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氧化还原电化学 7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1)氯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晨过程 7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72电池的电动势和电极电势 1)18世纪末,人们把与氧化合的反应叫氧化反应,从氧化物存取 73电极电势的间接求算 氧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74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Nernst方程式 2)19世纪中叶,1852年英国化学家弗兰克兰提出原子价化合价 75电势测定法求或pH值 的概念;人们把化合价升高的过叫氧化,化合价降低的过覆 76电解分解电势和超电势 77化学电源 3)20世纪初,1916年,鲁国化学家柯塞尔提出电价還论八律n 16-1919年,美国化学家略晶斯和期雅尔提出共价理论 78前沿话题 人们把失电子的速程叫氧化,得电子的过程叫还原。持雄至今 氧化剂、还原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相关念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Mg(s)+O2(g)→2MgO()氧化还顺反应 原电池—利用自发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的装置。 (还原剂)(氧化剂 电解电池—利用电流促使非自发氧化还原反应发 2Mg→→2Mg2++4e氧化半反应(失去电于) 生的装量 O2+4e-→*20}- 还原半反应(得到电子) 化学电池—原电池和电解电池的统称。 还原态=氧化态十ne(电于的教移) >电化学—研究化学电池中氯化还原反应过程以及 化学能和电能相互变换规律的化学分支。 R=r+nH 质子的转移) (3)氧化数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的移。显然,氧化剂得到电子的 +4H+3c-(mp2+2H2O 总和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总微应该相等,这是配平氯化还原方 程式的一个要原则 为了知道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的关系,人们引出氧化数的 Mm-+8H+5c→Mm++4H2O 念,人们把反映电于偏移情况的“形式电荷称为氧化数 并把氧化数升高的过程叫氧化,氧化降低的过程叫还原 氧化数概念并非纯属人为的形式规定,而是有实验 据的。氧化微也反映了元囊所处的氧化状态,所以氧 化数也叫氧化态”。反应过程中氧化数的变化表明氧化 剂和还原剂电子转移关系
1 第七章 氧化还原⋅电化学 7.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7.2 电池的电动势和电极电势 7.3 电极电势的间接求算 7.4 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Nernst方程式 7.5 电势测定法求Ksp或pH值 7.6 电解——分解电势和超电势 7.7 化学电源 7.8 前沿话题 7.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1)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过程 1) 18世纪末,人们把与氧化合的反应叫氧化反应,从氧化物夺取 氧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2) 19世纪中叶,1852年英国化学家弗兰克兰提出原子价(化合价) 的概念;人们把化合价升高的过程叫氧化,化合价降低的过程 叫还原。 3) 20世纪初,1916年,德国化学家柯塞尔提出电价理论(八隅律); 1916-1919年,美国化学家路易斯和朗穆尔提出共价键理论。 人们把失电子的过程叫氧化,得电子的过程叫还原。持续至今。 