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第八章 第八章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大潮流。区域经济一 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相互协商制定经济政策和措施,并缔结经济条 约或协定,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协商制定经济政策和措施内容: 内部经济政策的统一:即在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经济贸易政策 外部经济政策的统一:即在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对非成员国的经济贸易政策 通常首先在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和其他经济活动中的障碍,而后逐步实施统一的内部经 济政策,再然后实现外部经济政策的统一。 经济政策的统一的实质是成员国之间经济主权的一定程度限制、让渡。其经济主权限制 和让渡程度的区别,意味着成员国之间经济结合程度的高低,据此可以划分出不同层次和水 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较高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一般有一个根据条约或协定组成的超国家机 构。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各成员国逐步向该机构让渡经济主权,由该超国家机构行 使共同的内部经济政策和一致的对外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参加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条件、目标要求组成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 同形式反映了其不同的发展程度,反映成员国之间经济干预和联合的深度、广度。 1.优惠贸易安排( PreferentialTradeArrangement) 參最低级、最松散的组织形式 多成员国之间通过贸易条约或协定,规定:在相互贸易中对全部或部分商品的实施关税优 惠:对来自非成员国的进口商品,各成员国按自己的关税政策实行进口限制。 例:二战前的“英联邦特惠制”、70年代的“美加汽车贸易协定”等 2.自由贸易区( Free Trade area) 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国相互彻底取消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 员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 各成员国仍保持自己对来自非成员国进口商品的限制政策。 多有的自由贸易区只对部分商品实行自由贸易;有的对全部商品实行自由贸易 工业自由贸易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自由贸易商品只限于工业品不包括农产品。 “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区内所有产品免税、取消数量限制 3.关税同盟( Customs union) 象成员国之间彻底取消在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商品在成员国间可以自由流动 ⊕成员国规定对来自非成员国的进口商品采取统一的限制政策,关税同盟外的商品不论进 入哪个同盟内的成员国,都将被征收相同的关税税率 參成员国取消了各自原来的关境,组成了共同的对外关境。商品在内部自由流动的同时, 排除了来自非成员国商品的竞争。 成员国在关税方面形成了一体化。开始具有超国家性质,是实现全面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4共同市场( Common market) 成员国之间废除了商品贸易的关税和数量限制,并对非成员国商品进口征收共同关税, 还规定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等)可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 1992年“欧洲共同市场”内容即实现商品、人员、劳务、资本在成员国间的自由流动 第1页共10页
国际经济学 第八章 第 1 页 共 10 页 第八章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大潮流。区域经济一 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相互协商制定经济政策和措施,并缔结经济条 约或协定,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协商制定经济政策和措施内容: 内部经济政策的统一:即在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经济贸易政策; 外部经济政策的统一:即在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对非成员国的经济贸易政策。 通常首先在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和其他经济活动中的障碍,而后逐步实施统一的内部经 济政策,再然后实现外部经济政策的统一。 经济政策的统一的实质是成员国之间经济主权的一定程度限制、让渡。