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2012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仿真试题(四) 语文 温馨提醒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县(市、区)、学校、姓名、考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指定的位置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蓝黑色墨水钢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本卷上答题无效 3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祝考试顺利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1.选出下列四组词语中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再任选四个注音或书写不正确的字的改正字填 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内。(4分) A点缀狼籍人声ding沸深恶痛疾B.妖娆静谧更胜一chou哀声叹 ℃嶙峋惭怍重倒覆辙根深帝固D籍贯拮据苦心孤y中流砥柱 2.阅读下面的一则报道,回答问题。(2分) 据7月16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香港激进反对派团体“人民力量”15日进行“冲击立法会”的“最 后一攻",还意图袭击出席立法会答问大会的行政长官曾荫权。香港不少媒体用“热闹非凡”、“纸飞机满天飞” 形容这一天立法会内外的混乱景象。针对“人民力量”等反对派抱怨的香港高通胀、高房价问题,曾荫权在 答问大会上表示,政府己时刻反省,虽未尽完善,但会尽力。 (1)读了这则报道,你能够发现什么社会现象?(1分,字数不超过15字) (2)针对以上社会现象,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解决?(1分) 3.古诗文默写。(6分) (1)征蓬出汉塞 (王维《使至塞上》) 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3)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江春行》一诗中,描写早春莺燕吉祥给人们带来勃勃感觉的诗句是 (4)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两句诗与苏轼《题 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孝感市 2012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仿真试题(四) 语文 温馨提醒: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县(市、区)、学校、姓名、考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指定的位置。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蓝黑色墨水钢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本卷上答题无效。 3.本试卷满分为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祝考试顺利!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 分) 1.选出下列四组词语中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再任选四个注音或书写不正确的字的改正字填 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内。(4 分) A.点缀 狼籍 人声 díng 沸 深恶痛疾 B.妖娆 静谧 更胜一 chóu 哀声叹气 C.嶙峋 惭怍 重倒覆辙 根深帝固 D.籍贯 拮据 苦心孤 yì 中流砥柱 2.阅读下面的一则报道,回答问题。(2 分) 据 7 月 16 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 香港激进反对派团体“人民力量”15 日进行“冲击立法会”的“最 后一攻”,还意图袭击出席立法会答问大会的行政长官曾荫权。香港不少媒体用“热闹非凡”、“纸飞机满天飞” 形容这一天立法会内外的混乱景象。针对“人民力量”等反对派抱怨的香港高通胀、高房价问题,曾荫权在 答问大会上表示,政府已时刻反省,虽未尽完善,但会尽力。 (1) 读了这则报道,你能够发现什么社会现象?(1 分,字数不超过 15 字) (2) 针对以上社会现象,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解决?(1 分) 3. 古诗文默写。(6 分) (1)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2)________£______,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3)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江春行》一诗中,描写早春莺燕吉祥给人们带来勃勃感觉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苏轼《题 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4阅读《水浒传》中的一段话,回答问题。(3分) 呸!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臢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 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 说这段话的人物是谁?简要概括与这段话有关的故事情节,并结合这个故事情节说出该人物的主要 性格特征 ①人物 事情节 ③性格特征 5.2011年7月1日,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岁生日,为此,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十部委向群 众推荐了100首红色经典歌曲 [走近你我]为了让红色经典歌曲走近每一个学生,请你为“红歌演唱”主题班会设计两个活动方式 活动一: 活动二 [感慨今昔]在公众场合,你要采访一位正在参加“红歌演唱湉活动的老人,请你设计一个采访问题 (1分) [敬献祝福]“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唱支 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党的光辉照我心。在党的生日即 将来临之际,让我们为党献上最美好的祝恳。(2分) 祝福您:如东升的旭日,光芒万丈。 况福您: £ 阅读赏析(44分) 6.下列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2011孝感)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极具艺术表现力。诗人赋予“日”与“春”以物的新旧交替,“生” 入"以人的意志情思,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以“落红”喻身世,借“春泥”明心志,表明决心远离官场 退隐避世,化作春泥,栽桃培李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两句是词人借对月的怨愤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离人的同情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两句即写思乡之情,又抒报国之志,揭示了征人们有家难 回、工业未建的矛盾心理 《出师表》节选
