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第5次课2学时 课目、课题 第二节农药剂型及性能 教学目的 了解农药剂型及其性能 和要求 重点掌握农药剂型的加工方法、作用原理。 2、重点掌握农药剂型的性能。 课堂教学内容 ,粉制 加工方法:直接粉碎法:母粉法:浸渍法 2、质量与性能 3、填料的种类及成分:(1)植物性填料:(2)人工合成的无机填料: (3)矿物性填料 二、可湿性粉剂(原药+填料+湿润剂) 质量与性能 教学进程 三、究油(原药+溶剂+到化剂) 常用溶剂:二甲苯,甲苯,苯等 (含课堂 四、拉剂(原药+载体+少量粘合剂) 按粒度区分:(1)微粒剂:(2)颗粒剂:(3)大粒剂 教学内容 2、按载体解体性和加工方法区分:(1)解体性粒剂加工方法:吸附法、捏合法 教学方法 (2)非解体性粒剂加工方法:吸附法、包衣法 五、胶悬剂及胶体剂 辅助手段、 1、胶悬剂 (1)加工方法:砂磨法:热熔搅拌法 (2)性能 师生互动、 2 胶体剂 (1)加工方法 (2)性能 六、超低容量喷雾剂 1、加工方法 2、性能 时间分配、 七、缓释剂 1、加工方法 2、作用原理3、性能 板书设计) 八、烟剂 1、加工方法 2、作用原理 3、性能 九、可溶性粉剂 1、加工方法 2、作用原理3、性能 液剂 1、加工方法 2、作用原理 3、性能 、片剂 1、加工方法 2、作用原理 3、性能 十二、油剂 1、加工方法 2、作用原理 3、性能 十三、种衣剂 1、特点 2、制备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11 教 案 第 5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第二节 农药剂型及性能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了解农药剂型及其性能 重 点 难 点 1、重点掌握农药剂型的加工方法、作用原理。 2、重点掌握农药剂型的性能。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内容 一、粉剂 1、加工方法:直接粉碎法;母粉法;浸渍法 2、质量与性能 3、填料的种类及成分:(1)植物性填料;(2)人工合成的无机填料; (3)矿物性填料 二、可湿性粉剂(原药+填料+湿润剂) 质量与性能 三、乳油(原药+溶剂+乳化剂) 常用溶剂:二甲苯,甲苯,苯等 四、粒剂(原药+载体+少量粘合剂) 1、按粒度区分:(1)微粒剂;(2)颗粒剂;(3)大粒剂 2、按载体解体性和加工方法区分:(1)解体性粒剂 加工方法:吸附法、捏合法 (2)非解体性粒剂 加工方法:吸附法、包衣法 五、胶悬剂及胶体剂 1、胶悬剂 (1)加工方法:砂磨法;热熔搅拌法 (2)性能 2、胶体剂 (1)加工方法 (2)性能 六、超低容量喷雾剂 1、加工方法 2、性能 七、缓释剂 1、加工方法 2、作用原理 3、性能 八、烟剂 1、加工方法 2、作用原理 3、性能 九、可溶性粉剂 1、加工方法 2、作用原理 3、性能 十、液剂 1、加工方法 2、作用原理 3、性能 十一、片剂 1、加工方法 2、作用原理 3、性能 十二、油剂 1、加工方法 2、作用原理 3、性能 十三、种衣剂 1、特点 2、制备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农药剂型及性能 一、粉剂1、加工方法 九、可溶性粉剂1、加工方法 2、质量与性能 2、作用原理 3、填料的种类及成分 3、性能 可湿性粉剂质量与性能 十、液剂1、加工方法 三、乳油常用溶剂 2、作用原理 四、粒剂1、按粒度区分 3、性能 2、按载体解体性和加工方法区分 十一、片剂1、加工方法 五、胶悬剂及胶体剂1、胶悬剂 2、作用原理 2、胶体剂 3、性能 六、超低容量喷雾剂1、加工方法 十二、油剂1、加工方法 2、性能 2、作用原理 七、缓释1、加工方法 3、性能 2、作用原理 十三、种衣剂1、特点 3、性能 2、制各方法 八、 烟剂1、加工方法 2、作用原理 3、性能 回答以下问题: 作业布置 1、农药有哪些剂型。 2、可湿性粉剂有何性能。 主要 韩熹莱等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药卷农业出版社1990 参考资料 韩熹莱菜主编农药概论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 课后自我总 按教学进程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并布置作业及课后思考题 结分析
12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农药剂型及性能 一、粉剂 1、加工方法 九、可溶性粉剂 1、加工方法 2、质量与性能 2、作用原理 3、填料的种类及成分 3、性能 二、可湿性粉剂 质量与性能 十、液剂 1、加工方法 三、乳油 常用溶剂 2、作用原理 四、粒剂 1、按粒度区分 3、性能 2、按载体解体性和加工方法区分 十一、片剂 1、加工方法 五、胶悬剂及胶体剂 1、胶悬剂 2、作用原理 2、胶体剂 3、性能 六、超低容量喷雾剂 1、加工方法 十二、油剂 1、加工方法 2、性能 2、作用原理 七、缓释 1、加工方法 3、性能 2、作用原理 十三、种衣剂 1、特点 3、性能 2、制备方法 八、烟剂 1、加工方法 2、作用原理 3、性能 作业布置 回答以下问题: 1、农药有哪些剂型。 2、可湿性粉剂有何性能。 主要 参考资料 韩熹莱等主编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药卷 农业出版社 1990 韩熹莱主编 农药概论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5 课后自我总 结分析 按教学进程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并布置作业及课后思考题
