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运筹学》第_16_讲次1、图与网络的基本知识2、树授课题目3、最短路问题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目的要求】1、正确理解图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理;2、理解树与最小支撑数的概念及求最小树的算法,理解欧拉图与最优投递路线问题的解法;3、熟练掌握赋权的最短通路问题及其Dijkstra算法,[重点及难点】求最短路问题。内容[本讲课程的引入]图论是应用非常广泛的运筹学分支,它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物理学控制论,信息论,工程技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电子计算机等各项领域。对于科学研究,市场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可以同图论的理论和方法来加以解决。例如,各种通信线路的架设,输油管道的铺设,铁路或者公路交通网络的合理布局等问题,都可以应用图论的方法,简便、快捷地加以解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图论的理论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应用更加广泛。如果将复杂的工程系统和管理问题用图的理论加以描述,可以解决许多工程项目和管理决策的最优问题。因此,图论越来越受到工程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重视。[本讲课程的内容]一、图与网络的基本知识1、图与网络的基本概念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人们为了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常常在纸上用点和线来画出各式各样的示意图。我们用点和点之间的线所构成的图,反映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某些特定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一般来说,通常用点表示研究对象,用点与点之间的线表示研究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由于在一般情况下,图中的相对位置如何,点与点之间线的长短曲直,对于反映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显得并不重要,因此,图论中的图与几何图形或工程制图等本质上是不同的
课程名称:《运筹学》 第 16 讲次 授课题目 1、图与网络的基本知识 2、树 3、最短路问题 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 1、正确理解图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理;2、理解树与最小支撑数的概念及求 最小树的算法,理解欧拉图与最优投递路线问题的解法;3、熟练掌握赋权的最短通路问 题及其 Dijkstra 算法, [重点及难点] 求最短路问题。 内 容 [本讲课程的引入] 图论是应用非常广泛的运筹学分支,它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物理学控制论,信息论,工程技术,交 通运输,经济管理,电子计算机等各项领域。对于科学研究,市场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可以同 图论的理论和方法来加以解决。例如,各种通信线路的架设,输油管道的铺设,铁路或者公路交通网 络的合理布局等问题,都可以应用图论的方法,简便、快捷地加以解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 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图论的理论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应用更加广泛。如果将复杂的工程系 统和管理问题用图的理论加以描述,可以解决许多工程项目和管理决策的最优问题。因此,图论越来 越受到工程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重视。 [本讲课程的内容] 一、 图与网络的基本知识 1、 图与网络的基本概念 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人们为了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常常在纸上用点和线来画出各式各样 的示意图。我们用点和点之间的线所构成的图,反映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某些特定对象之间的特定关 系。一般来说,通常用点表示研究对象,用点与点之间的线表示研究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由于在一 般情况下,图中的相对位置如何,点与点之间线的长短曲直,对于反映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显得并 不重要,因此,图论中的图与几何图形或工程制图等本质上是不同的
