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十六章 给药 第一节 给药的基本知识 一、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药物因素 1、药物的剂量 剂量与效应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剂量越大,血药浓度越 高,作用也就越强。 2、给药途径 不同的给药途径可直接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强弱。在常用的给药途径中吸 收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依次为:静脉、吸入、舌下给药、直肠给药、肌内、皮下注射、口 服、皮肤给药。 3、药物的剂型 在相同的给药途径中,不同的剂型,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也有所不同。 4、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的相互作用可发生在体外或体内,发生于体外的由于相互配伍的 理化反应使药物发生变质,失效或产生有毒物质使药效降低的被称为配伍禁忌。、 (二)机体因素 1、生理因素 年龄和体重、 性别 、 遗传因素。 2、病理因素 于疾病可使机体对药物敏感性改变及体内过程改变而影响药效。 3、心理因素 护理人员的语言、态度和对药物的信赖程度与药物疗效的关系尤为密切。 (三)饮食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饮食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会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从而可促进药物的吸收,增强疗效;或 干扰药物的吸收,降低疗效。 二、药物的种类、领取和保管 (一)种类 内服药、注射药 、外用药、新颖药。 (二)药物的领取 病区内应备有一定基数的常用药物,由专人负责保管,根据消耗量填写领药单,定期到药
1 第十六章 给药 第一节 给药的基本知识 一、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药物因素 1、药物的剂量 剂量与效应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剂量越大,血药浓度越 高,作用也就越强。 2、给药途径 不同的给药途径可直接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强弱。在常用的给药途径中吸 收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依次为:静脉、吸入、舌下给药、直肠给药、肌内、皮下注射、口 服、皮肤给药。 3、药物的剂型 在相同的给药途径中,不同的剂型,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也有所不同。 4、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的相互作用可发生在体外或体内,发生于体外的由于相互配伍的 理化反应使药物发生变质,失效或产生有毒物质使药效降低的被称为配伍禁忌。、 (二)机体因素 1、生理因素 年龄和体重、 性别 、 遗传因素。 2、病理因素 于疾病可使机体对药物敏感性改变及体内过程改变而影响药效。 3、心理因素 护理人员的语言、态度和对药物的信赖程度与药物疗效的关系尤为密切。 (三)饮食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饮食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会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从而可促进药物的吸收,增强疗效;或 干扰药物的吸收,降低疗效。 二、药物的种类、领取和保管 (一)种类 内服药、注射药 、外用药、新颖药。 (二)药物的领取 病区内应备有一定基数的常用药物,由专人负责保管,根据消耗量填写领药单,定期到药
2 房领取补充。贵重药、剧毒药、麻醉药凭医生处方领取。 (三)药物的保管原则 药瓶、定期检查、分类保存 三、给药原则 (一)根据医嘱给药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给药过程中必须做到“三查、七对”。 1、“三查” 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查七对内容)。 2、“七对” 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 (三)正确实施给药 (四)观察 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及毒副反应较强的药物,应 加强用药前的询问,用药过程中和用药后的观察,必要时作好记录。 四、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剂型、病变部位、组织对药物的吸收、病人的病情变化等 情况有所不同。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口服、舌下含化、注射(皮内、皮下、肌内、静脉)、吸 入、直肠给药、 气管滴药、外敷等。 五、给药的时间安排 为使血液中药物浓度维持在最满意的治疗水平上,又不至于引起毒性反应,应根据药 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外文缩写表示给药次数和间隔时间。 口服给药法 一、用 物 药柜(内有各种药物、量杯、滴管、研钵、研锤、药匙、微湿纱布),服药本,小药卡, 药盘,药杯,包药纸、弯盘