其经济主权限制 和让渡程度的区别,意味着成员国之间经济结合程度的高低,据此可以划分出不同层次和水 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较高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一般有一个根据条约或协定组成的超国家机 构。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各成员国逐步向该机构让渡经济主权,由该超国家机构行 使共同的内部经济政策和一致的对外经济政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参加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条件、目标要求组成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 同形式反映了其不同的发展程度,反映成员国之间经济干预和联合的深度、广度。 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TradeArrangement) 最低级、最松散的组织形式。 成员国之间通过贸易条约或协定,规定:在相互贸易中对全部或部分商品的实施关税优 惠;对来自非成员国的进口商品,各成员国按自己的关税政策实行进口限制。 例:二战前的“英联邦特惠制”、70 年代的“美加汽车贸易协定”等。 2.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国相互彻底取消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 员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 各成员国仍保持自己对来自非成员国进口商品的限制政策。 有的自由贸易区只对部分商品实行自由贸易;有的对全部商品实行自由贸易: 工业自由贸易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自由贸易商品只限于工业品不包括农产品。 “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区内所有产品免税、取消数量限制。 3.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成员国之间彻底取消在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商品在成员国间可以自由流动。 成员国规定对来自非成员国的进口商品采取统一的限制政策,关税同盟外的商品不论进 入哪个同盟内的成员国,都将被征收相同的关税税率。 成员国取消了各自原来的关境,组成了共同的对外关境。商品在内部自由流动的同时, 排除了来自非成员国商品的竞争。 成员国在关税方面形成了一体化。开始具有超国家性质,是实现全面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4.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成员国之间废除了商品贸易的关税和数量限制,并对非成员国商品进口征收共同关税, 还规定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等)可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 1992 年“欧洲共同市场”内容即实现商品、人员、劳务、资本在成员国间的自由流动
第八章 5.经济联盟( Economic union) 除商品、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建立对外共同关税外,还要求成员国制定和执行某些 共同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各方面经济统一协调地运行。 目前的欧洲联盟属于此类经济一体化组织。 6.完全经济一体化( 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參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组织形式。区域内各成员国在经济联盟的基础上,全面实行统一的 经济和社会政策,建立统一的货币制度,使各成员国在经济上形成单一的经济实体 象目前世界上尚无此类经济一体化组织,只有欧盟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经济一体化组织分类 政策取向 组织形式 自由贸易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完全一体化 取消关税配额 对外共同关税 生产要素流动 经济政策协调 政策完全统 √√ √√√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引起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一些理论。其 中关税同盟为最重要的特征,因此,很多区域理论把关税同盟作为基本研究对象,描述经济 一体化对贸易、投资、社会福利等产生的经济效应。 (一)关税同盟理论 同盟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且实行对非成员国的统一关税。 1.静态经济效应: (1)贸易创造效应( Trade Creation effect) 指关税同盟内部取消关税,实行自由贸易后,同盟国国内成本高的产品被同盟内其他成 本低的成员国的产品所替代,从成员国进口产品,从而创造出过去没有的新的贸易 念假设A、B、C三国各自生产的鞋子单位成本分别为$35、S25、$20。A国鞋类进口关税 为100%。三国产品在A国市场价格为$35、$50、$40,A与B、C之间没有贸易可能 如果A、B两国建立关税同盟,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实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只要高于25%, 三国产品在A国市场的价格就为$35、$25、高于$25,则A国从B国进口鞋类。