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学习目标】 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自主学习】 1.新中国的成立: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建新中国,大会通过了《_ 立了中国新型国家的架构 2.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建立: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职能改变: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不在代行职权,主要职能为政 治协商和 (3)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与民主党派实行“ 互相监督”的方针 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依据: 》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产生。 (2)标志: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体现了人民民主、 原则 (3)内容:大会通过了 》,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地位:是我国 的政治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目的:为实现民族平等、 (2)依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和1954年宪法的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 制度 (3)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 和自治机关,由 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和民 族团结。 第1页
第 1 页 第 20 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学习目标】 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自主学习】 1.新中国的成立: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建新中国,大会通过了《________》,确 立了中国新型国家的架构。 2.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建立:1949 年 9 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职能改变: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不在代行________职权,主要职能为政 治协商和________。 (3)初步发展: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与民主党派实行“________、互相监督”的方针, 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依据:《________》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产生。 (2)标志: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体现了人民民主、________原则。 (3)内容:大会通过了《________》,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地位:是我国________的政治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目的:为实现民族平等、________和________。 (2)依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和 1954 年宪法的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 制度 。 (3)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________和自治机关,由 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______和民 族团结
三【难点突破】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不同 ①经济基础不同(公有制;私有制):②行政权力主体不同(全国人民:资产阶级) ③活动原则不同(民主集中制:分权制衡)。在现代社会中,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 取代议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构是国家的立法机构,独立行使 立法权,并与其他两权即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约与平衡。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 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也是代议制的一种形式,中 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主要体现。 2.新中国民主政治的鲜明特色 民主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国家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党的 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从政治制度建设的层面上讲,包括: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它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又称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同时,民主政治的建设必须有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因此,依法治国就成为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的重要内容 四【问题探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在人民代表大会成立的情况下 政治协商会议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有哪些?性质是 什么?它的颁布有何意义?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实现“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的措施有哪些? 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建立起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 么?是怎样建立及完善的?有何意义? 五【课堂练习】 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要依据是 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开始了社会主义新时期 D.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第2页
第 2 页 三【难点突破】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不同 ①经济基础不同(公有制;私有制);②行政权力主体不同(全国人民;资产阶级); ③活动原则不同(民主集中制;分权制衡)。在现代社会中,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 取代议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构是国家的立法机构,独立行使 立法权,并与其他两权即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约与平衡。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 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也是代议制的一种形式,中 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主要体现。 2.新中国民主政治的鲜明特色 民主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国家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党的 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从政治制度建设的层面上讲,包括: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它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又称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同时,民主政治的建设必须有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因此,依法治国就成为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的重要内容。 四【问题探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在人民代表大会成立的情况下, 政治协商会议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有哪些?性质是 什么?它的颁布有何意义?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实现“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的措施有哪些? 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建立起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 么?是怎样建立及完善的?有何意义? 五【课堂练习】 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要依据是 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开始了社会主义新时期 D.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2.“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 活动的法律依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C.过渡时期总路线 D.民主革命纲领 3.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说明了 泽东 德 刂少奇宋庆龄李济深 政党 中共 中共 中共 民革 民革 中共 A.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政府 B.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C.新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合作制 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 4.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取得的重大进展,表现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 D.整风运动开始 5.新中国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的法律保证是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6.1954年《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的根本不同是 A.国家的政体 B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体现的原则 D.表现的阶级属性 7.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 ①政治协商②民主监督③参政议政④与中共一起执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8.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事件是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论十大关系》提出“党与非党的关系”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D.爱国统一战线的提出 第3页
第 3 页 2.“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 活动的法律依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C.过渡时期总路线 D.民主革命纲领 3.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说明了 姓名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澜 高岗 政党 中共 中共 中共 民革 民革 民盟 中共 A.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政府 B.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C.新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合作制 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 4.1953~1956 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取得的重大进展,表现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 D.整风运动开始 5.新中国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的法律保证是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6.1954 年《宪法》与 1949 年《共同纲领》的根本不同是 A.国家的政体 B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体现的原则 D.表现的阶级属性 7.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 ①政治协商 ②民主监督 ③参政议政 ④与中共一起执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8.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事件是 A.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论十大关系》提出“党与非党的关系”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爱国统一战线的提出
9.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 人民遭殃。”理解不准确的是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最高的国家利益 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的重要保证 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国策 D.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公民的神圣职责 10.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的原则包括 ①民族平等②民族团结③共同发展繁荣④进行民主改革⑤土地改革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⑤D.④⑤ 11.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毛泽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政治 基础,主要体现在 ①树立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 ②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确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④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均起着重要的作 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后两者是国家机关,应该接受前两者的指导 B.中国共产党,各级人大均有他们的代表 C.人民政协和各级人大多为多党合作、参政议政提供了渠道,他们都是统一战线组织 D.各民主党派和人大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协对党的大政方针发挥政治协商作用 13.2019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共中央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电中说:“内蒙 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 举。”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 A.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B.率先赢得了民族独立 C.率先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 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4.阅读下列材料 第4页
第 4 页 9.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 人民遭殃。”理解不准确的是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最高的国家利益 B.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的重要保证 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国策 D.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公民的神圣职责 10.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的原则包括 ①民族平等 ②民族团结 ③共同发展繁荣 ④进行民主改革 ⑤土地改革 A.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⑤ D.④⑤ 11.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毛泽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政治 基础,主要体现在 ①树立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 ②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确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均起着重要的作 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A.后两者是国家机关,应该接受前两者的指导 B.中国共产党,各级人大均有他们的代表 C.人民政协和各级人大多为多党合作、参政议政提供了渠道,他们都是统一战线组织 D.各民主党派和人大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协对党的大政方针发挥政治协商作用 13.2019 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60 周年,中共中央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电中说:“内蒙 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 举。”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 A.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B.率先赢得了民族独立 C.率先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 D.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朝变法,但采于日本,一切已足”“变政全在定典章宪法,日本如此而 成效大著,中国今欲大改法度,可以采而用之。”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1912年3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随之迁往北京 月29日,北京临时参议院举行开院典礼。 材料三:与宪政历史有关的一组照片 《双十协定》手稿 届全国人大代表进入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会场 请回答: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百年宪政之路 七【强化训练】 1.以下是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比较表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人均收入 1965年 2400万元 亿元 2019年 5.35亿元 23.3亿元 817元 对上述变化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②实行民族区域自 治的政治制度③各地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援④西藏地区人民的艰苦奋斗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代议制的本质区别是() A.性质不同B.机关组成人员阶级基础不同C.职权不同D.政党制度不同 3.下图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①民族团结原则 ②民族平等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 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第5页
第 5 页 材料一:“我朝变法,但采于日本,一切已足”“变政全在定典章宪法,日本如此而 成效大著,中国今欲大改法度,可以采而用之。”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1912 年 3 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随之迁往北京。4 月 29 日,北京临时参议院举行开院典礼。 材料三:与宪政历史有关的一组照片 《双十协定》手稿 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进入 会 场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请回答: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百年宪政之路。 七【强化训练】 1.以下是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比较表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人均收入 1965 年 2400 万元 5 亿元 2019 年 5.35 亿元 23.3 亿元 817 元 对上述变化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 治的政治制度 ③各地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援 ④西藏地区人民的艰苦奋斗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代议制的本质区别是( ) A.性质不同 B.机关组成人员阶级基础不同 C.职权不同 D.政党制度不同 3.下图是 1953 年版人民币 10 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 ①民族团结原则 ②民族平等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 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