还原态 = 氧化态 + ne− (电子的转移) 类似于 酸=碱+ nH+ (质子的转移) (2) 氧化剂、还原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 2Mg (s) + O2 (g) 2MgO (s) (还原剂) (氧化剂) 氧化还原反应 2Mg 2Mg2+ + 4e− O2 + 4e− 2O2− 氧化半反应 (失去电子) 还原半反应 (得到电子) ¾ 氧化还原反应 —— 涉及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¾ 原电池 —— 利用自发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的装置。 ¾ 电解电池 —— 利用电流促使非自发氧化还原反应发 生的装置。 ¾ 化学电池 —— 原电池和电解电池的统称。 ¾ 电化学 —— 研究化学电池中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以及 化学能和电能相互变换规律的化学分支。 (3) 氧化数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的转移。显然,氧化剂得到电子的 总数和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总数应该相等,这是配平氧化还原方 程式的一个重要原则。 为了知道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的关系,人们引出氧化数的 概念。人们把反映电子偏移情况的“形式电荷数”称为氧化数, 并把氧化数升高的过程叫氧化,氧化数降低的过程叫还原。 KMnO4 H2O +1 +7 -2 +1 -2 氧化数概念并非纯属人为的形式规定,而是有实验 根据的。氧化数也反映了元素所处的氧化状态,所以氧 化数也叫“氧化态”。反应过程中氧化数的变化表明氧化 剂和还原剂电子转移关系。 MnO4 − + 4H+ + 3e− → MnO2 + 2H2O MnO4 − + 8H+ + 5e− → Mn2+ + 4H2O +7 +4 +7 +2
氧化和化合价的差异—中学课本用元囊化合价的升降 使用氧化数概念的几条原则: 来表示电子转移,那里的化合价其实就是指氧化数。在其 单质中元囊的氯化败等于零,因为原子间成盘电子并不偏高 他场合化合价的含义更广 个原于而近另一个原子 如MnO-中Mn元素的氧化数为+7但Mn和O之间有4个共价 配,所以从配位的角度看,Mn的化合价为4 Na, Be, K, Pb, H,Oz P,=0 氧化和电荷效的异—表明高子电荷时,正负号 2)二元高子化合物中,各元囊的氧化数和高子的电荷数相一致 放在宇之后,如Mn2,而此时Mn的氧化歌为+2,习 上用Mn()代事其氧化态为+2,电荷反映高子的带电情 况,而氧化则仅反映电于偏多愉况,仅是“形式电荷 3)共价化合物中,成健电子对总是向电负性大的元囊靠近。 4)氯化败不一定是。例如,连四硫微钠Na2SO O=-2(如H2O) H=+1(如HCD 有时:H=-1 其中,Na=+1:O=-2S=+25(中间的两个S的氧化数为0 按化合物中各元氧化数的代和等于零整个分子电中性 两侧的两个S为+5,平均为+25) 的原则来确定其它元囊的氧化败 各元囊可能存在的氧化态与它在周期表中的位量密切相关, 大多数元囊的最高氧化态都等于它们的旅。了解各元囊常 见氧化态的愉况,对系统掌握无机化学知识是很有帮助的 4)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例】 The oxidation of Fe2 to Fe" by Cr2O,2 in acid solution? 1. Write the unbalanced equation for the reaction in ionic form. 用氧化效升降的方法来配平,分三个步骤 Fe2++Cr0.2- + c 1)根编实验观象确定生成物并注意反应条件 2. Separate the equation into two half-reactions. 确定有关元贵氧化败的变化 Oxidation. Fe2一Fe 按氧化和还原同时发生,电子得失败目必须相等的原则进行配平 Reduction: Cr2 o, 水溶液中的反应根据实际情况用H、OH、H2O等足平H和O元 3. Balance the atoms other than O and H in each half-reaction 囊。着写高子方瞿式时,还注意电荷的配平。 Cr2O 2- 2