国内成 本高的生产被成员国成本低的生产替代。A、B两国产生新的贸易,即“创造了贸易”。 (2)贸易转移效应( Trade diversion effect) 指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关税,对外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同盟国把原本从同盟外低成本的 产品进口,转换为从同盟内高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从而发生了贸易转移。 假设A、B、C三国各自生产的鞋子单位成本分别为$35、$25、$20。A国鞋类进口关税 为40%。三国产品在A国市场价格为$35、$35、$28,A从C国进口鞋类、进行国际贸易 ⊕如果A、B两国建立关税同盟,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实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只要高于25%, 三国产品在A国市场的价格就为$35、$25、高于$25,则A国从B国进口鞋类。A国将 不从C国进口钢铁,而改为从B国进口。结果,生产从成本低的C国转移至成本高的 国。即“贸易转移”。 (3)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 关税同盟具有经济收益和经济损失的双重效应。几个国家是否应该组成关税同盟,要分 第2页共10页
国际经济学 第八章 第 2 页 共 10 页 5.经济联盟(Economic Union) 除商品、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建立对外共同关税外,还要求成员国制定和执行某些 共同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各方面经济统一协调地运行。 目前的欧洲联盟属于此类经济一体化组织。 6.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组织形式。区域内各成员国在经济联盟的基础上,全面实行统一的 经济和社会政策,建立统一的货币制度,使各成员国在经济上形成单一的经济实体。 目前世界上尚无此类经济一体化组织,只有欧盟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经济一体化组织分类 政策取向 组织形式 自由贸易 区 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 经济联盟 完全一体化 取消关税配额 √ √ √ √ √ 对外共同关税 × √ √ √ √ 生产要素流动 × × √ √ √ 经济政策协调 × × × √ √ 政策完全统一 × × × × √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引起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一些理论。其 中关税同盟为最重要的特征,因此,很多区域理论把关税同盟作为基本研究对象,描述经济 一体化对贸易、投资、社会福利等产生的经济效应。 (一)关税同盟理论 同盟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且实行对非成员国的统一关税。 1.静态经济效应: (1)贸易创造效应(Trade Creation Effect) 指关税同盟内部取消关税,实行自由贸易后,同盟国国内成本高的产品被同盟内其他成 本低的成员国的产品所替代,从成员国进口产品,从而创造出过去没有的新的贸易。 假设 A、 B、C 三国各自生产的鞋子单位成本分别为$35、$25、$20。A 国鞋类进口关税 为 100%。三国产品在 A 国市场价格为$35、$50、$40,A 与 B、C 之间没有贸易可能。 如果 A、B 两国建立关税同盟,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实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只要高于 25%, 三国产品在 A 国市场的价格就为$35、$25、高于$25,则 A 国从 B 国进口鞋类。国内成 本高的生产被成员国成本低的生产替代。A、B 两国产生新的贸易,即“创造了贸易”。 (2)贸易转移效应(Trade Diversion Effect) 指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关税,对外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同盟国把原本从同盟外低成本的 产品进口,转换为从同盟内高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从而发生了贸易转移。 假设 A、 B、C 三国各自生产的鞋子单位成本分别为$35、$25、$20。A 国鞋类进口关税 为 40%。三国产品在 A 国市场价格为$35、$35、$28,A 从 C 国进口鞋类、进行国际贸易。 如果 A、B 两国建立关税同盟,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实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只要高于 25%, 三国产品在 A 国市场的价格就为$35、$25、高于$25,则 A 国从 B 国进口鞋类。A 国将 不从 C 国进口钢铁,而改为从 B 国进口。结果,生产从成本低的 C 国转移至成本高的 B 国。即“贸易转移”。 (3)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 关税同盟具有经济收益和经济损失的双重效应。几个国家是否应该组成关税同盟,要分
