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附表(若无课内实验或上机实训可删除) 序号 实(上机实训)项目名称 实酸性质 开出要求 学时 辐射、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的观测 验证 必做 气温和土温的观测 验证 必做 2 3 空气湿度、降水和蒸发的观测 综合 必做 气压和风的观测 综合 必做 2 大纲修订人签字:姜艳 修订日期:2022年8月 大纲审定人签字:姜艳谢海霞 审定日期:2022年9月 22
22 六、附表(若无课内实验或上机实训可删除) 序号 实验(上机实训)项目名称 实验性质 开出要求 学时 1 辐射、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的观测 验证 必做 2 2 气温和土温的观测 验证 必做 2 3 空气湿度、降水和蒸发的观测 综合 必做 2 4 气压和风的观测 综合 必做 2 大纲修订人签字:姜艳 修订日期:2022 年 8 月 大纲审定人签字:姜艳 谢海霞 审定日期:2022 年 9 月
《遗传学B》课程教学大纲 遗传学B 课程名称 Genetics B 课程代码 20613104 课程性质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 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 学、生物化学等 学分/学时 4学分/64学时 理论学时 40学时/24学时 /实验学时 适用专业 种子科学与工程 开课单位 生命科学学院 课程负责人曹爱萍 审定日期 2022年09月 一、课程简介 《遗传学B》是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及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基础理论研究学科,又是一门方法精 密的实验科学,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应用学科。因此,通过遗传学的学习应使学生重点掌握遗传学的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各种研究技术的产生及应用原理并能综合运用遗传学理论、方法和 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遗传学各前沿发展的动态及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对遗传学的学习,使 得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素质以及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灵活运用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 措施且加以实施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有3个课程目标,具体如下: 目标1:掌握遗传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标2:掌握遗传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能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获得认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科学思维 和方法。 目标3:深入了解遗传学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了解遗传学与生命、农业、环境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契 合领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开展相关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 各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见下表: 课程目标 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1 2.理科素养 指标点2.2具有现代生物学等专业基础理论与实验技能: 指标点:2.3能够发现、辨析种业领域相关现象和问题,质疑评价现有 课程目标2 2.理科素养 理论与技术,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指标点:4.1了解作物学及相关领域的现状、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4.专业素养 课程目标3 指标点5.1具有对农业生产和种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诊 5审辨创新 断的能力,并提出解决方案 23
23 《遗传学 B》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遗传学 B Genetics B 课程代码 20613104 课程性质 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 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 学、生物化学等 学分/学时 4 学分/64 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40 学时/24 学时 适用专业 种子科学与工程 开课单位 生命科学学院 课程负责人 曹爱萍 审定日期 2022 年 09 月 一、课程简介 《遗传学 B》是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及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基础理论研究学科,又是一门方法精 密的实验科学,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应用学科。因此,通过遗传学的学习应使学生重点掌握遗传学的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各种研究技术的产生及应用原理并能综合运用遗传学理论、方法和 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遗传学各前沿发展的动态及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对遗传学的学习,使 得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素质以及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灵活运用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 措施且加以实施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有 3 个课程目标,具体如下: 目标 1:掌握遗传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标 2:掌握遗传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能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获得认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科学思维 和方法。 