内容定义1一个图是由点集V=和V中元素的无序对的一个集合E=(e所构成的二元组,记为G-(V,E),其中V中的元素v,叫做顶点,V表示图G的点集合:E中的元素e,叫做边,E表示图G的边集合。例8.1在图8—2中:V=(11,'2,1'3,V4,'s,Ve)E=(e,e,es,ey,es,es,er,eg,eg,eo)eio其中ei=(vi,V2),e2=(i,V2)e, =(v2,V3], ex =(V3,V4,图8—2e,=(11,V3),eg=(V3,Vs),en=(V3,Vs),eg=(vs,V6),eg=(V6,Ve],e1o=(v1,V6)如果两个点u,veV,且边(u,")eE,则称u,v两点相邻。u,v称为边(u,v)的端点。如果两条边er,e,eE,且它们有一个公共端点u,则称e,e,相邻,边ei,e,称为点u的关联边。通常,我们把点与点之间不带箭头的线叫做边,带箭头的线(V中元素的有序对)叫做弧。如果一个图是由点和边所构成的,则称其为无向图,记作G=(V,E),连接点的y,eV边记作[vi,,或者[yj.。图8—2是无向图。如果一个图是由点和弧所构成的,那么称为它为有向图,记作D=(V,A),其中V表示有向图D的点集合,A表示有向图D的弧集合。一条方向从vi指向y的弧,记作(vi.y)。图8—3为有向图。其中=(,24V%)A= ((11, 1), (12, V), (/2, 15),(12, V5), (13, V5s), (v4, Vs ),图8—3(vs, V4), (vs, V6) )一条边的两个端点是相同的,那么称为这条
内 容 定义 1 一个图是由点集 V v j 和 V 中元素的无序对的一个集合 { }k E e 所构成的 二元组,记为 G=(V,E),其中 V 中的元素 j v 叫做顶点,V 表示图 G 的点集合;E 中的元 素 k e 叫做边,E 表示图 G 的边集合。 例 8.1 在图 8—2 中: V v1 ,v2 ,v3 ,v4 ,v5 , v6 { , , , , ,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E e ,e e e e e e e e e 其中 { , } 1 1 2 e v v , { , } 2 1 2 e v v , { , } 3 2 3 e v v , { , } 4 3 4 e v v , { , } 5 1 3 e v v , { , } 6 3 5 e v v , { , } 7 3 5 e v v , { , } 8 5 6 e v v , { , } 9 6 6 e v v , { , } 10 1 6 e v v 。 如果两个点 u,v V ,且边 (u,v) E ,则称 u,v 两点相邻。u,v 称为边 (u,v) 的端 点。 如果两条边 ei , ej E ,且它们有一个公共端点 u ,则称 i j e , e 相邻,边 i j e , e 称为点 u 的关联边。 通常,我们把点与点之间不带箭头的线叫做边,带箭头的线(V 中元素的有序对)叫 做弧。如果一个图是由点和边所构成的,则称其为无向图,记作 G=(V,E),连接点的 vi , v j V 边记作[vi , vj ],或者[vj , vi ]。 图 8—2 是无向图。 如果一个图是由点和弧所构成的,那么称为它为有向图,记作 D=(V, A),其中 V 表示 有向图 D 的点集合,A 表示有向图 D 的弧集合。一条方向从 vi 指向 vj 的弧,记作(vi , vj )。 图 8—3 为有向图。 其中 V = {v1 , v2 , v3 , v4 , v5 , v6 }, A = {(v1 , v3 ) , (v2 , v1) , (v2 , v3 ) , (v2 , v5 ) , (v3 , v5 ) , (v4 , v5 ) , (v5 , v4 ) , (v5 , v6 ) } 一条边的两个端点是相同的,那么称为这条 v1 v2 v3 v4 v5 v6 e1 e2 e3 e4 e5 e6 e7 e8 e9 e10 图 8—2 v4 v6 v1 v2 v3 v5 图 8—3