国际经济学 第八章 析其经济效应如何。关税同盟静态经济效应的大小,受制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同盟前关税水平越高,同盟后贸易创造效应越大 參结盟后成员国对外关税越低,贸易转移的可能性越小, 參成员国的供给与需求弹性越大,贸易创造效应越大 多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产品成本差异愈小,贸易转移的损失愈小 ⊕成员国生产效率越高,贸易创造效应越大,结盟后社会福利水平越有可能提高 参加关税同盟的国家越多,贸易转移的可能性越小,资源重新配置的利益越大。 关税同盟前成员国彼此之间的贸易量越大,贸易转移可能性越小,经济福利越可能提高。 成员国的经济结构的竞争性越大,互补性越小,关税同盟成立后福利水平越有可能提高 D 贸易创造 贸易转移 Pl 贸易创造:A、B建立关税同盟前,A国价格为P1,没有国际贸易,国内生产、消费均衡在Q 关税同盟后,从B国进口鞋类,价格为P2,生产、消费在Q1、Q2。消费者剩余增加a+b, 生产者剩余减少a,社会福利净增加b 贸易转移:A、B建立关税同盟前,A国从C国进口鞋类Q2Q3,价格为P1:;关税同盟后,从 B国进口鞋类Q1Q4,价格为P2。消费者剩余增加a+b+c+d,生产者剩余减少a,政府关 税收入减少c+e,社会福利为(b+d)-e,为正则福利增加、为负则福利减少 2.动态经济效应 静态效应分析假设生产要素、科学技术、经济结构不发生变化,关税同盟及其他一体化 形式还有动态经济效应,指一体化对成员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1)生产要素移动效应 ⊕关税同盟建立后内部市场趋于统一,生产要素流动性得到提高。生产要素从供给剩余地 区转向供给不足地区。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降低了闲置的可能性 生产要素在移动中还会带来较多的潜在利益,如促进区域内新技术、新观念、新的管理 方式的传递,减少各国歧视性的政策与措施等 (2)规模经济效应 參取消关税使出口市场得到扩大,厂商由此可充分利用其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 降低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生产规模扩大,使企业内部分工更加精细,减少管理人员比例,购买大型的生产设备 企业外部来,可以获得服务、运输、金融、人才供应、信息等多方面的便利条件 (3)市场结构效应 ⊕同盟使市场得到进一步扩大,能够容纳更多的适度规模企业生存,降低了行业中的垄断 程度,提高了市场竞争性。市场从垄断转向竞争转化,市场结构趋于完善 ⊕市场竞争促进专业化分工程度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资源充分利用,经济福利增加。 (4)刺激投资效应 ⊕来源1:成员国厂商增加投资。同盟为商品自由流通开辟了市场,竞争随之加强。为了 第3页共10页
国际经济学 第八章 第 3 页 共 10 页 析其经济效应如何。关税同盟静态经济效应的大小,受制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同盟前关税水平越高,同盟后贸易创造效应越大。 结盟后成员国对外关税越低,贸易转移的可能性越小。 成员国的供给与需求弹性越大,贸易创造效应越大。 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产品成本差异愈小,贸易转移的损失愈小。 成员国生产效率越高,贸易创造效应越大,结盟后社会福利水平越有可能提高。 参加关税同盟的国家越多,贸易转移的可能性越小,资源重新配置的利益越大。 关税同盟前成员国彼此之间的贸易量越大,贸易转移可能性越小,经济福利越可能提高。 成员国的经济结构的竞争性越大,互补性越小,关税同盟成立后福利水平越有可能提高。 P P D S D S 贸易创造 贸易转移 P1 a b P1 P2 P2 a b c d e P3 0 Q1 Q Q2 Q 0 Q1 Q2 Q3 Q4 Q 贸易创造:A、B 建立关税同盟前,A 国价格为 P1,没有国际贸易,国内生产、消费均衡在 Q; 关税同盟后,从 B 国进口鞋类,价格为 P2,生产、消费在 Q1、Q2。消费者剩余增加 a+b, 生产者剩余减少 a,社会福利净增加 b。 贸易转移:A、B 建立关税同盟前,A 国从 C 国进口鞋类 Q2Q3,价格为 P1;关税同盟后,从 B 国进口鞋类 Q1Q4,价格为 P2。消费者剩余增加 a+b+c+d,生产者剩余减少 a,政府关 税收入减少 c+e,社会福利为(b+d)-e,为正则福利增加、为负则福利减少。 2.动态经济效应 静态效应分析假设生产要素、科学技术、经济结构不发生变化,关税同盟及其他一体化 形式还有动态经济效应,指一体化对成员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1)生产要素移动效应 关税同盟建立后内部市场趋于统一,生产要素流动性得到提高。生产要素从供给剩余地 区转向供给不足地区。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降低了闲置的可能性。 生产要素在移动中还会带来较多的潜在利益,如促进区域内新技术、新观念、新的管理 方式的传递,减少各国歧视性的政策与措施等。 (2)规模经济效应 取消关税使出口市场得到扩大,厂商由此可充分利用其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 降低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生产规模扩大,使企业内部分工更加精细,减少管理人员比例,购买大型的生产设备; 企业外部来,可以获得服务、运输、金融、人才供应、信息等多方面的便利条件。 (3)市场结构效应 同盟使市场得到进一步扩大,能够容纳更多的适度规模企业生存,降低了行业中的垄断 程度,提高了市场竞争性。市场从垄断转向竞争转化,市场结构趋于完善。 市场竞争促进专业化分工程度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资源充分利用,经济福利增加。 (4)刺激投资效应 来源 1:成员国厂商增加投资。同盟为商品自由流通开辟了市场,竞争随之加强。为了
