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 第四章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1.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1)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供给者在相应供给量时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a意味提供了相 同的数量,却得到了更高的价格 (2)消费者剩余: 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需求者在相应需求量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b意味购买了相 同的数量,却支付了较低的价格 多需求曲线代表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商品时愿意并有能力支付的价格。 ⊕购买量较少时,产品消费所产生的边际效用较高,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逐渐降低。 多对于同一产品,每个消费者由于收入、偏好不同获得不同效用,从而愿意支付不同价格 多消费者在市场上实际支付的价格并不因为产品带来不同效用而有差别。不管消费者愿意 支付多少,他们最终支付的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同一价格。 參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省了钱获得了额外满足。此“愿意支 付”和“实际支付”的差价或额外的满足,经济学中称为“消费者盈余”。 參市场供求曲线中,市场价格之上、需求曲线之下的区域代表“消费者盈余 參同理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由供给曲线表示)与实际卖出价格(市场价格)的差别称 为“生产者盈余”。 2.进出口福利分析 小麦的进口 布的出口 P od (1)进口国福利分析: ⊕贸易前,中国小麦价格由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供求均衡点价格P对应的供给量 和需求量相等。此价格高于美国 第1页共9页
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 第 1 页 共 9 页 第四章 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一、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1.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1)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供给者在相应供给量时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a 意味提供了相 同的数量,却得到了更高的价格。 (2)消费者剩余: 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需求者在相应需求量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b 意味购买了相 同的数量,却支付了较低的价格。 P a b 0 Q 需求曲线代表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商品时愿意并有能力支付的价格。 购买量较少时,产品消费所产生的边际效用较高,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逐渐降低。 对于同一产品,每个消费者由于收入、偏好不同获得不同效用,从而愿意支付不同价格 消费者在市场上实际支付的价格并不因为产品带来不同效用而有差别。不管消费者愿意 支付多少,他们最终支付的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同一价格。 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省了钱获得了额外满足。此“愿意支 付”和“实际支付”的差价或额外的满足,经济学中称为“消费者盈余”。 市场供求曲线中,市场价格之上、需求曲线之下的区域代表“消费者盈余”。 同理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由供给曲线表示)与实际卖出价格(市场价格)的差别称 为“生产者盈余”。 2.进出口福利分析 P 小麦的进口 P 布的出口 P’ S a b S P P a b P’ D D 0 Qs Qe Qd 0 Qd Qe Qs (1)进口国福利分析: 贸易前,中国小麦价格由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供求均衡点价格 P 对应的供给量 和需求量相等。此价格高于美国
