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元杂剧又以其丰美的和声弹奏出时代的精神。余秋雨《中 国戏剧文化史述》指出:元杂剧在精神上有两大主调:第一主 调是倾吐整体性的郁闷与愤怒,代表作是关汉卿《窦娥冤》;第 二主调是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代表作是王实甫《西厢记》。 斯论颇精到 2.诸宫调的发展为元杂剧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说唱文学。据宋·王 灼《碧鸡漫志》卷2记载:诸宫调产生于北宋后期,是由民间 艺人孔三传首创的:“熙丰(熙宁1068~1077,元丰 1078~1085)元祐(1086~1094)间,…泽州孔三传者,首 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惜无作品存留。它的结构形 式是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再用不同宫官调的许多短 套联成长篇,少则一二首,多则十余首,杂以说白,叙述有人 物、有情节的长篇故事,故称诸宫调。 诸宫调是以唱曲为主、说白为辅的一种说唱文学,主要以 琵琶、筝等弦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chou,用手指弹 乐器)宋室南渡后,诸宫调传到南方,主要以笛子伴奏,与北 诸宫调有所不同。诸宫调体制宏大,曲调丰富,宋金对峙时期 很是盛行。现存作品有金·佚名《刘知远诸宫调》(残篇)金·董
11 生,而元杂剧又以其丰美的和声弹奏出时代的精神。余秋雨《中 国戏剧文化史述》指出:元杂剧在精神上有两大主调:第一主 调是倾吐整体性的郁闷与愤怒,代表作是关汉卿《窦娥冤》;第 二主调是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代表作是王实甫《西厢记》。 斯论颇精到。 2.诸宫调的发展为元杂剧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说唱文学。据宋·王 灼《碧鸡漫志》卷 2 记载:诸宫调产生于北宋后期,是由民间 艺 人 孔 三 传 首 创 的 :“ 熙 丰 ( 熙 宁 1068~1077 ,元丰 1078~1085)、元祐(1086~1094)间,……泽州孔三传者,首 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惜无作品存留。它的结构形 式是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 套联成长篇,少则一二首,多则十余首,杂以说白,叙述有人 物、有情节的长篇故事,故称诸宫调。 诸宫调是以唱曲为主、说白为辅的一种说唱文学,主要以 琵琶、筝等弦乐器伴奏,故又称“ 弹词”( chōu,用手指弹 乐器)。宋室南渡后,诸宫调传到南方,主要以笛子伴奏,与北 诸宫调有所不同。诸宫调体制宏大,曲调丰富,宋金对峙时期 很是盛行。现存作品有金·佚名《刘知远诸宫调》(残篇)、金·董
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残篇知 诸宫调在题材处理、人物塑造、韵散形式、语言特点等方面对 元杂剧都有直接的影响,促进了元杂剧的繁荣。 三.元杂剧的组织形式 所谓元杂剧,是专指元代流行于北方的戏剧,是把歌曲、 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具有民族风格的 戏曲艺术形式 元杂剧有独特的体制。剧本由唱曲、宾白、科范三部分组 成,其中唱曲是剧本的主要因素,用诗和词写成,主要作用是 抒情,同时也有渲染气氛、交待情节的作用;宾白即对话、说 白,用来对答、叙事,在剧本中处于次要地位,故称“宾白” 表示剧中人主要表情、动作和舞台效果的文字,叫做科范,又 称科泛、介,简称“科”。 从结构来说,元杂剧一般是一本三折,演出一个完整的故 事。也有一本五折、六折甚至多本多折的,如王实甫《西厢记》 多达五本21折。折,大体上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幕”,它是元 杂剧音乐组织的基本单元,要求演唱同一宫调曲牌组成的一套 曲子,内容上又是故事情节的自然段落。一折之间没有时间