国际经济学 第八章 提高竞争能力,成员国厂商会增加投资,以改进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 来源2:非成员国厂商对同盟内增加投资。同盟内实行自由贸易,市场扩大。由于对外 统一关税,同盟外厂商为绕过关税壁垒,会到同盟内投资,在同盟内生产、销售 (5)技术进步效应 同盟市场扩大使竞争加强,为在竞争中取胜,厂商需要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投资增 加、生产规模扩大使厂商愿意投资于研究和开发活动,导致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6)经济增长效应 如果以上有利的动态效应发生,则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国民经济必可获得迅速增长 (二)大市场理论 共同市场比关税同盟更进一步,是具有更坚定的制度目标的国际间统一体。动态大市场 理论认为,到目前为止,各国间推行的狭隘的、只顾本国利益的保护贸易政策,使市场过分 细小和没有弹性,因而难以取得规模经济、大量生产利益。通过大市场的激烈竞争,将这样 的分割的、孤立的小市场统一起来,形成能够实现大批量生产的共同市场。 1.大市场理论核心: ⊕通过扩大市场才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实现技术利益的目的 扩大市场、实现规模经济利益与市场竞争,二者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2.代表人物 (1)西托夫斯基 针对西欧提出“小市场和保守企业家态度的恶性循环”命题: 西欧与美国相比陷入高利润率、低资本周转率、高价格、小市场的矛盾中。由于人们交 往于狭小的市场,竞争消失、市场停滞、阻止新设竞争企业,高利润率持续、价格昂贵 耐用消费品普及率低,不能进行大批量生产。西欧陷于恶性循环之中。 參共同市场的激烈竞争可以打破恶性循环 竞争激化、价格下降,企业家不得不停止过去小规模的旧式生产,转向大批量生产。消 费者实际收入增加,过去的高档商品被多数人消费。结果:大市场化→竞争激化→转向 大批量的生产方式→生产成本降低→大众消费增加(市场扩大)→竞争进一步激化,市场 实现积极扩张的良性循环。 (2)德纽 多理论表述:大市场化下机器充分利用、大量生产、专业化、最新技术应用、竞争恢复 所有这些因素使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下降,加上取消关税亦,导致购买力增加、实际生 活水平提高,消费增加推动投资进一步增加 ⊕经济就会实现“滚雪球式”扩张:消费扩大引起投资增加,工资提高、购买力全面增加, 只有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才能促进和刺激经济扩张 (三)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是由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他认为:为了使各国相互实现规模经 济,和谐扩大共同体内的贸易,需要一种经过修正补充的、与过去比较优势原理不同的国际 分工原理。 以前的国际经济学讨论的只是在成本递增的情况下达成的国际分工和平衡,而成本递减 及成本不变的情况没有论及。经济一体化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大市场化来实现规模经济,事实 上就是成本长期递减的问题 两国分别生产两种商品,各自生产一种商品,把另外一种商品的市场提供给其他国家, 进行集中生产、实行专业化后,两种商品的成本都明显下降。两国必须达成互相提供市场的 协议,即必须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达成协议的条件如下: 必须是两个及以上国家,其资本、劳动禀赋没有多大差别,工业化水平、经济发展阶段 第4页共10页
国际经济学 第八章 第 4 页 共 10 页 提高竞争能力,成员国厂商会增加投资,以改进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 来源 2:非成员国厂商对同盟内增加投资。同盟内实行自由贸易,市场扩大。由于对外 统一关税,同盟外厂商为绕过关税壁垒,会到同盟内投资,在同盟内生产、销售。 (5)技术进步效应 同盟市场扩大使竞争加强,为在竞争中取胜,厂商需要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投资增 加、生产规模扩大使厂商愿意投资于研究和开发活动,导致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6)经济增长效应 如果以上有利的动态效应发生,则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国民经济必可获得迅速增长。 (二)大市场理论 共同市场比关税同盟更进一步,是具有更坚定的制度目标的国际间统一体。动态大市场 理论认为,到目前为止,各国间推行的狭隘的、只顾本国利益的保护贸易政策,使市场过分 细小和没有弹性,因而难以取得规模经济、大量生产利益。通过大市场的激烈竞争,将这样 的分割的、孤立的小市场统一起来,形成能够实现大批量生产的共同市场。 1.大市场理论核心: 通过扩大市场才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实现技术利益的目的; 扩大市场、实现规模经济利益与市场竞争,二者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2.代表人物: (1)西托夫斯基 针对西欧提出“小市场和保守企业家态度的恶性循环”命题: 西欧与美国相比陷入高利润率、低资本周转率、高价格、小市场的矛盾中。