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50~60年代的散文 第一节:概述 创作实绩 1、49~56年通讯报告得到空前发展 2、57~65年61年被称为“散文年” (1)抒情散文异常活跃
第四章 50~60年代的散文 第一节:概述 一、创作实绩 1、49~56年 通讯报告得到空前发展 2、57~65年 61年被称为“散文年” (1)抒情散文异常活跃
(2)报告文学的新发展 ■由偏重记事发展为以 写人为主,具有时代 感和新闻性。 (3)尖锐泼辣的杂文 ■邓拓、吴晗、廖沬沙 《三家村札记》有感 而发,大胆泼辣。 1958年邓拓在北京
(2)报告文学的新发展 ◼ 由偏重记事发展为以 写人为主,具有时代 感和新闻性。 (3)尖锐泼辣的杂文 ◼ 邓拓、吴晗、廖沫沙 《三家村札记》有感 而发,大胆泼辣
二、十七年散文的审美特征 1、选材上以“时代精神”为准则 2、艺术构思上的“诗化现象” 3、审美层次上的日趋简单化 第二节:杨朔的散文创作 、创作之路 1、探索期1937~1948年
二、十七年散文的审美特征 1、选材上以“时代精神”为准则 2、艺术构思上的“诗化现象” 3、审美层次上的日趋简单化 第二节:杨朔的散文创作 一、创作之路 1、探索期 1937~1948年
2、发展期1949~1959年 《三千里江山》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 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 3、诗化期1959~1966年 杨朔把散文当作诗一样来写,形成颂歌 体的格调,如《雪浪花》、《荔枝蜜》、 《茶花赋》等
2、发展期 1949~1959年 ◼ 《三千里江山》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 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 3、诗化期 1959~1966年 ◼ 杨朔把散文当作诗一样来写,形成颂歌 体的格调,如《雪浪花》、《荔枝蜜》、 《茶花赋》等
二、诗化现象 1、以诗为文,意境深邃。 ■2、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3、峰回路转,曲径通幽。 4、语言凝炼,清新别致 杨朔散文的模式 ■1、颂歌体的艺术格调和生造的意境
二、诗化现象 ◼ 1、以诗为文,意境深邃。 ◼ 2、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 3、峰回路转,曲径通幽。 ◼ 4、语言凝炼,清新别致。 三、杨朔散文的模式 ◼ 1、颂歌体的艺术格调和生造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