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 象贸易后,中国从美国进口小麦。供给量增加了进口小麦,供大于求,出现剩余 ⊕为了增加需求,进口商以低价促销,迫于竞争,国内小麦也不得不降价出售。结果中国 小麦市场价格下降,直至新的市场均衡点。原来高于国际市场的国内商品价格下降国际 市场价格水平P'。价格下降导致产品总消费的增加至Qd,国内生产下降至Qs,消费与 国内生产的缺口QsQd为进口所填补。 象对小麦的生产者:自由贸易并非好事,在廉价进口产品冲击下,生产者盈余减少a部分 象对小麦的消费者:由于廉价外国产品的进口,可以付更少的钱而享受更多的产品,消费 者盈余增加了a+b部分,多于生产者的损失 进口使本国消费者受益而生产者损失。综合考虑中国进口小麦仍然获利,因为消费者所 获的利益a+b总是大于生产者的损失a,进口小麦的纯利益是be (2)出口国福利分析: 多自由贸易对出口行业的影响正好与进口行业相反。中国生产布有比较优势。贸易前,布 的价格低于美国。贸易后,中国向美国出口布。结果原来供求均衡的国内布市场出现短 缺,造成国内布价格上涨,直至与国际市场价格一致。此时布停止出口并满足国内市场 的需要。价格稳定下来,新价格比没有贸易时要高。 贸易前布的国内市场价格P,生产与消费量相等,贸易后价格上升为P’,国内生产增至 Qs,消费量降为Qd,生产超过消费部分QdQs为出口。 參对布的消费者:出口没有得到好处:不仅消费量减少,还要付高价。布的出口贸易中, 消费者只有损失没有获利。由于布价格提高,消费者盈余减少了a部分。 对布的生产者:出口带来很大利益,既增加产量,又卖了高价。生产者盈余增加a和b 多出口使本国消费者受害而生产者得益。综合考虑中国出口布仍然获利,因为生产者所获 的利益a+b总是大于消费者的损失a,出口布的纯利益是b (3)贸易双方的收益分析 多在中国通过国际贸易获益的同时,美国作为布的进口国、小麦的出口国也从贸易中获得 了净利益。新古典模型表明,一国不仅从扩大出口中获得利益,而且从开放市场同样提 高社会福利。国际贸易的结果不是“一贏一输”的“零和游戏”,而是双贏的局面。 各国收益的大小则取决于该国贸易后价格变动的幅度,本国供给与需求曲线的弹性 般说来,价格变动幅度越大,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该国从贸易中得到的净收益越大。 、特定要素模型 在赫一俄模型中,我们假设只有两种要素、两种产品,产品与要素的种类相等。如果要 素种类多于产品种类,如说三种要素、两种产品,贸易对生产和收入分配的影响是不同的。 三种要素、两种产品模型又称“特定要素模型”。其基本思想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的哈伯勒(1936)、哈罗德(1939)、俄林(1933)、维纳( Viner)等人,真正建立模型、并 进行系统分析的是萨缪尔森和琼斯。70年代后期,尼瑞、马萨又进一步分析,将“特定要 素模型”看作是“短期内某些要素不能流动的赫一俄模型”。 基本模型 (1)基本假设 多两种产品:布和小麦 參三种要素投入:劳动L、资本K、土地T,其中资本、土地是特定要素,资本只用于布 土地只用于小麦,劳动是公共要素(普通要素),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 參资本和土地在部门间不会流动,而劳动可以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是“流动要素”。 多各个要素达到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本和土地都分别被用于生产布和小麦 象劳动资源总量L=Lm+Lb,Lm是用于生产小麦的劳动,Lb是用于生产布的劳动。 第2页共9页
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 第 2 页 共 9 页 贸易后,中国从美国进口小麦。供给量增加了进口小麦,供大于求,出现剩余。 为了增加需求,进口商以低价促销,迫于竞争,国内小麦也不得不降价出售。结果中国 小麦市场价格下降,直至新的市场均衡点。原来高于国际市场的国内商品价格下降国际 市场价格水平 P’。价格下降导致产品总消费的增加至 Qd,国内生产下降至 Qs,消费与 国内生产的缺口 QsQd 为进口所填补。 对小麦的生产者:自由贸易并非好事,在廉价进口产品冲击下,生产者盈余减少 a 部分 对小麦的消费者:由于廉价外国产品的进口,可以付更少的钱而享受更多的产品,消费 者盈余增加了 a+b 部分,多于生产者的损失。 进口使本国消费者受益而生产者损失。综合考虑中国进口小麦仍然获利,因为消费者所 获的利益 a+b 总是大于生产者的损失 a,进口小麦的纯利益是 b。 (2)出口国福利分析: 自由贸易对出口行业的影响正好与进口行业相反。中国生产布有比较优势。贸易前,布 的价格低于美国。贸易后,中国向美国出口布。结果原来供求均衡的国内布市场出现短 缺,造成国内布价格上涨,直至与国际市场价格一致。此时布停止出口并满足国内市场 的需要。价格稳定下来,新价格比没有贸易时要高。 