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一)20079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①现代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使读者拉开心理距离,能够为读者提供 种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假如有一天,你拿起先前酷爱的一部作品重读,却 发现它已经了无新意,也就是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这说明在你的心目中它的生命力已 经开始枯萎,它已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 ②其实,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自我发现,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想 意识。一切能够使心灵发生震撼的、产生重大影响的,都应是一种心理的共鸣和内在的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普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鲁 迅说过,没有悲哀和思索的地方,就没有文学。有人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 家成为思想者,因为学者未必就是思想者。思想的自觉,是学者最高的自觉。有些书的作 者很聪明,有才气,文章也流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读过之后获益 无多。同样,作为读者也应该善于思索。读书应该善于提问题,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 题意识”,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我曾写过一首七绝,描绘读书犯险历难的情态:“缒 幽探险苦般般,夜半劳思入睡艰。设问存疑挥战帜,堂堂书阵百重关。” ③长时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定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为公认 的真理。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视的,是人生智意、哲学感悟。信息、知识与智意, 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信息好比是矿砂,是所有容易获得或不易获得的事物、事实、认识的 总和,可供人们据以分析与参考:知识是人们把大量的事实与认识的矿粉投入熔炉之后,提 炼与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知识都是专门知识,是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科目 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准则等方面的认识;而智慧则是在生命体验、哲学感悟的基 础上,经过升华了的知识,它是知识的灵魂,是统率知识的。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 问,而智意关乎人生,它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属于哲学层次。 ④马克思曾经把哲学形象化,比喻为“迎接黎明的高卢雄鸡”,意思是哲学是武装头脑 的,是精神武器,是在前面指导人生的。黑格尔则说,哲学是反思的科学,是事后的思索, 因此,他把晢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两位大师讲的都是关乎智慧、关乎人生的。 古希腊的哲人把哲学说成是爱智慧。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 ⑤在读书、思考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具备悟性。知识只有化 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因此,智慧总是与内在生命感悟和创造性 思维有关,知识则未必。智意是指能够把知识、感受转化为创造性的特殊能力。我国记录 哈雷彗星的出现,始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613年,一直到清末1910年,两千余年从未间断 过,总共出现过31次。这可以称作“世界的唯一”。但是,记是记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 思索、研究,不知道这出现了31次的彗星竞然是同一个。到了公元1875年,英国天文学家 哈雷在没有掌握这份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 预言了它出现的周期每隔76年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运 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博 学不能使人智慧。”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 ⑥思考重在找到一个准确的、独特的视角。其实,哲学研索本身就是一种视角的选择, 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这是著名学者李泽厚说的。视角和眼光是联系着的。 爱因斯坦看人看世界,用的是宇宙的眼光,因而能够跳出“人为中心”这个成见,得出人不 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埃尘——没有骄傲的理由的结论
1 2008 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一)2007-9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6 分) ①现代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使读者拉开心理距离,能够为读者提供 一种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假如有一天,你拿起先前酷爱的一部作品重读,却 发现它已经了无新意,也就是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这说明在你的心目中它的生命力已 经开始枯萎,它已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 ②其实,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自我发现,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想 意识。一切能够使心灵发生震撼的、产生重大影响的,都应是一种心理的共鸣和内在的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鲁 迅说过,没有悲哀和思索的地方,就没有文学。有人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 家成为思想者,因为学者未必就是思想者。思想的自觉,是学者最高的自觉。有些书的作 者很聪明,有才气,文章也流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读过之后获益 无多。同样,作为读者也应该善于思索。读书应该善于提问题,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 题意识”,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我曾写过一首七绝,描绘读书犯险历难的情态:“缒 幽探险苦般般,夜半劳思入睡艰。设问存疑挥战帜,堂堂书阵百重关。” ③长时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定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为公认 的真理。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视的,是人生智慧、哲学感悟。信息、知识与智慧, 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信息好比是矿砂,是所有容易获得或不易获得的事物、事实、认识的 总和,可供人们据以分析与参考;知识是人们把大量的事实与认识的矿粉投入熔炉之后,提 炼与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知识都是专门知识,是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科目、 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准则等方面的认识;而智慧则是在生命体验、哲学感悟的基 础上,经过升华了的知识,它是知识的灵魂,是统率知识的。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 问,而智慧关乎人生,它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属于哲学层次。 ④马克思曾经把哲学形象化,比喻为“迎接黎明的高卢雄鸡”,意思是哲学是武装头脑 的,是精神武器,是在前面指导人生的。黑格尔则说,哲学是反思的科学,是事后的思索, 因此,他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两位大师讲的都是关乎智慧、关乎人生的。 古希腊的哲人把哲学说成是爱智慧。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 ⑤在读书、思考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具备悟性。知识只有化 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因此,智慧总是与内在生命感悟和创造性 思维有关,知识则未必。智慧是指能够把知识、感受转化为创造性的特殊能力。我国记录 哈雷彗星的出现,始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 613 年,一直到清末 1910 年,两千余年从未间断 过,总共出现过 31 次。这可以称作“世界的唯一”。但是,记是记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 思索、研究,不知道这出现了 31 次的彗星竟然是同一个。到了公元 1875 年,英国天文学家 哈雷在没有掌握这份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 预言了它出现的周期———每隔 76 年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运 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博 学不能使人智慧。”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 ⑥思考重在找到一个准确的、独特的视角。其实,哲学研索本身就是一种视角的选择, 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这是著名学者李泽厚说的。视角和眼光是联系着的。 爱因斯坦看人看世界,用的是宇宙的眼光,因而能够跳出“人为中心”这个成见,得出人不 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埃尘———没有骄傲的理由的结论
