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3 楔形文字或钉头字。由于产生于两河流域平原,统称为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用楔形文字刻写在泥版上的书叫做泥版书,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 之一。泥版书是先用粘土加工制成泥版,在上面刻写文字后再去烘晒干, 便成为坚硬的书版。然后按顺序编号放在木架上,若干块泥版组成了一部 书,阅读时一块块取下,阅读毕一块块放回木架。每块泥版的重量约1公斤。 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灭亡了波斯帝国,楔形字也就从此消亡。 19世纪40年代,考古学家在叙利亚挖掘出1.5万块泥版书,至今已发现的 泥版书约75万块。历史上遗留下来埋藏在地下的楔形字泥版书和在石 碑、石柱上刻的楔形字,后世的人们发现时已不能识读,经专家长期研究才 被解读出来,也正是由于对这些文字的解读,人们才能够得知一个湮灭文 明的多彩历史和风情,这很好地说明了文字的功能。 (2)古埃及圣书字古埃及圣书字是5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创造的文 字。圣书字包括碑铭体、僧侣体、大众体三种。这三种字体外形虽然不同, 但内部基本结构是相同的。碑铭体是一种庄严的字体,在金字塔和神庙石 壁上雕刻,在石器、陶器等器物上绘写都用这种字体,所以叫做碑铭体。这 种字体早期大都是图形符号,如“M”像山形,“心”像流水,“⊙”像眼 睛,“军”表示夜晚等。发展到后来,实际上大都已失去表形功能,成为表 意或表音符号。僧侣体是一种草体,主要用于书写经文,所以叫做僧侣体。 大众体是一种笔画大为简化了的字体,主要用于写信、记账,所以称为大众体。 埃及于公元前525年被波斯人征服后,变成了波斯帝国的-一个省,改 用波斯文,不再使用圣书字,在古埃及历史上存在了3000多年的古埃及圣 书字从此消失。当懂得圣书字的最后一位僧侣去世以后,已无人懂得这种 文字。 1799年,入侵埃及的法国军队在挖掘战壕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石碑, 上面刻有希腊文和另外两种看不懂的文字。经一些学者研究,均未能揭开 这两种文字的奥秘,后经杰出的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刻苦钻研,终于在19 世纪20年代释读出来,和希腊文对照的另两种文字原来就是古埃及圣书 字的碑铭体和大众体。 古埃及人不仅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还创造了最古老的图书 一纸莎草书卷。古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产一种像芦苇似的植物,叫做莎草 科植物,又称埃及芦苇,这种植物长得又长又阔。大在公元前3000年, 古埃及人把这种植物砍割下来,将茎干剖为长条,排齐后连接成片,经过压 平、晒千等几道工序,就成为可以书写用的纸莎草纸。在这种纸上写字用
4字里乾坤 的笔,是用细小的芦管制成的,墨汁是菜叶加烟渣调制而成。写好后卷起 来保存。奥地利国家图书馆收藏有古埃及于公元前1500年至前1400年间 的纸莎草纸书卷及残篇10万多件。同楔形文字一样,人们也是通过对这 些古代文字的解读来了解古埃及的历史。 令地球上的文字地带 现在地球上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有2790多种,而所有讲这些语言的人 又使用7000到8000种方言土语。其中重要的语言约为210多种,且都有 自己的文字。 当今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种文字,但总的来说,不外乎表音文字和表意 文字两个大类。 源于象形文字的表音文字,是将原来的文字图形演变成有限的数十个 字母,用这些字母去表示语言中的音位、音节,通过各种组合方式去拼写语 言中的语词,因而也称之为拼音文字。源于象形文字的表意文字,不使用 字母来表示语言的语音,也不用字母拼写的方式来表示语词,而是通过各 种表意符号的组合,用以表达词或词素的意义。汉字便是由表意图形发展 而来的表意文字。在我们的星球上,按文字形式分成了地带。 汉字地带世界上使用汉字的人数最多,使用地域也很广阔,由日本 起经韩国、中国到新加坡,形成汉字地带,再加上欧洲、美洲、澳大利亚等地 的华裔华侨,使用汉字的人多达近13亿人。 拉丁字母地带西欧、北欧、西南欧、中非、南非、大洋洲和南北美洲为 拉丁字母地带,使用地域最为辽阔;但因语言不同,所以同一套拉丁字母却 拼写出多种不同的文字,互不相通。使用人数最多的是英文,把英文作为 母语书面语的约有3亿多人。英文是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 亚、新西兰、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以及圭亚那的主要文 字,也是十几个非洲国家和洪都拉斯、直布罗陀、香港以及加勒比海、大西 洋、太平洋中许多岛屿的官方语文。在印度,英语英文又是各民族互相联 系的语言文字。拉丁字母使用人数次多的是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德文、法 文、越南文等。 斯拉夫字母地带在东北欧、东南欧、中亚北部和亚洲北部这一广大 地区,是使用斯拉夫字母的地带。用斯拉夫字母拼写文字的有30到40种 语言,其主要者为1亿4000万俄罗斯人使用的俄语,3600万人使用的乌克 兰语和白俄罗斯语,1000万南斯拉夫人使用的塞尔维亚语和800万人使用 的保加利亚语;另外,还有4200万人把俄语俄文作为第二语文