4.阅读《水浒传》中的一段话,回答问题。(3 分) 呸!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臜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 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 说这段话的人物是谁?简要概括与这段话有关的故事情节,并结合这个故事情节说出该人物的主要 性格特征。 ① 人物: ② 故事情节: ③ 性格特征: 5. 2011 年 7 月 1 日,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岁生日,为此,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十部委向群 众推荐了 100 首红色经典歌曲。 [走近你我]为了让红色经典歌曲走近每一个学生,请你为“红歌演唱”主题班会设计两个活动方式。 (2 分) 活动一: £ 活动二: £ [感慨今昔]在公众场合,你要采访一位正在参加“红歌演唱”活动的老人,请你设计一个采访问题。 (1 分) 问题: £ [敬献祝福]“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唱支 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党的光辉照我心。”在党的生日即 将来临之际,让我们为党献上最美好的祝愿。(2 分) 祝福您:如东升的旭日,光芒万丈。 祝福您: £ , £ 。 祝福您: £ , £ 。 二、阅读赏析(44 分) 6.下列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3 分)(2011.孝感)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极具艺术表现力。诗人赋予“日”与“春”以物的新旧交替,“生” 与“入”以人的意志情思,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以“落红”喻身世,借“春泥”明心志,表明决心远离官场, 退隐避世,化作春泥,栽桃培李。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两句是词人借对月的怨愤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离人的同情。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两句即写思乡之情,又抒报国之志,揭示了征人们有家难 回、工业未建的矛盾心理。 《出师表》节选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 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 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 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 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 D、何陋之有 策之不以其道 8、对文中划线句子用现代汉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只想在乱世中苟全保全性命) B、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西川) C、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害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D、不效,则治臣之罪(不见成效,就请惩治臣的罪 9、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先自叙本志,表明自己“布衣”身份,为下文写“先帝不以臣卑鄙作铺垫 B、第②段一个“当″字引出六个四字句,以磅礴的气势指出这次“出师"的战略目标,使后主深信伐魏 之事势在必行, C、③④两个自然段点明全篇主旨,阐述了修明内政与北伐胜利的关系 D、选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描写、说明,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10、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事迹、传说、俗语还有很多。请举出一个这样的例 子,简要说明。(2分) 追寻书籍的味道(2011.天门) 尤今 ①小时家穷,肚子像欠收的田地,老是空荡荡的:可是呢,精神却长年吃着奢华的鲍鱼海参。把精 神喂得饱饱的,是书籍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 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 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 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 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先帝不以臣卑鄙 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野有麦场 D、何陋之有 策之不以其道 8、对文中划线句子用现代汉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只想在乱世中苟全保全性命) B、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西川) C、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害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D、不效,则治臣之罪(不见成效,就请惩治臣的罪过) 9、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第①段先自叙本志,表明自己“布衣”身份,为下文写“先帝不以臣卑鄙”作铺垫。 B、第②段一个“当”字引出六个四字句,以磅礴的气势指出这次“出师”的战略目标,使后主深信伐魏 之事势在必行。 C、③④两个自然段点明全篇主旨,阐述了修明内政与北伐胜利的关系。 D、选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描写、说明,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10、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事迹、传说、俗语还有很多。请举出一个这样的例 子,简要说明。(2 分) 追寻书籍的味道(2011.天门) 尤 今 ①小时家穷,肚子像欠收的田地,老是空荡荡的:可是呢,精神却长年吃着奢华的鲍鱼海参。把精 神喂得饱饱的,是书籍
