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观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而关 羽的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 随即关羽上场,戏剧进入高潮。这两折戏,后人分别名之 为“训子”和“刀会”,因其成功地再现了关羽的英雄形象,历 代上演不衰,以至今天的昆曲舞台上,仍基本上按原词演唱。“训 子”是说鲁肃请柬送达,关羽之子关平极力劝阻,关羽却胸有 成竹,决然要求。倒并非他不明就里,误上鲁肃的圈套,相反 他头脑非常清醒,预感到这次单刀会,“安排下打凤牢笼,准备 着天罗地网;也不是待客筵席,则是个杀人、杀人的战场"。正 因为对鲁肃的阴谋有足够的估计,所以十分蔑视:“我是三国英 雄汉云长,端的是豪气有三干丈"。正是这种大义凛然的磅礴其 实,使他完全不把玩弄阴谋诡计的小人放在眼里。正如随行的 周仓说:“假饶鲁肃干条计,怎胜关公这口刀!通过鲁肃的失 道寡助与关羽的壮志凌云,两相对照,胜败的结局已非常明显 作者的爱憎倾向也毫不含糊。 所以到第四折,观众关心的已不是双方如何火并,而是稳 操胜券的关羽如何扭转这一触即发的危机。作者正是充分考虑 到观众这一心理,于第四折腾出广阔的空间展示关羽的胸怀 以最终完成这一曲对英雄的礼赞
26 使观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而关 羽的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 随即关羽上场,戏剧进入高潮。这两折戏,后人分别名之 为“训子”和“刀会”,因其成功地再现了关羽的英雄形象,历 代上演不衰,以至今天的昆曲舞台上,仍基本上按原词演唱。“训 子”是说鲁肃请柬送达,关羽之子关平极力劝阻,关羽却胸有 成竹,决然要求。倒并非他不明就里,误上鲁肃的圈套,相反, 他头脑非常清醒,预感到这次单刀会,“安排下打凤牢笼,准备 着天罗地网;也不是待客筵席,则是个杀人、杀人的战场”。正 因为对鲁肃的阴谋有足够的估计,所以十分蔑视:“我是三国英 雄汉云长,端的是豪气有三千丈”。正是这种大义凛然的磅礴其 实,使他完全不把玩弄阴谋诡计的小人放在眼里。正如随行的 周仓说:“假饶鲁肃千条计,怎胜关公这口刀!”通过鲁肃的失 道寡助与关羽的壮志凌云,两相对照,胜败的结局已非常明显, 作者的爱憎倾向也毫不含糊。 所以到第四折,观众关心的已不是双方如何火并,而是稳 操胜券的关羽如何扭转这一触即发的危机。作者正是充分考虑 到观众这一心理,于第四折腾出广阔的空间展示关羽的胸怀, 以最终完成这一曲对英雄的礼赞
第四折有两支关羽唱的曲子:《新水令》和《驻马听》,苍 凉豪迈,脍炙人口,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英雄襟怀,堪称干古绝 唱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干叠,引着这数十人,驾 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风阙,可正是干丈虎狼穴。 大丈夫心别(不一样),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驾的是一叶扁舟,闯的是龙潭虎穴,构成了强烈对比,但 由于英雄对此了如指掌,早有准备,所以无所畏惧,甚至比作 赶场庙会,充满了迎战的喜悦。正是这样一种豪迈的气概使上 述的小舟与虎穴的对比发生了变化:前者是人少势孤,却威力 无穷;后者是深不可测,却不堪一击。通过前三折的铺垫,观 众以知道他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无敌的过去,看如今的非凡气 度,更能判断一场新的明争暗斗的胜利归属。赴会过程中的关 羽形象就是着样耸立在观众的面前。不仅如此,作者的笔触还 向英雄的内心挖掘开去 庄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 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兵的江 水由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唱) 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27 第四折有两支关羽唱的曲子:《新水令》和《驻马听》,苍 凉豪迈,脍炙人口,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英雄襟怀,堪称千古绝 唱: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 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风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 大丈夫心别(不一样),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驾的是一叶扁舟,闯的是龙潭虎穴,构成了强烈对比,但 由于英雄对此了如指掌,早有准备,所以无所畏惧,甚至比作 赶场庙会,充满了迎战的喜悦。