目标 3:深入了解遗传学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了解遗传学与生命、农业、环境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契 合领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开展相关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 各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见下表: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2.理科素养 指标点 2.2 具有现代生物学等专业基础理论与实验技能; 课程目标 2 2.理科素养 指标点:2.3 能够发现、辨析种业领域相关现象和问题,质疑评价现有 理论与技术,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课程目标 3 4.专业素养 5 审辨创新 指标点:4.1 了解作物学及相关领域的现状、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指标点 5.1 具有对农业生产和种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诊 断的能力,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教学内容 知识单元 对应课霜目标 学习成果 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达成方式 学时分配 节:遗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绪论 课程目标1.2 动:课堂讲授 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辰 理论1学时 了解道传学的发展简史。 的作用 2.学习任务:思维导图。 复习细胞的基本结构,家程染色体的外部形态特征、染色体 色体、同源牵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掌程受精 教学活动:课堂讲报 的 课程目标12 习任务:思导图 理论 第六节 课堂测验,实验报告 实验g学时 理解有 过程及其染色体的动态变化。 5。了解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色 现写 杂孟德尔定 节:分离规律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课程目标1、2、33. 整分离规件和立分配律的本质和给证方法 理论6学时 假内容和分 离比实现的条件和应用: 第 2 的五作用类 因定:两测连连锁传图、性别决定性染色体 解两对相对性软的连锁遗传试验和理解连锁遗传的解释: 学活动: 课堂讲授 变的解交换位、基钢距离与连锁强度 因定位 连锁遗传图 第五节,走遗传的应用 测验 实: 的关生群与染色体对数的关系了帽连烧 应用。 验报告 几制和作性遗 定方式以及
24 三、教学内容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学习成果 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达成方式 学时分配 1.绪论 课程目标 1、2 1.激发学生学习遗传学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 2.掌握遗传、变异、遗传学的概念; 3.了解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节: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遗传学的发展 第三节: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 中的作用 1.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多媒体教学。 2. 学习任务:思维导图。 理论 1 学时 2.遗传的细 胞学基础 课程目标 1、2、3 1.复习细胞的基本结构,掌握染色体的外部形态特征、染色体 的分类;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及结构模型; 2.掌握染色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掌握受精、 双受精、联会等概念。 3.复习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找出分裂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与关 键事件上并理解有丝分裂对遗传稳定性的意义; 4.掌握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及其染色体的动态变化。 5.了解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第三节:细胞有丝分裂 第四节:细胞减数分裂 第五节: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第六节:生活周期 实验一:DNA 与 RNA 的细胞定位 实验二:植物细胞分裂的制片技术 及染色体观察 1.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多媒体教学。 2. 学习任务:思维导图、 课堂测验,实验报告 理论 3 学时 理论 3 学时 实验 9 学时 3.孟德尔定 律 课程目标 1、2、3 1.掌握测交法、自交法、亲组合、重组合、等位基因、非等位 基因、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复等位现象、复等位 基因、显性致死、隐性致死、基因互作、一因多效、多因一效、 概率、乘法原理、加法原理、基因结构、表现型结构的概念; 2.了解一对和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和解释; 3.掌握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的本质和验证方法; 4.了解遗传因子假说的内容和分离比实现的条件和应用; 5.学习遗传数据的统计处理原理和方法; 6.了解遗传数据的统计处理的应用及意义。 7.理解显性性关系的相对性和复等位现象; 8.了解致死基因的类型和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类型。 第一节:分离规律 第二节:自由组合规律 第三节: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 第四节:孟德尔规律补充和发展 1.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多媒体教学。 2. 学习任务:思维导图、 课堂测验、课题讨论 理论 6 学时 4.连锁遗传 与性 课程目标 1、2、3 1.掌握相引相、相斥相、完全连锁、不完全连锁、交换值、基 因定位、两点测验连锁群、连锁遗传图、性别决定、性染色体、 常染色体、性反转等概念; 2.