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新闻两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两则新闻的时代背景及作者 2、识记并运用“锐不可当、业已……”等词 3、体会新闻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个总分 过程与方法:4、初步了解并运用本课题教学模式进行学习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阅读中筛选要点 情感与德育:6、引导学生感悟正义之师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培养 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4、5 教学方法 1、用查阅的方法学习新闻知识; 2、用朗读的方法体会新闻的要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一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 1、字词过关 读、抄《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2“字词梳理”。 2、作者及写作背景 查阅资料书或上网查阅 3、相关知识了解 阅读教材P8“研讨与练习”二,并对照本文进行划分。 4、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以上内容在8月31日晚自习时告知学生) 、导入 在今年暑假同学们最观注的是什么?(北京奥运会) 我们想知道我国当时得了多少枚金牌时,就会看什么频道?(新闻 频道)因为新闻频道报道着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 成就,当然金牌榜更是这些天的重大事件。今天,我们来学两则半个 世纪以前的新闻,虽然时过境迁,但仍值得我们学习,请同学们打开 三、检查预习 昨天叫同学们预习了,请同学们完成: 1、字词过关 教学札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1 1、新闻两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两则新闻的时代背景及作者; 2、识记并运用“锐不可当、业已……”等词; 3、体会新闻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个总分。 过程与方法:4、初步了解并运用本课题教学模式进行学习。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阅读中筛选要点。 情感与德育:6、引导学生感悟正义之师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培养 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目标 3 教学难点: 目标 4、5 教学方法: 1、用查阅的方法学习新闻知识; 2、用朗读的方法体会新闻的要点。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一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1、字词过关 读、抄《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2“字词梳理”。 2、作者及写作背景 查阅资料书或上网查阅。 3、相关知识了解 阅读教材 P8“研讨与练习”二,并对照本文进行划分。 4、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以上内容在 8 月 31 日晚自习时告知学生) 二、导入: 在今年暑假同学们最观注的是什么?(北京奥运会) 我们想知道我国当时得了多少枚金牌时,就会看什么频道?(新闻 频道)因为新闻频道报道着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 成就,当然金牌榜更是这些天的重大事件。今天,我们来学两则半个 世纪以前的新闻,虽然时过境迁,但仍值得我们学习,请同学们打开 书—— 三、检查预习: 昨天叫同学们预习了,请同学们完成: 1、字词过关: 教学札记
阅读教学模式探究课题教案 《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1-3题。 教学札记 2、相关知识: 《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4-5题。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万船齐 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像,日日夜夜盼 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背景介绍:详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图解课文 1、按新闻结构图解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电头不属结构)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 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 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结束) 背景:“另一方面,……都很泄气。”(含在主体内) 结语 2、按新闻要素图解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 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经,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 与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 结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 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 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3、按新闻内容要点图解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 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时间 兵力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30万30万 么西路军21日17时—22日22时352/3 东路军 南京一江的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大部 在教材P3的地图上标出各路军渡江地段 六、亮点欣赏: 1、再读课文,说亮点。 2、引导分析亮点: 总述:这篇新闻,气势磅礴。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
阅读教学模式探究课题教案 《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1-3 题。 2、相关知识: 《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4-5 题。 四、解题: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万船齐 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像,日日夜夜盼 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背景介绍:详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图解课文: 1、按新闻结构图解: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 22 日 22 时电(电头不属结构)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 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 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 “二十日夜起,……”(结束) 背景: “另一方面,……都很泄气。”(含在主体内) 结语: 无。 2、按新闻要素图解: 时间: 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起至 4 月 22 日 22 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 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 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 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 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 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3、按新闻内容要点图解: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 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 日夜──21 日夜 30 万 30 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 日 17 时──22 日 22 时 35 万 2/3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 日 17 时──22 日 22 时 35 万 大部 在教材 P3 的地图上标出各路军渡江地段。 六、亮点欣赏: 1、再读课文,说亮点。 2、引导分析亮点: 总述:这篇新闻,气势磅礴。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 教学札记 事 件 经 过 与 结 果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宏 的气度。 这篇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 相得益彰 分析: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 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 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 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 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 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 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 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后面 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明确。 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 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力。二是适当- 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 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己经占领” 这类例子还很多 这篇新闻许多语句很文气。例如,“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 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但是说到国民党官兵 的情绪,又非常口语化,“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 很泄气”。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七、疑点解殘 1、学生自提疑问。 2、引导解惑: 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 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 么又能一气呵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 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 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悟 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 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 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 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 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 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 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八、本堂小结 回顾内容了解阅读方法 教学札记 3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3 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宏 的气度。 