贸易前布的国内市场价格 P,生产与消费量相等,贸易后价格上升为 P’,国内生产增至 Qs,消费量降为 Qd,生产超过消费部分 QdQs 为出口。 对布的消费者:出口没有得到好处:不仅消费量减少,还要付高价。布的出口贸易中, 消费者只有损失没有获利。由于布价格提高,消费者盈余减少了a部分。 对布的生产者:出口带来很大利益,既增加产量,又卖了高价。生产者盈余增加 a 和 b。 出口使本国消费者受害而生产者得益。综合考虑中国出口布仍然获利,因为生产者所获 的利益 a+b 总是大于消费者的损失 a,出口布的纯利益是 b。 (3)贸易双方的收益分析 在中国通过国际贸易获益的同时,美国作为布的进口国、小麦的出口国也从贸易中获得 了净利益。新古典模型表明,一国不仅从扩大出口中获得利益,而且从开放市场同样提 高社会福利。国际贸易的结果不是“一赢一输”的“零和游戏”,而是双赢的局面。 各国收益的大小则取决于该国贸易后价格变动的幅度,本国供给与需求曲线的弹性。一 般说来,价格变动幅度越大,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该国从贸易中得到的净收益越大。 二、特定要素模型 在赫-俄模型中,我们假设只有两种要素、两种产品,产品与要素的种类相等。如果要 素种类多于产品种类,如说三种要素、两种产品,贸易对生产和收入分配的影响是不同的。 三种要素、两种产品模型又称“特定要素模型”。其基本思想可追溯到 20 世纪 30 年代 的哈伯勒(1936)、哈罗德(1939)、俄林(1933)、维纳(Viner)等人,真正建立模型、并 进行系统分析的是萨缪尔森和琼斯。70 年代后期,尼瑞、马萨又进一步分析,将“特定要 素模型”看作是“短期内某些要素不能流动的赫-俄模型”。 1.基本模型 (1)基本假设 两种产品:布和小麦; 三种要素投入:劳动 L、资本 K、土地 T,其中资本、土地是特定要素,资本只用于布, 土地只用于小麦,劳动是公共要素(普通要素),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 资本和土地在部门间不会流动,而劳动可以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是“流动要素”。 各个要素达到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本和土地都分别被用于生产布和小麦, 劳动资源总量 L=Lm + Lb,Lm 是用于生产小麦的劳动,Lb 是用于生产布的劳动
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 (2)生产函数 生产小麦的土地投入和生产布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的,等于两种特定要素的总量。劳动 在两个行业中分配,数量不确定。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分别是: Qm = f(T, Lm) 在特定要素不变时,小麦与布产量分别是用于这两种产品生产的劳动投入的函数 左图是小麦生产函数,说明小麦产量与劳动投入的关系。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小麦产 量不断提高。由于土地投入不变,新增每单位劳动的产出逐渐减少,出现边际产出递减效应。 右图生产函数的斜率(ΔⅧm/△Lm)表示劳动的边际产出,呈现出越来越小的趋势。 (3)封闭经济要素分配 劳动是公共要素,在部门间自由流动。劳动力分配取决于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根据完 全竞争和充分就业假定,市场均衡工资下,本国劳动总供给等于小麦生产使用劳动和布生产 使用劳动之和,即:L=Lm+Lb。下图显示两个行业对劳动的需求和劳动总供给 工资率 小麦行业 布行业 Pm*MPLm Pb*MPB 劳动总供给 多各行业对劳动的需求由边际劳动生产率和产品价格决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厂商支付 的工资不会超过劳动创造的价值。则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愿意支付的工资)等于产品价 格P乘以边际劳动投入生产的产品数量(边际劳动生产率MPL)。根据边际产出递减规 律,其他要素投入不变时,厂商雇用的劳动力越多,边际劳动产品越少。因此对于任何 给定的产品价格,劳动需求都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图左是小麦行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等于价格Pm乘以边际劳动产出MPLm;图右是布行业 的劳动需求曲线,等于价格Pb乘以边际劳动产出MPLb 工资越低,两个行业所需的劳动力越多。工资为W时,两个行业雇用劳动力等于劳动总 供给,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同时决定劳动在两个行业的分配和两个行业的产量 多反映各种生产要素的收益:工资水平W以下面积代表两个行业的劳动总收益,W*Lm为 小麦行业的劳动收益,W*Lb是布行业的劳动收益。W以上、需求曲线以下部分表示特定 要素的收益。左边三角形面积是土地的总收益,右边三角形面积是资本的总收益 (4)开放经济要素分配 參小麦劳动需求曲线上移表示该行业愿支付更高工资。如果该行业劳动人数不变,工资从 A至B。由于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布业一部分劳动力会转移到小麦业,小麦业工资从 A至C,同时布业厂商被迫提高工资,防止工人进一步流失,最终在C点达到均衡。 第3页共9页