②捉襟见肘的父母,餐桌上可能只有青菜豆腐,可是,屋子里,书本永远不虞①匮乏 ③晚餐过后,便是一家子进入文字世界的大好时光了。一人读书和一家读书,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新买的书,有淡淡墨香,非常好闻,它能把一瓣瓣心叶都熏得香香的:屋内此起彼落地翻动着书页的声音, 宛如天籁 ④明明只是一本书嘛,可是,握在手里,大家却变成了哭笑难以自主的傀儡。爸爸捧书哈哈大笑的 那一刻,却见进入悲情世界的妈妈眼噙泪光:爸爸在严肃的政论书中忙忙碌碌地写着眉批的当儿,妈妈却 高高兴兴地在她所寻获的妙言妙语底下画线。当字里行间闪出了睿智的思想亮光时,父母亲总会兴奋地读 出来,让彼此分享精神的资产 )我们几个孩子呢,在盈屋的暗香里,随意抽选散置四处的书来读。在那略识字的年龄里,只能一 知半解地读、懵懵懂懂地读:读着、读着,读懂了,一颗心,便跳舞 ⑥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姐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牙长的,迄 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 ⑦书籍,于我们而言,无所不能 ⑧当生活的小舟遇上了惊涛骇浪时,书籍是令我们安心的避风港:当超负荷的工作把我们的心揉成 戈菜时,我们以书籍抚平内心的皱褶:当难以化解的忧伤把我们逼进黑暗的死角时,书籍便是一束束 亮丽的阳光:当我们的思想患上营养不良症时,书籍就充当了我们的维他命。 书籍之所以会深深地嵌进我们的血肉和骨髓里,紧密地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追溯原因,是父 母从小就以“身教”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书籍是精神“永远的伊甸园":它既是小孩的棉花糖,也是成人的花生 糖:棉花糖软而可口,花生糖硬而适口,都能给生命的味蕾带来怡人的甜味 ⑩现代阅读风气不盛,分析年轻人不爱阅读的因素时,一般人都归咎于娱乐多元化、课业繁重或工 作压力太大,让他们无暇分心或分心乏力 11不是的。我认为真正的关键是:童年时,他们不曾用书籍把精神养肥,成年之后,当然不会“食髓 知味”地追寻书籍的味道啦! 12不读课外书,可以有千万个不同的借口。阅读课外书,原因却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快乐。当父 母用美食和玩具堆砌孩子的童年时,孩子当然快乐,可是,那种快乐,是甜而短的,它不能无止无尽地延 伸到成人的世界里:然而,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 终生保值的礼物 13近日,与思齐聊天,她以温暖的语调忆述她那“贫瘠得十分璀璨"的童年。她说:“当年,家在福建 尽管家境贫苦,可家人还是给钱让我去租书来看。5分钱租一本,几天内得还。于是,一目十行,飞快地 读,还分秒必争地把自己喜欢的篇章逐字逐句逐行地抄录下来。把笔记本子收在一口箱子里,一本叠一本, 抄了很多本。箱子满了,便买个锁头锁起来,满箱都是奇珍异宝哪新加坡定居多年了,那口大箱子,还 好好地留在福建老家呢 14这个有着丰实童年的女子,现在,从事出版事业,以文字去喂养万千读者的精神。 15爱读书的人,人生各自精彩,而读书的嗜好,必须从小养起 (选自《北方人》2010年第10期,略有改动)
②捉襟见肘的父母,餐桌上可能只有青菜豆腐,可是,屋子里,书本永远不虞①匮乏。 ③晚餐过后,便是一家子进入文字世界的大好时光了。一人读书和一家读书,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新买的书,有淡淡墨香,非常好闻,它能把一瓣瓣心叶都熏得香香的;屋内此起彼落地翻动着书页的声音, 宛如天籁。 ④明明只是一本书嘛,可是,握在手里,大家却变成了哭笑难以自主的傀儡。爸爸捧书哈哈大笑的 那一刻,却见进入悲情世界的妈妈眼噙泪光;爸爸在严肃的政论书中忙忙碌碌地写着眉批的当儿,妈妈却 高高兴兴地在她所寻获的妙言妙语底下画线。当字里行间闪出了睿智的思想亮光时,父母亲总会兴奋地读 出来,让彼此分享精神的资产。 ⑤我们几个孩子呢,在盈屋的暗香里,随意抽选散置四处的书来读。在那略识字的年龄里,只能一 知半解地读、懵懵懂懂地读;读着、读着,读懂了,一颗心,便跳舞。 ⑥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姐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牙长的,迄 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 ⑦书籍,于我们而言,无所不能。 ⑧当生活的小舟遇上了惊涛骇浪时,书籍是令我们安心的避风港;当超负荷的工作把我们的心揉成 一叶成菜时,我们以书籍抚平内心的皱褶;当难以化解的忧伤把我们逼进黑暗的死角时,书籍便是一束束 亮丽的阳光;当我们的思想患上营养不良症时,书籍就充当了我们的维他命。 ⑨书籍之所以会深深地嵌进我们的血肉和骨髓里,紧密地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追溯原因,是父 母从小就以“身教”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书籍是精神“永远的伊甸园”;它既是小孩的棉花糖,也是成人的花生 糖;棉花糖软而可口,花生糖硬而适口,都能给生命的味蕾带来怡人的甜味。 ⑩现代阅读风气不盛,分析年轻人不爱阅读的因素时,一般人都归咎于娱乐多元化、课业繁重或工 作压力太大,让他们无暇分心或分心乏力。 11 不是的。我认为真正的关键是:童年时,他们不曾用书籍把精神养肥,成年之后,当然不会“食髓 知味”地追寻书籍的味道啦! 12 不读课外书,可以有千万个不同的借口。阅读课外书,原因却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快乐。当父 母用美食和玩具堆砌孩子的童年时,孩子当然快乐,可是,那种快乐,是甜而短的,它不能无止无尽地延 伸到成人的世界里;然而,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 终生保值的礼物。 13 近日,与思齐聊天,她以温暖的语调忆述她那“贫瘠得十分璀璨”的童年。她说:“当年,家在福建。 尽管家境贫苦,可家人还是给钱让我去租书来看。5 分钱租一本,几天内得还。于是,一目十行,飞快地 读,还分秒必争地把自己喜欢的篇章逐字逐句逐行地抄录下来。把笔记本子收在一口箱子里,一本叠一本, 抄了很多本。箱子满了,便买个锁头锁起来,满箱都是奇珍异宝哪!到新加坡定居多年了,那口大箱子,还 好好地留在福建老家呢!” 14 这个有着丰实童年的女子,现在,从事出版事业,以文字去喂养万千读者的精神。 15 爱读书的人,人生各自精彩,而读书的嗜好,必须从小养起。 (选自《北方人》2010 年第 10 期,略有改动)