这篇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 相得益彰。 分析: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 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 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 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 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 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 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 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后面 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明确。 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 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力。二是适当 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 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 这类例子还很多。 这篇新闻许多语句很文气。例如,“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 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但是说到国民党官兵 的情绪,又非常口语化,“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 很泄气”。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七、疑点解惑: 1、学生自提疑问。 2、引导解惑: 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 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 么又能一气呵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 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 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悟 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 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 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 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 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 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 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八、本堂小结: 回顾内容了解阅读方法。 教学札记
阅读教学模式探究课题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札记 教学要点 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完成课后练习题及资料 教学步骤 、复习导入 1、抽生回答新闻的结构及要素 2、复述第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3、回顾学习第一则新闻的阅读方法 4、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按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二则新闻。 、学习第二则新闻 1、初读课文,说新闻大意 2、了解新闻写作背景: 学生查阅资料完成,教师亦帮助。详见《教师教学用书》。 3、图解课文: (1)按新闻结构图解: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电头: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对比上则电头) 导语:“……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背景:“南阳为古宛县,……多数生于南阳一带。” 主体:“在过去一年 ”(结束) 结 (2)按新闻要素图解: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 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 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 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 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 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3)按新闻内容要点图解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 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 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 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 取得的伟大胜利。 成绩主要有三项 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
阅读教学模式探究课题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完成课后练习题及资料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抽生回答新闻的结构及要素; 2、复述第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3、回顾学习第一则新闻的阅读方法。 4、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按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二则新闻。 二、学习第二则新闻: 1、初读课文,说新闻大意。 2、了解新闻写作背景: 学生查阅资料完成,教师亦帮助。详见《教师教学用书》。 3、图解课文: (1)按新闻结构图解: 标题: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电头: 新华社郑州 1948 年 11 月 5 日电(对比上则电头) 导语: “……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背景: “南阳为古宛县,……多数生于南阳一带。” 主体: “在过去一年中,……”(结束) 结语: 无。 (2)按新闻要素图解: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 年 11 月 4 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 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 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 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 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 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3)按新闻内容要点图解: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 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 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 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 取得的伟大胜利。 成绩主要有三项: 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 教学札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 量。 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 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4、疑点与亮点: (1)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 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明确: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2)这一则新闻报道的是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消息,为什么要交 代南阳的历史背景? 明确:一方面强调了南阳重要的历史战略地位,突出了解放南阳 的重要军事意义。另一方面,为下文的叙述奠定了基调,烘托了主题。 三、处理练习 1、作业本作业 教材P8“研讨与练习 2、资料作业: 《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6-17题 3、课外探讨 《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4:18-20题 四、本文小结 学生畅谈读后收获 1、思想上受到什么教育或启发? 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我们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 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学习 两则新闻,应该引导学生提高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 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 来之不易 2、学习方法上的收获: “夯实基础——文本学习”的学习模式回顾 教学札记 5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5 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 量。 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 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4、疑点与亮点: (1)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 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明确: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2)这一则新闻报道的是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消息,为什么要交 代南阳的历史背景? 明确:一方面强调了南阳重要的历史战略地位,突出了解放南阳 的重要军事意义。另一方面,为下文的叙述奠定了基调,烘托了主题。 三、处理练习: 1、作业本作业: 教材 P8“研讨与练习”二 2、资料作业: 《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1:6-17 题。 3、课外探讨: 《走进名校·课时优化》P4:18-20 题。 四、本文小结: 学生畅谈读后收获。 1、思想上受到什么教育或启发? “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我们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 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学习 两则新闻,应该引导学生提高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 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 来之不易。 2、学习方法上的收获: “夯实基础——文本学习”的学习模式回顾。 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