正是这样一种豪迈的气概使上 述的小舟与虎穴的对比发生了变化:前者是人少势孤,却威力 无穷;后者是深不可测,却不堪一击。通过前三折的铺垫,观 众以知道他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无敌的过去,看如今的非凡气 度,更能判断一场新的明争暗斗的胜利归属。赴会过程中的关 羽形象就是着样耸立在观众的面前。不仅如此,作者的笔触还 向英雄的内心挖掘开去: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 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 兵的江 水由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唱) 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常有论者将以上两攴曲子与苏轼唸奴娇]词《赤壁怀古》联 系起来,认为关汉卿是从苏东坡词那里演化来的,即使如此, 也丝毫无损于关汉卿再创造的艺术价值。苏东坡曾以《赤壁怀 古》表达了他对历史人物英雄业绩的无限向往,进而抒发了壮 志不遂的苦闷。关汉卿借用了苏东坡的意境,却不作怀古之幽 情,而是正面表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对旧战场的缅怀,只有 这样的人物才能触景生情而又情真意切地发岀如许感慨:“这也 不是江水,(是)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这绝不能视之为临 战前的感伤,而时对新战斗的召唤。只有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前仆后继,坚持斗争,才能推动历史车轮象“大江东去浪干叠 那样滚滚向前。于是,这“英雄血”也就不再是苏轼笔下的“故 国神游”,而成为现实斗争意志的激发。所以,当鲁肃亮出索还 荆州的底牌时,关羽愤然而起 想着俺汉高皇图王霸业,汉光武秉正除邪,汉献帝 将董卓诛,汉皇叔把温侯灭,俺哥哥合情受汉家基业。 则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是甚枝叶?请你个不克 己先生自说。 不用鲁肃回答,关羽的论辩是不容置疑的:从汉高祖到汉 皇叔(刘备)乃是一脉相承的正宗,因而也只有“俺哥哥”才
28 常有论者将以上两支曲子与苏轼[念奴娇]词《赤壁怀古》联 系起来,认为关汉卿是从苏东坡词那里演化来的,即使如此, 也丝毫无损于关汉卿再创造的艺术价值。苏东坡曾以《赤壁怀 古》表达了他对历史人物英雄业绩的无限向往,进而抒发了壮 志不遂的苦闷。关汉卿借用了苏东坡的意境,却不作怀古之幽 情,而是正面表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对旧战场的缅怀,只有 这样的人物才能触景生情而又情真意切地发出如许感慨:“这也 不是江水,(是)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这绝不能视之为临 战前的感伤,而时对新战斗的召唤。只有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前仆后继,坚持斗争,才能推动历史车轮象“大江东去浪千叠” 那样滚滚向前。于是,这“英雄血”也就不再是苏轼笔下的“故 国神游”,而成为现实斗争意志的激发。所以,当鲁肃亮出索还 荆州的底牌时,关羽愤然而起: 想着俺汉高皇图王霸业,汉光武秉正除邪,汉献帝 将董卓诛,汉皇叔把温侯灭,俺哥哥合情受汉家基业。 则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是甚枝叶?请你个不克 己先生自说。 不用鲁肃回答,关羽的论辩是不容置疑的:从汉高祖到汉 皇叔(刘备)乃是一脉相承的正宗,因而也只有“俺哥哥”才
是“汉家基业”的合法继承人,绝不容他人染指。在元代舞台 上如此大张旗鼓地一字一句地突出一个“汉”字,显然不是为 了再现历史,而是意在借古喻今,关汉卿借关羽单刀赴会的故 事,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维护汉家气节的大乂凛然的坚定立场, 不啻是对现实斗争的呼唤,也不难想见,肯定会引起深受民族 压迫的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 2.《窦娥冤》的悲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戏剧结构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戏剧冲突就没有 戏剧本身。优秀的戏剧冲突,总是体现着不同人物性格的矛盾, 总是反映着生活中各种复杂的斗争,直接决定着人物形象的塑 造和主题思想的深化。关汉卿的名作《窦娥冤》,始终不是孤立 地、静止地描写主人翁窦娥,而是把她放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 加以塑造,通过戏剧冲突的展开,为观众揭示元代社会的黑暗 图卷。由于资料缺乏,关汉卿的剧作多半无从确知创作时间, 唯有《窦娥冤》留下了线索:剧未窦天章的身份是“肃政廉访 使”,据《元史百官志二》:“(至元)二十八年,改按察司日肃 政廉访司。”可知《窦娥冤》的创作当在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以后。在饱经风霜的晚年写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 亦无愧色也”(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的杰作,表明关汉卿在
