仅“无墙不城”,而且“无墙不宅”。于古代众城市住宅中, 四合院为典型的代表。它是封闭式的家居,用墙壁围起来,外墙很密实,窗户一 般只开向内院。所以生活在合院里的人看不到外面的风光,而外面的人也同样无 法窥见合院内的情况。比较大型的住宅,除了前后分门、厅、室三进,左右还分 东、中、西三院,配给不同辈份或不同性别的家庭成员使用,院子之间必定设有 隔墙。 ④墙作为宅的主要构成,不仅注重实用,更满足了社会道德对建筑的要求。《论 语》提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采取什么手段可有 效地防范非礼于未然呢?莫过砌一道墙!人们既难以互相接触,“非礼”的事就 不易发生了。试想这样一个围墙处处、不可越雷池半步的小区,人们回到院子里, 就有一片完全独立的小天地。这表明古人非常注重家庭隐私,就算邻居,因为各 自都住在围墙内,出现干扰对方的机会是甚微的。 ⑤大凡园林,必先沿界筑围墙,然后山池、亭榭、花木,即“无墙不园”。江南 园林中的墙,通常被粉刷成白色,俗称“粉墙”。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 “贾政刚至园门前……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果然不 落富丽俗套,自是喜欢。”言下之意,文人长期受老庄淡泊无为思想的熏陶,以 粉墙的纯洁为雅。 ⑥中国园林艺术讲究含蓄,墙往往在其中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造园有“障景” 一法,围墙即以视线屏障的角色呈现,园外那些令人头痛、不美观的东西的处理 问题便迎刃而解,的确,园林风景如画,是容不得半点瑕疵的。此外,墙还可以 “隔景”和“分景”,行家说:“园必隔。”隔墙就园林而言,属关键之事,隔 墙若运用得当,咫尺庭园,则呈小中见大、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无穷无尽之境。 园中四时虽烂漫,然而,围墙却不让你一览无遗。 ⑦墙,让城固,宅坚,园更幽。 (节选自 2011 年 5 月 7 日《文汇报》,有删改) 5.墙,算得上是中国古代环境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全文从哪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的?(3 分) 6.本文第②段中介绍了唐朝长安的“里坊制”,有什么作用?(3 分) 7.说明文一般简洁明了。选文第④、⑤段,却分别具体引用了《论语》、《红 楼梦》的内容,请选择一处,结合内容说说这样写是否妥当。(4 分) 8. “墙”除了具备实用性之外,还有哪些功能?请结合链接材料和文本内容说 一说你的发现。(4 分) 【材料一】传统的汉族社会讲究守礼,礼则很强调男女有别,《墨子》就有“宫 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之说
【材料二】古诗云:“短墙半露石榴红”,写的是因墙构成的景色。墙能盘山, 能越水,穿插隔透,借空间的渗透而获得层次变化与深度感,产生极其深远、乃 至不可穷尽的感觉,从而获得美 感 (二)(18)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①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 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 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②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 疗站, ③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 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 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看到,她们抓药非常 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 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 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④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 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 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 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 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 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 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⑤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 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 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 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 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 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⑥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 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 到了。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就亲手煎熬一罐红糖姜开水,帮我退热驱寒, 喝着这“药茶”,我的心也特别暖。 ⑦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 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 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 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⑧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 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
【材料二】古诗云:“短墙半露石榴红”,写的是因墙构成的景色。墙能盘山, 能越水,穿插隔透,借空间的渗透而获得层次变化与深度感,产生极其深远、乃 至不可穷尽的感觉,从而获得美 感。 (二)(18)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①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 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 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②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 疗站, ③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 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 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看到,她们抓药非常 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 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 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④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 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 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 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 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 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 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⑤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 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 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 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 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 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⑥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 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 到了。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就亲手煎熬一罐红糖姜开水,帮我退热驱寒, 喝着这“药茶”,我的心也特别暖。 ⑦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 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 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 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⑧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 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
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 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 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 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 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 ⑨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 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耽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 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 陪护呢。二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 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 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 种伤 害 (本 文有删改) 9.请完成③—一⑥段的内容概括。(4分) 看抓药 )一—嚼甘草——(▲) 10.第④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分) 11.众多中药当中,作者为什么唯独详写“甘草”?(4分) 1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 个人的灵芝。 13.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4分) 三、古诗文阅读(29分) (一)(5分)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此诗是杜甫于安史之乱期间流落夔州时所作 4.颔联运用对比手法,用“一片影”与“万重云”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2 分) 15.诗人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13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 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 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 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 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 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 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 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 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 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 ⑨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 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耽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 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 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 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 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 种伤 害。 (本 文有删改) 9.请完成③——⑥段的内容概括。(4 分) 看抓药——( ▲ )——嚼甘草——( ▲ ) 10.第④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 分) 11.众多中药当中,作者为什么唯独详写“甘草”?(4 分) 1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 分) 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 一个人的灵芝。 13.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4 分) 三、古诗文阅读(29 分) (一)(5 分)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此诗是杜甫于安史之乱期间流落夔州时所作。 14.颔联运用对比手法,用“一片影”与“万重云”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2 分) 15.诗人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二)(13 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 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 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 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 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 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