了解两对相对性状的连锁遗传试验和理解连锁遗传的解释; 3.掌握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 4.掌握交换值的测定方法,理解交换值、基因距离与连锁强度 的关系; 5.了解连锁群与染色体对数的关系;了解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6.掌握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机制和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 7.了解其它的性别决定方式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连锁与交换 第二节:交换值及其测定 第三节: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第四节:真菌类的遗传分析 第五节: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第六节:性别决定与性连锁 实验三:染色体组型分析 1.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多媒体教学。 2. 学习任务:思维导图、 课堂测验、课题讨论、实 验报告 理论 8 学时 实验 3 学时
重复、 倒位、易位、假显性现象、位置效 异瓶多俗体非整体超倍体配倍体 色体结的 教学话动:课室讲授。 染色体变 课程目标1、2,3 构和数日变异的类型、产生机理。多种应用的 第三 染色 理论8学时 实验6学时 掌握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的遗传学效应,染色体组的基本 :细和病毒在遗传学研究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细菌和病 中的地位:了解肺炎双球菌的 毒的遗传 禄程目标1、2 过程和原理 细菌基因重组的三种方式。噬菌体的基因重组的原理利 资酒的的德绣听 理论2学时 基因突变的概念 节:基因突变的时期和特征 1教学话动:课堂讲技、 。基因突变 课程目标12.3 学习任务:思维导图 程论2学时 第四节:转座因子 课掌测验、课思时论 节: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课程日标1、2 的原理并体会 理论2学时 学习任务:思导图、 课堂测验 程质量性状、数量性状、微效多基因、修饰基因、超亲 节体的变 节:数量性状过传究的基本 教学活动:课空讲报 课程目标1、2、 基本特征:理解数量性状多基因假说的含义 理论6学时 节:遭传参数的估算及其应用 任务 思维导图 学会近亲系数的计算方法,理解近交的速传效应。 实验七:数量性状的遗传测试方法 群体孟德尔体、基因库、基因型、基因频韦的 第二节:基本概念 教学话动:课讲授。 课程目标1、2 理解基因丰基因型丰之问的关 ,定律 第三节:改变群体遗传结构的因素 学习任务:思维导图、 课堂测验 5
25 5.染色体变 异 课程目标 1、2、3 1.掌握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缺失、 重复、倒位、易位、假显性现象、位置效应、剂量效应、平衡 致死品系、染色体组、整倍体、单倍体、多倍体、同源多倍体、 异源多倍体、非整倍体、超倍体、亚倍体、三体、单体等概念; 2.了解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的类型、产生机理、多种应用的 意义及应用原理; 3.掌握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的遗传学效应,染色体组的基本 特征; 第一节:染色体结构的改变 第二节: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 第三节: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实验四:探究物理、化学因素对遗 传物质的影响 1.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多媒体教学。 2. 学习任务:思维导图、 课堂测验、课题讨论、实 验报告 理论 8 学时 实验 6 学时 6.细菌和病 毒的遗传 课程目标 1、2 1.掌握转化、接合、转导的概念; 2.了解细菌和病毒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地位;了解肺炎双球菌的转 化过程和原理; 3.掌握细菌基因重组的三种方式,噬菌体的基因重组的原理和 应用。 第一节:细菌和病毒在遗传学研究 中的地位 第二节: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第三节:细菌的遗传分析 1.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多媒体教学。 2. 学习任务:思维导图、 课堂测验 理论 2 学时 7.基因突变 课程目标 1、2、3 1.掌握基因突变的概念; 2.了解突变体的表型特性;基因突变的发生时期;以及基因突变 率的计算,诱发突变的方法及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3.掌握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 第一节:基因突变的时期和特征 第二节: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 第三节:基因突变的鉴定 第四节:转座因子 1.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多媒体教学。 2. 学习任务:思维导图、 课堂测验、课题讨论 理论 2 学时 8.细胞质遗 传 课程目标 1、2 1. 掌握核遗传、质遗传、雄性不育、母性影响等概念; 2. 了解细胞质遗传与细胞核遗传的区别和联系;掌握细胞质遗 传的基本特征;了解细胞质遗传的原理并体会与细胞核遗传的 关系; 3.了解短暂的母性影响和持久的母性影响; 4.掌握雄性不育的类别以及应用。 第一节: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母性影响 第三节:叶绿体遗传 第四节:线粒体遗传 第五节: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 1.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多媒体教学。 2. 学习任务:思维导图、 课堂测验 理论 2 学时 9.数量性状 的遗传 课程目标 1、2、3 1. 掌握质量性状、数量性状、微效多基因、修饰基因、超亲遗 传、纯系等概念; 2. 掌握数量性状的基本特征;理解数量性状多基因假说的含义; 3. 了解纯系学说的内容; 4.学会遗传率的估算方法; 5.学会近亲系数的计算方法,理解近交的遗传效应。 第一节:群体的变异 第二节:数量性状的特征 第三节: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 统计方法; 第四节:遗传参数的估算及其应用 第五节: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第六节: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 实验七:数量性状的遗传测试方法 1.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多媒体教学。 2. 学习任务:思维导图、 课堂测验、课题讨论、实 验报告 理论 6 学时 10.群体遗传 与进化 课程目标 1、2 1. 掌握群体、孟德尔群体、基因库、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的 概念; 2.学会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 3.理解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 4.掌握 Hardy-weinberg 定律的基本内容; 5.了解改变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Hardy-weinberg 定律 第三节:改变群体遗传结构的因素 1.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 多媒体教学。 2. 学习任务:思维导图、 课堂测验 理论 2 学时 实验 6 学时