2 ¾氧化数和化合价的差异 —— 中学课本用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来表示电子转移,那里的化合价其实就是指氧化数。在其 他场合化合价的含义更广。 如MnO4 −中Mn元素的氧化数为+7,但Mn和O之间有4个共价 配键,所以从配位的角度看,Mn的化合价为4。 ¾氧化数和电荷数的差异 —— 表明离子电荷数时,正负号 放在数字之后,如Mn2+。而此时Mn的氧化数为+2,习惯 上用Mn(II)代表其氧化态为+2。电荷数反映离子的带电情 况,而氧化数则仅反映电子偏移情况,仅是“形式电荷”。 1) 单质中元素的氧化数等于零,因为原子间成键电子并不偏离 一个原子而靠近另一个原子。 ¾ 使用氧化数概念的几条原则: Na, Be, K, Pb, H2, O2, P4 = 0 2) 二元离子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氧化数和离子的电荷数相一致。 CaF2 +2 −1 3) 共价化合物中,成键电子对总是向电负性大的元素靠近。 F = −1 (如HF) O = −2 (如H2O) H = +1 (如HCl) 有时:O = −1 (如H2O2) 有时:H = −1 (如NaH) 按照化合物中各元素氧化数的代数和等于零(整个分子电中性) 的原则来确定其它元素的氧化数。 H3PO4 +1 +5 −2 4) 氧化数不一定是整数。例如,连四硫酸钠Na2S4O6 其中,Na = +1;O = −2;S = +2.5 (中间的两个S的氧化数为0, 两侧的两个S为+5,平均为+2.5)。 -O O-S-S-S-S-O -O - O - O [ ]2− 各元素可能存在的氧化态与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密切相关, 大多数元素的最高氧化态都等于它们的族数。了解各元素常 见氧化态的情况,对系统掌握无机化学知识是很有帮助的。 (4)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用氧化数升降的方法来配平,分三个步骤: 1) 根据实验现象确定生成物并注意反应条件; 2) 确定有关元素氧化数的变化; 3) 按氧化和还原同时发生,电子得失数目必须相等的原则进行配平。 水溶液中的反应根据实际情况用H+、OH−、H2O等配平H和O元 素。若写离子方程式时,还要注意电荷的配平。 1. Write the unbalanced equation for the reaction in ionic form. 【例题】The oxidation of Fe2+ to Fe3+ by Cr2O7 2− in acid solution? Fe2+ + Cr2O7 2− Fe3+ + Cr3+ 2. Separate the equation into two half-reactions. Oxidation: Cr2O7 2− Cr3+ +6 +3 Reduction: Fe2+ Fe3+ +2 +3 3. Balance the atoms other than O and H in each half-reaction. Cr2O7 2− 2Cr3+
4. For reactions in acid, add H2o to balance O atoms andH+to ons together and balance the final ation by inspection. The number of electrons on both cr2O2→2cr3+7H2O dos must cancel 2Cr++ 7H,o 5. Add electrons to one side of each half-reaction to balance the 6Fe2→→6Fe3+所 Reduction:50+14H+cr。