由于人们交 往于狭小的市场,竞争消失、市场停滞、阻止新设竞争企业,高利润率持续、价格昂贵, 耐用消费品普及率低,不能进行大批量生产。西欧陷于恶性循环之中。 共同市场的激烈竞争可以打破恶性循环: 竞争激化、价格下降,企业家不得不停止过去小规模的旧式生产,转向大批量生产。消 费者实际收入增加,过去的高档商品被多数人消费。结果:大市场化竞争激化转向 大批量的生产方式生产成本降低大众消费增加(市场扩大)竞争进一步激化,市场 实现积极扩张的良性循环。 (2)德纽 理论表述:大市场化下机器充分利用、大量生产、专业化、最新技术应用、竞争恢复, 所有这些因素使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下降,加上取消关税亦,导致购买力增加、实际生 活水平提高,消费增加推动投资进一步增加。 经济就会实现“滚雪球式”扩张:消费扩大引起投资增加,工资提高、购买力全面增加, 只有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才能促进和刺激经济扩张。” (三)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是由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他认为:为了使各国相互实现规模经 济,和谐扩大共同体内的贸易,需要一种经过修正补充的、与过去比较优势原理不同的国际 分工原理。 以前的国际经济学讨论的只是在成本递增的情况下达成的国际分工和平衡,而成本递减 及成本不变的情况没有论及。经济一体化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大市场化来实现规模经济,事实 上就是成本长期递减的问题。 两国分别生产两种商品,各自生产一种商品,把另外一种商品的市场提供给其他国家, 进行集中生产、实行专业化后,两种商品的成本都明显下降。两国必须达成互相提供市场的 协议,即必须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达成协议的条件如下: 必须是两个及以上国家,其资本、劳动禀赋没有多大差别,工业化水平、经济发展阶段
国际经济学 第八章 大致相等,协议性分工对象商品双方都能进行生产。扩大贸易创造效果。 要素禀赋、发展阶段差距较大的国家,由于某个国家可能陷入单方面完全专业化、比较 成本差距很大,以比较优势原理为主,无需建立协议性国际分工。 ⊕作为协议分工对象的商品,必须能够获得规模经济。通常情况规模经济的获得,在重化 工业中最大,在轻工业中较小,第一产业几乎难以得到。 參不论哪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利益没有很大差别,否则就不容易达成协议。这种利益 决定于规模扩大后的成本降低、随分工增加的需求量 结论 象经济一体化必须在同等发展阶段国家间建立,而不能在工业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 发达工业国家之间,可以进行协议性分工的商品范围较广,因而利益也较大。 象生活水平、文化相类似、相接近的地区,容易达成协议,并易保证相互需求的均等增长。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1.欧洲联盟( European Union,EU) (1)历程 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1951年4月,西欧6国 (法、西德、意、荷、比、卢)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 同体。规定逐步取消成员国间煤钢产品的进出口关税和限额,成立煤钢共同市场;通过 控制投资、产品价格、原料分配、企业合并等办法,调节共同体成员国的煤钢生产。 參巴黎条约原则扩大:1957年3月25日,6国签订《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和《欧 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生效,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 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 主要内容:建立全面的关税同盟,内部取消各种工业品关税,对外采用统一关税:对外 实行共同的贸易政策:内部实施共同农业政策:逐步协调经济和社会政策,实现商品 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 參1967年7月1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主要机构 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European Communities,EC)。 主要机构:部长理事会、执行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欧洲理事会。总部设比利 时首都布鲁塞尔。 ⊕1968年欧共体己建立了一个关税同盟,实现了对内取消关税,对外统一关税。欧共体 自创立以来已实现三次扩大。由最初的6国发展到现在的15个国家:英国、爱尔兰 丹麦(70年代)、希腊、葡萄牙、西班牙(80年代)、奥地利、芬兰、瑞典(90年代)。 2)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欧共体经济出现滞胀 原因:内部虽取消关税壁垒,但非关税壁垒严重,内部市场分隔。企业难以获取规模经 济效益,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调整迟缓,尖端科技落后,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经过长期磋商,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振兴经济,与美、日争夺世界市场的主导权。 