四、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 (一)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平时成绩(思维导图、小测验和课题讨论)、实验成绩(实验 综合考评)和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具体见下表: 评价方式及比例(%) 课程目标 成绩比例(%) 闭卷考试 小测验 思维导 课题讨 实验综合考评 论 课程目标1 0 5 55 课程目标2 10 30 课程目标3 5 10 15 合计 50 5 10 5 30 100 注:1期末卷面成绩小于50分者,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成绩不计入总评成绩,直 接以期末卷面成绩记为总评成绩: 2.累计缺勒三次的学生,不得参加该课程的期末考试。 (二)评价标准 1.期末考试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权重 优 良 中/及格 不及格 (%) (90-100分) (75-89分) (60-74分) (0-59分) 基本掌握遗传学的 较好掌握遗传学 掌握遗传学的基 考查学生对 基础理论、基本知 的基础理论、基 础理论、基本知 掌握遗传学的基础理 基础理论 本知识知基木技 识和基本技能不 论、基本知识和基本 课程目标1 基本知识的 识和基本技能」 可以推理并 推理并解决 技能很不好,推理并 解决 50 掌握度 得推理并解决实 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的能力。 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力 非常弱。 弱。 2.平时成绩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权重 中及热 不及格 (%) (90-100分) (75-89分) (60-74分) (0-59分) 基本掌握遗传学的 较好掌握遗传学的 堂操遗传学的基 掌握遗传学的基础 者查学牛对 础理论、基本知 其理论其木 基 理论 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和 课程目标1 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能 识和基本技 可 识和基本技能不 推理并解护 基本技能很不好 只的 得推理并解决实际 以推理并解决实 够, 掌握度 推理并解决实际问 买问的能力 问题的能力 问题的能力。 题的能力非常弱。 较弱。 26
26 四、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 (一)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课程成绩包括 3 个部分,分别为平时成绩(思维导图、小测验和课题讨论)、实验成绩(实验 综合考评)和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具体见下表: 课程目标 评价方式及比例(%) 成绩比例(%) 闭卷考试 小测验 思维导 图 课题讨 论 实验综合考评 课程目标 1 50 5 55 课程目标 2 10 20 30 课程目标 3 5 10 15 合计 50 5 10 5 30 100 注:1.期末卷面成绩小于 50 分者,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成绩不计入总评成绩,直 接以期末卷面成绩记为总评成绩; 2.累计缺勤三次的学生,不得参加该课程的期末考试。 (二)评价标准 1. 期末考试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优 (%) (90-100 分) 良 (75-89 分) 中/及格 (60-74 分) 不及格 (0-59 分) 课程目标 1 考查学生对 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的 掌握度 基本掌握遗传学的 基础理论、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能,获 得推理并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较好掌握遗传学 的基础理论、基 本知识和基本技 能,可以推理并 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掌握遗传学的基 础理论、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能不 够,推理并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较弱。 掌握遗传学的基础理 论、基本知识和基本 技能很不好,推理并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非常弱。 50 2.平时成绩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考核依据 评价标准 权重 优 (%) (90-100 分) 良 (75-89 分) 中/及格 (60-74 分) 不及格 (0-59 分) 课程目标 1 考查学生对 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的 掌握度 基本掌握遗传学的 基础理论、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能,获 得推理并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较好掌握遗传学的 基础理论、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能,可 以推理并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掌握遗传学的基 础理论、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能不 够,推理并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较弱。 掌握遗传学的基础 理论、基本知识和 基本技能很不好, 推理并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非常弱。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