2 房领取补充。贵重药、剧毒药、麻醉药凭医生处方领取。 (三)药物的保管原则 药瓶、定期检查、分类保存 三、给药原则 (一)根据医嘱给药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给药过程中必须做到“三查、七对”。 1、“三查” 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查七对内容)。 2、“七对” 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 (三)正确实施给药 (四)观察 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及毒副反应较强的药物,应 加强用药前的询问,用药过程中和用药后的观察,必要时作好记录。 四、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剂型、病变部位、组织对药物的吸收、病人的病情变化等 情况有所不同。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口服、舌下含化、注射(皮内、皮下、肌内、静脉)、吸 入、直肠给药、 气管滴药、外敷等。 五、给药的时间安排 为使血液中药物浓度维持在最满意的治疗水平上,又不至于引起毒性反应,应根据药 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外文缩写表示给药次数和间隔时间。 口服给药法 一、用 物 药柜(内有各种药物、量杯、滴管、研钵、研锤、药匙、微湿纱布),服药本,小药卡, 药盘,药杯,包药纸、弯盘
3 二、取 药 护士洗手,带口罩,打开药柜,准备用物,根据药物的不同剂型,采取不同的取药方法。 三、摆 药 1 查对 2 摆药 3 再次查对 四、发 药 (一)步骤 1,2,3。 (二)注意事项 1、发药前护士应收集病人的有关资料。, 2、发药时病人如提出疑问,护士应认真听取,重新核对,确认无误后耐心地给予解释,再 给病人服下。 3、按药物性能指导病人正确服药。 第三节 注 射 法 注射法是将无菌药物注入体内,达到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种给药法。 一、注射原则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注射前必须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工作,以确保用药安全。 (二)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护士注射前必须洗手、戴口罩、衣帽整洁。常规消毒皮肤。 (三)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四)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防止损伤血管和神经;注射部位局部应无炎症、化脓感染、 硬结、疤痕及皮肤病。 (五)药液应现配现用 注射的药液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临时抽取,立即注射,以防药物效 价降低或受到污染。 (六)排尽空气以防意外 (七)检查有无回血
3 二、取 药 护士洗手,带口罩,打开药柜,准备用物,根据药物的不同剂型,采取不同的取药方法。 三、摆 药 1 查对 2 摆药 3 再次查对 四、发 药 (一)步骤 1,2,3。 (二)注意事项 1、发药前护士应收集病人的有关资料。, 2、发药时病人如提出疑问,护士应认真听取,重新核对,确认无误后耐心地给予解释,再 给病人服下。 3、按药物性能指导病人正确服药。 第三节 注 射 法 注射法是将无菌药物注入体内,达到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种给药法。 一、注射原则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注射前必须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工作,以确保用药安全。 (二)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护士注射前必须洗手、戴口罩、衣帽整洁。常规消毒皮肤。 (三)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四)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防止损伤血管和神经;注射部位局部应无炎症、化脓感染、 硬结、疤痕及皮肤病。 (五)药液应现配现用 注射的药液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临时抽取,立即注射,以防药物效 价降低或受到污染。 (六)排尽空气以防意外 (七)检查有无回血
4 (八)运用无痛注射技术 二、注射用物 (一)注射盘 注射盘内放:无菌持物镊、2% 碘酊、70% 乙醇、砂轮、启瓶器、棉签、弯 盘,静脉注射时需有止血带和小枕。 (二)注射器 (三)针头 包括针尖、针梗、针栓三部分。 三、药液抽吸法 (一)自安瓿内抽取药液法 (二)自密封瓶内抽取药液法 (三)其它剂型的药物抽取法 四、常用注射法 (一)皮内注射法 将少量的无菌药液或生物制剂注于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方法。 1、目的 ⑴ 药物的过敏试验 ⑵ 预防接种 ⑶ 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2、用物 注射盘内另加 1 ml 注射器,41/2 号针头,注射卡,药液。如作过敏试验,另备 急救药品及相应用物。 3、部位 ⑴ 药物的过敏试验 选取前臂掌侧下段。因该处皮肤较薄,易于注射,且肤色较淡,易于 辨认局部反应。 ⑵ 预防接种 常选用上臂三角肌下缘,如新生儿接种卡介苗。 ⑶ 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先在需要麻醉的局部皮内注入药物,形成一皮丘,再进行局部麻