,2—→2cr+Ho 4H*+cr2O12+6Fe2 6. if necessary, equalize the number of electrons in the two half. 8. erify that the number of atoms and the charges are balanced. plying the half-reactions by appropriate 14x1-2+6x2=24=6×3+2x3 coeffficient 6Fe26F03++60 s add oH to both sides of th 60+14H+cr2O2→+2cr3+7H2O quation for every H*that appears in the final equation 72电池的电动势和电极电势 电池符号表示方法 (1)从氧化还原反应到化学电池 在溶液中发生的普氧 Zn +Cu2+ Cu Zn2 极 u2+2e-→Cu 化还原反应不能产生定向移 动的电流,但可以遁过适当 电池符号:(-)Zn(s)|Zm2(aq)‖Cu2aq)lCu(s)(+) 的设汁,使电流能够定向移 动,这种置称为原电池或 书写电池符号的注意事啊项 伐促电池 习上把负极写在左边,衰示由Zn片和m2清液组成负极 右国为锌钢电池也叫 正极写在右边,豪示由Cu片和C口清液组成正极。 Dae电池,早期曾是普 金属zn和m2液之间用符号“|“分开示物相界面;正负两 实用的化学电源)的基本构成 CuSO第液 极之间的符号屮代盐桥。 Zn→Zn2++2eCu2++2c→Cu 电池的电动势和电极电势 着溶液中含有两种高于参与电反应,可用号“,”分开, 井加上情性电极 电池的电动势是指电池正负电极之间的平衡电勢。可用 EMF( electromotive force))或em或ε′示 着电极物质含有气体,则应注啊压力及其情性电极如P电极 井用号将情性电极和气体分开 必要时,溶液浓度也应注明 同在电略中 或电位计 的电 例如,由标准氯电极和Fe/Fe2电极所组成的电池,其电池符 压寝不行 够大而有电 流酒过,从而导歌偏高平衡态 例如,右国所示的Cu-Ag电池 ()Pt,H2(p)IH(Imol-dmr)lI Fe" (Imol-dr), Fe*(Imol-dmr)IPt(+) 丧明Ag电极的电势比Cu电极高 IDO M ANOda (-)Cu(s)I Cu=(aq) Ag"(aq) Ag(s)(+
3 4. For reactions in acid, add H2O to balance O atoms and H+ to balance H atoms. Cr2O7 2− 2Cr3+ + 7H2O 14H+ + Cr2O7 2− 2Cr3+ + 7H2O 5. Add electrons to one side of each half-reaction to balance the charges on the half-reaction. Fe2+ Fe3+ + 1e− 6e− + 14H+ + Cr2O7 2− 2Cr3+ + 7H2O 6. If necessary, equalize the number of electrons in the two halfreactions by multiplying the half-reactions by appropriate coefficients. 6Fe2+ 6Fe3+ + 6e− 6e− + 14H+ + Cr2O7 2− 2Cr3+ + 7H2O 7. Add the two half-reactions together and balance the final equation by inspection. The number of electrons on both sides must cancel. 6e− + 14H+ + Cr2O7 2− 2Cr3+ + 7H2O 6Fe2+ 6Fe3+ + 6e Oxidation: − Reduction: 14H+ + Cr2O7 2− + 6Fe2+ 6Fe3+ + 2Cr3+ + 7H2O 8. Verify that the number of atoms and the charges are balanced. 14 × 1 – 2 + 6 × 2 = 24 = 6 × 3 + 2 × 3 9. For reactions in basic solutions, add OH− to both sides of the equation for every H+ that appears in the final equation. 7.2 电池的电动势和电极电势 (1) 从氧化还原反应到化学电池 Zn Zn2+ + 2e− Cu2+ + 2e− Cu Zn + Cu2+ = Cu + Zn2+ 在溶液中发生的普通氧 化还原反应不能产生定向移 动的电流,但可以通过适当 的设计,使电流能够定向移 动,这种装置称为原电池或 伽伐伲电池。 