案 第6次课2学时 课目、课题 第三节农药的施用方法 教学目的 举握几种常用施药方法及影响施药质量的因素。 和要求 掌强农药的混用及增效剂。 、重点掌握几种常用施药方法及影响施药质量的因素。 重点掌握农药的混用及增效剂。 课堂教学内容 一、概念要点 适当的施药方法是在掌握防治对象的发生发展规律,自然环境因素,药 剂种类和剂型等特点基出上确定的。 几种常用施药方法及影响施药质量的因素 1、喷雾法(1)使用原理:(2)使用方法: (3)影响因素(药械,液体表面理化性质,水质) 教学进程 2、喷粉法 (含课堂 3、 教学内容、 (1)使用原理:(2)使用方法 4、毒饵、毒土 教学方法、 (1)使用原理:(2)使用方法 5重茅法 辅助手段 (1)使用原理:(2)使用方法 师生互动、 6、 其他方法: 时间分配、 浸种,撒施,泼浇,土壤处理,根区施药,涂茎。 板书设计) 二、农药的混用及增效剂 1、混用的日的 混用需注意的问题 3、混合农药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1)不相关联合作用: (2)相加联合作用: (3)协和作用(加合作用,增效作用,拮抗作用) 4 混合杀虫剂联合作用的测定 5、增效剂种类及增效作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13 教 案 第 6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第三节 农药的施用方法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掌握几种常用施药方法及影响施药质量的因素。 2、掌握农药的混用及增效剂。 重 点 难 点 1、重点掌握几种常用施药方法及影响施药质量的因素。 2、重点掌握农药的混用及增效剂。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内容 一、概念要点 适当的施药方法是在掌握防治对象的发生发展规律,自然环境因素,药 剂种类和剂型等特点基础上确定的。 二、几种常用施药方法及影响施药质量的因素 1、 喷雾法 (1)使用原理;(2)使用方法; (3)影响因素(药械,液体表面理化性质,水质) 2、 喷粉法 (1)使用原理;(2)使用方法 3、 拌种法 (1)使用原理;(2)使用方法 4、 毒饵、毒土 (1)使用原理;(2)使用方法 5、 熏蒸法 (1)使用原理;(2)使用方法 6、 其他方法: 浸种,撒施,泼浇,土壤处理,根区施药,涂茎。 三、农药的混用及增效剂 1、混用的目的 2、混用需注意的问题 3、混合农药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1)不相关联合作用; (2)相加联合作用; (3)协和作用(加合作用,增效作用,拮抗作用) 4、混合杀虫剂联合作用的测定 5、增效剂种类及增效作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农药的施用方法 概念要点 二、几种常用施药方法及影响施药质量的因素 1、喷雾法(1)使用原理:(2)使用方法;(3)影响因素 2、喷粉法(1)使用原理:(2)使用方法 3、拌种法(1)使用原理:(2)使用方法 熏蒸法(1)使用原理:(2)使用方法 6、其他方法:浸种,撒施,泼浇,土壤处理,根区施药,涂茎。 三、农药的混用及增效剂 1、混用的目的 2、混用需注意的问 混合农药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4、混合杀虫剂联合作用的测定 5、增效剂种类及增效作用 回答以下问题: 作业布置 1、影响施药质量的因素有哪些。 2 农药的混用有何目的 ,混合农药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主要 居予钦农药使用技术原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参考资料 慕立义主编植物化学保护研究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课后自我总 按教学进程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并布置作业及课后思考题。 结分析
14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农药的施用方法 一、概念要点 二、几种常用施药方法及影响施药质量的因素 1、喷雾法(1)使用原理;(2)使用方法;(3)影响因素 2、喷粉法(1)使用原理;(2)使用方法 3、拌种法(1)使用原理;(2)使用方法 4、毒饵、毒土(1)使用原理;(2)使用方法 5、熏蒸法(1)使用原理;(2)使用方法 6、其他方法:浸种,撒施,泼浇,土壤处理,根区施药,涂茎。 三、农药的混用及增效剂 1、混用的目的 2、混用需注意的问题 3、混合农药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4、混合杀虫剂联合作用的测定 5、增效剂种类及增效作用 作业布置 回答以下问题: 1、影响施药质量的因素有哪些。 2、农药的混用有何目的。 3、混合农药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主要 参考资料 屠予钦 农药使用技术原理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慕立义主编 植物化学保护研究方法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 课后自我总 结分析 按教学进程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并布置作业及课后思考题