⑦从前的史学只注重史实与过程的记述,着眼于历史的客体;而自从分析的历史哲学提 出以来,就逐步转到历史思维上来,即转到主体如何认识历史的客体上来。我国古代史学, 以叙述为主,阐释为辅。所谓“叙述”,主要是指翔实地记述史实、事件;而“阐释”则着 眼于史论,重视历史研究。《左传》中的“君子曰”,《史记》篇末的“太史公曰”,都属 于史论性质。它们往往并不独立成章,只是附于书后,或者夹叙在行文中间。史论的大量出 现和独立成篇,大体上肇始于宋代,到了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前,有些饱学之士炫富 矜博,腹笥不可谓不丰厚,占据史料也十分充足,但由于缺乏浓烈的研索意识,不善于发现 问题,穷追苦诘,结果终其一生缺乏理论建树。这个教训我们应该认真地记取。 (选自王充闾《堂堂书阵百重关》,有删节) 1.(2分)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审美期待”在文中是指 2.(2分)第②段作者阐述的观点是 3.(2分)找出第③段中的两个关键词:口囗、□囗 4.(2分)说说文章标题“堂堂书阵百重关”在文中的含义 5.(4分)下列各项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好文章要流传于世,需要作者深刻的思想和丰厚的精神内涵。 B.知识只有上升到智慧的高度才有价值和意义 C.哲学是关乎智慧、人生的,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二者相互映衬。 D.第⑤段列举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事例从反而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E.思考就是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F.对于史学研究,既要有详尽的“叙述”,更要有独到的“阐释” 6.(4分)请你举一实例,说明智慧比知识更为重要的道理,并作简要的阐述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8分)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候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 而见利则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候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取 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 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 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 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候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 不悲哉! 2
2 ⑦从前的史学只注重史实与过程的记述,着眼于历史的客体;而自从分析的历史哲学提 出以来,就逐步转到历史思维上来,即转到主体如何认识历史的客体上来。我国古代史学, 以叙述为主,阐释为辅。所谓“叙述”,主要是指翔实地记述史实、事件;而“阐释”则着 眼于史论,重视历史研究。《左传》中的“君子曰”,《史记》篇末的“太史公曰”,都属 于史论性质。它们往往并不独立成章,只是附于书后,或者夹叙在行文中间。史论的大量出 现和独立成篇,大体上肇始于宋代,到了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前,有些饱学之士炫富 矜博,腹笥不可谓不丰厚,占据史料也十分充足,但由于缺乏浓烈的研索意识,不善于发现 问题,穷追苦诘,结果终其一生缺乏理论建树。这个教训我们应该认真地记取。 (选自王充闾《堂堂书阵百重关》,有删节) 1.(2 分)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审美期待”在文中是指 2.(2 分)第②段作者阐述的观点是 3.(2 分)找出第③段中的两个关键词:□□、□□ 4.(2 分)说说文章标题“堂堂书阵百重关”在文中的含义。 5.(4 分)下列各项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好文章要流传于世,需要作者深刻的思想和丰厚的精神内涵。 B.知识只有上升到智慧的高度才有价值和意义。 C.哲学是关乎智慧、人生的,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二者相互映衬。 D.第⑤段列举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事例从反而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E.思考就是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F.对于史学研究,既要有详尽的“叙述”,更要有独到的“阐释”。 6.(4 分)请你举一实例,说明智慧比知识更为重要的道理,并作简要的阐述。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1 题(18 分)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候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 而见利则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候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取 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 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 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 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候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 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心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 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 岁。向使有擅(shan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 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7.(6分)解释下列各句加点词 (1)窃怪天下之诸侯( (4)天下诸侯以自困矣( (2)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5)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3)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6)未可专心罪秦也( 8.(6分)句子翻译: (1)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2)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9.(1分)苏辙以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 10.(2分)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处在于 不同之处在于 11.(3分)李桢“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 他以为 六国“视秦无异也”是因为 他观点的局限性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2-16题(13分)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 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 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 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 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 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 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 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商君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 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2.(2分)根据最后一小节可以判断本段选自: 作者:
