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 测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传世 雷达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们的古典名著一直流传不衰,而现在的一些比较优秀的 长篇小说,作者花了好大气力,流传却很困难,多则一两年,少则一两个月,就 再也不大为人提起了?还有人进一步追问:从小说艺术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小 说的技术手段,比起中世纪来不知丰富了多少,高明了多少,可为什么在赢得读 者和流传程度上,现今的作品反而赶不上古典名著呢? 初看这问题,似乎问得有点傻,不值一提,但真要把它说清楚,还不那么容易。 我想了想,觉得这问题与今天的写作并非毫无关系,一些名著的传世其实是能够 给我们很多启发的。若从漫长的历史时空来看,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低级向高 级、从简单向复杂,但文学的历史终究不是进化的历史,而是变化的历史。从古 及今,文章变化万万千,各擅其妙,难分高下。故而,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 哽要互相攀比是不明智的。古典名著再传世,也取代不了当代小说的需要和位置。 当代正在发展中,谁能说当代小说中的杰出之作就一定不传世呢? 不过,现今的学者一般认为,小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生活故事化阶段、人 物性格化阶段和人物内心审美化阶段。这大致是不错的。可这并不意味着,后 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扬弃,后者一定高于前者。故事化也好,性格化也好,心灵 审美化也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或发挥各自优势,或三管齐下,或一管独胜, 没有必要过分地抑此扬彼。读者的层面甚复杂,需要也极多样,几乎任何一种审 美形态的东西,都能在今天的中国找到它的对应。就说《水浒传》吧,它传世的 一个重要秘密,是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烈的民间性,那些英雄的传奇故事早就 在老百姓口头上传递着,连呼保义、玉麒麟之类的诨号,也早已有之。它的人物、 故事、价值立场,已跟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焊接在一起,化为血肉,无法拆 解了。它不传世谁传世: 今天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编都编不出来的传说和事迹,我们的作者不也可以利用它 们重起楼阁,精深加工,从民间土壤上建起大厦吗?弄得好,虽未必传世,却也 能赏心悦目。有时我看某些公安题材小说,编的人很吃力,但并不动人,比起某 些罪犯的想象力来,不知逊色了多少。我当然并不主张照搬生活,而是主张把根 子深深扎进民间,到那里去充分吸吮民间生活本身的遗传性资源。 这几年创作上的一个趋向是回归故事,让小说回到小说,崇尚故事性的影视业对 文学的索取又在助长着这种倾向。这似乎是大势所趋。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小说 的基本层面本来就是讲故事。问题在于怎么讲,会不会讲。古典名著的讲故事, 是突出人物,二是饱含细节,三是富有文化底蕴,这是它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人是魂,没有比平添几个不朽的文学形象更令人神往的了。世事无论多么新鲜
2017-2018 学年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 测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谈传世 雷 达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们的古典名著一直流传不衰,而现在的一些比较优秀的 长篇小说,作者花了好大气力,流传却很困难,多则一两年,少则一两个月,就 再也不大为人提起了?还有人进一步追问:从小说艺术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小 说的技术手段,比起中世纪来不知丰富了多少,高明了多少,可为什么在赢得读 者和流传程度上,现今的作品反而赶不上古典名著呢? 初看这问题,似乎问得有点傻,不值一提,但真要把它说清楚,还不那么容易。 我想了想,觉得这问题与今天的写作并非毫无关系,一些名著的传世其实是能够 给我们很多启发的。若从漫长的历史时空来看,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低级向高 级、从简单向复杂,但文学的历史终究不是进化的历史,而是变化的历史。从古 及今,文章变化万万千,各擅其妙,难分高下。故而,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 硬要互相攀比是不明智的。古典名著再传世,也取代不了当代小说的需要和位置。 当代正在发展中,谁能说当代小说中的杰出之作就一定不传世呢? 不过,现今的学者一般认为,小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生活故事化阶段、人 物性格化阶段和人物内心审美化阶段。这大致是不错的。可这并不意味着,后一 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扬弃,后者一定高于前者。故事化也好,性格化也好,心灵 审美化也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或发挥各自优势,或三管齐下,或一管独胜, 没有必要过分地抑此扬彼。读者的层面甚复杂,需要也极多样,几乎任何一种审 美形态的东西,都能在今天的中国找到它的对应。就说《水浒传》吧,它传世的 一个重要秘密,是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烈的民间性,那些英雄的传奇故事早就 在老百姓口头上传递着,连呼保义、玉麒麟之类的诨号,也早已有之。它的人物、 故事、价值立场,已跟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焊接在一起,化为血肉,无法拆 解了。它不传世谁传世? 今天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编都编不出来的传说和事迹,我们的作者不也可以利用它 们重起楼阁,精深加工,从民间土壤上建起大厦吗?弄得好,虽未必传世,却也 能赏心悦目。有时我看某些公安题材小说,编的人很吃力,但并不动人,比起某 些罪犯的想象力来,不知逊色了多少。我当然并不主张照搬生活,而是主张把根 子深深扎进民间,到那里去充分吸吮民间生活本身的遗传性资源。 这几年创作上的一个趋向是回归故事,让小说回到小说,崇尚故事性的影视业对 文学的索取又在助长着这种倾向。这似乎是大势所趋。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小说 的基本层面本来就是讲故事。问题在于怎么讲,会不会讲。古典名著的讲故事, 一是突出人物,二是饱含细节,三是富有文化底蕴,这是它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人是魂,没有比平添几个不朽的文学形象更令人神往的了。世事无论多么新鲜
都会转眼即逝,唯有人物,可以长期存活。现在的某些小说,故事之内无人物, 人物身上无细节,故事之外无意蕴,剩下的就只能是一个事件过程的空壳子了, 作者怎样玩叙述圈套也掩不住贫乏的内质。这自然就谈不上流传与否的问题了。 现在讲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可惜好故事并不多,于是想到,不 妨多看看古典名著,或能让人清醒:故事框架里该立个什么人,人的骨头上该长 些什么肉,它们一起该撑起多大的审美空间。 (选自《作家文摘》,有删节) 1.下列对于古典名著流传不衰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典名著能够传世是因为它们完全能够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B.古典名著都是以民间传说为创作基础,有其深厚的群众性和强烈的民间性。 C.古典名著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正好迎合了读者爱听故事的天性。 D.古典名著讲故事时注意突出人物,细节也很丰富,且富有文化底蕴 【解析】A项,古典名著不可能完全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要求,也证明现 代作品同样有需要和市场;B项,“都是”过于绝对,应该是“大多”;C项, 古典名著不是单靠故事情节吸引读者,而是讲故事时注意突出人物,饱含细节, 并富有文化底蕴。 【答案】D 2.下列对于当代小说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许多当代小说创作的技术手段比古典名著更为丰富高明,但流传性却比不上 古典名著 B.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当代小说也有古典名著取代不了的需要和位置。 C.当代小说中的杰出作品也有传世的可能,没有必要将当代小说与古典名著硬 性攀比。 D.当代小说强调故事性,但故事往往与人物脱节,只是一个事件过程的空壳子 罢了 【解析】D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五段说“现在的某些小说……事件过程的空 壳子了”。 【答案】D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生活故事化、人物性格化和人物内心审美化这三个阶段可以并行不悖,相辅 相成 B.当代生活并不缺少传说和事迹,缺少的是对民间生活本身的遗传性资源的充 分吸收 C.崇尚故事性的影视业对文学创作回归故事的创作倾向起到了一种良性的引导 作用 D.当代作家在创作中应该借鉴古典名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 值 【解析】C项,见第五段,原文语境中提到这种推动并没有说明是良性还是恶 性,只是说讲故事没错,但要注意讲故事的方式 【答案】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都会转眼即逝,唯有人物,可以长期存活。现在的某些小说,故事之内无人物, 人物身上无细节,故事之外无意蕴,剩下的就只能是一个事件过程的空壳子了, 作者怎样玩叙述圈套也掩不住贫乏的内质。这自然就谈不上流传与否的问题了。 现在讲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可惜好故事并不多,于是想到,不 妨多看看古典名著,或能让人清醒:故事框架里该立个什么人,人的骨头上该长 些什么肉,它们一起该撑起多大的审美空间。 (选自《作家文摘》,有删节) 1.下列对于古典名著流传不衰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典名著能够传世是因为它们完全能够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B.古典名著都是以民间传说为创作基础,有其深厚的群众性和强烈的民间性。 C.古典名著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正好迎合了读者爱听故事的天性。 D.古典名著讲故事时注意突出人物,细节也很丰富,且富有文化底蕴。 【解析】 A 项,古典名著不可能完全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要求,也证明现 代作品同样有需要和市场;B 项,“都是”过于绝对,应该是“大多”;C 项, 古典名著不是单靠故事情节吸引读者,而是讲故事时注意突出人物,饱含细节, 并富有文化底蕴。 【答案】 D 2.下列对于当代小说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许多当代小说创作的技术手段比古典名著更为丰富高明,但流传性却比不上 古典名著。 B.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当代小说也有古典名著取代不了的需要和位置。 C.