11.书籍的味道"除了书的墨香、全家共读的温馨,还蕴含着其它什么“味道"呢?请依据文本作答。(至 少答出两点)4分) 12.按要求品味语言。(4分) (1)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妇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呀长的, 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 (2)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终生保值的礼 物。(品味加点词语的含义) 13.文章的后面写思齐读书这一内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2分) 14.就这篇散文而言,请你简要说一说本文的行文结构。(4分) 15.读了这篇文章,你将如何面对读书问题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2分) 16.文中提到现代阅读风气不盛,请你结合下则材料,给家长提两条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建议。(2 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我国O一8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每天花 费约22.78分钟陪孩子读书,有43.2%的家庭平均每天由家长陪孩子读书的时间在20分钟以上。近四 成(39.4%)家长半年内会带孩子逛一次书店,其中27.1%的家长会在1-3个月内带孩子逛一次书店 有近三成(27.9%)的家长表示从未带孩子逛过书店。 决定成功的利器(2011襄阳)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 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 丁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 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 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 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 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⑤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 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 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 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 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 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11.书籍的“味道”除了书的墨香、全家共读的温馨,还蕴含着其它什么“味道”呢?请依据文本作答。(至 少答出两点)(4 分) 12.按要求品味语言。(4 分) (1)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妇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呀长的, 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 (2)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终生保值的礼 物。(品味加点词语的含义) 13.文章的后面写思齐读书这一内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2 分) 14. 就这篇散文而言,请你简要说一说本文的行文结构。(4 分) 15. 读了这篇文章,你将如何面对读书问题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2 分) 16.文中提到现代阅读风气不盛,请你结合下则材料,给家长提两条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建议。(2 分) 2011 年 4 月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我国 O 一 8 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每天花 费约 22.78 分钟陪孩子读书,有 43.2%的家庭平均每天由家长陪孩子读书的时间在 20 分钟以上。近四 成(39.4%)家长半年内会带孩子逛一次书店,其中 27.1%的家长会在 1—3 个月内带孩子逛一次书店; 有近三成(27.9%)的家长表示从未带孩子逛过书店。 决定成功的利器(2011.襄阳) 刘伟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 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 丁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 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 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 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 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⑤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 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 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 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 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 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