汉字,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5 阿拉伯字母地带从大西洋东岸起,经过北非、西南亚、中亚南部到我 国的新疆,形成一条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文字的地带。把阿语阿文作为官方 语文的有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苏丹、埃及、黎巴嫩、约旦、 叙利亚、卡塔尔、巴林、科威特、阿曼、南也门、也门和沙特阿拉伯,把阿拉伯 语作为母语的有1亿1500万人。另外,伊朗的波斯语和阿富汗的普什图语 以及分散在土耳其、伊朗等地的库尔德语,巴基斯坦的乌尔德语和信德语, 我国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等语言,也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文字。最初,土 耳其语也用阿拉伯字母。20世纪20年代末,才改用拉丁字母。 梵文字母地带古代的雅利安人从欧洲经中亚迁移到印度次大陆后, 带来了古梵语并创制出被称为“天城书”的古梵文及其字母。我国的藏族 居住在现今的西藏、四川西部、云南东北、甘肃西南和青海大部地区的广阔 地域。公元7世纪,借用梵文字母创制出藏文,一直使用至今,形成了藏文 地带。 其余二十多种字母形式,都为一些使用小语种所用,这里不一一详述了。 二、汉字和汉文化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硕果仅存的古老表意文字。前面我们提 到的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以及另外一些 古文字都已不知所终,以致古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也因为失 去了文字载体而失传了,唯有汉文化以汉字为载体一直延续。 当然,这些古文字的消失,是由于它们的语言消失引起的。文字是语 言的视觉形式,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必须以语言为基础,与语言结成“皮”与 “毛”或“形”与“影”的主从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形”一消失,“影” 必幻灭。古埃及语和古巴比伦语早已死亡,因此,“圣书字”和“楔形文字” 早已失去了它们的“皮”和“形”,成为考古文物。印度次大陆早年通用由雅 利安从欧洲和中亚带来的古梵语,因为民族众多,语言繁杂,又加上一开始 就使用极利于语文分化的拼音文字,所以古梵语早已分化瓦解为几十种语 言。唯独我们的汉语,从产生到现在,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自我 改革,但还是保持了它的完整体系,生气勃勃地存活了下来。它是占我国 人口大多数的汉、满、回族的母语,并为各少数民族共同使用的通用语言。 古代汉语的语音可能与现在的有很大差别,但其语法结构和大部分词 汇却变化不大。比如,日、月、山、水等词,3500年前殷商时代的读音与今天
6字里乾坤 的读音可能不同;但其语义与今天的语义完全一样。《新华字典》所收词汇 的含意,约有半数与两千年前成书的《说文解字》所收词汇的含意基本相 同。我们今天所说的“古文”与“白话”之分,是“文体”的分别而非“语言”的 分别。“床前明月光”是一句古代的诗文形式,即五言绝句中的一句,但作 为语言,则与今天的口语完全一样。就是某些古代书面语言,今天还在口 语中广泛使用,比如,“鞠躬尽瘁”、“亡羊补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之类 的成语在文章和口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发电报时,人们都用“母病,速 归”而绝不用“妈妈病了,赶快回来”去干多花电报费的蠢事! 正是因为汉语的存在,使汉字能绵延几千年,承担起作为汉文化载体 的功能。 综观世界上所有的古文字不知所终的原因,或是由于外族的人侵,或 是由于朝代的更迭,或是由于被其他文字所代替而相继失传了。这与汉字 发展史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在中华民族迄今为止的五千年的历史上, 改朝换代屡见不鲜,民族斗争也多次发生,汉字的生死存亡几次面临严重 的挑战。