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洼析》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O木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兰叹息的真正原因:天子征兵,父亲 年老,家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 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现在起替父亲去应征。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均指集市 鞯(jia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ei):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O四个重复的句式,渲染了战争气 在集市上买来骏马,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 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 子,买来马嚼子和缰绳,买来长长的马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旦:早晨。溅溅( Jian Jian):水 流声。O“不闻爷娘唤女声”符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 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 毕竟第一次出远门,对家乡对 流水鸣溅溅。 小古诎了比示 早上辞别父母踏上征程,晚上宿营在黄河边,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 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黑山:与下文的燕(yan)山,都是当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 时北方的山名。胡骑(j):胡人的战 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胡骑鸣啾啾 啾啾(jju)马叫的声音。O两个“且 辞”、“暮至”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 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 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 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 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戎机:战争,美山关隘,山岭度:过O“万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 里”“飞”既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 6迢迢,飞奔战场地形象,又写出了军情的紧急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注析译》 6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 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现在起替父亲去应征。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在集市上买来骏马,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 子,买来马嚼子和缰绳,买来长长的马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 流水鸣溅溅。 早上辞别父母踏上征程,晚上宿营在黄河边,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 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 胡骑鸣啾啾。 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 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 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 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木 兰叹息的真正原因:天子征兵,父亲 年老,家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均指集市。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 èi):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四个重复的句式,渲染了战争气 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 旦:早晨。溅溅(jiān jiān):水 流声。○“不闻爷娘唤女声”符 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 毕竟第一次出远门,对家乡、对 父母充满了依恋。 黑山:与下文的燕(yān)山,都是当 时北方的山名。胡骑(jì):胡人的战 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两个“旦 辞”、“暮至”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 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 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戎机:战争。关山:关隘,山岭。度:过。○“万 里”、“飞”既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 迢迢,飞奔战场地形象,又写出了军情的紧急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洼析》 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朔:北方。金柝(tuo):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北方的寒气中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铁衣:铠甲,古时军人穿的护身服装。O此二句描 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 将军百战死,壮上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 O“百战死”“十年归”既写征战时间 多年后才得胜而归。 漫长,又写战斗之惨烈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天子:即上文的“可汗”。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 典的殿堂。 (论功行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干强。 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 为最高一级。强:有余。百千:极言多。O“十 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 很多很多。 二”、“百千强”说明赏赐多,表明木兰姑娘战功 赫赫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 欲:要。不用:不愿做。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 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驰:骑 书郎,愿驰干里足,送儿 千里足:千里马。O“不用”、“愿”显示这位平 民H身的女基雄不弜助名富嗇的优良品德 还故乡。 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 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借助 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扶将:扶持。]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红妆:女子艳丽的装束。] 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注析译》 7 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中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 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 多年后才得胜而归。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 (论功行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 很多很多。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 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 还故乡。 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 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借助 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扶将:扶持。]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红妆:女子艳丽的装束。] 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 朔:北方。金柝(tuò):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铁衣:铠甲,古时军人穿的护身服装。○此二句描 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 天子:即上文的“可汗”。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 典的殿堂。 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 为最高一级。强:有余。百千:极言多。○“十 二”、“百千强”说明赏赐多,表明木兰姑娘战功 赫赫。 欲:要。不用:不愿做。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 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驰:骑。 千里足:千里马。○“不用”、“愿”显示这位平 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百战死”、“十年归”既写征战时间 漫长,又写战斗之惨烈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洼析》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霍霍:磨刀的声音。O以上三句以 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 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东阁,西阁:泛指闺房。著(zhuo):穿。云 鬓(bin):像云那样的鬓发。贴(tie):通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 O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 打开我闺房的门,坐在我闺房的床上,脱 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 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 鬓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好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 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O颇富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喜剧意味的情节,用火伴的吃惊反衬出 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 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战友,战友们都很吃惊 都说我们同行这么多年,竞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据说,提着兔 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 弹,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 认。傍地走:挨在一起在地上跑。安能:怎 雄雌。 么能。O比喻奇特,作为全诗的结尾,显得 (提着耳朵拎起来时)雄兔的脚喜欢乱 别具一格,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 骚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着的。当 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 分辨得出谁是雄的、谁是雌的。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 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释,妙越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 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 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 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艺术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 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 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注析译》 8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打开我闺房的门,坐在我闺房的床上,脱 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 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 鬓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好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战友,战友们都很吃惊, 都说我们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 雄雌。 (提着耳朵拎起来时)雄兔的脚喜欢乱 骚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着的。当 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 分辨得出谁是雄的、谁是雌的。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 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释,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赏析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 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 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 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艺术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 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 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 东阁,西阁:泛指闺房。著(zhuó):穿。云 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贴(tiē):通 “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 ○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 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 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 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 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颇富 喜剧意味的情节,用火伴的吃惊反衬出 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 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据说,提着兔 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 弹,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 认。傍地走:挨在一起在地上跑。安能:怎 么能。○比喻奇特,作为全诗的结尾,显得 别具一格,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 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 霍霍:磨刀的声音。○以上三句以 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 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淮析译》 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 突出她的女子身份。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 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其次是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 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 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 质朴生动,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注析译》 9 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 突出她的女子身份。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 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其次是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 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 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 质朴生动,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洼析》 三、孙杈 《资治通鉴》 青璺简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 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五代时期周世宗显德六 年(959年)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书名“资治” 目的在于供封建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衰中取得借鉴。 司马光,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今属陕西)水乡人,世称沫水先生,宝元进士。宋仁 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一职时着手编集此书,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体例完密, 取舍精当,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史学著作,而且文笔简洁,又富有叙事文学的特色,故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周瑜 病死,鲁肃代之。不久,刘备夺取益州,曹、孙、刘三方鼎立局面形成。孙权劝东吴大将吕 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初,权谓吕蒙曰:「初:当初,时间名词,用于追叙往事。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掌事:指掌管军事。 ○孙杈对員蒙指出学习的必要饯 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辞。以:用。务:事务。“辞以军中多务”即“以军中多务辞”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 Q員蒙推硗。 杈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土邪! 孤:古时王侯自称。岂:难道。欲:想要。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当时掌管经 学传授的学官。邪:通“耶”,语气词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注析译》 10 三、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 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403 年)至五代时期周世宗显德六 年(959 年)共 1362 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书名“资治”, 目的在于供封建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衰中取得借鉴。 司马光,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今属陕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宋仁 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一职时着手编纂此书,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体例完密, 取舍精当,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史学著作,而且文笔简洁,又富有叙事文学的特色,故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 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周瑜 病死,鲁肃代之。不久,刘备夺取益州,曹、孙、刘三方鼎立局面形成。孙权劝东吴大将吕 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初,权谓吕蒙曰: 初:当初,时间名词,用于追叙往事。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谓……曰:对……说。 “ 卿 今 当 涂 掌 事 , 不 可 不 学 !”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掌事:指掌管军事。 ○孙权对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 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辞。以:用。务:事务。 “辞以军中多务”即“以军中多务辞”。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 辞。 ○吕蒙推辞。 权 曰 :“ 孤 岂 欲 卿 治 经 为 博 士 邪 ! 孤:古时王侯自称。岂:难道。欲:想要。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当时掌管经 学传授的学官。邪:通“耶”,语气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