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 第 3 页 共 9 页 (2)生产函数 生产小麦的土地投入和生产布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的,等于两种特定要素的总量。劳动 在两个行业中分配,数量不确定。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分别是: Qm = f(T,Lm) Qb = f(K,Lb) 在特定要素不变时,小麦与布产量分别是用于这两种产品生产的劳动投入的函数。 Q ΔQm/ΔLm 0 L 0 L 左图是小麦生产函数,说明小麦产量与劳动投入的关系。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小麦产 量不断提高。由于土地投入不变,新增每单位劳动的产出逐渐减少,出现边际产出递减效应。 右图生产函数的斜率(ΔQm/ΔLm)表示劳动的边际产出,呈现出越来越小的趋势。 (3)封闭经济要素分配 劳动是公共要素,在部门间自由流动。劳动力分配取决于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根据完 全竞争和充分就业假定,市场均衡工资下,本国劳动总供给等于小麦生产使用劳动和布生产 使用劳动之和,即:L=Lm + Lb。下图显示两个行业对劳动的需求和劳动总供给。 工资率 小麦行业 布行业 W Pm*MPLm Pb*MPLb Lm 劳动总供给 Lb 各行业对劳动的需求由边际劳动生产率和产品价格决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厂商支付 的工资不会超过劳动创造的价值。则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愿意支付的工资)等于产品价 格 P 乘以边际劳动投入生产的产品数量(边际劳动生产率 MPL)。根据边际产出递减规 律,其他要素投入不变时,厂商雇用的劳动力越多,边际劳动产品越少。因此对于任何 给定的产品价格,劳动需求都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图左是小麦行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等于价格 Pm 乘以边际劳动产出 MPLm;图右是布行业 的劳动需求曲线,等于价格 Pb 乘以边际劳动产出 MPLb。 工资越低,两个行业所需的劳动力越多。工资为 W 时,两个行业雇用劳动力等于劳动总 供给,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同时决定劳动在两个行业的分配和两个行业的产量。 反映各种生产要素的收益:工资水平 W 以下面积代表两个行业的劳动总收益,W*Lm 为 小麦行业的劳动收益,W*Lb 是布行业的劳动收益。W 以上、需求曲线以下部分表示特定 要素的收益。左边三角形面积是土地的总收益,右边三角形面积是资本的总收益。 (4)开放经济要素分配 小麦劳动需求曲线上移表示该行业愿支付更高工资。如果该行业劳动人数不变,工资从 A 至 B。由于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布业一部分劳动力会转移到小麦业,小麦业工资从 A 至 C,同时布业厂商被迫提高工资,防止工人进一步流失,最终在 C 点达到均衡
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 象国际贸易的直接结果是国内出口产品价格上升、进口竞争产品价格下降 假设本国出口小麦,结果小麦价格提高10%,而布价格不变,小麦业劳动需求曲线向上 移动10%,在新劳动市场均衡点C,新的小麦劳动需求曲线与布劳动需求曲线相交。结果: 參劳动力总量不变时,小麦行业的劳动投入增加,布行业行业的劳动投入减少。 根据两个行业生产函数,可知小麦产量增加,布产量减少 ⊕名义工资上升,但上升幅度小于小麦价格上升幅度。用名义工资衡量的劳动总收益增加 小麦行业的特定要素:土地收益增加,无论名义还是实际都是如此 象布行业的特定要素:资本收益减少,无论名义还是实际都是如此。 同理可以分析布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总之,国际贸易通过产品价格变动影响劳动需求 从而影响生产和生产要素收益 工资率 小麦行业 2.特定生产要素增长对经济的影响 设其他条件不变,一国特定要素(资本)增加。由于资本只用于布的生产,资本的增长 使布行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提高。