右图为锌-铜电池(也叫 Daniel电池,早期曾是普遍 实用的化学电源)的基本构成。 Zn Cu ZnSO4溶液 CuSO4溶液 ¾ 电池符号表示方法 Zn Zn2+ + 2e− Cu2+ + 2e− Cu 负极: 正极: (−) Zn(s) | Zn2+(aq) || Cu2+ 电池符号: (aq) | Cu(s) (+) 书写电池符号的注意事项: 1) 习惯上把负极写在左边,表示由Zn片和Zn2+溶液组成负极; 正极写在右边,表示由Cu片和Cu2+溶液组成正极。 2) 金属Zn和Zn2+溶液之间用符号“ ⎢”分开表示物相界面;正负两 极之间的符号 “⎢⎢”代表盐桥。 3) 若溶液中含有两种离子参与电极反应,可用逗号“,”分开, 并加上惰性电极。 4) 若电极物质含有气体,则应注明压力及其惰性电极(如Pt电极), 并用逗号将惰性电极和气体分开。 5) 必要时,溶液浓度也应注明。 例如,由标准氢电极和Fe3+/Fe2+电极所组成的电池,其电池符 号为 (−) Pt, H2 (pθ) | H+(1mol⋅dm-3) || Fe3+(1mol⋅dm-3), Fe2+(1mol⋅dm-3) | Pt (+) 电池的电动势是指电池正负电极之间的平衡电势差。可用 E池, EMF (electromotive force) 或 emf 或 ε 表示。 E池 = E正 - E负 (2) 电池的电动势和电极电势 可在电路中接入高阻抗的伏特计 或电位差计直接测量。普通的电 压表不行,因内阻不够大而有电 流通过,从而导致偏离平衡态。 例如,右图所示的Cu-Ag电池: (−) Cu(s) | Cu2+(aq) || Ag+(aq) | Ag(s) (+) E池 = 0.460 V 表明Ag电极的电势比Cu电极高 出0.460V
电极电势产生的根 Potential 把食属置于其盐溶液中时,盒属 Potential 面层的正离子受水分于的极性作用 入溶液的倾向,使得金属因存在 剩的电子而带负电荷。金属活波 溶液中金属高子浪度越小,这种倾向 越大,与此同时,溶液中的金属正高 子也有与金属面的自由电子结合成 中性原子而沉积于金属来面的倾向 导政金属带正电荷。金属越不活波 溶液中金属高子浓度超大,这种倾向 越大,当两个相反的过覆这率相等 电池电动势可看作是两个电极的电势之差 时,在金属面与附近溶液中将会建MM叶+ne 立如右图所示的平衡 此时,盒属上的自由电于 F和 标准氢电极 溶液中的正高子由于静电吸引而 单个电极的电势无法直测 Pt, Hi(g, I bar)I H(a=1) 录搞在固一浪界面附近,从而形 量所以需选定一个标准电极 成一个类似于电容的双电层 将其电极电势定义为零,从而可 由于双电层的形成,在金属和 确定其他各种电极电势的相对值 HyE.I bun 液之闻便存在一个电势差这就 应是养 披PAC例选择标准电 是该金属电极的平衡电势,或称 顺作为理想的标准电极,将其电 为电极电势以符号E示。如 单位是v 电势规定为零。其电极反应为 电化学体系的特点是:自发 2H*(Imol-dr)+2e-=H,(Ibar) Ern =0 S.H.E oboes of Hgk 超意双电展(~10m)、超强电场 双电层的形成示意图 E的右下角注明氧化态和还原态。一般先写氧化态,再写还 态,并简称“电对。右上角0代标准态 电极电势的测量 与标准氩电极构成右国所示 池,测得: E=0.340V E极:Cu2++2e=Cu Cu tag) )负极:H+2c=H2 电池反应:Cu3++H2=2H+Cu 参与电极反应的督物质均 理=Ex-En=0.340V 处于标准态时的电极电势 称为标准电极电势,有的 =0.340V 书称为标准氧化还原电势
4 电池电动势可看作是两个电极的电势之差 − + M Mn+ + ne− 溶解 沉积 ¾ 电极电势产生的根源 把金属置于其盐溶液中时,金属 表面层的正离子受水分子的极性作用, 有进入溶液的倾向,使得金属因存在 过剩的电子而带负电荷。金属越活波, 溶液中金属离子浓度越小,这种倾向 越大。与此同时,溶液中的金属正离 子也有与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结合成 中性原子而沉积于金属表面的倾向, 导致金属带正电荷。金属越不活波, 溶液中金属离子浓度越大,这种倾向 就越大。当两个相反的过程速率相等 时,在金属表面与附近溶液中将会建 立如右图所示的平衡。 此时,金属上的自由电子和 溶液中的正离子由于静电吸引而 聚集在固-液界面附近,从而形 成一个类似于电容器的双电层。 