3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心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 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 岁。向使有擅(shàn 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 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7. (6 分)解释下列各句加点词 (1)窃怪天下之诸侯( ) (2)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 (3)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 (4)天下诸侯以自困矣( ) (5)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 (6)未可专心罪秦也( ) 8. (6 分)句子翻译: (1) 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2) 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9.(1 分)苏辙以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 10.(2 分)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处在于 ; 不同之处在于 。 11.(3 分)李桢“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 ;他以为 六国“视秦 无异也” 是因为 , 他观点的 局限性 是 。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12-16 题(13 分)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 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 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 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 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 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 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 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商君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 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12.(2 分)根据最后一小节可以判断本段选自: ,作者:
13.(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令既具未布。( ②E 民怪之,莫敢徙。 ③秦人皆趋令。( ④所利不能药其所伤。 14.(2分)与“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句式相同的是() A.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B.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C.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D.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 15.(2分)卫鞅斥责乱法之民,将他们“尽迁之于边”是因为 16.(3分)从最后一段看,作者将卫鞅的变法记述下来的目的是 (四)课内文言知识积累(7分) 17.(6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属于以下哪种词类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B.名词作状语C.使动用法D.意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④赢粮而景从()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18.(1分)找出不是判断句的一句:( A.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C.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D.刘备天下枭雄 五)名句填空(6分) 19.任选6空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②.忧劳可以兴国, ,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欧阳修《伶官传序》)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⑤.古人云:“以地事秦 …”(《六国论》)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⑦.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辛弃疾《青玉案》 (六)作文(40分) 悲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墙;乐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门:现实 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是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的门组成。结合你的体验谈你的认识,题目 自拟,不少于800字
4 13.(4 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令既具.未布。( ) ②民怪.之,莫敢徙。( ) ③秦人皆趋.令。( ) ④所利不能药.其所伤。( ) 14.(2 分)与“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句式相同的是 ( ) A.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B.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C.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D.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 15. (2 分)卫鞅斥责乱法之民,将他们“尽迁之于边”是因为 16.(3 分)从最后一段看,作者将卫鞅的变法记述下来的目的是 (四)课内文言知识积累(7 分) 17.(6 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属于以下哪种词类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B.名词作状语 C.使动用法 D.意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④赢粮而景.从( ) ⑤外连衡而斗.诸侯( )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 18.(1 分)找出不是判断句的一句:( ) A.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C.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D.刘备天下枭雄 (五)名句填空(6 分) 19.任选 6 空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 ___(《过秦论》) ②.忧劳可以兴国, ,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欧阳修《伶官传序》)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⑤.古人云:“以地事秦, ,……”(《六国论》) ⑥.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⑦.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辛弃疾《青玉案》 (六)作文(40 分) 悲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墙; 乐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门; 现实 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是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的门组成。 结合你的体验谈你的认识,题目 自拟,不少于 800 字
2008届高三语文月考答卷(一)20079 班级 学号 姓名 题号现代文 文言文 文言积累 作文(六)总分 (一)|(一)(二) (四) (五) 分值16分|18分|13分 7分 6分 40分 100分 得分 选择题 5.()()17①()②()③()④()⑤()⑥()18 (一)16分 1.(2分)“审美期待”是指 2.(2分)第②段作者阐述的观点是 分)口口、口口 4.(2分) 6.(4分)请你举一实例,说明智慧比知识更为重要的道理,并作简要的阐述。 (二)18分 7.(6分) (1)窃( )(2)咎( )(3)摈( (4)困( )(5)曾( )(6)罪( 8.(6分)句子翻译 (1)
5 2008 届高三语文月考答卷(一)2007-9 班级 学号 姓名 题号 现代文 文言文 文言积累 作文(六) 总 分 (一) (一) (二) (四) (五) 分值 16 分 18 分 13 分 7 分 6 分 40 分 100 分 得分 选择题 5.( )( )17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8( ) (一)16 分 1.(2 分) “审美期待”是指 2.(2 分)第②段作者阐述的观点是 3.(2 分) □□、□□ 4.(2 分) 6.(4 分)请你举一实例,说明智慧比知识更为重要的道理,并作简要的阐述。 (二)18 分 7. (6 分) (1)窃( ) (2) 咎( ) (3) 摈( ) (4)困( )(5)曾( )(6)罪( ) 8. (6 分)句子翻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