4 (八)运用无痛注射技术 二、注射用物 (一)注射盘 注射盘内放:无菌持物镊、2% 碘酊、70% 乙醇、砂轮、启瓶器、棉签、弯 盘,静脉注射时需有止血带和小枕。 (二)注射器 (三)针头 包括针尖、针梗、针栓三部分。 三、药液抽吸法 (一)自安瓿内抽取药液法 (二)自密封瓶内抽取药液法 (三)其它剂型的药物抽取法 四、常用注射法 (一)皮内注射法 将少量的无菌药液或生物制剂注于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方法。 1、目的 ⑴ 药物的过敏试验 ⑵ 预防接种 ⑶ 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2、用物 注射盘内另加 1 ml 注射器,41/2 号针头,注射卡,药液。如作过敏试验,另备 急救药品及相应用物。 3、部位 ⑴ 药物的过敏试验 选取前臂掌侧下段。因该处皮肤较薄,易于注射,且肤色较淡,易于 辨认局部反应。 ⑵ 预防接种 常选用上臂三角肌下缘,如新生儿接种卡介苗。 ⑶ 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先在需要麻醉的局部皮内注入药物,形成一皮丘,再进行局部麻
5 醉。 4、方法 ⑴ 病人如对注射的药物有过敏史,则不能进行皮试,应与医生联系,更换其它药物。 ⑵ 忌用碘酊消毒,以免脱碘不彻底或对碘过敏影响结果的观察和判断。 (二)皮下注射法 将少量的无菌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1、目的 ⑴ 不宜经口服法给药,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发生药效时。 ⑵ 预防接种。 2、用物 注射盘内另加 1 ml~2 ml 注射器,51/2 或 6 号针头,注射卡,药物。 3、部位 常选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两侧腹壁,后背,大腿外侧方。 4、方法 ⑴ 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后携至床旁,查对病人并解释。 ⑵ 选择注射部位,用 2% 碘酊,70% 乙醇消毒皮肤,待干。 ⑶ 再次核对并排尽注射器内空气。 ⑷ 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示指固定针栓,使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 30O~ 40O 角,迅速刺入针梗的 1/2~2/3。松开左手,抽动活塞,检查有无回血。如无回血, 缓慢推。 ⑸ 注射毕,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快速拔针。 5、注意事项 ⑴ 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一般不作皮下注射。 ⑵ 进针角度不宜超过 45°,以免刺入肌层。 ⑶ 对长期皮下注射者,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保证药物的充分吸收。 ⑷ 如注射的药物少于 1 ml,需用 1 ml 注射器,以保证注入药物的剂量准确
5 醉。 4、方法 ⑴ 病人如对注射的药物有过敏史,则不能进行皮试,应与医生联系,更换其它药物。 ⑵ 忌用碘酊消毒,以免脱碘不彻底或对碘过敏影响结果的观察和判断。 (二)皮下注射法 将少量的无菌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1、目的 ⑴ 不宜经口服法给药,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发生药效时。 ⑵ 预防接种。 2、用物 注射盘内另加 1 ml~2 ml 注射器,51/2 或 6 号针头,注射卡,药物。 3、部位 常选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两侧腹壁,后背,大腿外侧方。 4、方法 ⑴ 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后携至床旁,查对病人并解释。 ⑵ 选择注射部位,用 2% 碘酊,70% 乙醇消毒皮肤,待干。 ⑶ 再次核对并排尽注射器内空气。 ⑷ 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示指固定针栓,使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 30O~ 40O 角,迅速刺入针梗的 1/2~2/3。松开左手,抽动活塞,检查有无回血。如无回血, 缓慢推。 ⑸ 注射毕,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快速拔针。 5、注意事项 ⑴ 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一般不作皮下注射。 ⑵ 进针角度不宜超过 45°,以免刺入肌层。 ⑶ 对长期皮下注射者,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保证药物的充分吸收。 ⑷ 如注射的药物少于 1 ml,需用 1 ml 注射器,以保证注入药物的剂量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