当代小说中的杰出作品也有传世的可能,没有必要将当代小说与古典名著硬 性攀比。 D.当代小说强调故事性,但故事往往与人物脱节,只是一个事件过程的空壳子 罢了。 【解析】 D 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五段说“现在的某些小说……事件过程的空 壳子了”。 【答案】 D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生活故事化、人物性格化和人物内心审美化这三个阶段可以并行不悖,相辅 相成。 B.当代生活并不缺少传说和事迹,缺少的是对民间生活本身的遗传性资源的充 分吸收。 C.崇尚故事性的影视业对文学创作回归故事的创作倾向起到了一种良性的引导 作用。 D.当代作家在创作中应该借鉴古典名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 值。 【解析】 C 项,见第五段,原文语境中提到这种推动并没有说明是良性还是恶 性,只是说讲故事没错,但要注意讲故事的方式。 【答案】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 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 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 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 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 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时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 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 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 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 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 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 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 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 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 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 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 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 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 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 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 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 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 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 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 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 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 “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 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 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 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 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 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 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 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 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1942 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 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 年高 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 20 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 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 1965 年 3 月 8 日的《西安晚报》文 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 1979 年小说《信任》获得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 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时年 9 月 25 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 陈忠实 40 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 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 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 1985 年,一个认 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 10 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 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 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 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 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 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 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 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 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 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 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 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 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 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 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 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 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 “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 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 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 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 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 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 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 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 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 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 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 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 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 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 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 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 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 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陈忠实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 上打开自己;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 表述的 B.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 C.陈忠实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的中国是无可取代的。 D.陈忠实的小说艺术达到了最高水平,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 文学经典。 【解析】D项,表达不严密。“相关链接①”中说“陈忠实的……小说创作… 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答案】D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 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 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 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 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 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解析】本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B项,从文中第二段的表述 “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可见陈忠实 “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应该是他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的 出版。