12 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残篇)。 诸宫调在题材处理、人物塑造、韵散形式、语言特点等方面对 元杂剧都有直接的影响,促进了元杂剧的繁荣。 三.元杂剧的组织形式 所谓元杂剧,是专指元代流行于北方的戏剧,是把歌曲、 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具有民族风格的 戏曲艺术形式。 元杂剧有独特的体制。剧本由唱曲、宾白、科范三部分组 成,其中唱曲是剧本的主要因素,用诗和词写成,主要作用是 抒情,同时也有渲染气氛、交待情节的作用;宾白即对话、说 白,用来对答、叙事,在剧本中处于次要地位,故称“宾白”; 表示剧中人主要表情、动作和舞台效果的文字,叫做科范,又 称科泛、介,简称“科”。 从结构来说,元杂剧一般是一本三折,演出一个完整的故 事。也有一本五折、六折甚至多本多折的,如王实甫《西厢记》 多达五本 21 折。折,大体上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幕”,它是元 杂剧音乐组织的基本单元,要求演唱同一宫调曲牌组成的一套 曲子,内容上又是故事情节的自然段落。一折之间没有时间
空间的限制,可以包括很多场次。在全戏的开头或折与折之间 还可以加“楔子″,用来介绍人物、情节,起到衔接剧情的作用。 楔子可有可无,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不唱套曲,只唱 一两支曲,篇幅短小,相当于现代戏曲的过场戏。所用曲牌以 北曲[仙吕宫的《赏花时》、《端正好》为多 元杂剧演出时一般是由一个演员从头唱到尾,同一个演员 可以在剧中人、扮演不同的人物,其他角色只能说白。以旦角 主唱的叫旦本戏,以末角主唱的叫末本戏。角色分旦、末、净、 杂四大类。 旦:女角,有正旦(女主角)副旦、贴旦(丫鬟)小旦 老旦、搽旦(风流妇)等。 末:男角,有正未(男主角)副末、小末、冲末(与正末是上 下、兄弟关系)等。 净:所扮大抵为粗暴勇猛的人物,如京剧之花脸,多为男 性,亦有女性。 杂:配角,有孤(扮官员)孛老(老翁)卜儿(老妇 徕儿(又称小徕,扮小孩)等。 在戏的末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子来概括全戏的内容,叫题 目正名。一般取其未句作戏的全名,取未句中能代表本戏内容
13 空间的限制,可以包括很多场次。在全戏的开头或折与折之间 还可以加“楔子”,用来介绍人物、情节,起到衔接剧情的作用。 楔子可有可无,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不唱套曲,只唱 一两支曲,篇幅短小,相当于现代戏曲的过场戏。所用曲牌以 北曲[仙吕宫]的《赏花时》、《端正好》为多。 元杂剧演出时一般是由一个演员从头唱到尾,同一个演员 可以在剧中人、扮演不同的人物,其他角色只能说白。以旦角 主唱的叫旦本戏,以末角主唱的叫末本戏。角色分旦、末、净、 杂四大类。 旦:女角,有正旦(女主角)、副旦、贴旦(丫鬟)、小旦、 老旦、搽旦(风流妇)等。 末:男角,有正末(男主角)、副末、小末、冲末(与正末是上 下、兄弟关系)等。 净:所扮大抵为粗暴勇猛的人物,如京剧之花脸,多为男 性,亦有女性。 杂:配角,有孤(扮官员)、孛老(老翁)、卜儿(老妇)、 徕儿(又称小徕,扮小孩)等。 在戏的末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子来概括全戏的内容,叫题 目正名。一般取其末句作戏的全名,取末句中能代表本戏内容
的几个字作戏的简名。如关汉卿名剧《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 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则以“感天动地窦娥冤 为戏的全名,以“窦娥冤”为简名 元代是中国戏剧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夏庭芝《青楼集》谓 天下歌舞之妓,何啻亿万”,可见其规模。但由于中国文学向 以诗文为正统,元杂剧只是在民间流行的通俗文学,长期受正 统文化的歧视,很多作家的生平都没有记载,不少作品也没能 保存下来。根据钟嗣成《录鬼簿》、夏庭芝《青楼集》等有关资 料记载,有姓名可考的作家约80余人,见于书面著录的剧目 500多种,明臧懋循(字晋叔)《元曲选》、近人隋树森《元曲 选外编》共收录完整剧本162种。这么多的元杂剧广泛而深刻 地反映了原嗲的社会生活,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 复杂的,主要有以下一类: 1.历史戏:元杂剧作家均热衷于历史剧,几乎所有著名的 作家都写过历史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剧作家们面 对黑暗的现实,都有强烈的反抗民族压迫的意识,同时又为了 避免政治迫害,因此多借历史题材来发泄心中块垒。这些戏的 共同之处是:剧作家不是为了追求他所描写的那段历史的真实, 而是借古人的躯壳(qao),灌注作家所处时代的内容,以借古