欧共体执行委员会起草《欧洲一体化文件》,提出在1992年底建成统一大市场的计划 1992年底,各国基本撤除了各种阻碍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形成统一大市场 ⊕1991年12月,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城举行成员国首脑会议,正式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 约》《马约》(又称《欧洲联盟条约》),由《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 组成。前者目标:实现欧洲统一货币和成立欧洲中央银行 后者目标:建立共同外交、防务、社会政策等方面的国家联盟。 由于1992年欧洲金融风暴,直到1993年11月,《马约》才被所有的成员国批准通过 第5页共10页
国际经济学 第八章 第 5 页 共 10 页 大致相等,协议性分工对象商品双方都能进行生产。扩大贸易创造效果。 要素禀赋、发展阶段差距较大的国家,由于某个国家可能陷入单方面完全专业化、比较 成本差距很大,以比较优势原理为主,无需建立协议性国际分工。 作为协议分工对象的商品,必须能够获得规模经济。通常情况规模经济的获得,在重化 工业中最大,在轻工业中较小,第一产业几乎难以得到。 不论哪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利益没有很大差别,否则就不容易达成协议。这种利益 决定于规模扩大后的成本降低、随分工增加的需求量。 结论: 经济一体化必须在同等发展阶段国家间建立,而不能在工业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 发达工业国家之间,可以进行协议性分工的商品范围较广,因而利益也较大。 生活水平、文化相类似、相接近的地区,容易达成协议,并易保证相互需求的均等增长。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1.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EU) (1)历程 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1951 年 4 月,西欧 6 国 (法、西德、意、荷、比、卢)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 同体。规定逐步取消成员国间煤钢产品的进出口关税和限额,成立煤钢共同市场;通过 控制投资、产品价格、原料分配、企业合并等办法,调节共同体成员国的煤钢生产。 巴黎条约原则扩大:1957 年 3 月 25 日,6 国签订《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和《欧 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 年 1 月 1 日生效,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 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 主要内容:建立全面的关税同盟,内部取消各种工业品关税,对外采用统一关税;对外 实行共同的贸易政策;内部实施共同农业政策;逐步协调经济和社会政策,实现商品、 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 1967 年 7 月 1 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主要机构 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ies,EC)。 主要机构:部长理事会、执行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欧洲理事会。总部设比利 时首都布鲁塞尔。 1968 年欧共体己建立了一个关税同盟,实现了对内取消关税,对外统一关税。欧共体 自创立以来已实现三次扩大。由最初的 6 国发展到现在的 15 个国家:英国、爱尔兰、 丹麦(70 年代)、希腊、葡萄牙、西班牙(80 年代)、奥地利、芬兰、瑞典(90 年代)。 (2)发展 20 世纪 70 年代后,欧共体经济出现滞胀。 原因:内部虽取消关税壁垒,但非关税壁垒严重,内部市场分隔。企业难以获取规模经 济效益,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调整迟缓,尖端科技落后,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经过长期磋商,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振兴经济,与美、日争夺世界市场的主导权。 欧共体执行委员会起草《欧洲一体化文件》,提出在 1992 年底建成统一大市场的计划。 1992 年底,各国基本撤除了各种阻碍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形成统一大市场。 1991 年 12 月,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城举行成员国首脑会议,正式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 约》《马约》(又称《欧洲联盟条约》),由《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 组成。前者目标:实现欧洲统一货币和成立欧洲中央银行, 后者目标:建立共同外交、防务、社会政策等方面的国家联盟。 由于 1992 年欧洲金融风暴,直到 1993 年 11 月,《马约》才被所有的成员国批准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