C项,“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于文无据。E项,“陈忠实的 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分析错误,陈忠实的文学生涯经历了好多曲折和磨 难,这从他不断寻找和剥离的经历中可以看出。 【答案】AD 6.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 明。(5分) 【解析】本题考査把握文章内容,概括中心要点的能力。结合全文,可以从陈 忠实身上看出,“剥离”和“寻找”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剥 离”和“寻找”贯穿于陈忠实的整个文学创作之路。先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依 次概括出答案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 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 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 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 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 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 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 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陈忠实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 上打开自己;他认为自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 表述的。 B.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 C.陈忠实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 20 世纪的中国是无可取代的。 D.陈忠实的小说艺术达到了最高水平,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 文学经典。 【解析】 D 项,表达不严密。“相关链接①”中说“陈忠实的……小说创作…… 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答案】 D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 分)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 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 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 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 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 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解析】 本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B 项,从文中第二段的表述 “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可见陈忠实 “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应该是他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的 出版。C 项,“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于文无据。E 项,“陈忠实的 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分析错误,陈忠实的文学生涯经历了好多曲折和磨 难,这从他不断寻找和剥离的经历中可以看出。 【答案】 AD 6.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 明。(5 分)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概括中心要点的能力。结合全文,可以从陈 忠实身上看出,“剥离”和“寻找”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剥 离”和“寻找”贯穿于陈忠实的整个文学创作之路。先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依 次概括出答案
【答案】“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 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 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 “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 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 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 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 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她。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 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 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 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晩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 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 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去。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 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 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 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 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 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 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 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 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 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 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 看法。我们开始读冋样的书,以増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晩,不管多晩,我们都
【答案】 “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 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 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 “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 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 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 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 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 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她。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 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 中交谈了 20 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 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 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 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去。午夜时,格罗斯文诺 8829 老在我脑海里闪现。 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 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 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 45 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 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 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 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 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 36 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 被炸死了,年仅 18 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 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 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 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