由于双电层的形成,在金属和溶 液之间便存在一个电势差。这就 是该金属电极的平衡电势,或称 为电极电势,以符号E表示。如 EZn2+/Zn等,单位是V。 电化学体系的特点是:自发 的电荷分离、形成界面电位差、 超薄双电层(∼10−10m)、超强电场 (1010 V⋅m−1)等。 双电层的形成示意图 ¾ 标准氢电极 Pt, H2(g, 1 bar) | H+ (a = 1) 单个电极的电势无法直接测 量。所以需选定一个标准电极, 将其电极电势定义为零,从而可 确定其他各种电极电势的相对值。 按IUPAC惯例,选择标准氢电 极作为理想的标准电极,将其电 极电势规定为零。其电极反应为: 2H+ (1mol⋅dm−3) + 2e− = H2 (1bar) Eθ H+/H2 = 0 V E的右下角注明氧化态和还原态。一般先写氧化态,再写还原 态,并简称“电对”。右上角θ代表标准态。 S.H.E ¾ 电极电势的测量 Cu2+ (1mol⋅dm−3) + 2e− = Cu 与标准氢电极构成右图所示 电池,测得: Eθ 池 = 0.340 V 正极:Cu2+ + 2e− = Cu 负极:2H+ + 2e− = H2 电池反应:Cu2+ + H2 = 2H+ + Cu −) E池 θ = Eθ Cu2+/Cu − Eθ H+/H = 0.340 V 2 所以, Eθ Cu2+/Cu = 0.340 V 参与电极反应的各物质均 处于标准态时的电极电势 称为标准电极电势,有的 书称为标准氧化还原电势。 MnO +0.56 4 - +e= MnO4 Mn(VII)/Mn (VI) 2- I2+2e=2I +0.54 - I2 /IO2+2H2O+4e=4OH +0.40 O - 2/OHCu +0.34 2+ Cu +2e=Cu 2+/Cu Sn +0.15 4++2e= Sn2+ Sn4+/Sn2+ S+2H +0.14 + S/S +2e=H2S 2- 2H 0.00 + H+/H2 +2e=H2 Pb -0.13 2+ Pb +2e=Pb 2+/Pb Sn -0.15 2+ Sn +2e=Sn 2+/Sn Ni -0.23 2+ Ni +2e=Ni 2+/Ni Fe -0.45 2+ Fe +2e=Fe 2+ /Fe Cr -0.74 3+ Cr +3e=Cr 3+ /Cr Zn -0.76 2+ Zn +2e=Zn 2+ /Zn Al -1.66 3+ Al +3e=Al 3+ /Al Mg -2.73 2+ Mg +2e=Mg 2+ /Mg Na -2.71 + Na +e=Na + /Na Ca -2.87 2+ Ca +2e=Ca 2+ /Ca Sr -2.89 2+ Sr +2e=Sr 2+/Sr Ba -2.90 2+ Ba +2e=Ba 2+/Ba K -2.93 + K+/K +e=K Li -3.04 + Li +e=Li +/Li 氧化态/还原态 氧化态+e=还原态 Eø 电极 电对平衡式* /V 水溶液中的标准电极电势 Eθ (298 K)
……uuu"……… MaoFs4e"2eMaogtl) >电极电勢的物理意义 标准电板电势为负值的氧还买 电极电势的高低表明电子得失的建易,也就是氧化还原能 能够还原水溶液中的氯高子。标准 力的强弱:电极电势越正,就豪明电极反应中氧化态物质超客 易夺得电子转变为相应的还原态;电极电勢越负,就是说电极 换句话说,在标态下,只有标 反应中还原态物质越客晶失去电子转变为相应的氯化态,两种 HH2准电极电势为负的氧还对的还原态 物质之间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取决于它们电极电势的鑾别 能够被水溶液中的氢高子氧 E唯较高的氧化态物质能和E唯较低的还原态物质发生氧化还 原反应 Fel++2c= F E·==0.45V CmBB(所谓“金属活动性顺序”,就是将 2H+ +2c-=H, E=0.00V 这些金属的电极反应搜电极电势 CuAt +2e= cu E=+0.34V E额序排列而成 Cd electrode in a 1.0 M Cd(NO), solution and a electrode in a 1.0 M Cr(NO,), solution? -Cd (s) E=-040 v Cd is the stronger c中(aq+3→cr(s)E=-0.74V (s) r3(1 Cathode(reduction): (20-+ Cd2+(1 M)-+Cd(s) x3 2Cr(s)+ 3Cdz*(1 M) 3Cd(s)+ 2Cr+*(1 M) Ee=-0.40-(-074) 周期表中主族元囊的标准电极电势的变化 E0 =0.34 V