在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布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 该行业对劳动的需求曲线向上移动。在图中,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点由A移到B 工资率W 小麦行业 布行业 Lb' ⊕布行业劳动投入增加,产量提高:小麦行业劳动投入减少,产量下降,土地的名义收益 与实际收益都下降 參由于产品价格没有变动,随着工资上升,劳动的名义收益与实际收益都有所提高。 虽然资本的名义收益和实际收益都增加了,但是由于资本总量也比以前多了,所以资本 的收益率是否提高还无法确定 參同理,土地供给增加会提高小麦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使劳动力从布行业向小麦行业 转移,小麦生产增加,布生产减少。劳动收益提高,资本收益下降,土地总收益增加但 每单位土地的收益是否提高则也不能确定 第4页共9页
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 第 4 页 共 9 页 国际贸易的直接结果是国内出口产品价格上升、进口竞争产品价格下降。 假设本国出口小麦,结果小麦价格提高 10%,而布价格不变,小麦业劳动需求曲线向上 移动 10%,在新劳动市场均衡点 C,新的小麦劳动需求曲线与布劳动需求曲线相交。结果: 劳动力总量不变时,小麦行业的劳动投入增加,布行业行业的劳动投入减少。 根据两个行业生产函数,可知小麦产量增加,布产量减少。 名义工资上升,但上升幅度小于小麦价格上升幅度。用名义工资衡量的劳动总收益增加。 小麦行业的特定要素:土地收益增加,无论名义还是实际都是如此。 布行业的特定要素:资本收益减少,无论名义还是实际都是如此。 同理可以分析布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总之,国际贸易通过产品价格变动影响劳动需求 从而影响生产和生产要素收益。 工资率 W 小麦行业 布行业 Wb B Wc C Dm’ Wa Db A Dm Lm’ Lb’ Lm Lb 2.特定生产要素增长对经济的影响 设其他条件不变,一国特定要素(资本)增加。由于资本只用于布的生产,资本的增长 使布行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提高。在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布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 该行业对劳动的需求曲线向上移动。在图中,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点由 A 移到 B。 工资率 W 小麦行业 布行业 Db’ Wb B Db Wa A Dm Lm’ Lb’ Lm Lb 布行业劳动投入增加,产量提高;小麦行业劳动投入减少,产量下降,土地的名义收益 与实际收益都下降。 由于产品价格没有变动,随着工资上升,劳动的名义收益与实际收益都有所提高。 虽然资本的名义收益和实际收益都增加了,但是由于资本总量也比以前多了,所以资本 的收益率是否提高还无法确定。 同理,土地供给增加会提高小麦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使劳动力从布行业向小麦行业 转移,小麦生产增加,布生产减少。劳动收益提高,资本收益下降,土地总收益增加但 每单位土地的收益是否提高则也不能确定
第四章 3.公共生产要素增长对经济的影响 如果特定要素供给不变、而公共要素(劳动)供给增加,则原来的劳动力市场规模扩大 工资率 Lb 參由于产品价格、劳动生产率没有变化,两个行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没有变动。 多公共要素增加表现为劳动力市场边界的扩展,劳动需求曲线距离扩大,布曲线向右平移 劳动力市场边界向左、右、两边扩展,需求曲线分别向左、右、两边平移结果一样。 如果按原来工资水平W支付,两个行业劳动需求量不会增加,劳动力市场出现供大于求 的失业状况,失业人数正好等于新增劳动力人数(AB)。 參过剩劳动力给市场带来压力,失业者愿意接受低工资,两个行业都会在低工资下增加劳 动投入。劳动市场调整的最终结果是:工资下降到W’,两个行业都增加了劳动投入, 新增的劳动供给量分别被两个行业雇佣,劳动力市场达到了新的均衡点E 公共生产要素(劳动)增长的结果是 两个行业的劳动投入都增加,但增幅不一定相同,这取决于各个行业的劳动需求弹性 同样的工资下降幅度,劳动需求弹性大的行业劳动投入增加的幅度大 多两个行业的产量也都增加,增加的幅度取决于各自的生产函数 象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下降,公共生产要素(劳动)的收益下降; 两个行业特定要素的名义收益和实际收益都增加。 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 1.