内容边是环。如图8—2中的边(%%)是环。如果两个端点之间有两条以上的边,那么称为它们为多重边。如图8—2中的边("),(2")。定义2一个无环,无多重边的图称为简单图,一个无环,有多重边的图称为多重图。定义3每一对顶点间都有边相连的无向简单图称为完全图。有n个顶点的无向完全图记作K,。有向完全图则是指任意两个顶点之间有且仅有一条有向边的简单图。定义4以点为端点的边的个数称为点v的度,记作d(v)。例如在图8—2中,d(v)=4,d(%)=4。度为零的点称为弧立点,度为1的点称为悬挂点。悬挂点的边称为悬挂边。度为奇数的点称为奇点,度为偶数的点称为偶点。定理1所有顶点度数之和等于所有边数的2倍。证明因为在计算各个点的度时,每条边被它的两个端点各用了一次。定理2在任一图中,奇点的个数必为偶数。证明设V1,V2分别是图G中奇点和偶点的集合,由定理1,有d(v)+d(v)=d(v)=2q因为d(v)是偶数,d()vEVveNveN也是偶数,因此d(v)也必是偶数,从而V1中的点数是偶数。veN定义5有向图中,以v,为始点的边数称为点v的出次,用d+(y)表示;以v为终点的边数称为点v,的入次,用d-(v)表示:V,点的出次和入次之和就是该点的次。结论:所有顶点的入次之和等于所有顶点的出次之和。定义6设Gj=(V1,E1),G2=(V2,E2)如果V2V1,E2CE1称G2是GI的子图:如果V2=V1,E2CE1称G2是G1的部分图或支撑子图。2enSVe6Pei56es2O(c)(a)(bh)图8—4
内 容 边是环。如图 8—2 中的边(v 6 ,v6)是环。如果两个端点之间有两条以上的边,那么 称为它们为多重边。如图 8—2 中的边(v 1 ,v2) ,(v 2 ,v1)。 定义 2 一个无环,无多重边的图称为简单图,一个无环,有多重边的图称为多重图。 定义 3 每一对顶点间都有边相连的无向简单图称为完全图。有 n 个顶点的无向完全 图记作 Kn 。 有向完全图则是指任意两个顶点之间有且仅有一条有向边的简单图。 定义 4 以点 v 为端点的边的个数称为点 v 的度,记作 d(v) 。 例如在图 8—2 中,d(v1)= 4,d(v6)= 4。 度为零的点称为弧立点,度为 1 的点称为悬挂点。悬挂点的边称为悬挂边。度为奇数 的点称为奇点,度为偶数的点称为偶点。 定理 1 所有顶点度数之和等于所有边数的 2 倍。 证明 因为在计算各个点的度时,每条边被它的两个端点各用了一次。 定理 2 在任一图中,奇点的个数必为偶数。 证明 设 V1,V2 分别是图 G 中奇点和偶点的集合,由定理 1 ,有 1 2 ( ) ( ) ( ) 2 v V v V v V d v d v d v q 因为 vV d(v) 是偶数, 2 ( ) v V d v 也是偶数,因此 1 ( ) v V d v 也必是偶数,从而 V1 中的点数是偶数。 定义 5 有向图中,以 i v 为始点的边数称为点 i v 的出次,用 ( ) i d v 表示;以 i v 为终 点的边数称为点 i v 的入次,用 ( ) i d v 表示; i v 点的出次和入次之和就是该点的次。 结论:所有顶点的入次之和等于所有顶点的出次之和。 定义 6 设 G1 =( V1 , E1 ),G2 =( V2 ,E2 )如果 V2 V1 , E2 E1 称 G2 是 G1 的子图;如果 V2 = V1 , E2 E1 称 G2 是 G1 的部分图或支撑子图。 e5 e7 v1 v2 v6 v5 v7 e1 e6 e8 (b) v1 v2 v3 v4 v5 v6 v7 e1 e6 e7 e9 e10 e11 (c) v1 v2 v3 v4 v6 v5 v7 e1 e2 e3 e4 e5 e6 e7 e8 e9 e10 e11 (a) 图 8—4
内容在图8一4中(b)为(a)的子图,(c)为(a)的子图在实际应用中,给定一个图G=(V,E)或有向图D=(V,A),在V中指定两个点,一个称为始点(或发点),记作,一个称为终点(或收点),记作,其余的点称为中间点。对每一条弧(",)EA,对应一个数Wij,称为弧上的“权”。通常把这种赋权的图称为网络。2、连通图定义7由两两相邻的点及其相关联的边构成的点边序列称为链。如:。,eV,e22e,a,m,记作(o,,P2,)其链长为n,其中v。,v分别称为链的起点和终点。若链中所含的边均不相同,则称此链为简单链;所含的点均不相同的链称为初等链,也称通路。e3e1V3e6VsV5图8—6在图8—5图8s5(,e4,4,e7,v,e7,图,,%1为一条链,起点为2,终点为%,链长为4S=(,e4,V4,e7,'s,es,4,eg,%1为一条连接2和%简单链。S,=z,e4,4,eg,%为一条连接和%初等链。。与",的一条链,若"。≠,则称该链为开链,否则称为闭链或回路或圈;如果在一个圈中所含的边均不相同,称此圈为简单圈;除起点和终点外链中所含的点均不相同的圈,叫做初等圈。在图8—5中,S={,,,e4,4,es,,2,]为一个圈。在图8—6中,S={y,es,es,4,es,)为一个圈,且为初等圈。定义9图中任意两点之间均至少有一条通路,则称此图为连通图,否则称为不连通图。任何一个不连通图都可以分为若干个连通子图,每一个称为原图的分图