5 H3AsO4+2H +0.56 + As (V)/As (iii) +2e=H3AsO3+H2O MnO4 +0.60 - Mn(VII)/Mn(IV) + 2H2O+3e= MnO2+4OHF2+2e=2F +2.87 - F2 /FMnO4 +2.24 2-+4H+ Mn(VI)/Mn(IV) +2e=MnO2+2H2O S2O8 +2.01 2-+2e=2SO4 2- S(VII)/S(VI) H2O2+2H +1.78 + O2 2- / O2- +2e=2H2O MnO4 +1.51 - +8H++5e=Mn2+ Mn(VII)Mn++ +4H2O HClO+H +1.48 ++2e=Cl- Cl(I)/ Cl- +H2O ClO3 +1.47 - +6H++5e=1/2Cl Cl(V)/Cl2 2+3H2O ClO3 +1.45 - +6H++6e=Cl- Cl(V)/ Cl- +3H2O Ce +1.61 4++e=Ce Ce4+ 3+ /Ce3+ BrO3 +1.42 - +6H++6e=Br- Br (V)/ Br- +3H2O ClO4 +1.39 - +8H++8e=Cl- Cl (VII)/ Cl- +4H2O Cl2+2e=2Cl +1.36 Cl - 2 /ClCr2O7 +1.23 2- +14H++6e=2Cr3+ Cr (VI)/ Cr3+ +7H2O HCrO4 +1.35 - +7H++3e=Cr3+ Cr (VI)/ Cr3+ +4H2O Br2+2e=2Br +1.07 Br - 2 / BrPd +0.95 2+ Pd +2e=Pd 2+ / Pd Hg +0.85 2+ Hg +2e=Hg 2+ / Hg 2NO2 +0.80 - +4H+ N (V)/ N (IV) +2e=N2O4+H2O Ag +0.80 + Ag +e=Ag + / Ag Fe +0.77 3++e=Fe2+ Fe3+ /Fe2+ O2+2H +0.70 + O2 +2e=H2O2 / O2 水溶液中的标准电极电势 2- Eθ (298 K) ¾ 电极电势的物理意义 电极电势的高低表明电子得失的难易,也就是氧化还原能 力的强弱:电极电势越正,就表明电极反应中氧化态物质越容 易夺得电子转变为相应的还原态;电极电势越负,就是说电极 反应中还原态物质越容易失去电子转变为相应的氧化态。两种 物质之间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取决于它们电极电势的差别, Eθ值较高的氧化态物质能和Eθ值较低的还原态物质发生氧化还 原反应。 Fe2+ + 2e− = Fe Eθ = −0.45 V 2H+ + 2e− = H2 Eθ = 0.00 V Cu2+ + 2e− = Cu Eθ = + 0.34 V 标准电极电势为负值的氧还对 能够还原水溶液中的氢离子。标准 电极电势越负,还原能力越强。 换句话说,在标态下,只有标 准电极电势为负的氧还对的还原态 能够被水溶液中的氢离子氧化。 (−) (+) 所谓“金属活动性顺序”,就是将 这些金属的电极反应按电极电势 Eθ顺序排列而成。 周期表中主族元素的标准电极电势的变化 What is the standard emf of an electrochemical cell made of a Cd electrode in a 1.0 M Cd(NO3)2 solution and a Cr electrode in a 1.0 M Cr(NO3)3 solution? Cd2+ (aq) + 2e− Cd (s) E0 = −0.40 V Cr3+ (aq) + 3e− Cr (s) E0 = −0.74 V Cd is the stronger oxidizer Cd will oxidize Cr 2e− + Cd2+ (1 M) Cd (s) Cr (s) Cr3+ (1 M) + 3e Anode (oxidation): − Cathode (reduction): 2Cr (s) + 3Cd2+ (1 M) 3Cd (s) + 2Cr3+ (1 M) x 2 x 3 Eθ cell = Ecathode − Eanode θ θ Eθ = −0.40 − (−0.74) cell Eθ = 0.34 V c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