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2: 谁地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 例1原句要表达的意思是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是我们的责任”,“否认“和不”是双重否定, 再加上反问语气,相当于三重否定,与原句的意思正好相反,应将否定副词不”去掉。 例2原句“谁也不会否认”是双重否定,加上后一句中“不”,形成三重否定,正好与原句 所表达的意思相反,应将后一个“不”去掉,或将“否认”改为认为”。 (五)介词的误用 、“关于”与“对于"的误用 例1: 你到国外走一走,就可以在图书馆和书店,到处可以找到众多对于私人奖学金的信息手 册。 例2: 辞职关于一个凡人实在不是什么小事。 例3: 采访开始前,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局长给我一份《对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材 料 例4: 我关于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一些. “关于”与“对于”的作用不同,“关于”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对于用于指出对象,因 此例1中的“对于”改为关于”,例2中的“关于”应改为对于”。 “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作标题,而“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加上名词后才能作标题, 因此例3中“《对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应改为《关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 ,通常放在主语前面。“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时, 放在主语前后均可。例4应改为“对于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了解一些”。 2、“对”与“对于”的误用 例1 我想提醒对方,难道就不需要对于我进行一番起码的了解和考查了么? 例2: 你会对于这块土地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 “对”与“对于”一般可以通用,能用“对于”的地方也能用“对”,但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 都能用“对于”,“对的使用更加广泛,而且“对”还保留着较强的动词性。例1和例2中的“为 于”都应改为对” 3、“在”的误用 例1: 最让人高兴的是,在全厂职工团结协作、日夜奋战下,全年的生产指标终于提前超额完
例 2: 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 例 1 原句要表达的意思是“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是我们的责任”,“否认”和“不”是双重否定, 再加上反问语气,相当于三重否定,与原句的意思正好相反,应将否定副词“不”去掉。 例 2 原句“谁也不会否认”是双重否定,加上后一句中“不”,形成三重否定,正好与原句 所表达的意思相反,应将后一个“不”去掉,或将“否认”改为“认为”。 (五)介词的误用 1、“关于”与“对于”的误用 例 1: 你到国外走一走,就可以在图书馆和书店,到处可以找到众多对于私人奖学金的信息手 册。 例 2: 辞职关于一个凡人实在不是什么小事。 例 3: 采访开始前,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局长给我一份《对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材 料。 例 4: 我关于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一些。 “关于”与“对于”的作用不同,“关于”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对于”用于指出对象,因 此例 1 中的“对于”改为“关于”,例 2 中的“关于”应改为“对于”。 “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作标题,而“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加上名词后才能作标题, 因此例 3 中“《对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应改为“《关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通常放在主语前面。“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时, 放在主语前后均可。例 4 应改为“对于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了解一些”。 2、“对”与“对于”的误用 例 1: 我想提醒对方,难道就不需要对于我进行一番起码的了解和考查了么? 例 2: 你会对于这块土地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 “对”与“对于”一般可以通用,能用“对于”的地方也能用“对”,但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 都能用“对于”,“对”的使用更加广泛,而且“对”还保留着较强的动词性。例 1 和例 2 中的“对 于”都应改为“对”。 3、“在”的误用 例 1: 最让人高兴的是,在全厂职工团结协作、日夜奋战下,全年的生产指标终于提前超额完
成了. 例2: 在不见减少插秧丛数下,有可能做到周年套养红萍,争取大幅度提高红萍产量,为解决 肥料问题闯出一条新的路子。 例3: 在毫无精神准备下,突然失去了最亲近的人,那痛苦就格外深重。 例4: 中国软件产业如何在一个减速下继续发展,已经是最现实和最严峻的挑战, “在上/下中间应该插入名词性词语, 一般不能是谓词性词语。 例1“在.下”中间插入了主谓短语“全厂职工团结协作、日夜奋战”,可改为“由于全 职工团结协作、日夜奋战,全厂”。 例2“在不减少插秧丛数下.”可改为在不减少插秧丛数的前提下.”。 例3在毫无精神准备下.”可改为在毫无精神准备的情况下”。 例4“ 在 一个减速下”可改为在一 个减速的情况下” (大)连词的误用 1、“和”的误用 例1: 他嗓音浑厚,虽然未受过专业训陈,但他的歐声嘹亮和美妙 例2: 这部作品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得到专家的肯定。 例1中“嘹亮和美妙”不能直接作谓语,可改为.但他的歌声十分嘹亮和美妙”。 例2中“和”一般不能连接两个述宾短语,可改为.受到读者的欢迎并得到评论家的 肯定 2、“和”与或(者)”的混用 例1: 第一次购买月票者应持本人的学生证和工作证 例2: 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和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 例3: 鲜花使这暗淡灰气的房屋有了一线活力或生机 例4: 倘若个人或商家利益都受到损害时,挨板子的通常只会是那些无助的个人
成了。 例 2: 在不见减少插秧丛数下,有可能做到周年套养红萍,争取大幅度提高红萍产量,为解决 肥料问题闯出一条新的路子。 例 3: 在毫无精神准备下,突然失去了最亲近的人,那痛苦就格外深重。 例 4: 中国软件产业如何在一个减速下继续发展,已经是最现实和最严峻的挑战。 “在.上/下”中间应该插入名词性词语,一般不能是谓词性词语。 例 1“在.下”中间插入了主谓短语“全厂职工团结协作、日夜奋战”,可改为“由于全厂 职工团结协作、日夜奋战,全厂.”。 例 2“在不减少插秧丛数下.”可改为“在不减少插秧丛数的前提下.”。 例 3“在毫无精神准备下.”可改为“在毫无精神准备的情况下.”。 例 4“.在一个减速下.”可改为“.在一个减速的情况下.”。 (六)连词的误用 1、“和”的误用 例 1: 他嗓音浑厚,虽然未受过专业训练,但他的歌声嘹亮和美妙。 例 2: 这部作品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得到专家的肯定。 例 1 中“嘹亮和美妙”不能直接作谓语,可改为“.但他的歌声十分嘹亮和美妙”。 例 2 中“和”一般不能连接两个述宾短语,可改为“.受到读者的欢迎并得到评论家的 肯定”。 2、“和”与“或(者)”的混用 例 1: 第一次购买月票者应持本人的学生证和工作证。 例 2: 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和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 例 3: 鲜花使这暗淡灰气的房屋有了一线活力或生机。 例 4: 倘若个人或商家利益都受到损害时,挨板子的通常只会是那些无助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