内 容 在图 8—4 中(b)为(a)的子图,(c)为(a)的子图 在实际应用中,给定一个图 G=(V,E)或有向图 D=(V,A),在 V 中指定两个点, 一个称为始点(或发点),记作 v1 ,一个称为终点(或收点),记作 v n ,其余的点称为 中间点。对每一条弧 (vi ,v j ) A ,对应一个数 wi j ,称为弧上的“权”。通常把这种赋权 的图称为网络。 2、 连通图 定义 7 由两两相邻的点及其相关联的边构成的点边序列称为链。 如:v 0 ,,e1, v 1,,e2,v 2,e 3 , v 3 ,.,v n-1 , e n , v n,记作( v 0 , v 1 , v 2, v 3 , ., v n-1 , v n ), 其链长为 n ,其中 v 0 ,v n分别称为链的起点和终点 。若链中所含的边均不相同,则称此 链为简单链;所含的点均不相同的链称为初等链 , 也称通路。 在图 8—5 中,S1 ={v 2 ,e4 ,v4 ,e 7 ,v5 ,e 7 ,v4 ,e 9 ,v6 }为一条链,起点 为 v 2 ,终点为 v6 ,链长为 4。 S2 ={v 2 ,e4 ,v4 ,e 7 ,v5 ,e 8 ,v4 ,e 9 ,v6 }为一条连接 v 2 和 v6 简单链。 S3 ={v 2 ,e4 ,v4 , e 9 ,v6 }为一条连接 v 2 和 v6 初等链。 v 0 与 v n 的一条链,若 v 0 ≠ v n 则称该链为开链,否则称为闭链或回路或圈;如果 在一个圈中所含的边均不相同,称此圈为简单圈;除起点和终点外链中所含的点均不相同 的圈,叫做初等圈。 在图 8—5 中,S3 ={ v 1,,e 1 ,v 2 ,e4 ,v4 , e5 ,v 3 ,e 2 ,v 1 }为一个圈。 在图 8—6 中,S ={ v 3,,e 6,v 5 ,e8 ,v4 ,e 5 ,v3 }为一个圈,且为初等圈。 定义 9 图中任意两点之间均至少有一条通路,则称此图为连通图,否则称为不连通 图。任何一个不连通图都可以分为若干个连通子图,每一个称为原图的分图。 e 3 v 1 v 2 v 3 v4 v5 e7 e8 v6 ,e 1 e 2 e4 e5 e6 e9 e10 图 8—5 e 3 e7 v e8 1 v 2 v 3 v4 v5 v6 ,e 1 e 2 e4 e5 e6 e9 e10 图 8—6
内容二、树1、树的概念和性质在各种各样的图中,有一类图是十分简单又非常具有应用价值,这就是树。例8.3已知有六个城市,它们之间要架设电话线,要求任意两个城市均可以互相通话,并且电话线的总长度最短。如果用六个点,…,代表这六个城市,在任意两个城市之间架设电话线,即在相应的两个点之间连一条边。这样,六个城市的一个电话网就做成一个图。表示任意两个城市之间均可以V通话,这个图必须是连通图。并且,这个图必须是无圈的。否则,从圈上任意去掉一条边,剩下的图仍然是六个城市的一个电话网。图8一8是一个不含圈的连通图,代表了一个电话线网。图8—8定义13一个连通的无圈的无向图叫做树。树中次为1的点称为树叶,次大于1的点称为分支点。作为树T的定义,下列定义是等价的:(1)T是一个树。(设其顶点数为n,边数为m)(2)T无圈,且m=n-1。(3)T连通,且m=n-1。(4)T无圈,但在树中不相邻的两个点之间加上一条边,那么恰好得到一个圈。(5)T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有且仅有一条链。(6)T连通,但去掉T的任一条边,T就不连通。由定理3很容易得出以下结论:从一个树中任意去掉一条边,那么剩下的图不是连通图,亦即,在点集合相同的图中,树是含边数最少的连通图。2、图的生成树定义14设图K=(V,E)是图G=(V,E)的一支撑子图,如果图K=(V,E)是一个V4(b)(a)图8—9
内 容 二、树 1、 树的概念和性质 在各种各样的图中,有一类图是十分简单又非常具有应用价值,这就是树。 例 8.3 已知有六个城市,它们之间 要架设电话线,要求任意两个城市均可以互相 通话,并且电话线的总长度最短。如果用六个点 v 1 ,.,v 6代表这六个城市,在任意两个 城市之间架设电话线,即在相应的两个点之间连一条边。这样,六个城市的一个电话 网就做成一个图。表示任意两个城市之间均可以 通话,这个图必须是连通图。并且,这个图必须 是无圈的。否则,从圈上任意去掉一条边,剩下 的图仍然是六个城市的一个电话网。图 8—8 是 一个不含圈的连通图,代表了一个电话线网。 定义 13 一个连通的无圈的无向图叫 做树。树中次为 1 的点称为树叶,次大于 1 的点称为分支点。 作为树 T 的定义,下列定义是等价的: (1)T 是一个树。(设其顶点数为 n ,边数为 m ) (2)T 无圈,且 m n 1。 (3)T 连通,且 m n 1。 (4)T 无圈,但在树中不相邻的两个点之间加上一条边,那么恰好得到一个圈。 (5)T 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有且仅有一条链。 (6)T 连通,但去掉 T 的任一条边,T 就不连通。 由定理 3 很容易得出以下结论:从一个树中任意去掉一条边,那么剩下的图不是连通图, 亦即,在点集合相同的图中,树是含边数最少的连通图。 2、 图的生成树 定义 14 设图 ( , ) K V E1 是图 G=(V , E )的一支撑子图, 如果图 ( , ) K V E1 是一个 v 1 v 2 v 3 v 4 v 5 v 6 图 8—8 v 1 v 2 v 3 v 4 v 5 (a) v 1 v 2 v 3 v 4 v 5 (b) 图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