萨缪尔森( Paul Anthony Samue lson) 1915年出生美国印第安纳州,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0年起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对经济理论几乎所有方面都作出根本性的贡献,拥有数量众多的研究成果并获1970年诺贝 尔经济学奖。著作有《经济分析基础》、《经济学、线性规划和经济分析》及五卷《科学论文 集》。著名教科书《经济学》几十年来流行不衰,体系完善并跟随时代不断发展的实例改版, 吸引了无数经济学生,具有非凡的著作能力 參在消费理论方面,他最主要的成就是显示偏好理论。 在国际贸易方面,有不少巨大影响力的论文。最早的1941年的“保护与实际工资”,提 出了斯托尔珀一萨缪尔森定理;1948年的“国际贸易和要素价格均等化”、1953年“ 般均衡中的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在更普遍的意义上讨论了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问题 其对贸易理论的贡献是经典的,与赫俄共同奠定了新古典贸易模型的分析框架。 參在宏观经济学方面,主要贡献有乘数、加速器模型。在动态分析方面有很高声望,坚信 通过数学来表达经济模型的重要性,推动经济学沿着此方向演进并做出非凡贡献。最大 贡献是代表了战后至80年代宏观经济学主流派观点:认为货币和财政政策可以被运用 于保持经济接近充分就业、货币一财政政策可以混合运用来决定投资率、提供了简单的 般均衡结构消费贷款模型以模拟生活周期最大化的时际问题,影响巨大,广为流行 第5页共9页
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 第 5 页 共 9 页 3.公共生产要素增长对经济的影响 如果特定要素供给不变、而公共要素(劳动)供给增加,则原来的劳动力市场规模扩大。 工资率 A B E Db Db’ W W’ E’ Lm Lb Dm Lm’ Lb’ 由于产品价格、劳动生产率没有变化,两个行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没有变动。 公共要素增加表现为劳动力市场边界的扩展,劳动需求曲线距离扩大,布曲线向右平移。 劳动力市场边界向左、右、两边扩展,需求曲线分别向左、右、两边平移结果一样。 如果按原来工资水平 W 支付,两个行业劳动需求量不会增加,劳动力市场出现供大于求 的失业状况,失业人数正好等于新增劳动力人数(AB)。 过剩劳动力给市场带来压力,失业者愿意接受低工资,两个行业都会在低工资下增加劳 动投入。劳动市场调整的最终结果是:工资下降到 W’,两个行业都增加了劳动投入, 新增的劳动供给量分别被两个行业雇佣,劳动力市场达到了新的均衡点 E’。 公共生产要素(劳动)增长的结果是: 两个行业的劳动投入都增加,但增幅不一定相同,这取决于各个行业的劳动需求弹性。 同样的工资下降幅度,劳动需求弹性大的行业劳动投入增加的幅度大; 两个行业的产量也都增加,增加的幅度取决于各自的生产函数;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下降,公共生产要素(劳动)的收益下降; 两个行业特定要素的名义收益和实际收益都增加。 三、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 1.萨缪尔森(Paul Anthony Samuelson) 1915 年出生美国印第安纳州,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0 年起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对经济理论几乎所有方面都作出根本性的贡献,拥有数量众多的研究成果并获 1970 年诺贝 尔经济学奖。著作有《经济分析基础》、《经济学、线性规划和经济分析》及五卷《科学论文 集》。著名教科书《经济学》几十年来流行不衰,体系完善并跟随时代不断发展的实例改版, 吸引了无数经济学生,具有非凡的著作能力。 在消费理论方面,他最主要的成就是显示偏好理论。 在国际贸易方面,有不少巨大影响力的论文。最早的 1941 年的“保护与实际工资”,提 出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1948 年的“国际贸易和要素价格均等化”、1953 年“一 般均衡中的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在更普遍的意义上讨论了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问题。 其对贸易理论的贡献是经典的,与赫俄共同奠定了新古典贸易模型的分析框架。 在宏观经济学方面,主要贡献有乘数、加速器模型。在动态分析方面有很高声望,坚信 通过数学来表达经济模型的重要性,推动经济学沿着此方向演进并做出非凡贡献。最大 贡献是代表了战后至 80 年代宏观经济学主流派观点:认为货币和财政政策可以被运用 于保持经济接近充分就业、货币-财政政策可以混合运用来决定投资率、提供了简单的 一般均衡结构消费贷款模型以模拟生活周期最大化的时际问题,影响巨大,广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