教 案 第7次课2学时 课目、课题 第一节杀虫剂的分类和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 教学目的 掌握杀虫剂的分类依据 和要求 2、 掌握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主要途径。 重点 重点掌握虫剂的分类依据和类型。 难点 重点掌握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三种主要途径和作用方式。 课堂教学内容 杀虫剂的分类 (一)虫剂的来源和化学成分分类 1、无机杀虫剂:含砷、氟、硫等无机化合物。 2、有机杀虫剂: (1)天然有机杀虫剂:包括植物性杀虫剂和矿物油类杀虫剂。 (2)人工合成杀虫剂与杀横剂:包括有机氢、有机磷、有机氨化合物、怎基甲酸 酯类、 拟除虫菊酯类、有机氟化合物、特异性杀虫剂、熏蒸剂、杀螨剂等。 (二)按作用方式分类 1、胃毒剂:2、触杀剂:3、内吸剂:4、熏蒸剂:5、忌避与拒食剂:6、不有剂: 教学进程 7、引诱剂 (三)按作用机制分类 (含课堂 1、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剂: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乙酰胆碱受体抑制剂、轴状突 教学内容、 部位传导抑制剂和胺能突触传导抑制剂等。 2、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剂:包括一SH基酶的抑制剂、残粒体电子传递抑制剂和 教学方法 三羧酸循环抑制剂等。 辅助手段、 3、核酸合成抑制剂:包括化学不有剂和苯丙味唑类杀螨剂。 4、抗几丁质形成药剂:灭幼脲及类似物。 师生互动、 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 时间分配 杀虫剂施用后,主要通过昆虫的口腔、体壁、气门进入体内,达到作用部位,才能 起到杀虫效果。 板书设计) (一)从口腔进入: 胃毒剂均是由昆虫口腔进入体内,而发生毒效的。杀毒剂喷酒在植物表面或拌成 饵料,经害虫取食进入体内 作为胃毒剂必须具有两个条件: 1、昆虫不会对药剂产生拒食作用:2、药剂必须能够溶解于昆虫肠液,易于吸收。 (二)从体壁进入: 触杀剂均是由昆虫体壁进入体内的,进入的程度与昆虫体壁的厚薄有很大关系。 二)从门进入, 具有熏蒸作用的杀虫剂则是通过昆虫的呼吸系统,进入昆虫体内的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15 教 案 第 7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第一节 杀虫剂的分类和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掌握杀虫剂的分类依据。 2、掌握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主要途径。 重 点 难 点 1、重点掌握虫剂的分类依据和类型。 2、重点掌握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三种主要途径和作用方式。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内容 一、杀虫剂的分类 (一)虫剂的来源和化学成分分类 1、无机杀虫剂:含砷、氟、硫等无机化合物。 2、有机杀虫剂: (1)天然有机杀虫剂:包括植物性杀虫剂和矿物油类杀虫剂。 (2)人工合成杀虫剂与杀螨剂:包括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氮化合物、氨基甲酸 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氟化合物、特异性杀虫剂、熏蒸剂、杀螨剂等。 (二)按作用方式分类 1、胃毒剂;2、触杀剂;3、内吸剂;4、熏蒸剂;5、忌避与拒食剂;6、不育剂; 7、引诱剂 (三)按作用机制分类 1、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剂: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乙酰胆碱受体抑制剂、轴状突 部位传导抑制剂和胺能突触传导抑制剂等。 2、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剂:包括—SH 基酶的抑制剂、残粒体电子传递抑制剂和 三羧酸循环抑制剂等。 3、核酸合成抑制剂:包括化学不育剂和苯丙咪唑类杀螨剂。 4、抗几丁质形成药剂:灭幼脲及类似物。 二、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 杀虫剂施用后,主要通过昆虫的口腔、体壁、气门进入体内,达到作用部位,才能 起到杀虫效果。 (一)从口腔进入: 胃毒剂均是由昆虫口腔进入体内,而发生毒效的。杀毒剂喷洒在植物表面或拌成 饵料,经害虫取食进入体内。 作为胃毒剂必须具有两个条件: 1、昆虫不会对药剂产生拒食作用;2、药剂必须能够溶解于昆虫肠液,易于吸收。 (二)从体壁进入: 触杀剂均是由昆虫体壁进入体内的,进入的程度与昆虫体壁的厚薄有很大关系。 (三)从气门进入: 具有熏蒸作用的杀虫剂则是通过昆虫的呼吸系统,进入昆虫体内的。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