14 的几个字作戏的简名。如关汉卿名剧《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 “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则以“感天动地窦娥冤” 为戏的全名,以“窦娥冤”为简名。 元代是中国戏剧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夏庭芝《青楼集》谓 “天下歌舞之妓,何啻亿万”,可见其规模。但由于中国文学向 以诗文为正统,元杂剧只是在民间流行的通俗文学,长期受正 统文化的歧视,很多作家的生平都没有记载,不少作品也没能 保存下来。根据钟嗣成《录鬼簿》、夏庭芝《青楼集》等有关资 料记载,有姓名可考的作家约 80 余人,见于书面著录的剧目 500 多种,明·臧懋循(字晋叔)《元曲选》、近人隋树森《元曲 选外编》共收录完整剧本 162 种。这么多的元杂剧广泛而深刻 地反映了原嗲的社会生活,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 复杂的,主要有以下一类: 1.历史戏:元杂剧作家均热衷于历史剧,几乎所有著名的 作家都写过历史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剧作家们面 对黑暗的现实,都有强烈的反抗民族压迫的意识,同时又为了 避免政治迫害,因此多借历史题材来发泄心中块垒。这些戏的 共同之处是:剧作家不是为了追求他所描写的那段历史的真实, 而是借古人的躯壳(qiào),灌注作家所处时代的内容,以借古
喻今和影射的手法,来表现他们对现实的不满。代表作是关汉 卿《单刀会》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公案戏:也称清官戏。元代是一个民族矛盾、社会矛盾 极其尖锐的时代,官吏本身局势贪赃枉法的特权阶层。据《元 史成宗纪》载,仅大德七年(1303)一次就查出贪官污吏18473 人,冤狱5176件,未被发现的当更多。平民百姓冤苦无处申诉 于是剧作家就用公案戏来反映现实,表达人民的愿望。公案戏 揭露和抨击的对象直接对准封建官僚甚至皇帝,而把解决问题 的希望寄托在正直廉洁、执法公正的清官身上。现存元代公案 戏有20本左右(其中10本是包公戏),代表作是关汉卿《窦娥 冤》、无名氏《陈州粜米》等。 3.爱情戏:蒙古族在统一中国时,对传统伦理道德、妇女 贞操节守并不十分重视,但后来逐渐认识到程朱理学对于巩固 统治的作用,便大力提倡。因此,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仍是 元代青年男女的迫切课题。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 阶层兴起,也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理想愿望。 于是,以市民为主要观众的杂剧,便产生了大量以反抗封建礼 教为主题的爱情戏。这些戏,要么写深闺女子对自主婚姻的追 求,要么写风尘妓女的苦难生活和要求从良的愿望,都具有反
15 喻今和影射的手法,来表现他们对现实的不满。代表作是关汉 卿《单刀会》、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公案戏:也称清官戏。元代是一个民族矛盾、社会矛盾 极其尖锐的时代,官吏本身局势贪赃枉法的特权阶层。据《元 史·成宗纪》载,仅大德七年(1303)一次就查出贪官污吏 18473 人,冤狱 5176 件,未被发现的当更多。平民百姓冤苦无处申诉, 于是剧作家就用公案戏来反映现实,表达人民的愿望。公案戏 揭露和抨击的对象直接对准封建官僚甚至皇帝,而把解决问题 的希望寄托在正直廉洁、执法公正的清官身上。现存元代公案 戏有 20 本左右(其中 10 本是包公戏),代表作是关汉卿《窦娥 冤》、无名氏《陈州粜米》等。 3.爱情戏:蒙古族在统一中国时,对传统伦理道德、妇女 贞操节守并不十分重视,但后来逐渐认识到程朱理学对于巩固 统治的作用,便大力提倡。因此,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仍是 元代青年男女的迫切课题。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 阶层兴起,也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理想愿望。 于是,以市民为主要观众的杂剧,便产生了大量以反抗封建礼 教为主题的爱情戏。这些戏,要么写深闺女子对自主婚姻的追 求,要么写风尘妓女的苦难生活和要求从良的愿望,都具有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