29 是“汉家基业”的合法继承人,绝不容他人染指。在元代舞台 上如此大张旗鼓地一字一句地突出一个“汉”字,显然不是为 了再现历史,而是意在借古喻今,关汉卿借关羽单刀赴会的故 事,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维护汉家气节的大义凛然的坚定立场, 不啻是对现实斗争的呼唤,也不难想见,肯定会引起深受民族 压迫的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 2.《窦娥冤》的悲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戏剧结构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戏剧冲突就没有 戏剧本身。优秀的戏剧冲突,总是体现着不同人物性格的矛盾, 总是反映着生活中各种复杂的斗争,直接决定着人物形象的塑 造和主题思想的深化。关汉卿的名作《窦娥冤》,始终不是孤立 地、静止地描写主人翁窦娥,而是把她放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 加以塑造,通过戏剧冲突的展开,为观众揭示元代社会的黑暗 图卷。由于资料缺乏,关汉卿的剧作多半无从确知创作时间, 唯有《窦娥冤》留下了线索:剧末窦天章的身份是“肃政廉访 使”,据《元史·百官志二》:“(至元)二十八年,改按察司曰肃 政廉访司。”可知《窦娥冤》的创作当在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以后。在饱经风霜的晚年写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 亦无愧色也”(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的杰作,表明关汉卿在
艺术上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因此,《窦娥冤》不仅是关汉卿 的代表作,也是整个元杂剧的典范。而要深刻认识这个剧的思 想性和艺术性,必须从剖析它的戏剧冲突入手。 《窦娥冤》是个标准的杂剧,由一个楔子和四折戏组成。 楔子是戏剧冲突的序曲,故事发生在楚州(今江苏淮安),窦娥 原名端云,3岁上死了母亲,时年7岁,父亲窦天章为抵偿40 两债务将她卖给蔡婆婆为童养媳,随即上京应考去了。窦娥作 为抵债的牺牲品卖给蔡婆婆,蔡婆婆自然是她的剥削者,但高 明的戏剧家并没有过分强调窦娥与蔡婆婆之间的矛盾,因为他 要揭露和批判的对象不仅仅是一个小债主,而是要抨击整个黑 暗社会。蔡婆婆不过是一个小人物,一个性格懦弱的人,她不 可能是造成窦娥悲剧的元凶。所以关汉卿并没有把窦娥与蔡婆 婆之间的冲突作为全剧的主要矛盾。蔡婆婆逆来顺受的软弱性 格与窦娥坚强不屈的反抗性格之间的矛盾,在全剧中只是处于 极次要的地位 第一折戏,故事已在楚州所属的山阳县蔡婆婆家中,时间 也过了13年。窦娥和蔡婆婆的儿子成了亲,很快丈夫死去,她 已守寡3年。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她形同槁木心如死灰,不管 “黄昏白昼”,也无论“夜李梦来”,她都是紧皱眉头,思绪悠
30 艺术上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因此,《窦娥冤》不仅是关汉卿 的代表作,也是整个元杂剧的典范。而要深刻认识这个剧的思 想性和艺术性,必须从剖析它的戏剧冲突入手。 《窦娥冤》是个标准的杂剧,由一个楔子和四折戏组成。 楔子是戏剧冲突的序曲,故事发生在楚州(今江苏淮安),窦娥 原名端云,3 岁上死了母亲,时年 7 岁,父亲窦天章为抵偿 40 两债务将她卖给蔡婆婆为童养媳,随即上京应考去了。窦娥作 为抵债的牺牲品卖给蔡婆婆,蔡婆婆自然是她的剥削者,但高 明的戏剧家并没有过分强调窦娥与蔡婆婆之间的矛盾,因为他 要揭露和批判的对象不仅仅是一个小债主,而是要抨击整个黑 暗社会。蔡婆婆不过是一个小人物,一个性格懦弱的人,她不 可能是造成窦娥悲剧的元凶。所以关汉卿并没有把窦娥与蔡婆 婆之间的冲突作为全剧的主要矛盾。蔡婆婆逆来顺受的软弱性 格与窦娥坚强不屈的反抗性格之间的矛盾,在全剧中只是处于 极次要的地位。 第一折戏,故事已在楚州所属的山阳县蔡婆婆家中,时间 也过了 13 年。窦娥和蔡婆婆的儿子成了亲,很快丈夫死去,她 已守寡 3 年。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她形同槁木心如死灰,不管 “黄昏白昼”,也无论“夜李梦来”,她都是紧皱眉头,思绪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