特别是近百年来以废除或取代汉字为目标的,几度掀起高潮的汉 字拉丁化运动,使汉字又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但汉字却历经沧桑绵延不 断,表现出了最强大的生命力。正如安子介先生所说的一句名言:“撼山 易,撼汉字难。”汉字的生命就是信息的生命和文明的生命,在一定意义上 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汉字是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说明了这一点,世界古文字的兴衰史也证实了这一 点。正是由于有了汉字,中华民族的文化几千年来绵延不断地传播到全世 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滴水海洋:汉字的丰富文化内涵 文化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 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我们这里取广义。 人类在原始公社制晚期开始创造文字,经过漫长的岁月,最终形成了 能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由野蛮进入文明 的标志。不同民族创造文字的时间,虽然有早有晚,但是各种民族文字都 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是自源文字,产生得很早。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 了汉字,创造汉字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汉字是汉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古代, 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得很广。《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
汉字,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7 雨粟,鬼夜哭。”这说明在古人心目中,文字的创造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有人说:“汉字是汉文化的根。”这样说是倒果为因。因为先有汉文化 而后有汉字,汉文化的历史远比汉字长久。当然,汉字的产生对促进汉文 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作为语素文字和拼音文字不同,在它自身的结构中包含着丰富的 文化因素,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这一点在象形意味浓厚的古代文字 中表现得就更为明显。 第一,许多汉字的结构显示了先民的生活和意识。例如: 为:甲骨文像用手牵象,反映了我国古代把象作为役畜来驱使。 取:表示以手取耳。古代田猎获兽或战争杀敌,一般取下左耳作为计 功的凭证。 执:古文字的“执”像人的双手被带上枷锁,表示把俘虏或罪犯的手铐 起来。 刑:小篆“刑”字左边是个井、右边是个刀。拿着刀,守护井。因为来井 边取水的人很多,往往因争水落井。持刀守护在井旁,人们畏惧,便排队取 水,建立了秩序。“刑”反映了古代法律的制定最早是为了解决抢水的纷争。 此外,与祭祀祈祷有关的字多从示,表明古人认为这些事情多与神祉 有关,如:福、禄、祸、祟、祈、祝、社。与思维活动、感情意志有关的字多从心, 表明古人把心当作思维器官,如:思、想、性、情、意、志、忠、恕、恭、悔、恨。 第二,有些字形的演变反映了相关事物的发展。例如: 袜:《说文》作“镀”。《说文·韦部》:“罐,足衣也。”顾炎武《日知录》: “古人之袜,大抵以皮为之。”因为“韦”和“革”都是兽皮,所以“镀”又作 “韈”。后来用布帛作袜,就有了从衣的“襪”,简化为“袜”。 炮:本作暇、砲,从石。较早的时代使用冷兵器,砲是抛石机,从石。后 来有了火药,用砲来发射火药,改用从火的炮。“炮”本读páo,指一种烹调 方法,和枪炮的“炮”是同形字。 第三,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反映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 瓷:瓷器大约是在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有了瓷器以后汉字中 才有了“瓷”这个字。《说文》无“瓷”字,《玉篇·瓦部》有了“瓷”字,《说文· 瓦部》新附增加了“瓷”字。 近百年来,汉语从西方语言中吸收了不少音译词,汉字中也相应地增 加了一些新字。为了记写“咖啡、啤酒、喹啉”和重量单位“吨”,就造了“咖、 啡、啤、喹、啉、吨”等从口旁的字。在翻译西方化学著作时,元素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